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推动生命教育进行自杀预防的作用和意义

推动生命教育进行自杀预防的作用和意义

时间:2023-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推动生命教育,助力自杀预防王斐摘要青少年自杀问题日益严重,青少年自杀预防重心应当前移。本文结合自杀预防的意义和可行性,讨论通过推动生命教育进行自杀预防的作用和意义、并提出在教育机构如何结合生命教育进行自杀预防的建议。他提出,中国的教育太重书本,和生活没有联系。(二)青少年自杀预防任重道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多年高速增长。从教育角度进行自杀预防有其独特的优势。

推动生命教育进行自杀预防的作用和意义

推动生命教育,助力自杀预防

王 斐(1)

摘 要 青少年自杀问题日益严重,青少年自杀预防重心应当前移。本文结合自杀预防的意义和可行性,讨论通过推动生命教育进行自杀预防的作用和意义、并提出在教育机构如何结合生命教育进行自杀预防的建议。

关键词 生命教育 自杀预防 青少年

引言:生命教育(Education of life)也有人翻译成生活教育,由陶行知在1918年南京高等师范演讲中首次提出。他提出,中国的教育太重书本,和生活没有联系。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而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即生活教育包括三部分:一是生活之教育(life education means an education of life),二是以生活影响生活之教育(by life);三是为着应付生活需要而办之教育(for life)。

国内外生命教育的兴起大多是随着青少年自杀行为、毒品滥用、酒精依赖等问题行为的日益严重而发展的,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教育课题。生命教育是在全人教育的理念下,尝试通过对生命的独特价值和意义进行探索,使个体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一方面,可以将生命教育看做是自杀预防的一种具体方式或载体,通过教育学生热爱和珍惜生命,来对抗轻易放弃生命的自杀意愿和行为;另一方面,生命教育并不仅仅止步于预防自杀,它还承载着更高层的目的和意义,即塑造个体健康人格,提升生命质量,彰显生命价值。换句话说,生命教育不单单是教育个体要“活着”,还要“活得有尊严,活得有意义,活得高质量”,并成为一个有教养、有品位的人。

纵然全社会都需要一起来承担生命教育的责任,但是,学校实施生命教育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以作为主要的依托,有机地与学校智育、德育、体育等结合起来。生命教育的独特切入点也可以丰富学校教育的内涵,使学校教育不会因为过度关注智育,缺乏对心灵和意义的关怀而使育人的重任有所缺憾。

一、自杀预防的意义

(一)自杀预防的必要性

自杀,不仅是自杀未遂者终身难忘的痛苦经历;而且使自杀死亡者的亲友遭受严重持久的心理伤害。自杀造成的后遗症亦不容忽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一个人自杀平均会使六个家人和朋友的生活深受影响。

对于处在“疾风怒涛”阶段的青少年学生而言,封闭与开放、独立与依赖、情感与理智、现实与理想等种种矛盾、冲突、动荡伴随着强大的力量冲击青少年的身心,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压力,将青少年推到危机的边缘。对自杀而言,和身体疾病的防治的特点相似,同样是预防优于救治,前期预防优于后期预防。

(二)青少年自杀预防任重道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多年高速增长。伴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腾飞,当代中国多数青少年在前所未有的优越物质条件中长大。他们看似能够轻松地得到和拥有父辈们所向往的东西,但并没有因此而体验到更多的快乐,也没有更加懂得珍惜和努力。很多当代青少年的流行语中体现不出对未来的清晰目标和明确选择,反而充满了混乱感和无意义感。身处当今快速的社会变迁中,社会、学校和家庭在青少年教育问题上,过分地强调智育,缺失了对有关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的强调,使得当今的青少年心灵更为脆弱,问题行为和自杀问题日益严重。

