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以提升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为切入点
张建平(1)
摘 要 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的支持,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必须把拔尖创新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来抓。科研创新是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映射区,高校应当以科研创新为突破口,采取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优质的拔尖创新人才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 拔尖创新人才 科研创新 创新能力
创新是民族前进的灵魂,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具有创新思维的拔尖创新人才是引领世界各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提升的中坚力量。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北大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高素质人才是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要力量,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大依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必须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人才需要培养,人才需要发现,高校应当以科研创新为立足点和突破口,加强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提升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高素质、善创新的优秀人才。
一、科研创新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高校的科研活动是孕育创新思维的热土,是培养和发挥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鼓励学生参与高校科研创新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有利途径。
(一)科研创新有助于夯实大学生知识基础
科研创新是一个将现有知识融会贯通、重新组合、推陈出新的过程,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才能在科研创新活动中真正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就是让学生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检验、充实书本知识,有利于学生从实践的角度重新整合自己学到的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去探索新的领域,发现新的奥秘。这对于巩固学生的知识基础、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科研创新有助于创新精神的生成
创新精神是拔尖创新人才最为重要的品质,也是推动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力量。科研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精神的培养过程,如果学生缺乏对知识的执著追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创新就无从谈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是科研创新的内在动力,学生将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经历查阅文献资料、确定研究方案、理论研究、实践论证、撰写报告、结项答辩等环节,这些细节处处体现出科学从无到有、从假设到求证的探索过程。创新成果的诞生充满了发现的惊喜和求证的困惑,期间的辛苦付出和挫折磨砺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生成具有重要作用。
(三)科研创新有助于大学生智商情商的共同提高
科研创新是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考验。在科研过程中,对未知领域的思考与探索是对学生智力的挑战,而研究过程中怎样与社会各界建立联系、如何与人合作、怎样共同开展研究则是对学生情商的重大考验。因此,科研创新不仅是知识领域的巩固、更新和再创造,更是对学生人格素质的全面历练,科研创新活动中体现的团结、协作、沟通、理解是每个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学生都将收获的人生至宝。
(四)科研创新有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筛选
科研创新需要付出大量的劳动,其过程的坎坷和对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让这项工作充满挑战,敢于、善于科研创新的学生身上都隐藏着不畏困难、挑战难度的坚韧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拔尖创新人才所必须具有的人格特质。科研创新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理性的思维习惯,这种行为习惯也正是拔尖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在科研创新活动中有着突出表现的学生是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中应当重点考虑的苗子。
二、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原因
近年来,高校非常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多学校通过大学生科研立项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科研创新,力求以科研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而带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但是从学生的反应来看,逃避科研、对科研敬而远之是很多学生的心态,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学生对科研的认识不正确
很多学生的科研意识不强,他们没有认识到科研创新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意义。学生总认为科研只是教师的任务,离自己非常遥远,作为学生只要学好专业课和公共课,学好英语就可以了,科研创新费时费力,与其研究未知的领域,不如把握已知、把握现在,抓紧时间多考几个证要比科研对自己的就业更有帮助。
(二)学生对科研缺乏信心
有些学生对学校的科研活动有兴趣,但是由于缺乏科研经验,对科研有较强的陌生感和恐惧感,担心自己不能胜任科研的任务,因此面对学校开展的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很多学生觉得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学生缺少必要的科研技能学习
大学生的想象力丰富,思维敏捷,有时会产生创新的灵感。但是国内大多数学校并没有为学生开设研究方法论方面的课程,学生缺少相关的科研技能,即使有了新颖的想法,也不知道该从何入手开展研究,所以学生的创新灵感往往是昙花一现。
(四)学生缺乏有效的科研激励机制
创新是一件有较高难度的工作,需要有相关的激励机制来推动学生的科研热情。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除少数获奖作品外,大多数学生的科研成果在结项后都悄无声息,一般仅仅是汇集成册、留作纪念而已,这会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研究成果毫无价值,自己的辛苦付出无人认可,不利于学生科研热情的持续高涨,也无法对其他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力。
三、提升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科研创新是锻炼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平台,它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高校应当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道路上做出更加有益的努力。(www.xing528.com)
(一)加强第一课堂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教育引导
