提升学生资助科学化水平助推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
樊泽民 周 蓓(1)
近年来,我校不断强化对学生资助的战略价值考量,坚持“让每一位受资助的学生更加自信、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理念,以科学的理念、制度、方法推动学生资助创新发展,丰富和发展了学生资助“一基多能”的多重功能格局,助推学校国际化高素质创新型未来领军人才培养,取得了突出成效,赢得学生、家长、社会的广泛好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强调“要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完善普通本科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研究生资助政策,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这对高校学生资助提出新要求。
(一)要把高校学生资助放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宏观大局中考量
作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过程中应“不缺位”、“不错位”、“有呼应”、“有作为”,积极建功立业,彰显特有价值。近几年高校学生资助的创新发展进一步凸显其独特战略价值。
(二)高校学生资助关涉民生大计、教育公平,是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
高校学生资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希望工程”、“百年工程”,具有战略性、长远性、广泛性、持久性,关系全国数百万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及其家庭的民生大计,是国家保民生、保稳定、促发展、促公平的重要手段,是社会对高等教育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
(三)要敏锐捕捉、积极推动“一基多能”新格局的发展进步
“一基”即开展经济资助,这是高校学生资助的最基础、最基本的功能与价值。高校学生资助本质上是教育活动、教育过程,要着眼转变功能。“多能”是对高校学生资助功能不断拓展、发展进步的新概括,是指通过学生资助为学生的发展成才提供多重综合服务和支持保障,主要包括“强化责任教育、促进学业发展、推动能力培养、拓展实践渠道、支持创业就业、培育完善人格”等。学校注重把资、助、育三者有机统一,围绕育人根本,开展适时适度的经济资助,更加注重对学生人格、精神、品质的培养。学生资助的多重新功能实现了学生资助由“经济扶贫型”向“发展扶智型”的转变。我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新功能和中国高等教育同步推进、共同发展。
二、我校提升学生资助科学化水平的设计与实践
我校历来高度重视学生资助的创新发展,注重资助与育人相协调,不断完善“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渠道,以勤工助学为基础帮困手段,以奖学金为主要激励方式,以校友和社会捐助为重要筹款手段,以‘减、免、补’为重要辅助措施”的立体多元混合的学生资助体系。我校本研学生总数1.2万人,其中约有10%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绝对数不多,学校重在抓好面向学生的深度资助。
(一)树立科学理念,彰显“自信、幸福、尊严”三维核心价值
我校学生资助工作积极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服务建设创新型国家、人力资源强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目标导向,树立更加科学的学生资助理念,即“让每一位受奖助的学生更加自信、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这是我校着力拓展学生资助科学理念的新成果。拥有自信是学生发展成才的心理基础,感知幸福是学生资助的价值目标,拥有尊严是资助育人的终极所在。这一理念凸显了我校学生资助“自信、幸福、尊严”三维一体的核心价值观。
(二)厘清工作原则,强化科学发展导向
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德育为先、立德树人,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生资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一个受资助的学生,促进每个受资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推动学生资助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对接,提高学生资助在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中的“贡献率”。
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学生资助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把改革创新作为学生资助发展的强大动力,树立改革创新是“生命线”的意识。以改革创新精神系统思考和整体设计学生资助工作,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发挥资助育人功能。
坚持促进公平的原则。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学生资助中的公平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要保障应受助学生依法享有受助的权利,关键是要实现受助机会的公平。
坚持提高质量的原则。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主题是提高质量。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资助质量观,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求作为衡量学生资助质量的根本标准。
(三)深入推进学生资助科学化工程建设,不断提升学生资助科学化水平
2010年4月,学校召开学生资助科学化工程启动大会全面部署学生资助科学化工作。2011年5月,学校举行学生资助科学化工程二期建设。学生资助科学化工程建设的实践,既是对我校学生资助工作科学化发展历程的总结,更是推进我校学生资助科学化发展的“号角”。
