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探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探索

时间:2023-02-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探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事业管理系摘要:文化事业管理专业是公共管理学院2007年设立的新专业,在专业建设中,课程建设、师资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和科研能力建设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探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探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事业管理系(1)

摘 要:文化事业管理专业是公共管理学院2007年设立的新专业,在专业建设中,课程建设、师资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和科研能力建设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教学改革和实践中,积极探索适合本校的培养模式。经过几年的努力,专业建设已经初见成效。

关键词:文化事业管理 专业建设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作为公共事业最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事业迎来了较大的发展,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公共管理学院依托原有的公共管理师资队伍适时开办了文化事业管理专业。

一、文化事业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特色的定位与条件分析

第一,充分发挥公共管理学院的育人优势来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学院在公共管理学、公共事业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方面的雄厚师资条件有利于培养毕业生在文化有关的公共管理部门的领导力

第二,强调国际化的经营管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我们希望充分依托学校国际经济、贸易、管理、法律方面的学科优势和校友资源优势,努力为学生成长提供优质和特色的教学资源和学术资源,并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如前所述,我们在课程设计中强调国际性课程的设计,从全校选修课程国际贸易实务到学院选修课程国际会展管理等,再到教师的专业方向课教学及其研究,均要求体现国际化的特色。我们希望毕业生成长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公共文化部门的管理者(包括政府机构和非政府机构)、文化遗产单位的管理者、国际文化企业的优秀经营管理者,在公共文化管理、文化产业管理、文化贸易等领域发挥独特的作用。例如,我们邀请在国际文化贸易、管理领域的校友为学生作讲座、举办职业发展座谈会、建立实习基地等。

第三,强调复合型管理人才和特色人才的结合。我国开办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的初衷,主要是由于文化产业缺乏综合性复合型管理人才。因此,经济管理类院校和综合性院校有必要在如何培养真正具有复合型管理能力和素质的文化管理人才方面进行探索。为实现该目标,我校有意识地在专业方向必修课程设计上强调了文化产业管理综合性课程的设计,如文化学和文化产业概论、文化管理学、中外文化政策与法规、国际文化贸易与市场营销等。同时,我们没有采用单纯培养某一个文化管理领域人才的目的来设计方向选修课程,而是按照文化产业的分类标准,分行业教授有关知识,如文化传播与传媒、影视管理、旅游管理、国际会展管理、艺术品鉴赏与投资、文化遗产管理、娱乐产业管理等。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行业兴趣来申报学校的本科生科研基金项目,经常组织学生去不同行业实地参观调研,为学生建立不同行业类型的实习基地,鼓励毕业生选择不同的行业管理问题作为毕业论文选题。这些工作都是为了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行业意识和职业意识。另外,我们根据文化产业和休闲产业交叉性强的特点,专门开设了“文化产业与休闲经济”这门特色课程,开拓学生的就业意识。在强调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同时,我们也强调培养学生国际化的经营管理能力,这也是我校人才培养的传统优势和特色。

二、课程建设方面的探索

通过教学摸索,逐步筛选出一批文化事业管理的优秀教材,并形成了一批具有学校特点和个人研究专长的课程,如“文化学与文化产业概论”、“艺术学概论”、“文化传播与传媒”、“影视管理”、“文化管理学”、“旅游管理”等。我们多次讨论修订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文化事业管理方向)的课程设置方案,通过公共基础课中的文学艺术类、人文基础类课程来奠定学生的人文和文化知识基础,通过专业必修课奠定学生在公共管理专业所必须的管理和经济学、法律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方向必修课奠定学生在文化事业管理方面的扎实系统的理论基础,通过专业选修基础课程来培养学生在文化事业管理的专门管理领域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我们对国内高校该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的信息收集与分析工作,力求使我们的课程体系与特色型院校相比有自己的特色。

综合性大学或多科性大学在文化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上与特色型大学有着明显差异。综合性人才培养目标为: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考虑了多个行业的管理特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文化管理人才培养偏重综合性、国际性,兼顾国际文化贸易学科优势,所以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中充分考虑了旅游管理、国际会展管理、娱乐管理、影视管理、文化传播与传媒、文化遗产管理、艺术品投资与管理、文化贸易行业等行业管理门类。特色性人才培养目标为: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更多考虑行业管理人才需求特点。如中国传媒大学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影视制片管理方向)则明显倾向于影视行业管理,仅方向选修课程就设置了6门,专业选修课程中也设置了6门影视方面课程。这种差异与各自学校、学院学科优势、师资结构、校友资源、行业资源等有密切关系。

