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转化的思考及初步探索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转化的思考及初步探索

更新时间:2025-01-0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转化的思考及初步探索——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李海英摘要:近年来,中央领导及相关部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极为关注。中央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发展提出了新思路、新举措。然而,第一线教师的切身体会却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不小的困难。自2004年以来,中央多次下发文件阐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转化的思考及初步探索——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

李海英

摘 要:近年来,中央领导及相关部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极为关注。中央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发展提出了新思路、新举措。然而,第一线教师的切身体会却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不小的困难。本文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分析问题的根源,并结合自身教学改进的经验教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进头脑”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研究。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近年来,中央领导及相关部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极为关注。自2004年以来,中央多次下发文件阐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1)这一系列文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高度前所未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前所未有。特别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2005年,在中央召开的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他深刻地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

中央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体系、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创新、教师队伍建设等都提出了新思路、新举措。应该说,国家的重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们都有这样的亲身体会,那就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确实存在不小的困难。到底“难”在哪里?试以本人承担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为例简要分析。

首先,教学内容重复化,学生难以产生学习热情。按照教育部规定,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始了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教学,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学习达到了180学时(必修108学时、选修78学时),尤其是高中文科生为应付应试教育已经对政治课内容非常熟悉。面对大学阶段再一次的政治理论课学习,学生们难以避免地出现了厌倦情绪,以至于曾有大学生在课堂作业中用“倒足胃口”来形容对政治理论课的感受。

其次,课本语言模式化,学生难以产生研究兴趣。信息化时代资讯飞速传播,青年群体的阅读喜好有了相应的较大改变。一批在网络、媒体上迅速窜红的“历史新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年轻人渴望通过贴近时代特色的话语走近历史。客观地讲,“纲要”教材自2007年推出第一版以来不断修改完善,教材编撰者结合当前研究成果努力提高教材学术水准,大量详实的数据资料充实了传统教材单薄的历史叙事。不过,现有教材依然存在着表述方式老套、学术资料落后、内容体系陈旧的问题,难以引起青年学生的思想共鸣。

第三,历史结论僵硬化,学生难以产生认同感。“纲要”课的核心内容有三点:一是把握“一个主题”,即中国近现代历史紧紧围绕“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国家繁荣富强两大历史任务而斗争”这一主题展开;二是做到“两个了解”,即了解国史、了解国情;三是领会“三个选择”,即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全部核心内容归结到一点,就是深刻理解“三个选择”的正确性。客观来讲,这是近代中国历经百年耻辱,无数先烈通过血与火的革命实践而得到的宝贵历史经验。“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纲要”课的重要意义正在于此。宝贵的历史经验能够传承下去,根本点是获得年青一代的心理认同。再好的道理,得不到认同就无法发挥积极的社会作用。然而,面对时代造就的80后、90后大学生完全迥异于前辈的价值标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百年激荡在他们眼里就是过时的黑白老照片。教科书上的历史结论可以背诵、可以答卷,但却难以走进心里。

第四,课程印象负面化,学生难以产生亲近感。一提到“思想政治理论课”,通常见到的反应是:教师摇头、学生撇嘴。教师摇头因为不好教,学生撇嘴因为不愿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应?恐怕很大程度上在于社会民众对多年来“假大虚空”的意识形态宣传感到厌倦,因此本能地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也产生抵触情绪,认为无非就是“洗脑课”、“填鸭课”、“口号课”。在这样一种负面心态影响下,学生自然没有主动学习了解的欲望和热情,反而往往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来对抗。

第五,教学思路谨慎化,学生难以产生思想火花。“纲要”课首次走入大学课堂,是依据中宣部、教育部通知,从2007年春季开始的。作为一门国家规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教学有纪律”的要求对思政课教师而言更为严格。那么,“什么才是学术研究与课堂教学的客观分界点?”、“区分学术领域与教学领域所依据的标准是什么?”、“如何才能达到灵活教学与遵守纪律的动态平衡?”这些问题深深地困惑着思想政治课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们。对这些实际问题的解答,绝不是简单地“一切以教材为标准”就能解决的,它需要一线教师通过长期大量的教学试验在实践中逐步明确从而切实掌握。从现实的情况来看,“纲要”课开课至今只经历了短短四个学期,很难做到在四个周期的教学实践中就完美地把握“课堂纪律”原则。面对反复强调的纪律要求,“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在思政课教师当中出现就不难理解了。然而,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当教师的教学思路趋向保守谨慎,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怎么可能被引导对历史展开严肃深入的思考?没有深度的思考质疑过程,又怎么可能发自内心地对“纲要”课的教学目标,即认识“三个选择”的正确性产生理性的认同?

