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塑教育的理想主义精神,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重塑教育的理想主义精神,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时间:2023-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重塑教育的理想主义精神李永龄摘要: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从来是教师反躬自问的永恒主题,只有重塑教育理想主义的人文精神,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才能使教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事业之源,才能满足培养创新型精英式人才的时代要求。

重塑教育的理想主义精神,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重塑教育理想主义精神

李永龄

摘 要: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从来是教师反躬自问的永恒主题,只有重塑教育理想主义的人文精神,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才能使教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事业之源,才能满足培养创新型精英式人才的时代要求。

关键词:理想主义精神 真善美 创新

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自古以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此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实在必要,因为其他职业面对的基本是物理性质突出的技术、设备、原料等客观世界,即使医生,包括心理医生,更多的也只是处理物理的客观实在(病体组织),只有教育是直接针对和面对人的,而且是心理性质突出的主观世界,这是教师有别于其他职业最为特殊的地方,也使教育成为最为特殊的事业。换言之,教育面对的作用点是人的内心世界,教师得到出勤率并不难,可有多种手段供选择,但赢得认同和掌声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需要心灵的弯曲,而心灵被征服、弯曲是无法依靠物理的力量实现的,唯有依靠理念的力量,依靠教育的理想,因此教育理想是任何一个教师必须思考的。教育的理想实质是教育的意识形态,是教育的价值观,是决定教育方向和前途最为根本的基础,是教育之树永葆青春活力的种子,教育因为有理想而有目标,而有理性,而有感召的力量,而有前途前景,从而成为阳光下最为光彩神圣的事业。

一、教育的力量之源:理想主义精神

培养什么样的人决定怎样培养人,尽管大学教育从内容到形式、从规模到质量、从公平到效益、从硬件到软件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随着物质社会发展,大学教育正被功利的职业色彩挤满,教育的目标更着重于专业和就业而忽略了人的心灵需求、人生目标、人生意义和价值观等领域,而造成教育理想主义精神失落。正是由于教育缺乏反思深度和超越性思考的高度,使人才培养功能狭窄化、专业化、技术化,生活成为注重实用、只对专业技能感兴趣的单维化生活,而停留在工艺层面的操作和忙乱中,个性和创造性逐渐消隐、封闭,这样教育培养的人在角逐利益时不受理性、良心、正义道德的制约而沦为经济动物,因此,重塑大学教育的理想主义精神是焕发大学教育光彩和活力的出发点。

二、理想主义的精神内涵:真,善,美

教育是人的事业而人是有思想,追求,尊严情感,欲望,有局限性和弱点的,因此教育的理想应当体现也只能体现在追求和张扬人性的光辉之路上:真,善,美。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但什么是知识?书本和教材不代表知识,只是记录知识的媒介,在人们开启这种记录媒介之前,更准确的说它至多只是一种纸质的移动储存装置,只有开启这个移动存储装置才是最重要的,才能成为产生力量的知识,但这需要密码,这个密码是人的认识,因此,与其说知识就是力量,不如说认识才是力量。区分知识和认识的不同之处很重要,有助于理解问题的本质,一般人们认为认识是人的主动行为,而知识是被动的,被人来认识理解的,这种理解模式使思考停留在事物的表象上,理所当然的把知识,具体说把教材和书本当作权威和教条来接受,因此,教师的责任就是让学生接受这种知识,理解和接受这种由经验和权威确立的理论和观点成为教师的目标和切入点,对应的一切教学实践活动和考试评价体系都是围绕接受这种纸质存储媒介所保存的内容为指针,一旦这个目标实现就意味着完成和实现了教育的功能,与此相对应的,教师不断努力尝试训诲、教导、开化、启发,试图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答案,只要学生在考试中能够根据题目要求,给出正确的答案也就等于完成实现了这种教育的功能和目标。但问题是如果人们仅仅满足这个功能和目标,创新从何而来?创新难道可以从天而降吗?如果创新可以从天而降,创新还有何意义?

所谓创新就是变革,是彼对于此的纠正,是未来对于过去的异化,这种异化不会从天而降,只能从思考和认识的起点开始并贯穿于思考和认识过程的始终。可以说当人们把知识看作是被动被人来认识理解的“知识”那个时刻起,当人们已经习惯于把接受权威当作理所当然,并且通过反复不断的考试和评价体系加以强化,使思考形成固定模式的时候,创新已经与我们渐行渐远,已越来越不可能,熄灭和死亡的不是创新本身,而是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思考模式、创新的种子,很难想象失却种子的大树未来会常青。尽管人们还可以一如既往的不断声称追求创新,但这无异于不断重复祈祷仪式,祈求创新可以从天而降,就像远古的人们在旱灾中祈求降雨一样,尽管初衷真诚至真但徒劳无益。(www.xing528.com)

