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课堂注活力与学生同求索——我们的探究式课堂构造心得
内容摘要: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是学生知识建构的两种基本方式。探究式课堂旨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调动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实践性、社会性与创新性,从而形成生动并具有较高效能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活动体现出师生“参与、合作、体验、探究”的鲜明特征。教育者应从课程哲学角度出发,以新的知识观对课程相关问题进行审视和反思,通过入心、入门、入境三个阶段,对课程知识重新诠释,实现课程与教学的价值和体现对大众、社会肩负的责任。
关键词:探究式课堂 知识建构 能力培养
关于探究式课堂的构造实践,前人的探索已从不同侧面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启示。但是我系教师在构造探究式课堂方面的探索,则主要基于当代知识分子对于“传承文明,创造新知,培养人才,服务社会”这一历史使命的自觉维护与网络信息时代对本科教育教学方式提出的全新挑战。
众所周知,知识的建构有多种方式,古今中外,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始终是学生知识建构的两种基本方式。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技术的革命性创新,各种资讯的爆炸性膨胀,信息传递的超时空速度,使本科学生日益成为信息占有群体的主体和先锋。传统的单纯接受式学习,或者说教育者的单纯传授性教学方式,不仅常常无法适应当代学生自身业已掌握的浩繁信息,更对教育者的知识架构和占有的信息量提出了巨大挑战。如何适应新的时代要求以提高本科课堂教学的效能,应该寻找怎样的教学方式以促进社会科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成为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与其他所有学科的知识相比,金融学科具有十分突出的时代特征,因为我们所研究的知识与大众的生活方式、与百姓的财富聚散、与社会的发展程度均紧密相连。因此,与其说这是我们作为经济科学工作者的幸运,不如说它使我们的知识和教学始终面临被检验的状态和被淘汰的危险。换言之,如果教师的课堂教学不能在课堂与社会之间搭建起高效畅通的桥梁,不能在理论与经济现象之间寻找到互相佐证的依据,不能对现实问题作出及时客观的分析,那么课堂就会理所当然地被学生抛弃,从而使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面临危机,更使教育者本身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应有的尊严。
正是基于上述使命感和危机感,近年来,我系全体同仁在本科教学改革的实践中达成了共识:构造探究式课堂,为教学赋予生命,以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创新中实现教育者的价值。
一、构造探究式课堂的基石——入心交流
所谓探究式学习,就是要重新界定“学习”的概念,揭示学习过程的基本结构与要素,充分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实践性、社会性与创新性,从而形成生动并具有较高效能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活动体现出师生共同“参与、合作、体验、探究”的鲜明特征。
探究式学习包含四个基本要素:
探究的目标或意图的生成→→
探究方案的策划与设计→→
探究方案的实施→→
总结并得出结论
课堂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教育者自身的教学方式可以百花齐放,教学水平也会因人而异,但是,教育者应在每日走进课堂伊始,就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为被教育者呈现出拥有知识的自豪、追求新知的快乐和勤奋治学的自律,以教育者的言行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向。我们认为,如果教育者自身对所传授的知识、所研究的课题不能体现出一种热爱和神圣感,那么也就无法要求被教育者对教学效果作出所期待的回应。换言之,教育者应从课程哲学角度出发,以新的知识观对课程相关问题进行审视和反思,通过对课程知识的重新诠释,体现课程与教学研究的价值与和对大众、对社会肩负的责任,这应是经济科学研究者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底线。
