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融资源配置手段演进与金融学科发展

金融资源配置手段演进与金融学科发展

时间:2023-02-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就是说,金融学的核心是研究资本和资产等资源的配置效率。对资源配置方式的认识侧重点不同,导致对金融学的理解差异。从早期的货币到近些年发展起来的金融衍生品,随着金融系统配置资源的手段不断发展,金融学科的研究范围、研究重点和整个学科体系也在发展变化。本文从金融资源配置手段演进的视角,回顾金融学科的发展以及国内外对金融学科的认识,并讨论我国金融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

金融资源配置手段演进与金融学科发展

融资源配置手段演进与金融学科发展(1)

海洋 郭红玉 吴 军

摘 要:本文从金融资源配置手段演进的视角,研究随着金融系统配置资源手段的不断发展,金融学科的研究范围、研究重点和整个学科体系的发展变化趋势。我国金融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应紧密结合金融系统配置资源方式和手段的发展变化,加强微观金融学建设,强调宏观金融学发展,结合中国金融体系特点加强对金融中介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注重金融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加快新兴金融学科发展。

关键词:资源配置 金融学科 宏观金融 微观金融 金融中介

由于历史传统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中国学术界和教育界对金融学专业学科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均与国外有所区别,即使是同为国内院校,也存在着不小的差异。

金融理论主要研究在不同时间及不同状态下,经济资源的积累与分配问题(《银行业与金融业百科全书》,苏平贵(2007))。也就是说,金融学的核心是研究资本和资产等资源的配置效率。对资源配置方式的认识侧重点不同,导致对金融学的理解差异。

从早期的货币到近些年发展起来的金融衍生品,随着金融系统配置资源的手段不断发展,金融学科的研究范围、研究重点和整个学科体系也在发展变化。最初研究的重点是货币理论;当银行业迅速发展起来后,金融学科研究的重点是信用货币、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并建立了货币调控理论以及完整的货币经济学理论体系;当金融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金融学科的研究重点转向了资本市场、公司财务、金融工程、金融经济学等领域。(肖鹞飞,2005)。

本文从金融资源配置手段演进的视角,回顾金融学科的发展以及国内外对金融学科的认识,并讨论我国金融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传统的金融学:货币与银行

(一)国外的研究

金融活动是从货币的出现开始的。货币初始的作用是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的收支是金融活动的最初形式和最基本形式。货币的运用还使得人们可以更容易地进行储蓄和积累财富(瓦伊尼,2008)。在麦金农(1973)的理解中,货币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这是因为经济中的投资是不可细分的,必须一次性投入。如果没有货币,在投资之前,人们必须积累足够的资本,以保证有足够的购买力去投资。若经济中有货币,那么可以用货币积累去替代实物积累,因而可以让资源用于更为有生产效率的用途。也就是说,货币的产生,可以促进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让实物资本的使用变得更加有效率。正因为如此,早期的金融学研究中,关于货币的研究始终是主流。

19世纪,在西方的一些大学,已经开设有“货币学”和“银行学”。“货币学”的内容,重点在于讨论货币价值的性质和货币价值的决定,讨论建立稳定币值的理想币制,理论性较强;“银行学”的内容,重点在于归纳业务和经营的已有做法和经验,理论探讨较为肤浅。20世纪30年代后,“货币学”和“银行学”开始合并,成为《货币银行学》。就货币问题的研究看,一方面继承了20世纪30年代之前的研究重点(货币价值和货币价值的决定以及稳定币值的理想币制),另一方面,在30年代后,则发展了着重从货币角度研究整个社会经济的宏观均衡问题的方法。

就银行问题的研究看,进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之后,已不单纯是对业务、运营及制度等方面的具体介绍,而是开始联系货币问题,进行学理性的探讨。其之所以如此,是由于金铸币在发达国家已全然退出流通;而经济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货币,几乎无一不是银行所创造的。同时,在20世纪20年代末,中央银行成为金融界独立研究的对象,并有独立的《中央银行学》著述面世。这反映出中央银行日益承担着宏观调控的使命。对中央银行的理论研究,也构成宏观金融分析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货币与银行相互关系的理论探讨,特别是宏观分析日益入主货币银行学并居于金融学科的主导地位,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货币银行学的框架(黄达,2009)。

