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潇舟(1)
摘 要 现今社会竞争加剧,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和身心健康受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社会以及大学生本身对于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各个方面的压力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困扰着他们,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本文分析了大学生主要承受的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就业压力和经济压力,并从大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社会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帮助当代大学生掌握如何应对心理压力,释放心理压力,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压力 应对
我国关于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出现的,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以及整体社会的浮躁现象,当代大学生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机遇和挑战,来自学习、生活、情感、家庭、择业等多方面的压力逐渐增强,导致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在来自多方面压力的笼罩下,大学生压力感日趋频繁,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深深感到这些压力已经让他们的心理负荷与心理承受力之间失去了平衡,产生心理异常,甚至出现自虐、自杀等异常的行为。因此,提高大学生应对心理压力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表现
(一)学业方面的心理压力
在高中阶段学生都是学校甚至是当地学习最优秀的学生,来到外经贸大学后优秀生云集,心理落差很大。
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高中阶段有很大的不同,从以前的填鸭式教学转变成以学生自学为主,没有以前班主任和家长的督促和指导,很多学生茫然不知所措。
大学课程教学进度快、教学班人数多,很多同学在这种变化中无法正确定位自己,感到失落、迷茫、自卑、焦虑、抑郁,心理上的巨大落差容易引发心理压力。
现在申请出国、找工作甚至申请毕业答辩都很重视专业和学习成绩的基点,很多同学为了在就业中更加有竞争优势,申请双学位或者辅修别的专业,导致学业压力巨大。因此很多学生长期处于紧张的临战状态,超负荷运转,压力极大,造成神经紧张、焦虑不安、患得患失、情感压抑,心理长期处于重压的状态,这种心理压力若得不到及时的排解,压抑的情绪得不到释放,往往会导致心理上的失衡甚至异常。
(二)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压力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复杂广泛,具有社会性,也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而且,交往能力也成为衡量大学生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是否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然而,现在的大学生并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进而产生心理问题。
现在的大学生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进入大学后,交往范围进一步扩大,在集体生活中,学生之间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兴趣、爱好,难免遇到摩擦和冲突。缺乏人际沟通能力,缺乏基本的交往技巧。如有些学生因为缺乏人际交往经验,不懂交往技巧与原则、不善言辞等导致不会与人沟通、沟通不畅,交往困难;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挫败感导致交往中怀有较强的戒备心理,产生心理疑惧,以至于干脆独来独往,不和他人交往,进而使大学生产生压抑、孤独、焦虑、苦闷、紧张、空虚等不良情绪。心理压力过大、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
学生之间的交流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也出现了热衷于网络交往的新趋势。很多大学生在虚拟世界中发展所谓的人际关系,在网络世界中的交往满足内心所渴望的理想的人际交往状态和各种愿望。当回到现实世界中,心理上的巨大落差会有沮丧、自卑、焦虑、抑郁的心理不适症状,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三)就业方面的心理压力
近些年,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为社会培养了高素质的人才,促进社会的迅速发展,但同时带来的是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问题也成了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需要考虑的问题。尤其是现在的高校在学生一进入学校就开始进行各方面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相关的课程培训,也无形中给大学生增加一部分的就业压力。有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中有70%的学生表示最关心的问题是将来的就业问题,特别是三四年级学生,面临就业问题更容易产生心理压力。
首先,就业压力表现在大学生自身择业观在现实中遇到的失落感和挫折感。一方面,大学生备受社会和家长的关注,高中老师和家长都告诉学生只要是考上大学就轻松了。很多传统的观念使得许多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就业意向和期望值普遍偏高,不考虑实际情况而一味的只想到发达地区、大城市,享有优越的工作环境、很大的晋升空间和丰厚的待遇,但在现实的环境中意识到就业形势并非自己想象的那样理想,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会让很多学生认为十几年的书白读,心理上产生极大的落差,造成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在择业过程中,部分大学生会长时间地处于等待与观望之中,眼看着自己身边的同学都签协议去了很好的就业单位,自己又不甘心去一些看似不好的单位,心理上产生严重的焦虑情绪,而一旦与理想的工作失之交臂,就会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失落感和挫折感。
其次,就业压力表现在大学生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心理上产生的焦虑感、危机感、恐惧感、挫折感等情绪。现在的竞争大环境在给大学生创造了更多参与社会竞争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挑战。特别是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就业市场的高要求和饱和情况,出现了大学生毕业就面临失业的尴尬境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悲观等不良情绪,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
再次,当今社会上流行“好工作不如有个好爸爸”的思想,严重挫伤了一些没有任何“背景”的大学生择业的自信心、进取心,产生对社会失望、埋怨等不良情绪,感到前途没有希望,心理上出现失衡,产生强烈的不公平感,进而形成沉重的心理压力。
(四)经济方面的压力
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20%是贫困生,其中5%-7%是特困生。现在社会、国家和高校都很重视贫困生的资助,但是经济压力给予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还是不能忽视的。
对于贫困生家庭来说,每年支付在校生的学费、生活费是相当沉重的经济负担,一些家庭不得不到处借债才能勉强凑齐,贫困大学生在迈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心理上就一直在承受着不同寻常的经济压力。虽然学校有助学贷款可以暂时减轻贫困生家庭的负担,但是还款压力和老的观念还是困扰学生,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压力。