青少年成为自杀的高危群体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所处的特殊的心理发展阶段。青少年学生处于身心变化迅速的成长阶段,情绪冲动性强,同时,他们对自我极其关注,当遭遇到不经意的打击时,青少年的自我容易受到极大的伤害,而此时他们思考问题的深度、广度、分析问题的全面性不足,就更造成了青少年群体的心理脆弱性。当他们面对自己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时,更容易采取包括物质滥用、自伤或伤人等消极应对方式。同时,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是通过群体活动一起度过,包括自杀在内的消极行为容易在青少年群体中传播,产生更大的消极影响,模仿性自杀行为就较多地出现在青少年身上。一旦青少年接触到发生在周围的自杀行为,对他们心理的所造成的创伤也更加深重,种种环境和个体因素的特点加重了青少年的自杀危机,因而,青少年群体的自杀预防更为重要、紧迫、困难。

(三)从教育角度进行青少年自杀预防的独特意义

青少年自杀是多种人生问题的集中反映和爆发,感觉无聊,压力大,活得没有意义,没有价值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常见的生存状况。当人生意义遭受挑战,生命必然变得极其脆弱。面对于此,仅仅注重去分析、界定青少年问题行为或自杀行为的类型,并研究相关的影响因素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和青少年探讨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从精神向度唤醒个体的生命尊严与生命责任,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思考、感悟生命的可贵,寻找生活的目标,塑造健康的人格,这才是解决青少年自杀问题的有效、系统、长远的方案。

从教育角度进行自杀预防有其独特的优势。首先,教育能够有效地覆盖青少年群体,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接触各级各类教育机构,通过教育所进行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探讨能够使绝大多数青少年受益。其次,教育的内容可以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再者,教育更适合应对当代青少年缺乏意义感和价值感这一社会问题。通过教育学生坚信要珍惜自己和别人的生命,或者帮助学生生活的有价值、有意义、高质量,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信念和健康人格,让他们拥有一面抵挡人生困难和挫折的坚实盾牌,一定能有效帮助青少年克服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这样,通过教育进行自杀预防的效果就不仅仅在于减少自杀的发生,也为诸如物质滥用、反社会行为等青少年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二、自杀预防的可行性

(一)自杀能预防吗?

自杀行为会带来巨大的伤害和无法挽回的损失,那么能不能采取有效的方法避免自杀行为的出现呢?有人认为很多自杀行为出现得很突然,没有什么明显的迹象,常常让周围的亲人和朋友感到很意外,自杀似乎很难预防。但其实,自杀行为的发生发展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从自杀意念的出现到真正实施自杀行为之间,有很多关键点可以进行干预,从而预防自杀危机的出现。

对自杀的预防,一方面可以通过对个体自杀危险性进行评估,提前发现自杀意愿和自杀计划,采取恰当方法进行危机干预,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对自杀发展全程中危险因子和保护因子进行干预,通过提升和促进保护因子,减少和降低危险因子对自杀进行预防。其中所谓的危险因子和保护因子是指那些对于个体采取自杀行为来说相对较为远端的,也就是在较早时期个体所形成的信念、价值观、人格特征等层面的特征。健康的人格、积极的自我概念、良好的家庭关系等均是应对人生问题,避免自杀出现的保护性因子,而暴力创伤、贫困失业、躯体疾病等因素则是危险因子。另外,在社会层面上,通过宣传引导,形成尊重生命独特意义,强调生命价值的社会舆论,尽可能不打破自杀禁忌,宣传自杀不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形成反对自杀,谨慎对待自杀的社会文化氛围,也有助于预防自杀行为。

很多自杀行为发生时个体处于一种特殊的认知狭窄和极端情绪状态,他们将自杀作为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此时通过干预能够帮助个体走出这一状态,之后,个体会发现有其他办法能够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从而真正走出自杀危机。对中国自杀人群调查的结果表明冲动性自杀的比例较高,大多数自杀者并未伴随严重精神疾病,所以,有较大的希望进行成功预防和干预。(www.xing528.com)

多数青少年自杀者在自杀前处于想死又渴望被帮助的矛盾中,部分企图自杀的人并不了解他们的思考是局部的和非理性的,他们不知道自己需要他人的帮助。有关大学生自杀的一个调查表明,80%的自杀者在行动前没有寻求过心理帮助,如果自杀者周围有人能够敏锐地察觉,适当地关怀有自杀意图的青少年,就有可能阻止自杀的发生。大多数青少年自杀个体都符合消极个性特征加负面生活事件导致自杀行为的模式,进行自杀预防是有规律可循的。另外,青少年的学习、生活相对集中有组织,密切的接触者较多,通过建立健全校园自杀预防方案,可以相对有效地进行系统的自杀预防。

(二)自杀如何预防?