事实上,在当今本科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我们都能感受到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化所导致的价值取向的变化,网络文化背景下新的伦理问题的挑战,全球化与多元文化并存格局的矛盾,社会财富分配均等化低下带来的冲突,创新中推进现代民主社会发展导致的问题和困惑。通过实践我们体会到,探究式课堂教学远比单纯传授式教学方式对教育者提出的要求更高。作为一名具有使命感的高等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通过和学生心与心的交流,把知识分子的人格魅力体现在探究式课堂中,把对学问的渴求贯穿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里,把公共知识分子所应具有的批判立场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使学生感受到课堂的魅力和知识的美丽,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向往课堂,渴望新知。
我系的一位教师在课堂上这样总结学生一学期的学习:“作为你们的老师,我知道本课程是这一学期一段艰难的知性之旅。在课堂上,在小组讨论中,在阅读经典原著时,在网上论坛里,同学们都留下了勤奋思考、热烈讨论的痕迹。我想这些痕迹不仅会为同学们的大学时光添上浓浓的一笔,更会长久地留在我们共同的记忆中——金融危机改变了世界,金融风险洗劫了财富。中国在应对,美国在调整,欧洲在阵痛,日本在徘徊。我们一起分析了、争论了这些现象背后的动因和变化的趋势,我们的很多观点是如此一致又是那样大相径庭。作为教师,我想说如果一门课能让你痛苦思索,让你辗转反侧,那么这些知识就一定走进了你的生命。因为它不是你要应付的功课,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一堆术语,而是你生命的真正关怀,因为你的知识让你与芸芸众生的命运紧密相连。我的想法很简单,既然我们只能活一次,我们就应该认真对待自己、认真对待学问,并尽可能要求自己依信念而活。因为我们不是在世界之外,而是在世界之中。我们改变,世界就会跟着改变。我们做了对的事,世界就少一分恶;我们帮了一个人,世界就少一分不幸。即使我们所希望的一切都没有发生,我们自己依然活出了我们想过的人生。”
这样的交流,体现了教育者将自己放置在与学生完全平等的层面上的坦诚与境界,体现了教育者的道德高度,实现了与学生的精神共鸣。
我系的另一位教师在课堂上这样点评学生发表的有失偏颇的尖锐观点:
“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如果说对现实的生存和道德问题的关注是第一层次的忧患,那么对自我反省能力缺乏的关注则是更深层次的忧患。因为,如果我们有后一种反省能力,我们就能充分意识到并立即着手解决前一层次的问题。比如,我们很容易把许多问题全部外推,全部推给‘全球化’、推给‘市场经济’、推给他国的‘历史罪恶’或者‘现实霸权’。我们得市场经济之利却尽量贬低市场经济,得全球化之益却拼命批评全球化。不是说它们无弊无害,但一个知识分子应该有足够的自省来分清主次。而且,如果我们将成绩全部归功于自己,问题则诿过于他人,那么我们将不仅失去反省的意识,更会失去及时解决问题的机会。我们必须要弄清政府能做些什么,社会能做些什么,我们每一个人能做些什么。总是要有一只‘天眼’监督政府,使政府更好地为纳税人服务,这‘天眼’就是所有公民。而公民为了监督好政府,更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无疑,上述的表述体现了知识分子清醒的反省自觉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二、构造探究式课堂的路径——入门引导
学习是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不断建构新知的过程。而探究是持续人的一生的、人类最基本的知识建构方式,更是人的一种基本存在生活方式,这是教育者应引导被教育者形成的基本理念甚至信仰。
我们知道,任何学习均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不断建构新知的过程。构造探究式课堂绝不是脱离已有知识和经验的新知学习,相反,教师培养人才的大厦正是建立在对前人知识和经验的基石上,而已有知识和经验更是学生认识世界、获得新知的武器和手段。
在探究式课堂上,探究者注重关注探究问题本身的解答,而不是去揣摸教师或出题人的意图或者答案。基于此,我们努力避免照本宣科式的表述,而特别强调各学科、各课程的交汇融合,尤其注意为学生示范如何寻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力图为学生逐渐打开获得新知的大门。
例1:注重培养学生归纳提炼的能力
我系“金融工程”课程授课教师在教学中这样引导学生的“无套利”理念:“主流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供给和需求的均衡分析,着眼点常常在均衡的存在性和均衡的变动情况。”教师提醒学生注意“金融研究的一项核心内容就是对金融市场中的某项头寸进行估值和定价,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将这项头寸与市场中其他金融资产的头寸组合起来,构筑起一个在市场均衡时不能产生不承受风险的利润的组合头寸,由此测算出该项头寸在市场均衡时的价值及均衡价格。这就是金融学中的“无套利”分析方法。”教师强调,“现代金融理论研究取得的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理论等),都是灵活利用这种技术而得到的。包括在期权定价理论中,其所构筑的组合头寸就是要动态地保持住无套利特性,因此需要用微分方程来刻画。故而金融工程的基本分析方法依然是‘无套利’分析方法。”
例2:注重培养学生寻找分析问题切入点的能力