为让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接受更全面的经济管理教育,我们在培养方案中要求从其他专业转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应该选修国际贸易、国际企业管理、国际商法三门全校公选课。这三门课程分别是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国际商学院法学院的精品课程,我们认为对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具备国际化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能力具有积极作用,而培养国际化的经贸类人才正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办学目标和特色。

我校把本科生的课程分为学科基础必修课、专业方向必修课、学科基础选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主要包括了社会学通论、政治学、公共经济学、公共事业管理学、公法通论五门课程,这些课程体现了我校公共管理学院管理学和经济学、政治学方面的师资和学科优势,也充分考虑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文化事业管理方向)的学科特点。专业方向必修课中设置了文化贸易与市场营销课程,主要是考虑到文化贸易在文化产业中的重要性,希望发挥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学科优势。为了让学生在公共管理领域有更宽的就业面、更多的读研机会,我们还在学科基础选修课程中开设了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公共管理专业英语等课程。我们还鼓励本院一年级学生选修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开设的中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等课程,以提高文化素养。

这样的课程设置,强调了我校该专业是从文化产业管理的公共管理学科属性出发来安排课程体系的。而课程方案也体现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国际贸易、经济学、管理学方面的优势,如在公共基础课中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学习国际贸易实务、国际企业管理、国际商法、经济学原理(一)、经济学原理(二)等这些能代表学校特色学科的精品课程。在专业基础必修课方面又强调公共管理学院的学科优势和特色,突出公共经济学、公共管理学、公共事业管理、公共管理法律通论等课程的重要性。在专业方向必修课程和专业基础选修课程的设置上充分体现从两个层次培养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思想。一方面,突出文化产业的综合性特征来建立文化产业管理的理论体系,如文化学与文化产业概论、文化传播与传媒等;另一方面,突出各文化产业的二级产业来加强对学生的特殊行业管理的系统教育,开设了旅游管理、国际会展管理、影视文化管理、艺术品鉴赏与投资、文化遗产管理等。

三、师资建设方面的探索

(1)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的高级专门人才来学院任教,积极为他们的成长和能力发挥创造条件。我院建设文化产业专业初创阶段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优秀师资不足。文化产业管理是一个新兴专业,我们希望能招收到优秀的文化产业管理高级人才。但国内该专业的博士毕业生和博士后人员很少,不少学者是从其他专业转入该领域的。我们收到了大量的相关专业人才的简历,在严格筛选的基础上,还对某些相关专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单位进行了走访,最后找到了相对理想的教师人选。在招聘教师的同时,我们还组织公共管理学院、人文学院、英语学院中对文化有一定研究和教学经验的教师参加到本科生的教学中来,形成教学团队和研究团队来试图解决这方面的困难,做到校内教学资源共享。目前,我们已经专门引进了4名文化产业管理、休闲产业管理的优秀博士和博士后来学院从事专业建设工作。这4名教师均来自不同的文化产业研究领域,如旅游业、文化遗产事业、休闲经济、传媒经济、艺术经济等等。

(2)依赖现有课程设置体系,选拔学院优秀师资承担公共事业管理学、公共管理专业英语、公共服务管理等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建设工作。如分别请财政学博士担任“文化产业与休闲经济”、管理学博士担任“文化产业战略与商业模式”、经济学博士担任“国际文化贸易与市场营销”、心理学博士担任“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管理”等专业选修课程的教学工作。

(3)聘用校外优秀研究和管理人才承担部分课程的教学和学生培养工作。如聘请北京联合大学北京研究所的副教授讲授文化遗产管理等课程;聘请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顾江教授为我校兼职教授,计划为本科生开设讲座,为研究生授课。

(4)举办公共管理学院文化产业系列论坛。演讲者包括文化产业学界、业界的著名学者、领导和企业家。如金元浦、齐勇锋、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副总裁、泰康人寿保险公司董事寇勤、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有限公司国际会奖区副总经理姚红等。