(二)国内的研究

“金融”一词在我国的出现,最早见于20世纪初编纂的《辞源》与《辞海》。根据黄达教授的解释,“金融”一词是从日文借鉴而来的。因此,关于“金融”的释意必然要受到日本学术界的影响。在其《现代金融学导论》中,斋藤精一郎(2006)认为,要解释金融理论,首先要从“什么是货币”这一艰涩的讨论开始,这种以货币为金融学基础的观点长期影响着我国的学术界。

例如,严存宝和石泉虎(2009)认为,“金融”这一范畴可界定为:凡是既涉及货币,又涉及信用,及以货币与信用结合为一体的形式生成、运作的所有交易行为的集合。又如,刘玉平(2007)认为,货币是金融学乃至整个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说到底,金融学就是围绕着货币而展开的,金融是货币与银行(或信用)的集合体。

早在20世纪30年代,马寅初为“The Principles of Money and Banking”(1934)一书的中译本作序时,第一句话就是“货币与银行构成金融之二大要素”。同时期,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学院出版的《金融论》,其上编为货币论,下编为银行论。这显然是一本货币银行学的论著。也就是说,作者把“金融”等同于“货币”加“银行”。

对金融的这种认识一直延续到现代,《辞海》(1979年版)对“金融”的定义是“货币资金的融通”。《中国金融百科全书》(1990年版)对“金融”注释是:“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活动的总称。”这个解释代表了当时我国学术界对金融学的主流认识。

可见,我国金融学科的研究范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囿于货币银行领域,这是与计划经济体制、传统经济思想相一致的学术认识。改革开放后,金融学的研究范围有所突破,但也主要关注四大领域,即银行、证券保险信托。长期以来,对企业财务活动和家庭收支活动则关注很少,一直被排斥在金融研究之外(曾康霖,2005)。

二、现代金融学:关注资本市场

(一)国外的研究

由于美国的学者在经济学和金融学研究领域的绝对领先地位,他们对金融学科的理解也深刻影响了其他国家。在二战以后的美国,企业融资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资本市场而非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即金融系统主要通过资本市场来配置社会中的资源。因此,他们所理解的金融学主要研究的是资本市场上的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和现象。

美国很多著名的经济学家都对金融学的研究范畴作过定义。例如,罗斯(2009)认为:“金融是对在时间上延伸并且通常是不确定的现金流进行定价的科学。”博迪和莫顿(2000)则认为:“金融学是研究人们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如何进行资源的时间配置的学科。”《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的解释是,金融以其不同的中心点和方法论成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金融学基本的中心点是资本市场的运营、资本资产的供给和定价,方法论是使用相近的替代物给金融契约和工具定价,基本内容包括有效率的市场、风险和收益、替代和套利、期权定价、公司金融等五个方面(刘玉平,2007)。

作为学贯中西的经济学家,钱颖一(2001)详细比较了国内外关于金融学的不同理解。国外称为Finance的包括以下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Corporate Finance,即公司金融,它的实际内容除了财务,还包括公司融资和公司治理问题,如组织结构和激励机制等问题;第二部分是资产定价(Asset Pricing),它是对证券市场里不同金融工具和其衍生物价格的研究。这两部分合起来就是国外所谓的Finance,在国内一般称为“微观金融”。

(二)国内的研究

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存在公司金融和资产定价的问题,因为,企业的融资都是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来完成的。既然配置经济资源的方式主要依赖于银行,尤其是中国人民银行,所以,长期以来,国内的研究仍然主要关注与货币与银行,关注“宏观金融”。国内所说的金融学一般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指的是货币银行学,它在计划经济时期就存在,是当时的金融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指的是国际金融,研究的是国际收支汇率等问题。在国外“宏观金融”不称作Finance(金融),而是属于宏观经济学、货币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这些领域。国外所说的Finance(金融),一定指的是微观金融(钱颖一,2001)。

