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与干预
王祖瑞(1)
摘 要 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高校辅导员的一项重要工作。充分了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是干预并解决问题的基础。辅导员要从思想观念上重视学生心理问题,形成有效的学生心理问题的了解和干预方法,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探索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和干预途径,提高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能力。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问题 成因 干预
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不仅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素养,还应该具有健康心理素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面貌、社会形态都已经并将继续发生巨大的变化,每个家庭、个人都在经历社会巨变的冲击。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后,对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种种变化、挑战、机遇和压力感受更加直观、明显,也由此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导致部分大学生学习倦怠、退学、甚至自杀。特别是近几年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频频发生,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更是高校教师、辅导员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这就需要学生工作者能了解引发学生心理问题的种种因素,对存在心理隐患的学生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疏导,在最大限度上化解因学生心理问题带来的危机,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探析
大学生心理问题属于隐性问题,若要在苗头上发现并干预存在一定的难度,这便要求高校学生工作者在工作中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对产生心理问题学生的共性原因认真分析,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作出预判。
(一)青春期的成长特点
大学生的年龄段介于18岁至23岁之间,这个年龄段正处于青春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尚未完全成熟。很多大学生的心智和情感都无法完全独立地应对社会上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挫折,而这个阶段的大学生又对知识和社会等一切外部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但是在探知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的过程中,大学生很难避免遭遇困难和挫折或者是经历特殊事件。因此常常因为缺乏社会经验和心理承受能力而不能够正确评价所遇问题对自己的影响,再加上没有得到家人、朋友或者学校的及时帮助和引导,逐渐将事态放在内心深处复杂化、变得无法应对,最终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甚至引发心理危机。
(二)长期的家庭环境
父母是人生中第一位老师,家庭是人生中第一所学校。家庭作为个人成长的起点,会影响性格塑造和一生的发展。大学生在经济上尚未独立,在社会上没有其他有力的支持来源,那家庭就自然成为大学生最重要的寄托和支持系统。因此在进入大学学习之前,家庭成为影响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成长经历的决定性因素,家长的职业、思想观念、为人方式等决定了子女的价值观、性格特征以及心理健康程度。有些家庭的环境较差甚至能威胁到学生的心理健康。目前,大多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都能从其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中找到一些消极的影响因素,他们要么来自单亲家庭,或者父母关系不和谐;要么来自经济困难家庭,或者家庭经济太优越;要么父母过于溺爱,或者经常遭到父母的打骂责罚等。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青年的思想和行为方式都经受着家庭的影响,家庭既能造就孩子健康乐观的性格特点,也能给心理健康埋下隐患。
(三)学业和就业的压力
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逐渐加快,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竞争也愈发的激烈和残酷,高校对大学生教育培养的内容和评价指标也越来越综合、全面。学生的学业和就业的压力也在逐渐增大,这些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每位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的低年级本科生不能尽快适应从中学到大学学习方式的转变;有的学生基础较差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有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缺乏学习主动性;有的学生自我期望值过高,与实际情况落差较大等等。这些原因都会导致大学生课程学习不及格、退学,或者毕业无望、就业困难,最终导致大学生丧失自信。因此,学业和就业方面的压力成为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四)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
目前,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已经成为引起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很多大学生在离开家庭步入大学后,因为不能顺利适应个体从家庭关系到社会关系的角色转变,人际关系处理方式不妥当,导致矛盾的激化和个人心理问题的产生。导致心理问题的人际关系既包括与家人的人际关系,也包括与同学、老师、社会朋友间的人际关系。在大学,同学之间人际关系是主要人际关系,同学间交往的不愉快也是引起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诱因。尤其是当前90后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高,多数大学生有着较强的自我意识,再加上生源地的文化差异、家庭经济状况差异、性格差异、处世态度差异等都是造成人际交往出现问题和障碍的原因,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好同学关系,便会造成同学间的相互伤害,引发包括心理问题在内的一系列的问题。另外,大学生与家长的关系也是引发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大学生在考入大学后生活环境的变化导致原有的观念和想法发生改变,与家长的思想开始异化,最终导致与家庭的关系不和、僵化、心理问题的产生。
(五)先天性生理缺陷或疾病
大学生本人的相貌、形象等生理方面存在的不足或者缺陷也是导致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有的学生因为自己不如别人相貌俊俏或者身高较矮而感到非常自卑,甚至因此而否定自己的一切优点,有的甚至影响到自己的正常学习生活。有的大学生因身患疾病或者存在先天性的身体残疾,在与其他健康同学的比较中,逐渐产生心理问题。
二、辅导员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
由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属于隐性问题,作为非心理专业的辅导员很难准确判定和采取有效措施,这便要求学生工作者在了解诱发学生心理问题原因的基础上,不断对工作观念、工作方法和经验进行及时的总结和积极的探索,力争能够尽早发现、及时干预学生的心理问题,全力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善于发现,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护航者
1.有效沟通,及早发现学生心理问题(www.xing528.com)