作为一名年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对学生“不爱学”的现实状况,我曾经迷茫困惑过很长时间。第一个学期上“纲要”课时,由于没有教学经验,又担心讲错了违反纪律,的确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念头走上了讲台。但是,照本宣科的效果就是每堂课讲台下睡倒一大片,座位上空着一大半,抬头听讲的屈指可数,只能靠点名勉强维持出勤。作为一个教师,身临这样的场景心里的痛苦可想而知。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曾经试图依靠穿插历史小故事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是,当故事一讲完,学生的脑袋立刻就又埋回桌子上了。几次努力之后,我开始灰心丧气起来。味同嚼蜡的讲授不仅折磨着学生,更折磨着我自己,每堂课都是在频频偷看时钟的焦灼中艰难度过。第一个学期就是在近乎崩溃的状态下熬过去的。

痛定思痛,我开始追问自己一个问题——“学生不爱学思想政治课的根源到底在哪里?”经过漫长的反思,我惊讶地发现,原来所有问题的症结不在学生,都在自己身上。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首先我自己就没有搞清楚为什么必须学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连老师自己都没有理解课程的重大意义,甚至打心眼儿里怀疑所宣讲内容的正确性,这门课怎么可能讲得精彩?学生又怎么会产生学习的热情?虚假的教学激情可以蒙蔽学生一时,但是心口不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终究会被学生弃之如敝屣。

我对“纲要”课的核心历史观产生认同的突破口,是广博严肃的阅读思索和理屈词穷的辩论交流。前者打开了我的视野,让我从宏大的历史背景去解读历史人物和事件;后者检验了我的观点,让我发现过去自己死抱不放的历史偏见是多么的狭隘可笑。经过长时间痛苦的思想交锋,我终于彻底解决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问题,真心拥护“纲要”课的核心价值,理性地认识到“三个选择”的历史正确性。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通过自己历史观的转变过程,我切身体会到: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原来都是其历史观的延展,有什么样的历史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虚无主义者和历史悲观主义者,他的人生态度一定是及时行乐或消极厌世的;而一个历史乐观主义者,他的人生信条一定是维护正义并积极奋进的。当一个人读懂历史、看清历史发展大势的时候,他才能正确地给自己的人生定位,自觉地把个人发展和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融为一体、把个人利益和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利益统一起来,在追求人类美好未来的共产主义历史大业中使短暂的个体生命获得永恒的历史意义。

所谓“意转境界”,随着思想上的蜕变,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从过去错误、负面的困境中走了出来,教学理念随之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教学目标,从2009年“纲要”课实施的第三个学期开始,我大胆尝试了全新的教学模式——改变过去按教科书编排序列逐章节顺序讲解的套路,把课程宗旨和教材内容按照自己对历史思考的逻辑思路全部归结为专题讲座。讲座内容分人物专题和其他专题两类。其中,人物专题为主、其他专题为辅;人物专题是主线,其他专题是补充;以人物专题纵向贯穿历史,以其他专题多元解析历史。人物专题包括:李鸿章、袁世凯、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根据学生要求增加了慈禧专题);其他专题包括:李约瑟难题专题、近代中日变革比较专题、民主专题等(根据教学需要和时事动态随时调整)。人物专题相互之间以及人物专题和其他专题之间隐含着内在的逻辑链条;各专题内容既相对独立,又互为呼应贯通,共同构成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深度解读。

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原先平铺直叙的历史叙事变得立体鲜活;原先“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授课内容变得逻辑清晰、因果明确;原先面面俱到、“撒胡椒面”式的课时分配变得凝练紧凑、详略分明。

2010年,在第一次教学改进的基础上,我进一步细化完善了专题讲座的PPT和教案,特别突出地加强了教学当中的学术性、多元性、客观性。通过引用大量中西方学者的学术研究成果,介绍众多国内外知名人士及多方媒体对历史和历史人物的认识、评价,极大地充实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专题讲座的PPT中引用的中外学术著作有:

《走向世界——近代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2)、《儒教与道教》(3)、《李鸿章传》(4)、《李鸿章传》(5)、《女人慈禧》(6)、《龙夫人:慈禧故事》(7)、《近代日本经济史要揽》(8)、《俄罗斯现代史(1945-2006):教师参考书》(9)、《论民主》(10)、《民主的历程》(11)、《先贤的民主》(12)、《民主与民主化比较研究》(13)、《祛魅与超越:反思民主、自由、平等、公民社会》(14)、《少数人的民主》(15)、《民主的细节》(16)、《反恐陷阱》(17)、《青年运动的方向》(18)、《中国统计年鉴:1981年》等。

为保证教学内容的客观性、前沿性,在专题讲座中大量选取国外的和最新的学术成果。其中,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占到60%;2000年以来出版的研究成果占到70%以上,而近三年来的最新学术著作就占到其中的50%。

专题讲座中还大量介绍国内外知名人士及多方媒体对历史及历史人物的认识、评价,努力使课堂教学做到更为多元、客观、丰富。其中,专题讲座PPT中被引用和介绍的国内外知名人士达到65人之多。

中国方面的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沙祖康(联合国副秘书长)、伍绍祖(原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钱学森(物理科学家)、闵恩泽(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魏巍(当代作家)、巩献田(北京大学法学教授)、王绍光(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主任、清华大学长江讲座教授、国际学术刊物China Review主编)、时寒冰(评论家)、卢麒元(经济学者)、李昌平(三农问题专家)、刘亚洲(空军中将)、李敖(中国台湾地区学者)、丁学良(哈佛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苏小东(海军史专家)、卢广(国际知名摄影家)、任羊成(红旗渠特等劳模)、王朔(当代作家)、张建国(中华全国总工会集体合同部部长)、苏宁(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孙东东(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茅于轼(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刘瑜(剑桥大学政治系讲师)、袁腾飞、张维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向松祚(《环球财经》主编、经济学家)、胡祖六(高盛集团大中华区主席、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联执主任)、郎咸平(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宏良(中央民族大学金融研究所教授)、鲁迅、蒋介石、李宗仁、杜正胜(台湾地区前“教育部长”)、梁漱溟(国学大师)、辜鸿铭(近代学者、翻译家)、蒋廷黻(历史学家、民国时期外交家)、龚自珍(清代思想家)等。

国外方面的有:白求恩、李约瑟(科技史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与英国科学院双料院士)、罗伯特·坦普尔(美国学者)、培根(英国哲学家)、本·布托(巴基斯坦前总理)、尼克松(美国前总统)、斯诺(美国记者、作家)、基辛格(美国政治家)、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学家)、亨廷顿(美国学者)、福田康夫(日本前首相)、莫里斯·迈斯纳(美国学者)、费正清(美国哈佛汉学家)、切·格瓦拉(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寒春(核物理学家、国际共产主义革命家)、乌戈·查韦斯(委内瑞拉总统)、莫拉莱斯(玻利维亚总统)、近藤邦康(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格兰特(美国前总统)、巴兹尔·威廉斯(英国前议员)、诺列加(巴拿马前元首)、勃兰特(联邦德国前总理)、普京(俄罗斯总理)等等。

专题讲座中引用的媒体报道及相关资讯则广泛涉及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广播媒体等。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凤凰卫视《军情圈点》、中央电视台《面对面》专访栏目、《光明日报》、《都市生活报》、《经济参考报》、凤凰网财经资讯、凤凰网历史人物专题栏目、中工网、人民论坛、人民政协网、中国教育新闻网等。

教学模式转变之后,通过两个学期对近千名学生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非常欢迎专题讲座的授课方式,课堂教学效果明显好转。学生在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的主观评价里充分表达了对教学模式转变的肯定和喜爱。根据学生网上匿名主观评价的初步统计显示:92%以上的学生对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教学改进的效果持完全支持和肯定的态度。以下将从“教学模式转变”、“课堂教学效果”、“课程学习收获”三个方面摘录学生的部分评语,以直观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