中国学者总是习惯将金融学和金融部门联系在一起,认为金融学专业毕业的人就要到金融部门工作;而在国外,金融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范围非常广泛,他们一般不是去金融部门,而是去各类公司工作。在美国,金融学研究的是金融市场中的问题,是微观的。这是因为,一个国家需要研究货币银行、货币政策的人是很少的,绝大多数市场需求是微观金融(钱颖一,2003)。

随着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深入,部分国内学者也认识到这种概念上的差异。黄达(2001)认为,金融学学科体系应大体分为:宏观金融分析和微观金融分析。宏观金融分析从整体角度讨论金融系统的运行规律,重点讨论货币供求均衡、金融经济关系、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金融危机,金融体系与金融制度、货币政策与金融宏观调控、国际金融体系等问题。主要的分支学科有:中央银行学、货币政策分析、金融监管学、国际金融学等。

微观金融分析则有两大分支:金融市场分析和金融中介分析,在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分析之下的金融学是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的学科。金融市场分析的主要内容有金融工具与工具创新、价值评估、风险管理和资产组合、资本资产定价等。这些金融决策理论是个人理财、公司理财,乃至一切有理财要求的部门所共同需要的。

“金融中介机构”与“金融机构”、“金融中介”通常混用,是所有形形色色的金融机构的总称,并不限于在其中占有突出地位的银行。金融中介学研究的内容首先是不断推进对金融机构存在根据的理论论证,并由此自然引申出它们的职能和作用及其存在形态的演进趋势。此外,各类金融机构的共同特征、金融机构与风险转移、金融机构的脆弱性、系统风险和存款保险制度、国家监管与金融机构运作和演进的相互作用、分业与混业等都构成金融中介学的研究内容。

如果进一步提炼,金融中介理论关心的核心问题是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的发展趋向和未来的命运。另外,关于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讨论,对银行资产证券化等问题的研究等,无论是从金融市场角度分析,还是从金融中介机构角度分析,二者之间的交汇区都是被关注的重点。

还有一些内容是宏观金融分析与微观金融分析都包括不了的,那就是范畴部分,即关于货币、信用、利率,乃至金融本身这些范畴的剖析和论证(黄达,2001;刘玉平,2007)。此外,从金融功能角度的分析,通过揭示稳定的金融功能来探讨金融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金融机构的演进规律等也应包括在金融学的研究范畴。

为了协调国内外关于金融学的差异,并使得金融学的界定符合中国资本市场规范化进程不断加快等实际经济背景的要求,卞志村(2004)建议将金融学理解为微观金融学、宏观金融学以及由金融学科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形成的交叉学科三个学科支系。微观金融学主要包括公司金融、投资学以及证券市场微观结构三个子体系。宏观金融则分为两类:一是国内学者以前理解的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为主体的金融学内容;二是微观金融学的自然延伸,如金融市场、金融中介和国际证券投资等。交叉学科主要包括金融和数学工程学等交叉形成的金融工程学,金融与行为理论结合形成的行为金融学以及金融与法学交叉形成的法和金融学等。

总之,金融理论的发展与金融实践紧密相关。现代金融理论越来越技术化、工程化、实证化、微观化,综合性要求越来越高,已经不只是简单地研究货币和银行。在此背景下,也有部分国内学者完全接受了国外关于金融学的理解,认为从经济学意义上讲,金融学就是在不确定条件下,对稀缺资源在不同时期之间进行配置(张震李刚等,2007)。因此,金融学研究重点已由宏观转向微观,研究方法已由定性转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形成了以资本市场运营和资本资产选择及定价为核心的理论体系,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不确定的环境下,对资源进行跨期的最优配置。”对金融理论的这种理解目前正逐步形成金融学的主流。金融学已经成为经济学中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一个学科,其成果逐渐成为现代经济学主流派的重要内容(封思贤,2005)。

表1 金融学学科构成

img8

三、我国金融学科的发展

(一)微观金融研究亟需加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未来的经济中,我国金融系统的资源配置方式将逐步倚重资本市场。这也意味着金融学科在我国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多地关注“微观金融”,即公司财务和资产定价等方面。也就是说,国外学者提出的“现代金融学科”在我国将越来越多地得到重视。(www.xing528.com)