辅导员最重要的职责就是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是与大学生接触机会最多、交流时间最长的教师群体。因此,相对于其他专业教师和管理工作者而言,辅导员应该更容易发现大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这便要求辅导员在关爱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注重细节,善于发现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但是,由于辅导员具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多数辅导员不具备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当面对较为复杂的心理问题时,往往会不知所措,很难掌握专业的应对方法,如果处理不当,还有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辅导员在工作中,应将重点放在学生心理问题“及早发现”上,并及时与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交流情况,必要时将问题学生转交心理咨询机构负责。对于非心理健康专业的辅导员而言,要能够敏锐地洞察每一个有问题的学生的心理,尽可能打破学生对老师固有的身份隔阂,用“真诚”赢得学生的充分信任,以家人、挚友或者陪伴者的姿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学生的困难,分析周围的环境,通过有效交流逐渐的给予学生精神上的帮助和引导,最终帮助学生树立生活的自信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2.强化专业技能,科学应对学生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和干预不是简单依靠交流谈话和思想工作能够解决的,还需要辅导员具备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技能,确保科学有效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复杂的心理问题需要科学的方法和各方面合力来解决。作为辅导员要在工作中积极与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交流、合作、研究,这是提升辅导员心理工作科学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思维活跃、冲动的青年学生,会给辅导员的工作带来许多的挑战,这就要求辅导员要积极调整自己的情绪,不断加强自身的情商修养并培养自己超常的爱心、耐心和宽容心,能及时调整自身的状态,理性的接纳不同学生、处理各种事件,以自身的健康身心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二)协调资源,建立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支持系统
发现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辅导员进一步开展心理干预工作的基础,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单靠辅导员单方力量很难发现并彻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这要求辅导员在工作中要积极主动地联系各方面力量、争取资源,构建一个辅导员自身工作为中心的支持系统。这个支持系统应该涵盖所有涉及与学生相关的部门和人员,包括同学、任课教师、学生的亲属以及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和专门医院等。通过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引起各方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视,营造一个协作、和谐的学生工作氛围。同时,通过这样一个系统,辅导员能够及时地获得信息,以便于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外辅导员也可以从这个体系中获得人、财、物的资源支持。
(三)细致管理,探索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科学方法
1.做好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排查、建档等基础工作
日常细致的基础工作是辅导员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前提。要及时发现、干预学生的心理问题,首先要摸清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具体情况,并建立相关档案。唯有此才能充分掌握学生动态的信息,预防并及早发现学生的问题。其次,要建立有效的排查制度。很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不规律性,平时看似心理一贯健康的学生,有可能会在某一阶段或某一特殊事件面前产生心理问题。这便需要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经常性的排查。同学之间的交流是大学生情感交流最常见的形式,也是相互了解信息和问题最有效和可靠的来源。因此,在同学中设立心理排查员,建立从宿舍到班级再到年级的排查网络尤为必要和可行,这也是辅导员第一时间发现问题有效途径。再次,要畅通沟通渠道。很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会因为长期隐性积压,导致在短时间内或瞬间引发恶性事件。因此,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时间及时和信息畅通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只有在最短的时间获取有效的信息、联系到心理问题学生及其关联人群,辅导员才能在第一时间给予帮助或采取相关措施,避免事态进一步严重。
2.做好个体辅导,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个体辅导是辅导员在掌握学生基本情况的前提下,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疏导和教育的辅导模式。虽然个体辅导占用工作时间较多,但可以让辅导员最直观地了解学生的状态,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脉络,及时地发现问题、找到解决方案,辅导的效果也比其他辅导要好。个体辅导要求辅导员既要充分掌握学生的家庭和个人信息,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情况和存在的心理问题,而且辅导员还要运用自身的经历经验、专业知识与学生充分、耐心的交流,为学生提供积极乐观的指导意见。同时,辅导员还要引导学生对自身问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由于不同的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不同的辅导员也有不同的工作方法和风格,在开展辅导时,需要辅导员群体间进行分工协作,结合自身专长,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辅导,动态地跟进并记录问题学生的心理变化轨迹。
3.推行集体辅导,普遍预防学生心理问题
当前社会的压力普遍存在于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行各业人群中,因此,大学生心理问题重在预防。而集体辅导是针对多数学生开展教育、预防心理问题的最佳途径。集体辅导可以在充分调查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通过集体辅导的模式,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群体、不同需求的学生以讲座、实践、文体活动等为载体进行切合学生实际需要的辅导。另外,辅导员可以引导班集体设定集体发展目标,将每一名同学作为集体中的一员,重视每个个体,不抛弃,不放弃,促进整个班集体和谐友爱氛围的形成和每个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通过集体辅导的开展,辅导员可以将健康身心发展的知识和理念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有效地预防、发现、帮助存在心理隐患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郭秀兰.浅谈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9).
[2]张媛涛,童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策略浅析教.科教文汇,2008(12).
[3]罗桂花.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教育与职业,2007(26).
[4]梁红.关于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07(29).
【注释】
(1)王祖瑞,男,讲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分团委书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