四、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与实验课程开发方面的探索

我们尤其重视学生的实习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我们的做法与经验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积极落实实习基地共建协议,帮助首届毕业生进入实习单位开展实习工作。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本专业与朝阳区草场地村一号地艺术区的著名文化创意企业——一号地国际艺术有限公司、中国国旅总社、北奥会展有限公司、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北京古钱币展览馆、国家会议中心、中国电影博物馆、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了实习协议,为毕业生走入社会建立了一批实习基地。

第二,重视实习过程中对学生思想的掌握,做好教育、督导和协调工作。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偶尔会出现一些意料不到的问题。比如有的学生觉得该单位正式员工待遇低,将来不愿留在该单位工作,或者认为工作任务过于简单,不愿在该单位实习过长时间。这时教师一般会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做好思想工作,希望他们努力工作,坚守岗位,维护贸大和公共管理学院文化管理专业的良好声誉。在特殊情况下,老师甚至与对方单位的人力资源部招聘经理进行直接沟通,希望他们能谅解个别同学的中途违约行为;或者反映一些同学关于轮岗的建议,希望对方在安排轮岗部门和岗位时能适当考虑学生的意愿。这些教育和督导、协调工作,对实习工作的开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通过以上这些工作,我们基本实现了满足文化管理专业方向的本科毕业生实习方面的愿望和要求,做到“人人有实习单位和岗位”。(www.xing528.com)

针对一些实践性很强的行业管理课程,我们设计和实施了“名人进课堂活动方案”。即聘请文化管理行业的专家型领导或有实务经验的教师给我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文化事业管理方向)的学生讲授一些实践性课程。

五、教学和研究团队建设方面的探索

(1)搭建了专业合理的教学团队。目前已经组建了文化管理教学团队、国际文化与休闲管理研究团队,学院从科研、会议经费、人才引进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

在研究团队的基础上,学院还成立了文化与休闲产业研究中心。研究中心成员目前发表了学术论文近百篇,出版专著多部,其中《国外休闲经济发展与公共管理》是国内第一本国际休闲经济管理的专著,正在编写的《休闲项目策划》是我国第一部该领域教材。研究中心参与了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承担了省部级学术项目5项,“211”工程项目4项,获省部级优秀成果奖1项。中心成员中1人担任英文学术期刊的评审专家。吴承忠被选为北京旅游学会理事、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节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2)教学团队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咨询活动。研究中心成员作为专家曾经参加了洛阳市、太原市、哈尔滨市、江西婺源县、内蒙古达拉特旗、山东临清市等地的旅游业发展规划研究工作,并参加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举行的“通州中欧交流主题城镇”等大型文化项目的论证会以及云南省、唐山市等地的旅游规划项目的评审会。2008年12月研究中心与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合作协办了2008年休闲学术年会及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会首次会议;成功协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社会学协会休闲研究委员会中期会议及2009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年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社会学协会、北京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文化与休闲产业研究中心为协办单位之一。我校吴承忠老师担任第三分论坛主持人并在嵊州论坛发表主题演讲。此次会议被《小康杂志社》、新浪网等媒体和浙江省旅游局、国家旅游局网站报道,影响较好。我院该中心会后荣获会议主办方颁发的“优秀组织奖”。

研究团队3年来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34次,提升了研究中心的知名度。学院希望以该研究中心为先导,推动公共事业管理学系和文化管理本科、研究生有关教育体系的建设,以中心作为对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六、教学改革与科研能力建设

(1)发挥团队作用,积极开展全国性的教学实验课题研究。发挥国际文化与休闲管理研究团队的作用,认真开展教务处教学实验课题“我国高校文化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市场调查与我校文化事业管理方向培养方案调整”的研究工作。目前已经向全国有关大学发放了毕业生就业问卷和用人单位需求问卷,已经回收了复旦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天津财经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单位的问卷。