一、对教学模式转变效果的评价

“教学方法特殊而有效”;“太好了。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教……很生动,很有趣”;“喜欢老师通过人物专题的形式授课,获益匪浅”;“别具一格,以讲座的方式授课,发人深省又匠心独运”;“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受益匪浅!”;“非常好很学术每堂课都像一次专题演讲”;“李老师敢于尝试新的授课方式,值得钦佩”;“大脑皮层都更新了,老师您给了我新的思想”;“李老师上课有自己独到的方式方法,打破传统,自己探索,从实际出发,让学生更加关注历史与现实”。

二、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

“上一次课就像听了一次难忘的讲座”;“没办法评价好和一般的老师,只能全部都是很好。每次下课都是满堂彩,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理念,告诉我们不一样的‘信仰’!谢谢老师给了我这么棒的历史学习经历!”;“李老师的近代史纲要课上座率奇高,几乎堂堂爆满”;“每堂课都让人情不自禁为其鼓掌”;“课堂形式十分灵活,可见老师倾注了相当大的心血,同时极大地启发了我们的思想”;“在教学方式上敢于创新,教学效果很好”。(www.xing528.com)

三、对课程学习收获的评价

“在这门课中,我不仅仅学到了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看问题的方法,明白了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李老师是用心灵引导大学生走入社会,感悟人生”;“每次上课就感觉是一场心灵的洗礼”;“李老师让学生上到与众不同的精彩史纲课”……

我非常感动于学生对教学模式转变的热情鼓励和真诚认可,而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气的巨大转变更令我备感欣慰——听课专注、反应积极;主动出勤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每堂课都是在学生的掌声中结束;课后总会有学生留下来继续与我探讨历史,TAS平台上学生在论坛里的发帖多达400条;经常收到学生邮件希望答疑解惑……作为任课教师,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可喜转变我是看在眼里、暖在心头,它鼓舞着我全心全意地更加努力地工作、更好地服务学生。

尽管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大胆尝试的教学模式转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从2009年开始探索教学改进以来,至今仅仅实践了两个学期,在专题设置、教学设计、教案内容、PPT制作、课堂讲授、经验教训总结等方面都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然而,我从教学模式转变之后学生的良好反馈中找到了希望,找到了方向!我会坚定不移地在这条道路上继续稳步探索下去,逐步实现“纲要”课教学模式转变的不断深入和完善。

反思亲身经历的前后两种反差巨大的教学效果,我确立了自己今后教学模式转变的发展原则,并将其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进学生头脑”为中心,以“实事求是”、“教书育人”为两个基本点。曾经失败的教学改进教训告诉我,“小打小闹”式的教学改进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不爱学”的顽症,如果脱离“进头脑”这个根本目标,无论采取哪种形式和手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进都将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绝不能舍本逐末,只追求形式而忘记根本。同时,要想真正实现“进头脑”的根本目标,还必须牢牢把握“实事求是”和“教书育人”这两大保障原则——坚持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研究教学内容;坚持以“教书育人”的高度责任贯彻教学活动。总之,这三者缺失任何一点,都不能算是成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进。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观念决定一切”——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之无愧是高校课程体系当中的重中之重!这正是中央一再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将其列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深刻领会胡锦涛同志特别强调的“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的出发点。

青年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一支力量”(19),他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20),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能做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我的光荣;做好一名称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我一生无悔的事业追求!

【注释】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等。

(2)钟叔河.北京:中华书局,1985.

(3)马克斯·韦伯.洪天富,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4)梁启超.3版.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

(5)约翰.濮兰德.张启耀,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6)向斯.北京:华艺出版社,2006.

(7)斯特林·西格雷夫.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8)安藤良雄.东京:东京大学出版社,1980.

(9)亚.维.菲利波夫.吴恩远,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0)科恩.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1)约翰.邓恩.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12)郝大维,安乐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13)霍华德·威亚尔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4)王绍光.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15)迈克尔·帕伦蒂.张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6)刘瑜.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17)帕伦蒂.贾宗谊,译.新华出版社,2003.

(1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9)2009年5月2日,胡锦涛总书记与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共迎五四青年节时讲道:“青年确实是我国社会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一支力量,确实是值得信赖、堪当重任、大有希望的。”作者注。

(20)1957年11月17日,毛主席在莫斯科大学接见中国留苏学生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作者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