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走“本土国际化”之路,培养国际竞争英才

走“本土国际化”之路,培养国际竞争英才

时间:2023-02-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走“本土国际化”之路,培养国际竞争英才施建军编者按:在国际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以广泛深入的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大学优势和特色进一步彰显,促进办学观念和教育体制的不断创新,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和科研创新机制的完善,是全球视角下大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事实上,大学的国际化是在国外和国内分别进行的。具体说来,一是构建“本土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二是逐步构建和完善国际先进水平的“本土国际化”教学支撑体系。

走“本土国际化”之路,培养国际竞争英才

走“本土国际化”之路,培养国际竞争英才

建军

编者按:在国际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以广泛深入的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大学优势和特色进一步彰显,促进办学观念和教育体制的不断创新,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和科研创新机制的完善,是全球视角下大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施建军校长在2010年6月“国际教育合作与发展高层论坛”上,结合本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了“本土国际化”的大学教育,即通过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造与“本土国际化”相匹配的支撑体系,在本土完成对学生文化交流能力和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能力结构的培养。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下午好!

高兴与大家一起探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问题。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潮流中,中国大学如何国际化?选择什么样的路径去提升国际化的办学水平?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理论问题。

我认为,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

经济全球化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近三十年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波涛汹涌般地向我们推来。中国经济参与世界经济分工的程度越来越深,中国正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以两次世界经济危机为例,据有关数据统计,东南亚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为30%,而美国的次贷危机的影响达到60%。国际分工理论告诉我们,不能滞留于国际分工的低端,不能亦步亦趋地跟在别人后面,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前沿,争取主动地位,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施国家创新战略,推进和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学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适合社会经济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为社会贡献才智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国际化是时代赋予大学的历史使命,中国的大学必须实施国际化战略,世界上的大学都把国际化作为自己的大学发展的重要愿景之一。

在当下的中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教育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在从数量型向质量型变化,高等教育竞争已由规模扩张转变为质量竞争,高等教育的发展正在从模仿性教育向自主创新教育发生深刻转变,同时,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由局部、浅层的国际化转向全面、深层的国际化。

中国很多高校的国际化是伴随着中国对外开放进程前行的。国内很多高校都打出“国际化”的大旗,过去我们判断国际化的程度或标准往往局限于很少的几个维度,比如引进了多少外籍教师,有多少留学生,开设了多少国际化课程等。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准则。与十年前相比,今天的国际化则是更加注重全面的、深层次的国际化。

所谓全面的国际化,就是一所高校从投入到运营管理,再到产出各个环节均实施国际化,拿我们经贸大学的国际化工程指标体系来说,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教学行政管理等子系统,我们设置了29条细化的指标进行全面国际化的考量。当然,各个高校的办学特色和国际化程度不同,应根据自身的校情和资源优势确定自己的国际化战略。

所谓深层的国际化,不仅仅是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扩大中外大学间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或联授,吸引境外知名学校、教育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合作设立教育教学、研究机构或项目,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等等,更重要的是在办学目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管理体系,甚至是环境建设等方面体现“为我所用”、“自主创新”,将“国际化”和“本土化”有机结合,走自己的路,引领当代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潮流。

拿我们经贸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来说,学校始终站在促进和服务于外经贸事业发展的高度,坚持把办学国际化作为“立校之本、特色之源、发展之路”,主动适应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新趋势,主动适应国家对国际化专门人才战略的迫切需求,主动适应人才市场的发展变化,我们把人才培养的目标明确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经济规则,能够进行跨文化交流和从事国际经济事务,能够参与和赢得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事实上,大学的国际化是在国外和国内分别进行的。大学的国际化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是到国外去,例如,留学和大学科技文化交流活动、国际科技和教育合作等等,在国际上,展示出学校的风采。

但在中国现有的条件下,大学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活动,都在国外进行是不现实的。我国需要大量的国际化人才,因此,下面我谈谈人才培养的实现途径——“本土国际化”问题。实施“本土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的大学教育,其核心内容是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通过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造与“本土国际化”相匹配的支撑体系,使深深根植于本国文化和社会环境的绝大多数学生在国内完成他们的国际化培养,特别是在本土完成对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能力结构的培养。

具体说来,一是构建“本土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二是逐步构建和完善国际先进水平的“本土国际化”教学支撑体系。(www.xing528.com)