当今的大学校园竞相消费现象也强烈地刺激着部分贫困生,手机日常消费、同学之间的交往费用、聚会消费等等方面的经济压力,迫使许多贫困生产生自卑心理。对这部分学生来说,因贫穷造成的心理创伤、承受的心理压力远远超过贫穷窘迫的生活本身带来的压力。这种巨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生活中缺乏自信,不愿与人交往,不愿意受别人关注,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
部分自尊心较强的贫困生不愿成为学校老师和同学们关注的焦点。他们不愿接受资助,即使勉强接受,其脆弱的心灵深处也承受了更加沉重的压力;还有部分虚荣心较强的贫困生,会通过不恰当的方式来掩饰心理上的自卑,但这种掩饰自卑心理的做法往往会导致更大的心理压力和痛苦。
二、解决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应对措施
(一)社会环境方面
营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为大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有利环境条件,为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发挥积极作用。
(二)家庭方面
营造和睦宽松的家庭气氛,采取科学民主的家庭培养方式培育健康的家庭氛围帮助孩子减轻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压力,以培养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www.xing528.com)
(三)学校教育方面
1.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教育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或举办就业指导讲座等形式集中传授一些职业规划知识以及就业前的准备工作,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引导学生找到适合个人发展的途径,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前期心理准备,避免部分学生在选择过程中出现的盲从、混乱的局面。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引导学生学会实事求是地分析自我,在就业市场中准确地定位自己,教会学生勇于推销自己,正视挫折,不盲目悲观,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以达到成功就业和理想就业的目标。
2.积极开展贫困大学生的教育
贫困大学生面临的经济问题是他们最大的心理压力,要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改变自己的命运,增强自信、培养自强、自立意识,用知识和能力来丰富自己。普及最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引导学生自己关注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会自我调适,疏导不良情绪。
3.发挥校园文化的减压功能,为大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圈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教育综合影响大学生的德育素养、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及身心健康发展,它以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渗透在校园生活的各个角落,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这种渗透,并随之改变自己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调整自己的言行。特别是在大学生面对种种压力时起到减压释放功能。这些丰富的文体活动和社会活动,吸引学生广泛参与,有助于学生充分放松,减轻学习带来的身心压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增强集体荣誉感和集体归属感。
(四)自我调试方面
1.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目标,确定可行的目标
只有大学生正确认识大学生活,尽早确立正确的、有助于个人发展的大学生活、学习以及发展目标,才能有效地避免心理问题。
2.正确表现自己、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要认识到自己的长处,正确表现自己,加强和周围同学的交流和沟通。要有意识地在与周围人的交往中学习其他人的长处,发挥自己的优点,多在集体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能力。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保持健康心理的重要方面。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增强自信和理解,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有助于培养包容的胸怀、宽容的态度、减少心理上的不适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使自己在学习生活中身心愉悦、增强信心,有效地降低心理危机感。
3.合理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
适度放松和调整情绪对于维持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是至关重要的。从事自己感兴趣和爱好的事情会让人情绪放松、心情愉悦,可以缓解困扰和压力;其次,要学会转移注意力,劳逸结合,积极进行放松和休整。通过参加体育运动、开展愉快的娱乐活动、旅游、度假等方式放松身心。适当的时候要想方设法地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积极、放松、愉快的情绪体验上去,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使身心得到有益的放松和调适。
4.学会主动寻求社会支持
一定程度的社会支持能提高个体有效应对的能力,减轻压力的不良影响。面对心理压力主动寻求社会支持是有益的。社会支持又称社会关系网络,是指来自社会各方面包括家庭、亲属、朋友、同学、伙伴、社团等组织给予个体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持的系统。这些社会支持能够满足我们安全、自尊、归属和爱的需要,它能够为个体提供安全感和用以应对压力的条件,使大学生以积极的观点与态度面对外界提出的要求,采取有效的行为去处理生活中各种有待于解决的问题。大学生要学会积极应用社会技能,包括人际交流、亲近和自我暴露以及坚持立场等,向家庭成员、同伴和学校人员寻求支持。大学生面对心理压力时,可以获得支持,比如同情、理解、照顾,还可以是信息上的支持、别人给予的忠告、建议或者指导。比如压力过大或出现某些心理问题的时候主动向专业人员咨询,寻求科学、有效的解决良方。这不仅是为自身负责,也是为社会、为他人负责的表现。
参考文献:
[1]孙红梅.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7,(1).
[2]施福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1).
[3]张金明.浅谈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4]马磊,李雄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及应对[J].社科纵横,2008(1).
[5]黄曙林,郭鑫.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自我调适[J].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管理论丛及教育研究专刊.
[6]张国进,高进生.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及其疏导途径[J].聊城大学学报,2009(2).
[7]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清华大版社,2003.
[8]戴文芳.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原因分析[J].上海青年管部学院学报,2002,3.
[9]朱逢九.21世纪大学生心理压力探析[J].江苏教育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
【注释】
(1)叶潇舟,女,讲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分团委书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