1.着眼“设计科学、运转高效”的体制机制建设,实施“构建立体化的学生资助体系计划”
我校注重抓好学生资助的体制机制、资源保障、育人载体建设。建立校院两级学生资助专职队伍,完善校院两级学生资助工作小组的职责。通过邀请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领导作主题报告,及时收集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网站、《中国教育报》等相关媒体发布的全国学生资助领域的重要信息并推动共享等措施确保对学生资助重大事项敏锐、敏感、知晓,确保队伍视野开阔。
科学规划、统筹设计、全面理清学生资助资源。初步统计,我校共有奖助学金项目36项,资助总经费每年额度为2 100多万元。学院共有资助项目18个,每年资助额度68万多元。学校层面强化全校资助资源分配和受奖助学生教育的整体设计和统筹,学院层面强化受助资源分配和学生教育的组织落实,学生组织层面强化面向广大学生开展资助教育,构建起“国家—学校—学院—学生组织—学生”五个层级的立体学生资助体制机制。依托“学生一体化系统”,开发“学生资助一体化系统”,逐步实施各项学生资助事务网上办理,提高学生资助的信息化水平。
精心设计制作印有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所有人员联系方式和工作分工的学生资助爱心联系名片卡,发给每位受助学生,便于学生咨询和联系。组编融政策指导与资助感悟为一体的《学生资助手册》发给学生。
积极延伸学生资助的触角。每年新生录取名单确定后,根据学生的自然情况判断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情况,及早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把资助政策宣传材料和部分资助资金随录取通知书一同送达急需资助的新生。新生入学前开通专门资助专线,接受咨询、答疑释惑、专人记录。新生报到入学时开设“绿色通道”,及时发放应急生活补助金和含生活、学习用品的爱心大礼包。入学后两周内评定出校友设立的“求索助学金”和“弟子规奖学金”,第一时间一次性面向数十名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发放2 000—3 000元的助学金。每年春节、少数民族重要节日,支持经费开展聚会,让学生在团聚中增强认同感、凝聚力。(www.xing528.com)
2.着眼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实施“项目化运作计划”
着眼现有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各项职能、已有学生奖助项目的科学发展,深入推进资助工作项目化运作,强化标准,形成规范化的学生资助项目化建设机制。完成多个大型学生奖助项目的发展报告并将其作为礼物赠送给项目捐助人,获得捐助人的好评,使捐助人更清楚地了解所资助的学生的发展成才效果,得到资助项目运行情况的反馈,对深化合作、推进项目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着眼人才培养目标,实施“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
围绕学校国际化、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和思考学生资助工作。以校领导承担的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课题项目《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对接研究》的研究成果,着力思考推动学生资助支持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深入推进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赴香港实习项目,科学设计学生评价激励机制,切实发挥学生资助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开阔学生国际化视野方面的积极作用。学生资助观念由注重资助资金向注重资助发展机会转变,学校每年投入30万元设立学生国际游学基金。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阔国际视野、实现国际化发展,已连续6批次、投入逾32万元、支持58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赴香港实习体验,得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高度赞誉。
4.狠抓“四项教育”,实施“学生成长教育计划”
学生资助的重要功能是教育。我校狠抓面向受奖助学生的自强、诚信、感恩、责任等四项教育。创新资助项目发展模式和学生组织模式,探索在人数较多的大型奖助项目中成立以项目受助学生为基础的学生联谊会和志愿服务团并通过其开展各类教育活动,既强化对同一奖助项目的认同感,延伸和拓展德育教育载体。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工作抚慰学生的心灵,强化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通过多种形式推动捐助者和受助学生的接触和交流,推动捐助人对受助学生的直接教育,实现学生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坚持举办“自强之星”暨校园励志先锋评选活动并通过举办自强事迹巡回报告会扩大教育效果。以“感恩、收获、成长”为主题,科学设计每项奖助学金的项目典礼,强化典礼育人。筹建常设性的爱心捐助站和爱心慈善屋。探索学生奖助学金发放的机制改革,尝试分批次发放大额奖助学金制度,合理引导受奖助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倡导和组织的各项教育活动。
连续10年举办勤工助学节,为学生累计提供实习、就业机会6 000多个,积极探索通过学生资助支持学生开展创业。根据贫困程度分1000元、500元两档,连续两年发放“双困”毕业生择业补贴210人次,发放资金近12万元,2011年尝试为四处奔波求职的“双困”毕业生解决求职路费等。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组织受奖助学生积极参与中国扶贫基金会等社会各界组织的爱心助学活动,引导受奖助学生奉献爱心、回报社会,先后筹集善款近9万元,直接关心602名灾区小学生,17所灾区学校和8个灾区家庭。匡济助学金受助学生志愿服务团也通过参与中国扶贫基金会“爱心宿舍”项目活动实现了从受他人帮助到帮助他人的转换,传递了爱心,同时也荣获了中国扶贫基金会“2010年度爱心宿舍项目优秀社团”的表彰。
5.着眼沟通合作,实施“与捐助人互惠共赢计划”