在培养模式方面,我校在不断完善以素质教育、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中心的主体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主要探索了四种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简称“一带四”培养模式。所谓“一”,就是一个主体培养模式,即面向全体本科生主修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所谓“四”,是指“主修和辅修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外培养相结合”、“学术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如会计专业与ACCA、CGA、澳洲CPA、香港CPA等国际专业组织合作,金融专业与CFA资格证书考试结合)、“专业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等选择性培养模式。近两年来,我校又通过“荣誉学士项目”,探索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具备与国际相关专业人才同台竞技的核心竞争力,在国际化支撑体系方面,着重建设以下方面:

(1)国际化的课程体系,相关专业教学内容与国际接轨。我校是国内最早引进国外专业课程体系的高校之一,相关专业教学内容与教育发达国家接轨,以精品课程、双语课程集群为先导,注意发挥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双语课程集群的引导、带动作用,提高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

(2)国际化的师资队伍。我校具有海外学术背景的教师300余人,占师资总数40%以上。我校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教师出国学习,提升教学水平。自2000年以来,我校选派出国学习进修、讲学教师达500人次。我校鼓励教职员工赴驻外机构工作,拓展国际视野,有近150人有驻外或在国际机构工作经历。我校不断完善人才引进激励政策,面向海外招聘人才,促进了学校教师队伍的国际化与多元化。

(3)国际化的专业教材。重视教学内容的更新,积极引进、使用原版教材,打造系列精品教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经贸实践,创建了颇具特色、贯通中外的经贸理论与实践的教材体系,编写含有中国金融、贸易、法律企业管理和营销等方面的系列英文案例教材,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由我校编写的《商务汉语全球通》系列教材,具有理念国际化、结构立体化、场景模块化和教法多样化等特色。我校外语学院的专家们将它译成了9种外语,在全球同步发行。

(4)国际化的课堂教学。我校高度重视双语教学,采取多种激励措施鼓励教师申报双语教学和全外语教学。常年开设双语课程50余门,其中7门课程成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双语教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优良率达到90%。我校鼓励教师在教学模式上创新,鼓励教师引入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浸入式教学法,开设模拟法庭、企业决策模拟等课程,积极探索符合国际主流教育教学思想的教学模式。

(5)国际化的语言环境。跨文化交流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语言功底。我校按照“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外语教学原则,通过实施Peer Tutor制和学生助学团队TA Team制,大力倡导外语教学改革。学校还鼓励、要求部分学院学生用外语写作毕业论文。以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为例,2009年有173名同学顺利通过了英文毕业论文的写作和答辩,占该院毕业生总数的40%以上,2010年又有300余名同学申请使用英语写作毕业论文。

(6)国际化的专业学习或实习。我校充分利用遍布全球的106个合作伙伴的资源,每年派出约400名学生赴海外学习、实习。经贸外语类专业的学生近50%有过海外学习、实习经历。我校设立“本科生海外留学专项资金”,资助部分品学优良的本科生海外留学(含学习、实习等)。

(7)国际化的文化交流和校园文化。我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为学生提供各种接触国际社会、认识国际社会的机会,目前我校招生专业中有11个语种,我校鼓励学生参与境外文化交流,赴国外参加国际性会议。我校每年吸引大量的海外留学生来校学习,其中攻读学位的各层次在校留学生达2 018名,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各类短期学习的学生近千人,每5名学生中就有1名是外国学生,我校提供了不出国的留学环境和文化。我校经常举办各种国际文化节,包括“国际文化节”、“国际美食节”等等。通过各种文化活动,使中外文化得以碰撞和交流,增强校园国际文化氛围。

以上从我们经贸大学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一个视角进行了简要说明,体现出我校在全面、深层的国际化方面的探索。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不应为国际化而国际化,也不应是欧美化。从国家层面上需要确定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方略,明确高等教育整体国际化目标,制订各个阶段实施国际化的战略部署,颁布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相关政策;从各个高校来看,也要根据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坚定更加开放性的办学理念,实施高校国际化工程,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的束缚,在国际化进程中坚持创新,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特别是国际化认证等多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和改革,走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之路。

应该看到,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还面临着许多挑战。中国大学的教师队伍与世界优秀大学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中国很多教师缺少在国际学术和教育舞台上自由交流的底气和能力,这限制了中国大学国际化的深度和广度。中国现行的教学模式多数是灌输式的,忽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忽视创造能力和个性品格的培养。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应该在教育改革开放中受益更多,不断前行。

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中国一流的高等教育同样在自主创新的国际化进程中值得期待。

谢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