第一课堂是学生萌发创新意识、锻造创新精神的重要阵地,高校应当重视在第一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做出相应调整,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教学模式来看,高校应该摒弃“灌输式”、“一言堂”的授课模式,采用“启发式”、“双向式”教学。课堂上,老师应该主动做配角,给学生更大的舞台和空间,让学生多提“为什么”,鼓励学生“发散性”、“求异性”的思索。在“启发式”的课堂上,学生要通过积极思考才能在群体讨论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逐步学会在众人的发言中辨别是非对错,形成自己的见解。启发式的授课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不懈探索的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
从课程设置来看,高校应该进一步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特色课程,鼓励学业优良的本科生学习更具挑战性的研究型课程,积极参与学术研究,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研究型课程的内容中包含更多的科研成分,在这些课程内容的学习中,学生的科研设计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结果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将得到很大提升,为学生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教学内容来看,高校应当在必修课中增加研究方法论的相关知识,如调查设计、研究技巧等,使学生普遍掌握一定的从事科学研究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技巧,增加学生面对科研项目的自信心。在选修课中,高校应该增加更高级别的关于科研选题、研究思路、结项汇报等方面的具体知识,让具有学术潜质的学生可以得到更多的学术指导,让他们的科研创新潜力得到更大的发挥,让他们的创新之路走得更加长远。
(二)健全第二课堂对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管理和促进
第二课堂是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有益平台。从组织机构的角度讲,高校应当建立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宣传、组织、指导、管理工作。该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在课外开展科研创新能力普及教育、科研创新项目管理和创新成果推进等工作,具体包括定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举办研究方法讲座、组织模拟立项竞赛、立项流程展示、创新成果展示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体验学术研究的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科研的兴趣,提供学生参与科研创新的机会。
这一组织应当细化大学生科研管理制度,对科研创新各环节做出具体要求,譬如:申报学生的条件、选题要求、项目进展情况追踪、项目完成的规范化要求等,同时积极为学生科研创新项目联络指导教师,推进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此外,该组织还应该就学生和教师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制定相关的激励措施,以鼓励更多的教师学生参加到科研创新活动中来。
(三)加强大学生科研创新的分类指导
科研创新是一项具有较高难度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因此对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要循序渐进,分层次、有步骤地进行。高校应当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等情况,制定不同的科研能力培养计划,将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分为不同的类型,以便分级分类地提高学生的学术创新能力。
科研助手是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一种有效办法。教师在自己的研究项目中带动学生一起研究,使学生初步掌握信息收集、资料分析、论文撰写等基本步骤和科研方法,同时通过教师的培养考察,学校可以将品学兼优、责任心强、思维敏锐、行为严谨、具有学术潜力的学生从普通学生中分流出来,做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对象进行重点培养。建议一二年级的学生从科研助手开始参与科研创新活动。
独立申报课题是学生参与科研创新的另一种重要方式,比较适合高年级、有一定研究功底的学生去做。在这种参与形式下,学生将独立开展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分析论证、撰写论文等方面的工作,这不仅考验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更要考验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学生必须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理论积淀,同时还要掌握实践的技巧和沟通的艺术,才有可能顺利完成科研创新任务。因此这种科研参与形式具有较高难度,建议三年级以上的学生申请参加。
(四)出台鼓励学生科研创新的激励机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因此高校应该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以实际行动支持学生的创新性研究。良好的激励机制将充分发挥制度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做出积极的行为选择,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科研创新。
大学生科研创新激励机制应当包含两方面的激励制度,一是显性激励,比如:对参与科研创新的学生予以综合评估加分奖励,设置本科生科研专项奖学金,在评优、入党、保研时对科研创新学生给予政策倾斜,加快制订关于本科生科研创新学分认证、研究生优先录取科研创新学生、授予科研创新学生荣誉学士称号等相关办法,给予创新能力强的学生一些外在的荣誉或奖励,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
另一方面,高校也应当重视对科研创新学生的隐性激励。很多学生参与科研并不在乎自己综合评估能多加几分、多得多少奖学金,他们更希望自己的科研行为和创新成果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对于他们中的很多人来说,一句肯定的话语和一个赞赏的眼神就足以鼓舞他们在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顺畅。因此高校对学生的激励应该深入学生内心,满足学生希望获得社会、学校、师长、朋辈认可的心理需求。
(五)扩大学生创新成果的影响力
大学生科研创新的成果来之不易,对于这些成果学校应当加以重视,通过更多的途径、更广的渠道和更丰富的形式将大学生科研创新的成果辐射到更广阔的领域,以增强科研创新成果的影响力。比如,高校可以举办“本科生科研创新成果展览”,将学生的科研创新成果汇集成册,分发至大众,并在学校图书馆收藏,方便学生查阅,实现学生科研成果的共享;比如举办“本科生科研学术交流会”,为本科生提供学术交流的机会和展示自己科研能力的舞台,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对话;高校还可以推荐本科生优秀创新成果在相关刊物上公开发表,或推荐其进入生产领域;对于已经在国内外公开发表或已进入生产领域的创新成果,学校应予以奖励……唯有不断扩大学生科研成果的影响力,才能使更多的学生萌发科研创新兴趣,推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总之,拔尖创新人才是创新型国家发展的迫切需要,高校应当找准切入点,以科研创新为突破口,努力转变观念,扩大宣传,正确引导,科学激励,着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我们相信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人才培养会更加符合国家发展的需要,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将勇担国家改革发展的重任,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孟昭学.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途径探析.教育与职业,2006(4).
[2]冯林,张崴.大学生科研能力评价机制的探析.黑龙江教育,2008(1-2).
[3]张颖香.刍议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国成人教育,2007(10).
[4]丁明跃,骆清铭.大学生进入课题组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科技资讯,2010(20).
[5]黄晓云.试论培养大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8(6).
【注释】
(1)张建平,女,讲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辅导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