从教育角度切入进行自杀预防,有多种方式可供选择。既可以开展全球性、全国性的自杀预防教育活动,也可以面向某个城市的大众,甚至是单个社区组织活动;以自杀预防为目的的教育活动,既可以以自杀高危人群为目标群体,也可以以一般健康人群为覆盖群体;既可以以自杀潜在危机者为对象,也可以以他们的父母、亲友为对象切入教育;教育的核心内容既可以直接传递有关自杀的正向知识和信念,也可以尝试提高个体自身的保护因子和积极影响力等。

依托学校教育的课堂教学和活动,可以通过加强生命教育防止自杀等消极事件的发生。生命教育能够渗透进入相关课程,例如思修、英语等学科,也可以单独开设。

三、自杀预防策略与校园自杀预防的工作建议

如何做好自杀预防工作的一个思考维度是应该进行近端预防还是远端预防,哪种策略的综合收益更好?所谓近端,就是更接近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的方向,从自杀行为的形成过程来看,近端是个体的自杀意愿清晰,可能已经有实质性的自杀行为的表达阶段。这时,危机个体可使用的资源往往非常有限,他们需要的是急救式的自杀预防,通过敏感地发现危机个体的自杀意愿和行为,迅速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以帮助个体通过自杀以外的方式解决目前面临的危机,可谓近端预防。包括降低自杀致死率、对自杀未遂者进行干预等均属近端预防。远端预防是从更积极的视角,通过提高个体的身心健康水平,从整体上提升个体应对生命危机的保护因子,降低危机因子,保护个体使之不会发展成为自杀的高危个体的一种预防方式。

侧重于不同方面的自杀预防策略,各有优劣,并相互补充,在实践中,过于强调某些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可能都是不明智的。更为重要的是,自杀是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需要对产生自杀意愿,直至完成自杀行动的整个过程及相关因素进行全面考虑,形成整合的,多切入点的自杀预防方案。

对于教育部门而言,可以在两个层面采取自杀预防的策略,一是在校园自杀预防方案的急救部分综合考虑学生入校时的个体素质和环境中的消极事件,利用学校学生相对集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往较为密切的优势,建立起学生个体主动求助和同学师长多方关注的实时动态预防网络,从而最大限度地发现和挽救处于自杀危机边缘的学生个体。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防治工作,即通过在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开展生命教育,通过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并追求高质量的生命历程,在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和教育的同时,有效地夯实学生的心灵,这样的教育可以促使学生充满意义和力量地走自己的人生道路,根本不需要考虑和实施自杀,同时也契合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心灵健全、热爱生命的个体。从预防自杀的角度看,生命教育可以被视为一种面向一般在校青少年群体的、综合考虑社会和个体因素的远端自杀预防策略。生命教育可以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有机融合,是与学校教书育人的角色更加匹配的自杀干预方案。

参考文献

[1]B.E.Gilliand,R.K.James.肖水源译.危机干预策略.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D.G.Robert.Suicide Prevention A Pragmatic Review of Recent Studies.Crisis,2005,26(3).

[3]L.B.Annette.National Strategies for the Reduction and Prevention of Suicide.Crisis,2005,26(1).

[4](瑞典)沃瑟曼(Wasserman,D.)主编;李鸣等译.自杀:一种不必要的死亡.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5]何福田主编.生命教育论丛.台北:心理出版社,2001.

[6]李萍.生命教育的本体及其三个维度.北京:中华书局,1991.

[7]王北生,赵云红.从焦虑视角探寻与解读生命教育.中国教育学刊,2002(4).

[8]张星.自杀预防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7,34(3).

【注释】

(1)王斐,女,讲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生工作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