现代金融理论起始于马柯维茨(Harry Markowitz)的资产组合选择理论,该理论奠定了投资组合理论的基石。威廉·夏普(William Sharp)在投资组合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模型假设资产收益只与市场总体收益相关,使计算简单化,从而打开了当代投资组合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大门。莫迪利亚尼(Franco Modigliani)和米勒(Merton Miller)建立了现代公司财务理论的分析基础:“M-M定理”,即在完全竞争和不考虑税收效应的条件下,厂商的市场价值和厂商的资本成本都与其债务对资产净值比率及红利支出比率无关。布莱克、休斯及默顿提出了期权定价模型,即著名的“Black-Scholes-Merton”期权定价模型,成为金融衍生品研究的基础。

以上获得诺贝尔经济奖的成果共同促进了现代金融学科的发展,此外,法玛(Eugene F.Fama)提出的有效市场假说(EMH),也被称为现代金融学科的基石之一。这些金融理论的共同点在于,研究强调“微观规范分析”。根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解释,金融学包括四个内容:有效率的市场、风险与收益、替代物与套利、公司金融。这些领域的研究无不属于“微观金融”的范畴。随着中国资本市场规范化进程的加快,直接融资对中国的特殊重要意义已使“微观金融学”的全方位研究势在必行

另外,在现代金融学的学术研究中,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被越来越多地使用,例如,博弈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不完全契约理论等等。这就要求国内的教学和研究中加强对微观经济学、金融经济学、微观计量经济学等微观课程的重视。微观金融学是目前我国金融学界和国际学界差距最大的领域,特别是理论研究滞后,急需改进和提高。

(二)宏观金融仍需重视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提醒人们,金融学无论怎么发展,始终是经济学的范畴。无论多么精确的数学模型,如果忽视宏观经济背景,都不能保证立于不败之地(黄达,2009)。因此,在我国的金融学科发展中,宏观金融学的教学和科研仍需得到足够的重视。

第一,这是我国金融学科的基本特色。宏观金融学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为学科的核心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宏观经济概念、宏观思维方法和宏观分析能力为目的。内容包括: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利率形成与汇率形成、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金融危机、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金融震荡、名义经济与实体经济、虚拟经济、泡沫与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及其与财政政策等宏观调控政策的配合、国际金融制度安排与国际宏观政策协调等等。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在我国的主要金融学研究单位,都聚集了很多这方面研究的专家。为了发挥现有研究的优势,宏观金融领域的研究仍然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

第二,宏观金融的课题仍然为学术界关注。比如,金融与经济增长、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国际资产定价理论等等。特别是,在转型时期的中国,金融系统的效率远低于其他国家,甚至是印度这样同处于发展中的国家,但是中国却取得了惊人的经济增长。关于这一现象的解释,在国际上有很多讨论,如Allen和Qian等(2005),Yao和Yueh(2009),艾伦和盖尔(2002)等。在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仍然具有极大的社会和经济意义,并对国家政策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强调多学科融合

伴随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学科交叉成为突出现象,当代金融学科建设也需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如与数理经济学的交叉融合,与心理学社会学的交叉融合,与法学的交叉融合,与消费经济学的交叉融合等。

实践中,与金融相关性最强的交叉学科有两个:一是由金融与数学、统计、工程学等交叉而形成的“金融工程学(Financial Engineering)”;二是由金融与法学交叉而形成的“法和金融学(Law and finance)”。金融工程学使金融学走向象牙塔;而法和金融学将金融学带回现实(张新,2003)。

