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新性、精英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创新性、精英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3-02-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创新性、精英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基于开放式、研究性的教学模式黄薇摘要:创新性、精英型人才是研究型大学的培养目标。

创新性、精英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创新性、精英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基于开放式、研究性的教学模式

黄 薇

摘 要:创新性、精英型人才是研究型大学的培养目标。本文从教学模式改革的视角,提出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开放式、研究性教学模式,并以风险管理与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为例,从专业核心课程设计、教学方式设计、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专业培养阶段的多模式设计和学分制管理模式的完善等五个方面,进一步分析和探讨了开放式、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原则和设计内涵。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 人才培养 教学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日益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还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占有优势的巨大压力。为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新的经济格局中占据有利的位置,我们必须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和大量的高素质精英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研究型大学创新性、精英型人才培养的思想基础——教学的研究性与科研的教育性相统一

抓住学科结构、实践体系、研究性教学、管理制度等四个要素,是研究型大学进行创新性、精英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从教学内容的角度看,面对知识的激增,必须凝练学科内容,建立核心学科群及其架构。为促进知识的形成,必须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将理论符号和实践行为相结合;从教学方法的角度看,应该让学生掌握知识研究中的方法和过程,使学生体验作为“研究”的学习,这样,学习过程就成了在老师指导下的具有严格学术性的创造性活动;从教学管理的角度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将教学活动的组织运行固化在管理制度和体制之中。《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高校工作的中心是培养人才,教学与科研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其中教学是主渠道,是中心环节,科研通过教学服务于人才培养。大学教学要突出研究性,强调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突出培养其创造性与研究性的能力,使大学的教学向研究性本真回归,这也是大学区别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的本质属性,大学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必须凸显其研究性;大学科研要突出教育性,要为教学服务,科研成果为教学提供本学科的学术前沿理论,更新教学知识体系,科研是教学知识创新的源泉,大学的科研要反哺教学,彰显大学科研的教育性,这也是大学区别于科研院所的关键,正如美国学者梅兹所言:“大学制度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还教授研究,这是它的骄傲和闻名遐迩的原因。”可以说,教学与科研实质上是“源”与“流”的关系,科研是“源”,教学是“流”,两者是协调统一的。只有建立这样的思想认识,才能实现大学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并合力于创新性、精英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上。

二、研究型大学创新性、精英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开放式、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建立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冲击着传统的“以教室为环境、以教师为中心、以纸介教材为工具”的封闭、单向传输的课程教学模式。在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应试教育中,理论课的教学和学习活动主要限制在课堂上,实验课则是限制在实验室并按教师设定的实验程序“照葫芦画瓢”,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因此,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课程的教学目标,从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条件等教学模式上实现突破,已成为创新性、精英型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实现路径。为此,在现有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以开放式、研究性的新的教学模式作为实施高素质精英型人才培养所必须的核心要素之一。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研究型人才,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知识教育为能力培养,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实现师生角色的互换,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而教师主要负责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引导,留给学生更多自主思考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敢于探索,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方法。

近年来,根据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结合前期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学习是基础、思考是关键、实践是根本”,而其中,倡导“研究性学习”是开放式、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核心关键。所谓“研究性学习”,其核心是完成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角色的转变——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总指导和总设计师,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教学活动的主角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研究性学习”由三步组成:(1)选题。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科发展,提出10~20个左右的研究主题供学生自由选择,并向学生介绍这些研究主题的基本情况,回答学生的提问,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题。(2)查阅文献。由于大多数学生没有做过研究,没有系统地查阅过文献,因此教师需要传授学生查阅文献的方法。(3)拟定研究方案。这是最重要与最困难的一环,学生在拟定研究方案过程中由于知识与经验的局限,对研究的构思和思路不开阔,不能突破思维定势,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增强学生自身参与知识建构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我校大力提倡在教学环节以小项目形式组织教学,多给学生以充分想象、自主学习的机会。如由教授、研究生导师组成课程组,讲授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该课程要求学生根据老师讲述的范围,制作自命题的小型学术报告书。学生自行查找资料,并对素材进行分析与综合,写出有一定分量、见解的报告。研究性学习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基于开放式、研究性教学模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以风险管理与保险专业为例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认为,研究型大学创新性、精英型人才培养模式应基于开放式、研究性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同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以体现研究型大学的定位要求;(2)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原则,着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习惯;(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学科知识的形成;(4)共性要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保证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5)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原则,实现教育过程的整合。以风险管理与保险专业为例,本文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专业核心课程设计

在课程设计上遵循“适应社会需求、体现专业特色、打好知识基础、拓宽知识结构、注重实践教学”的原则,满足中国入世后保险行业人才需求,逐步实施模块式、项目式教学,从能力出发确定课程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用“并行”或者“串行”的方式整合成相应的课程及课程模块,力争把保险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成一个系统的、结构合理的、突出特色的、富有创新性的课程体系,具体包括了基础素质模块、专业基础素养模块和专业拓展素养模块三大部分。其中,基础素质模块包括人文课程群、基础课程群、经济课程群;专业基础素养模块包括五类:保险基础类、财产保险类、人身保险类、政策保险类、经营管理类;专业拓展素养模块包括两个领域:保险精算领域和整合性风险管理领域。

