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琪
摘 要:文章论述了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政治经济学系的发展历程和目前的教学科研成果概况。首先梳理了政治经济学系发展的历史脉络;扼要回顾了政治经济学课程在改革前后的发展变迁;介绍了政治经济学系目前师资及课程开设状况和政治经济学系近期的学术活动;最后提出了政治经济学系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系 发展变迁 现况
一、政治经济学系发展的历史脉络梳理
我是1986年进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政治经济学系的,迄今已经25年了。从当时的一个年轻助教,逐渐成长为讲师、副教授、教授,到现在担任政治经济学系主任,风风雨雨,磕磕绊绊,时光如白驹过隙,倏忽已经过去1/4世纪。回顾历史,真是百感交集。我初入门时,政治经济学教研室有十余位教师,他们是葛光前(当时担任人文科学系系主任)、蒋永和(当时担任人文科学系副主任)、陈宇杰、管希国、刘远、张英驹、张梦兰、戴尔真、高联京、王伟利、耿斯愿、郑宝银、刘东升、王全火等老师。既有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也有意气风发的翩翩青年。当时戴尔真老师是教研室惟一的女老师,她负责指导帮助我开始教学工作。他们对我的善意和帮助,我一直铭记在心。
政治经济学是伴随学校的建立而成长起来的最早的学科之一。从校志上看,在1955年北京对外贸易学院组织机构图里,就有政治理论教研室,当时的政治理论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哲学、党史等课程。也就是说,在20世纪的50年代,随着学校的建立,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就开设了。在那个时代,中国经济的建设基本上照搬了苏联的模式,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开设的《政治经济学》课程被引进了国内,成为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大学课堂的主干课程之一。政治经济学成为了计划经济时代的理论基础课程。
北京对外贸易学院1955年的组织机构图表明,当时最早成立的系级建制有:对外贸易经济系、俄罗斯语言系、西方语言系、东方语言系。当时的政治经济学课程,对于语言系是政治理论课,对于对外贸易经济系,则是兼有专业基础课和政治理论课的双重任务。当时的政治经济学作为学生的主干课程之一,受到学校和学生的格外关注,曾经盛极一时。
改革开放后,随着整个国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的转变,原来政治经济学课程依托的基础和背景发生了变化。1986年,学校大规模地调整院系结构,成立了8个系:对外贸易外语一系(英语系)、对外贸易外语二系(小语种系)、国际贸易系(三系)、海关管理系(四系)、国际企业管理系(五系)、国际经济合作系(六系)、国际经济法系(七系)、人文科学系(八系)。政治经济学成为人文科学系下面设置的一个独立的教研室。
1999年,在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与原中国金融学院合并的背景下,政治经济学系被调整加入到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的建制架构中,成为了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理论经济学的重要力量。
二、政治经济学课程发展与改革的扼要回顾
在中国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代,政治经济学构成经济类学科的主干经济理论基础课,受到国家、社会、学校、学生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周课时曾达到6学时,学期总课时高达108学时。以后随着课程体系调整,加之出于减轻学生负担的考虑,20世纪80年代后逐渐调整到周课时4学时,学期总课时72学时,20世纪90年代后进一步缩减到周2学时,全学期36课时。尤其随着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兴起,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逐渐取代了政治经济学成为主干课程和基础理论课程,政治经济学课程面临着严峻挑战。
在挑战面前,政治经济学系的教师们意识到,改革带来的整个国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的转轨,是不可逆转的。政治经济学在计划经济时代是主干课程,是因为它适应计划经济时代的客观需求。但是,在市场经济时代,经济基础的变化势必要求有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理论课程为其服务,所以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课程,替代政治经济学成为经济理论基础课是大势所趋。教师们怨天尤人、自怨自艾都无济于事,必须适应时代背景的变化进行改革创新。因此,从1988年开始,在当时人文科学系系主任葛光前教授和政治经济学系系主任管希国的带领下,政治经济学系开始了在改革开放背景下的新探索。
改革主要沿着两方面的内容展开:一方面将政治经济学结合实际进行讲授,因为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实际上是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为对象,从生产、流通、分配全过程剖析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马克思把商品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分析资本流通与简单商品流通的区别,阐明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过程,这对于我们今天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和结构是有很大帮助的。因为只要是市场经济,就会产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就会有不同的利益群体,利用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对现状进行的分析和描述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现实经济生活的了解。
另一方面是在当时经贸部人事司的领导下,创新建设了一门新的课程:中国经济概论。早在1988年,政治经济学系就开始进行新课的试点,将原来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改为“中国经济概论”。当时的背景是,中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轨、由封闭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各种现象矛盾交织在一起,“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由于改革本身是摸着石头过河,在理论准备、政策准备各方面都严重不足,学生们对现实经济生活产生了很多迷茫和不解。而过去开设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基本上还是从理论到理论,脱离现实较远,比较空洞,既不能有效地回答学生的疑问,也不能对日新月异的经济形势给以合理的说明,所以亟须改革。
而中国经济概论课程,作为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设的课程,是一门创新的课程。涉及范围广,理论性、实践性较强,是一门关于中国经济理论与运行方面的理论基础课。该课程向学生介绍自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线索,阐述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理论、基本情况、基本政策,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对中国经济运行进行实证分析,并探讨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前景。使学生对自己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和基本国情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改革的历程和现实经济运行状况有一个准确地把握;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达到的战略目标、所面临的挑战和难题有一个明晰的认识。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线,讲授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经济体制改革、现实经济运行等方面的内容。力求根据改革的实际进展,利用最新资料,对中国经济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阐述介绍。并引进中外各种经济理论,如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结合中国实际,进行比较客观公正的分析评价。该课程对中国经济不仅仅停留在介绍性、描述性的层次上,还注重结合历史背景和国情进行比较深入的理论探究和前瞻分析,使得课程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理论性和富有实证色彩,使学生对中国经济有一个比较完整翔实的认识,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脉络线索和热点问题。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这门课程作为必修课进入了全校学生的培养方案中。1996年,成为学校“211工程”一期建设项目中的第一批15门重点核心课程之一,学校立项拨款进行课程建设。2000年6月该项目高分通过校级验收。2001~2002年作为校级基础课再次立项进行建设。2003年又被批准为校级精品课程,2006年该课程又以高分通过校级精品课程验收。