数学、物理和工程学方法在金融学中被广泛应用,阐述金融思想的工具从日常语言发展到数理语言,具有了理论的精神与抽象,是金融学科的一个进步。

法和金融学有两大研究方向:一是结合法律制度来研究金融学问题,也就是以金融学为中心,同时研究涉及的法律问题,强调法律这一制度性因素对金融主体行为的影响;二是利用金融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法学问题,例如金融立法和监管的经济学分析。法和金融学对中国的金融创新和司法改革意义尤为深远。吴敬琏教授和江平教授大力倡导经济和法的融合研究,国内一些高校,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已经开设了金融法学专业,这将促进我国金融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金融学和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融合带来了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行为金融学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芝加哥大学的查勒和耶鲁大学的希勒。行为分析范式认为,投资者和企业行为不一定是风险回报最大化或公司价值最大化,也就是说前述在有效市场理论中提出的资本成本为基础的金融学研究模式离现实有一段距离。在国外的学术研究中,行为金融学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国内的研究则还处于初级阶段。由于中国金融市场欠发达,缺乏卖空机制导致传统金融学中有效市场理论基础的套利机制不存在;同时,投资者行为不理性成分高,宏观政策环境不确定性大,这些原因使行为金融学在中国的现实意义和适用性很强。

(四)金融中介研究需要加强

目前有关金融市场的学问已形成相当成熟的教程,但有关金融中介机构的学问尚未取得独立存在的空间。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内容同样丰富,而且极有深度(黄达,2001)。金融中介机构的研究主要涉及这一学科组织机构方面,包括金融资产的建立、进行有价证券交易的市场和金融市场的规章制度(梅奥,2007)。虽然在货币银行学等相关教程中有部分涉及,但尚未提升到理论层次,而国外的相关研究已相当深入,如研究揭示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质的共同规律等等。应该说,真正深入探讨金融中介的理论,有极其现实的意义。所以,创建这门教程极为迫切,是金融学科建设的突出任务(黄达,2001)。

金融系统配制资源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帮助企业对那些有利可图的项目进行投资。企业如果进行投资,则需要从个人处融资,根据融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指的是企业通过金融市场直接从个人手中融资,而间接融资是指企业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融资,而不直接面对个人。艾伦和盖尔(2002)的分析表明,在大陆法系的国家,如德国、日本等,企业更倾向于使用间接融资方式;在英美法系的国家,企业更倾向于采用直接融资的方式。其中的原因可能在于各国法律对投资者的保护的不同,以及这些法律的执行效率差异等等(Porta和Lopez-de-Silanes等,1998)。我国是一个大陆法系的国家,如果艾伦和盖尔的分析成立,那么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我国的企业融资方式依然会以间接融资为主。因此,利用中国的数据,分析中国的现象,提出中国的金融中介理论,会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即便是随着经济增长,我国企业的融资方式转变为以直接融资为主,市场中的金融中介也会变得越来越多。以美国为例,虽然美国是一个以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但美国仅银行数量就是我国的几十倍。所以,我国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中介的数量在未来会有一个大幅度的增加,这样的发展需要金融学理论提供指导,也为金融学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从学科建设的实际情况看,由于我国高校中的金融学专业多由原中国人民银行等金融机构管辖,积累了很多研究金融机构的师资力量,只要能够结合国外相关理论的发展前沿,专注研究中国现象,一定能够产生有意义的学术成果,从而在国内金融界乃至国际学术界产生影响,并带动整个学校的金融类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Allen F.,J.Qian,M.Qian.2005:Law,Finance,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77(1).57-116.

[2]Porta R.L.,F.Lopez-de-Silanes,A.Shleifer,R.W.Vishny.1998:Law and Finance.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06(6).1113-1155.

[3]Yao Y.,L.Yueh.2009:Law,Finance,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An Introduction.World Development.37(4).753-762.

[4]艾伦,盖尔.比较金融系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卞志村.金融学、金融学科建设与金融人才培养.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6).102-104.

[6]博迪,莫顿.金融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7]封思贤.从金融理论变迁看金融本科教学改革.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2).38-41.

[8]黄达.关于金融学科演进的几点认识.中国金融,2009(4).24-26.

[9]黄达.金融、金融学及其学科建设.当代经济科学,2001(4).1-11.

[10]刘玉平.金融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1]罗斯.新古典金融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2]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和资本.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73.

[13]梅奥.金融学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4]钱颖一.经济学科在美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6).23-29.

[15]钱颖一.美国大学的经济学教育.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3(2).54-60.

[16]邱兆祥.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金融学科建设.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7).27-29.

【注释】

(1)本文得到教育部高等院校金融学科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北京市高等院校金融学科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资金资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