我系“货币银行学”课程任课教师的探索:
利率是金融学科涉及最多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在全面、深入、系统讲授其基本概念、原理、作用的基础上,联系各国央行的实际做法,启发学生理解、分析各国政策制定者的初衷,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针对从2010年到2011年,我国央行在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基础上还加息数次的政策选择,任课教师在讲授有关利率的相关知识后,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和辩论的方式做了以下探究:
A.针对现实提出问题:
(a)央行加息的背景分析(知识点:影响利率的因素变化判断)?
(b)央行加息的时机考量(知识点:决策者对经济走势的判断)?
(c)央行加息的力度依据(知识点:利率影响市场程度的判断)?
(d)央行加息的政策指向(知识点:决策者追求的主要目标)?
B.指导学生进行讨论:
假如你是央行行长将如何选择(帮助学生寻找符合逻辑的分析方法)?(www.xing528.com)
C.教师点评综述:
(a)政策的最优选择与次优选择
(b)重点分析:
——与其他比较完全的市场经济体相比,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我国受到了哪些不同因素的制约?
——我们能否因为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政策效果就放弃正确的路径选择?
——与学生一起对未来利率走势作出预判并得出开放式结论。
上述教学实践有效地缩短了课堂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距离,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听课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反映通过探究式课堂教学,他们没有身在象牙塔中的曲高和寡与不谙世事,相反,他们感到自己和社会现实紧密相连,课堂赋予他们的知识让他们不断增长着洞察世界、面向未来的能力。
三、构造探究式课堂的目标——入境追求
所谓“学问”中的“学”,就是对前人知识和经验的理解与掌握,而“问”则是自主探究,孔子强调“好学”,实乃对学生自主求知的强调,比如“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孔子坚决反对没有个人自主思索的、不加思考的学习和接受,但同时强调知识接受与自主思考的结合,不可偏废任何一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
美国教育家巴格莱也说过:“有效的民主要求文化上的共同性。在教育上这意味着要使每一代拥有足以代表人类遗产最宝贵的要素的各种观念、意义、谅解和理想的共同核心。”
近年来,我系鼓励教师在探究式课堂里赋权给学生,把学生视为有主见的思想者和探究者,但同时更要培养学生有根据地、符合逻辑地质疑和批判知识的能力,正确地辨别和选择知识的能力,高效地探究和建构知识的能力,而不是任由学生随心所欲地或不负责任地去质疑与批判。
在探究式课堂里,教师要给与学生充足的机会来逐渐发展起他们的系统分析能力,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甚至纵容学生在课堂上天马行空地思考与想象,然后从他们的推理中寻找逻辑的破绽并从这些错误中吸取教训,最终建立起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
需要指出的是,探究式课堂要求教师必须要有足够的勇气乐于承认在探究问题上自身知识的欠缺,教师愿意坦诚地让学生看到,他在理性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坚守着自己的价值体系,在师生智慧火花的相互碰撞中,实现师生“探究新知、追求真理”的共同求索目标。
例3:注重培养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的能力
我系“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授课教师在讲授“期权”作为控制金融风险工具的相关内容时,特别向学生强调了“在各种金融衍生工具中,期权是最富创造性的一种,因为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所有交易方式的盈亏对称性特征……期权合约的推出极大地丰富了投资策略的选择范围,因为期权交易除了它本身能进行各种组合外,还能与其他交易工具一起使用,从而能适应各种各样的市场行情变化和投资者的预期心理。”在此基础上,任课教师带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深度剖析市场真实案例,以深化对“期权合约”的全面理解:
2008年12月,我国大国企之一,上市公司深南电(000037.SZ)与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高盛的全资子公司“杰润公司”的石油衍生品协议戏剧性地提前终止。虽然可能还会有后续的法律纠纷,但毕竟暂时避免了每月几百万美元的损失,让这场国际投行“绞杀”我国大国企的一幕终于落下。