(二)教学方式设计

一是加强双语和全英语教学课程建设。利用对外经贸大学学生外语水平较高的优势,加强国外优秀教材的引进和使用,可以逐步实行保险专业本科阶段30%以上专业课程的授课采取中英文讲授、互动式教学的方式,联系最新的理论前沿问题,突出学生的参与,让学生真正使用英语进行学习与交流,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外语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也能得到很大提高。同时,为了提升双语教学的质量和优化其教学效果,避免学生只了解国外、不懂国内的现象,也要安排一定时间的中外比较学习的内容。二是更加重视数学、计量等工具课程应用。保险专业应要求理科生源全部必修一类数学,文科生源必修三类数学;同时,鼓励文科生源中的优秀学生向一类数学的要求靠近。加大计量等课程的开设,充分发挥计量经济学在整个经济类学科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更好的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灵活运用这种工具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加大国际联合培养。保险专业大二选拔数学考试优秀者进入精算方向,大三选拔到英国肯特大学完成相关课程(互相承认学分),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北美精算师考试等国际认证职业资格考试。四是推出暑期实验课堂。保险专业每年组织著名教授及特聘教授为本科高年级学生开设暑期实验班,如以“企业风险管理”等为主题分期开设实验教学,这既是暑期三学期制的初步探索,也是适应形势变化,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方式。(www.xing528.com)

(三)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为了增强保险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和训练,保险专业大力进行实践教学的建设,建立学生到企业、社会等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实习的有效机制,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主要包括建设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学科竞赛,促进学生将书本知识向实践的转化。一是实验室建设。结合特色专业的建设,进行实验室建设可行性和必要性的研究,对于保险专业已建的风险管理实验室和保险投资实验室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进行效果评估。对于已购软件的维护和更新等管理要加强,确保实践教学内容适应现实需要,反映实际情况。同时,指定专门的教师负责实验室的管理。实验室负责人还将立项研究实验室建设规划,编写试验指导书,制订实验课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二是实习基地建设。继续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改革和完善实习基地建设规划和措施。对于实习基地的建设要巩固原有老基地的关系,放大老基地的作用,同时积极筹建新的实习基地,重点考察和联系外资保险公司和机构、国际500强企业的风险管理部门等。三是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继续采取确实措施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首都高校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国大学生保险模拟法庭、平安论文竞赛、校级科研立项等社会实践活动,同时依托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经贸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社(RMIS)的支持,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供机会,对取得优秀成绩者进行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已设立“院长特别奖学金”等)。

(四)专业培养阶段的多模式设计

在专业教育阶段,要求在理论教学中将学科建设的成果尽快转化成本科教学资源,在实践教学中将科研课题和高水平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在教学方法上实施基于问题或项目的研究性教学法,形成以拔尖创新人才为龙头,多模式并存的人才培养体系。具体模式类型如下:以学习特优生的选拔与培养工作为基础,逐步形成优才优育模式;以本科荣誉班为基础,逐步形成本、硕、博打通培养模式;以“中国风险管理与保险研究中心”和“保险法研究中心”为依托,以风险管理类人才培养为试点,逐步形成学、研、产联合培养模式;以国际合作班为基础,进一步拓宽国际合作办学的渠道和途径,扩大保险专业境外留学生的规模,逐渐形成国际联合培养模式;以辅修和双学士学位制度为基础,形成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五)学分制管理模式的完善

学分制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从学分制实施的效果来看,常常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是对学生的指导不足,造成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盲目性;二是由于课程结构的制约,学生在选择专业的过程中障碍重重。为克服上述不足,保证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除了为优秀本科生配导师外,还可以成立学分制指导中心,向学生发放培养计划指南,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时配备优秀研究生助教,对学生实施个性化辅导。另一方面,随着通识教育和学科大类平台课程的确立,实现了学生一年级选学科、二年级选专业、三年级选专业方向的目标,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

创新性、精英型人才培养对研究型大学而言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基于开放式、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建立,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的集中学习变为分散的学习,将教师的直接讲授变为有效指导,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逐步养成敢于探索的态度,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应该说,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开放式、研究性教学模式,对培养具有主动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精英型高素质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如何进一步完善这个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还需要进行长期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刘少雪.创新学科布局规范院系设置.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5).

[2]刘献君.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一流的大学.求是,2001(3).

[3]周进,姚启和.关于重点理工大学转型的若干问题探讨.高等教育研究,2001(2).

[4]冯向东.大学定位,竞争中的抉择.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2).

[5]李立国.大学办学综合化与特色化的内涵及其关系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08(2).

[6]张瑞纲.保险学课程教改浅析.河北金融,2007(8).

[7]刘慧侠,李文斌.保险学的人才培养方向及教学方法探析.高等理科教育,2003(1).

[8]邓亚妮,王贞琼,刘源.高校保险课程实验教学探讨——基于保险实验软件调查问卷的分析.当代经济,2008(10).

[9]赵成柏.经管类应用型本科社会实践教学组织与实施.大众科技,2006(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