通过校领导和有关部门走访捐助人单位、通过日常电话或其他各种方式联络、与捐助人联合开展受奖助学生的实习实践等多种途径推动学校、受奖助学生、捐助人之间的合作、互惠、共赢。坚持与所有奖助学金项目捐助人每年一次的见面交流并向由受奖助学生向捐助人提交年度学生成长发展报告。利用学校资源支持项目捐助人在校内获得事业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建成快乐事烘焙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店。
6.着眼前瞻性、理论性研究,实施“学生资助科研提升计划”
依托学校承担的教育部重大学生资助课题项目和其他课题项目,强化学生资助工作的前瞻性研究、学理性研究,以理论成果支撑资助实践科学发展。
成功举办“资助·创新·发展——2010年北京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研讨会”,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要领导,教育部财务司、中国扶贫基金会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3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部门的负责人应邀参加研讨会。在《中国教育报》专版发表《帮困帮智助人助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生资助工作的典型经验》,在《北京教育》高教版发表《高校提升学生资助科学化水平的设计与实践》、《用资助带动创新: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对接研究》,在《北京教育》德育版发表《提高学生资助科学化水平助推创新型人才培养》等多篇文章。目前,我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正策划编辑出版《为了他们的幸福和尊严》一书,预计年底出版。
(四)我校提升学生资助科学化水平,取得扎实成效,有力推动工作,基本实现“四个百分百”
通过提高学生资助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我校学生应助受助率基本达到100%,受助需求满足率基本达到100%,受助学生满意度基本达到100%,受助学生就业率基本达到100%,做到了“学生有需求,学校有响应”。受助学生不仅能顺利上学,还能安心乐学、成功择业、发展事业,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工作服务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拓展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通过启动海外游学基金资助学生出国实习、资助学生赴港实习体验等开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国际化发展通道,开阔其国际视野,拓展其创新精神。我校学生资助工作也赢得媒体的广泛关注,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2010年新年前,我校10名获得国家助学金的学生给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写信表示感谢,中心主任亲自回信肯定。我校每年的迎新和“绿色通道”、学生资助科学化工程等受到《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的报道,取得积极的社会效果。学校多年来参与中国扶贫基金会“爱心包裹”活动,屡获表彰,2011年荣获“爱心包裹项目2010年突出贡献奖”。2010年12月,我校喜获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表彰,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我校学生资助工作着眼长远发展,切实提高学生资助的科学化水平。我校学生资助的思路理念、整体效果、途径载体、方法手段得到不断拓展,形成“理念、制度、方法”三维一体的科学化发展格局,每年发布学生资助科学发展报告,有关做法编入《学生工作科学发展实例选编》。
三、继续推动学生资助科学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迅猛发展,但也面临着资助政策体系内部的统筹考虑与整体设计不足,受奖助学生的主题教育、自我教育的实体化运作与持续化推进不足,学生资助工作主动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支撑的机制建设和实际贡献度不足等现实问题。
(一)着手思考和设计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长期规划纲要和测评体系建设
深学深研《教育规划纲要》并以其颁布实施为新的历史起点,着眼中国高等教育和高校学生资助新的发展态势,研究制定学生资助工作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谋划未来五年、十年的发展规划。推进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测评标准和测评体系的研究。
(二)完善政策体系,实现“四化”发展
一是要推进策划设计整体化。进一步明晰学生资助体系各项内容的功能、定位,科学统筹、精心设计各个资助项目的资助目的与发展要求,完善研究生资助政策体系,整体性推进学生资助工作。二是要推进资助教育实体化、持续化。继续以资助项目为基本组织单元和教育对象的学生资助教育活动组织模式,继续拓展受奖助学生联谊会、志愿服务团等组织建设。三是要深入推进学生资助队伍专业化建设。四是要坚持特色化、品牌化建设。巩固既有优势品牌,培育新的特色品牌。
(三)着眼人性化、人本化,推进精细化建设
区别差异,分类实施,满足资助对象的个性化要求,吸引资助对象参与学校重大资助事务的讨论、决策。注重不同群体、不同类别的差异化资助方法,找准资助工作“知情权扩张与受助学生隐私权保护”的边界,实现学生资助的“显性资助、隐性资助”的结合,凸显人本化、人性化。
我校学生资助工作探索出了一条不断提升学生资助科学化水平的发展之路,让学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为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做出了积极贡献,为继续推动学生资助科学发展打好了基础,成为高校创先争优活动中的重要载体。
【注释】
(1)樊泽民,男,讲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周蓓,女,实习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