(2)借助教务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文化事业管理方向)建设”课题,对我国文化产业管理课程体系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在调研国内文化管理有关专业课程设置方案的基础上,从我国文化产业管理本科教育兴办学校类型、专业和方向名称比较、专业所在院系情况、我国文化产业管理本科教育的特征、课程设置特点等几个方面展开,并对我国文化管理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3)对课堂教学形式的探索。尤其是在文化管理方向一些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尝试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对视频素材的选用,对课堂讨论、课堂报告的引导、组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锻炼了青年教师。同时,鼓励青年教师到北大、中国传媒大学等学校听课学习。

(4)鼓励教师参加学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和各类科研项目申请,积极发表学术论文。两年来,有2位专业教师参加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1人荣获校级二等奖。获得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4项。

(5)尝试培养本科生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在本科生的专业课程教学中贯彻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思想;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纵向和横向科研课题。鼓励本科生申请校级科研立项。指导本科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七、专业建设的成效和思考

我校文化管理专业设立在公共管理学院,而公共管理学科属于我校新兴学科,在学校的学科布局中还未占据重要地位,需要进一步争取学校有关政策支持。笔者认为就我校的情况而言,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可以在现有学科体系中有更好的作为和发展。因为文化产业的经济学科属性使其符合学校的财经院校特点,文化产业管理与公共管理学和工商管理学有着密切的学科联系,同时文化产业与国际贸易学科也有着重要关系。因此,在我校发展壮大该学科有很好的基础和学科支撑。

(一)我校文化产业学科发展势头良好

我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前景良好。一方面,我校该专业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规模将逐渐扩大,硕士研究生从2010年已开始单独按方向招生。在管理学科下面招收文化产业管理方向研究生,使我校该方向人才的培养具备了很好的学科平台优势,这在国内应该说是走在前列。另一方面,学院逐步引进人才的措施对教学和科研的推动作用正逐步显现,未来几年,该专业还将引进国内外知名学者。此外,我校与国内外高校开展相关专业国际合作办学的步伐不断加快。

(二)我校文化产业学科各层次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

我校文化产业第一届本科生将于2011年夏季毕业,第一届硕士研究生于2009年夏季毕业。就业率和就业层次都很高。

(三)我校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思考

在我校文化产业学科建设中,作为一个新专业的建设者,我们肩上的担子很重,承担的历史责任也很重,需要有披荆斩棘、不畏艰险、勇于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的精神。我们不仅面临着如何培养受社会欢迎的优秀毕业生的挑战,还面临着建立文化产业学科、服务国家和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任。这至少需要一到两代人的努力,更需要我们这代人的奉献和奋斗。

我校文化产业学科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还谈不上有太多的经验,此处只谈几点心得。在学科建设上,我们努力贯彻“一中心、一系、一团队共同发展,一轮带动两轮”的发展战略。“一中心”指文化与休闲产业研究中心,“一系”指公共事业管理系,“一团队”指国际文化与休闲管理研究团队。我们希望通过研究中心的建设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社会影响上为学系和研究团队的建设提供发展的基础和高水平支撑、推动力。

从目前来看,研究中心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一是在引进青年才俊、课题申请、成果发表出版、参加学术会议及影响、举办国内国际会议、举办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文化产业系列论坛、服务地方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在研究中心的推动下,学系和团队的工作也引起了学院更多的重视。二是努力强化“产学研公一体化”的思想,实现文化产业、休闲产业、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公共部门之间的紧密联系,使科研成果和人才培养更好地服务社会、影响社会、适应社会。三是实现中西结合、古今结合、公共管理、工商管理和其他学科的交叉。我校文化产业学科强调与休闲产业学科的结合和交叉。因此,文化产业教学和研究要有重大突破,必须立足中国、放眼国际,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去创新,必须将公共管理学、工商管理学、文化产业学、休闲经济学、地理学等有关学科结合起来,寻找研究方法和学科上的交叉点。

2010年12月,文化与休闲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吴承忠在厦门召开的全国文化管理专业建设与研究研讨会及海峡两岸创意产业高峰论坛上,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文化管理专业建设的探索”为题发表了演讲,引起了较大反响。我们深信,经过公管学院全体教师的努力,贸大文化管理专业建设的前景将无限美好。

【注释】

(1)本文为教务处课题“公共事业管理新专业(文化事业管理方向)建设”成果之一部分,课题负责人吴承忠,成员包括邵鹏、王文杰、贾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