该课程的定位是财经政法类专业经济学基础课,以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线,研究中国体制改革、经济发展、经济运行等方面的内容。根据改革的实际进展,利用最新资料,对中国经济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阐述介绍和深入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国经济发展;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二元经济结构及产业政策;农村经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居民个人收入分配、消费和投资;财政与税收;中国金融体系、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等。通过教学引进中外各种经济理论,结合中国实际,进行比较客观的分析评价,力求使学生对中国经济的整体框架和实际运行状况有一个比较完整翔实的认识,以弥补外贸类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知外不知内”的知识缺陷,培养学生对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为学生今后的专业课学习和社会实践提供较为扎实的基础。
1994年,政治经济学教研室编撰出了教材《中国经济概论教程》,1994年9月由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出版。该教材1998年更名为《中国经济论纲》,经修订后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同年出版。从那时至今,该教材经过数次修订再版,最终定名为《中国经济概论》,2007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由于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大学生迫切希望了解中国经济的现状和实际运行机制,因此本课受到学生的热捧。尤其是来华学习的留学生,更是对该课情有独钟。现在这门课程已经成为全校留学生的必修课。
三、政治经济学系目前师资及课程开设状况(www.xing528.com)
截止到2011年2月,政治经济学系有教师10人,其中教授4人:韩琪(系主任)、郭飞、刘东升,王伟利;副教授4人:金燕、王全火(现在驻外使馆工作)、杨慧声、孙倩,讲师2人:乔红、文轩。
自从政治经济学系并入经贸学院这个大家庭后,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各位教师都努力奋斗,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学生管理等各方面,都作出各自的贡献。教师们已不再仅限于过去的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而是多方面拓展,以政治经济学为依托,承担了学院交给的各项任务。显然,目前政治经济学系已不再拘泥于过去只能进行政治经济学方面教学的局限,大大拓展了教学空间。如公共选择、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等课程,都属于政治经济学方面的课程,公共选择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发展起来的政治经济学分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则是在职研究生班的经济学学位课。我们深化、细化了原来的政治经济学教学体系,向更加务实、更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四、政治经济学系近期的学术活动
2010年7月,政治经济学系在郭飞教授的主持下成立了“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并召开了隆重的成立大会。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研究中心顾问为吴树青、卫兴华、顾海良、杨圣明和施建军,学术指导为张平、赵振华、黄桂田、黄泰岩、赖德胜、胡家勇、毛立言、王林生、邱兆祥、林汉川、赵忠秀、张汉林、丁志杰、陈进、桑百川、王强、夏友富、卢进勇教授(研究员)。研究中心主任为郭飞教授,副主任为韩琪教授,秘书长为杨国亮副教授。研究中心实行院内外、专兼职相结合,现有研究人员26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5人,副教授8人,讲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5人,博士生导师11人。
国际经贸学院成立财政税务学系后,政治经济学系不仅承担了财政税务学系的多门课程,而且调出了刘元元、杨国亮两位老师支援财政税务系的建设。政治经济学系的教师不仅活跃在教学第一线,而且在科研方面也为经贸学院作出较大贡献。原来的政治经济学系主任桑百川教授(现已调任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研究院院长)是经贸学院著述最多的学者;郭飞教授(博导)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等A类刊物发表的成果丰硕;韩琪、刘东升、金燕、王伟利等教师,都是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年轻的教师孙倩、文轩、乔红等,也都在不同的领域努力耕耘。
五、政治经济学系未来发展的展望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已经在2010年申请下来了在本院建立理论经济学的一级学科,其下涵盖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两个专业方向。这对于政治经济学系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目前,经贸学院已经将政治经济学课程作为财经类院校的专业基础课在本院开设,作为必修课与西方经济学并列。按照本院的计划,为配合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建设的要求,将建立政治经济学博士点。下一步我们在努力讲授好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经济概论这两门主干课程外,还将在政治经济学博士点的建设方面下功夫。
根据本学系现状,现在存在两大隐患,这两大隐患都与人才相关:一是在社会上有影响力的优秀人才不足。目前中国经济改革已经30多年,许多社会矛盾开始凸显,如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劳动与资本的矛盾问题、社会各阶层的冲突……这一些问题亟须我们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因此从政治经济学系的长远发展来看,建议学院从国内外引入政治经济学界著名学者,作为学科带头人,撑起政治经济学系的这片天。二是政治经济学系教师的年龄结构开始出现老化现象,目前已经有40%的教师年龄超过50岁,在“十二五”末期或“十三五”初期将退出教学一线。从这个角度来说,也需要抓紧教师队伍建设。
[1]许涤新.政治经济学辞典(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管希国,郑宝银,等.中国经济概论教程.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4.
[3]韩琪,郑宝银.中国经济论纲.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8.
[4]韩琪.中国经济论纲:修订本.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2.
[5]韩琪.中国经济论纲.3版.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出版,2005.
[6]韩琪.中国经济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7]韩琪.当代中国经济问题概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8]刘东升.政治经济学原理.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9]王全火.政治经济学:新编本.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10]刘东升,王伟利.资本论导读.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