(一)“真”的事业

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不但使人类面对新的生活,也将人类推向新的追求境界,人们渴望追求真实的世界,向往真理的召唤,而真理无法依靠不断重复的祈祷得来,只能依靠创新才能够发现。以往的传统思考模式无法胜任这样的要求,以往教育和思考模式的目标和功能把知识仅仅看作是被动被人来认识理解的“知识”,把它们当作应当而且必须接受的理论和权威,这样做等于剥夺了人们真正焕发自我认识力量,追求和发现真理的空间和可能。其实正相反,这些被动被人们理解认识的知识除了具有作为理论被接受的作用以外还有更大的价值,就是它足以有资格成为人们叛逆质疑开展思想批判的对象,因为这些理论已经物化为语言记录,书写在纸张之上,完全置身于人体之外了,足以作为客观实在,即不再属于人们自身的那一部分实在而加以批判。因此,面对权威和理论的正确态度不是接受而应是叛逆质疑,创新的起点从叛逆的质疑和理性批判开始,当然,这种理性批判并不针对坚持理论的个人,我们仍然尊重个人,而只是针对个人的理论和观点,没有比科学更真的事业,而科学的确立必须经受严格的检验,科学的真实就是真理的真实,科学的价值就是真理的价值,科学的精神就是叛逆的思想批判精神,承认叛逆的个性既是面对真实的开始,也是从传统思考模式束缚中解放出来,重新找回自我,重塑教育理想的第一步。

(二)“善”的人性

一旦教育的功能和目标从以往传统的“接受”模式向叛逆的科学理性批判思考模式转化,就开启了人们追求和完善自我人格“善”的力量之门,人们思想寻求解放,从狭隘走向广阔,追求自由平等,恢复张扬人的个性、独特性和多样性,人性因此变得真实、真诚、真善而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由于没有绝对的真理,人们已经不再也没有必要膜拜神化权威而应自由探索,真理在所有追求真理的人面前一律平等,自由在所有追求自由的人面前都平等,包容和宽容成为人的普遍特质,人们不再惧怕犯错误而不断创新,超越权威,超越自我,因为错误并不意味着惩罚,发现错误,敢于承认错误并纠正错误不但不会使人脆弱,反而使人更为强大和富有力量。创新的自由之路上,人们距离真实和真理越来越近,追求真实、真诚和真理成为人们内心的价值观和信仰支撑,这种信仰的力量之强大甚或超过宗教的力量,足以推动全部人生。

(三)“美”的人格

美只能感觉,无法界定,这一点和艺术最为接近,虽然至今人们无法对艺术下定义,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文化和艺术的距离最近,文化体现教育的功能和目标,是教育的成果,人因为教而化育成材,因为文化的种子不是播种在土地上,而是播种在心灵的田野上,教育如果不能使人开启文化的天地,就无法使人进步发展,就是失败的教育。美的认识无法依靠自身机械灌输的说教和宣传所能获得,而只能由别人所感知,只能依靠人们的感受力才能实现。心灵有所触动,才能感受到,才能感慨,也才能感动,才会觉得有文化艺术和美产生,一千个人看哈姆雷特,会有一千种解释,这是莎士比亚作品之所以不朽,成为世界文化宝库的原因和标志,文化、艺术、美不但是教育成功的功能,也是教育的价值观,更是教育成功的标志。

成为精英永远是少数人的事业,少数人如果希望成功、强大,就必须敢于面对真实,并懂得行使批判的力量,否则,很难想象马云这样的顶尖人才曾三考大学而落第,这不是马云个人的失败而是传统教育模式的悲哀,这也使马云和阿里巴巴的成功有了更深刻的意义。回顾阿里巴巴的历史可以发现,马云从来没有接受多数人的观点,如果他接受就不会有今天,马云依靠自身实践,检验着失败的传统教育模式贫乏的内涵。从马云身上看到的不仅是创业的成功,而是创新的激情,那种始终不渝的理想主义精神的光辉,追求自由包容的胸怀和坚定的道德力量,幸好他天生长得不美,否则,我们难以感受他叛逆的个性、追求理想主义所焕发出的艺术气质和美的力量。

培养什么样的人决定怎样培养人,我们怎么做,完全取决于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教育理论,更是教育实践,也是我身为教师长久深思的命题。真的是科学,美的是艺术,善的是信仰,重塑教育的理想主义精神,追求真理,追求真实,追求真诚,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人生,胸怀开放,视野开阔,事业开拓,形象开明,唯此才能成长、成材、成功、成就,才有独立的判断、独立的精神、独立的人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