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补充了大量详尽的第一手资料,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答辩式讨论,最终教师进行了逐一点评:
美国高盛与深南电所签订的两份合约的区别何在?期权互换合约与复合期权的主要异同点表现在那些方面?为什么美国高盛集团能在同一个陷阱里两次“猎杀”我国国有企业?为什么深南电在五年之后会重蹈另一家中国国企中航油的覆辙?深南电与中航油虽然倒在“同一条河流”里,但两家企业选择衍生产品的动机是否相同?你认为我国企业应从深南电身上汲取怎样的教训?
例4:注重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成为宏观经济的重要支柱。由于住房问题牵涉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因此,政府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成为学生关注的热点。针对学生提出的为什么看到众多业内人士,有些甚至可以称为大师、著名经济学家的名人,在媒体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自己却不知如何判断谁对谁错的问题,授课教师在讲授房地产投资有关教学内容时,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做了以下实践:
(1)要求学生找出房产税、物业税概念的由来,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定义并作出主要国家实施情形的综述。
(2)引导学生收集国内主流媒体所有经济学家、业内人士对我国开征房产税的正反两方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梳理、归纳。重点提示学生注意不同观点持有者由于身份(行业的差异、上级主管部门的差异、居住地区的差异)不同而导致的观点的不同,即在我国所谓业内人士常常受到的非经济因素影响决定其立场选择的特殊现象。
(3)针对我国上海和重庆两市开征房产税的具体做法,带领学生分析中外开征房产税的制度环境差异,从而导出效果差异分析、操作难度分析和政策决策者制定政策的逻辑轨迹分析。
(4)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后续思考的问题,如:房产税改革将对房价走势产生何种影响?改革后地方政府能否真正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房产税改革如何确保公平并是否会产生新的不公平?如何对房产税的使用进行有效监督?房产税改革与财产登记制度应如何推进?
(5)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教师特别强调了学者必须具备科学研究的公心而不被利益集团所左右的理念,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和道德良知。
四、结语
探究性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问题引导和问题解决过程,而不是单纯知识传授和扶植知识的过程。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关注的不仅是应该以什么方式最有效地传递知识以及使知识为学生最准确地理解和最牢固地掌握,而应是如何更有效地为学生提供支持、帮助和给养,以影响他们知识的自主建构,从而促成探究的成功。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同时也是“共同学习者”、参与评价者、权力分享者。
我系同仁以为,对于教育者而言,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当学生在课堂中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产生了对新知的强烈渴望,逐渐找到越来越多通往思想王国、真理殿堂的路径后,能以活跃的思维、勤奋的态度和无所畏惧的精神与教师一起追求知识赋予他们的智慧和信仰。而作为具有崇高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高等教育工作者,我们将以自己的努力来践行我们的职业操守:为课堂注活力,与学生同求索。
参考文献
[1]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美国温特贝尔特大学认知与技术小组.美国课程与教学案例透视——贾思伯系列.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
[3]保罗·佛莱罗.被压迫者教育学.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4]Wells,G.Dialogic Inquiry:Towards A Socio-cultural Practice and Theory of Education.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5]Carin,A.A.&.Bass J.E.Teaching Science as Inquiry.9th ed.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