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师生关系
冷小青
一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在培养“四有”人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当前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师生关系出现了令人费解的局面。主要表现为:第一,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师被迫根据学生的喜好来决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而不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来安排教学内容;第二,在教学形式上,教师过多地考虑了学生对课程接受的具体感受,却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理论知识传授;第三,在组织学生考试的形式上,教师也是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及格率,而不是为了检查和考查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效果和掌握的程度;第四,在实践的教学环节中,形式又往往大于内容。比如,学生交回来的社会调查报告有很多是从网上下载的,但教师也会因为在其他因素的干扰下,给学生一个及格的分数。这一切让人感觉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出现了教师“讨好”学生的情形,教师为了达到某一目的或者在其他外力的干扰下,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严重被削弱,实际上也背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的初衷,偏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正确轨道。
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出现这种倒置的师生关系,主要原因在于教师队伍状况的不和谐、学生认知的不和谐以及外界认知的不和谐: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状况的不和谐
高等学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有两类:一类是专职教师,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骨干。还有一类是兼职教师,他们的构成范围较为复杂,数量也较庞大,知识背景参差不齐。兼职教师一般也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但由于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认知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有的还不是特别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其中的一些人偶尔还会对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存在负面的认识。因此,不可避免地就会在教学中有所体现,从而削弱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笃信。
有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每周工作量都在20学时以上。大量的工作时间,减少了他们从事研究的时间,他们变成了一个“教书的机器”,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教书匠”。
再有,几乎所有的高校,在教师评价体系中,一般都存在两个指标,一个指标是教师科研工作量和教学工作量,另一个指标是学生给教师匿名评出的分数,学生在这里成了教师工作质量的评判者之一。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给自己打个高分,就出现了教师“讨好”学生的状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这些状况,促使教师会在本能的保护自身利益的情况下,放松对学生的学习要求,降低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标准,从而也就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不和谐
是否来上课,基本上能够判断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一般来说,逃课人数越多的课程,该课程就越被学生不看好。在学生的所有逃课记录中,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比例是最高的,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原因,主要是部分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教授的内容与所学的专业无关,与就业更不直接挂钩,学不学无所谓。一些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抵触情绪很大,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种“说教”,是政治的奴婢,不是科学,听了和没听的效果是一样的。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长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也产生逆反心理,表现为没有理由地本能地拒绝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内容的学习。
本着减轻学生负担的思想,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本身具有的一些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大多采用灵活的开卷考试或者撰写小论文等方式进行。这种考试方式,对于考查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掌握程度,的确要比闭卷考试对知识点的考核好。可是,这种考试方法自由尺度太大,不可避免地使这门课的考试出现了虚化的现象。有的同学网上下载后不做丝毫的更改就交上来,甚至有的在试卷上还会出现“有关某某问题的范文”的字样。
教师并不是不可以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考核,但由于严格考核,可能出现学生分数偏低的情况,一方面影响部分学生拿奖学金,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学生就业时的毕业评定。教师也往往出于对学生就业压力的考虑,会给出一个较好的成绩。这种现象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一种习惯。
学生不好好地学习,即使考试不好,分数也不低,这又加强了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强势地位,学生更加觉得,这门课程是没什么价值的,只不过是形式而已。当他有这种认识的时候,他就会变本加厉“挟持”教师。
(三)外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www.xing528.com)
几乎所有的高等学校,都可以查到有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高度重视的文件,但实际上是否真正重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就是明证。很多专业课的教师,在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也会流露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正确的观点和想法。我们可以理解,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轻视往往来源于他们自己所从事专业的自信,并不是恶意的中伤。但对学生的影响却是很大的。如此,就强化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正确的认知。
二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就很容易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什么在课堂中“讨好”学生。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管理和改革,让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回归它本来的面目。
(一)真正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地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人文学科,是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学科。对人文精神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所谓“和谐的人”,即思想、感情和信仰,知识、技术和才干均具备的人。如果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精于技术、电脑和经商,却都是功利主义者、心灵枯槁、思维单一、没有悲悯情怀,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失败。学生们对高校教育的功利性需求增强,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它自身的特点,如教学内容与教学行为更强的政治性,教学内容更大的变动性,专业对口率或专业化率相对较低,这样两者就存在不和谐。实际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和帮助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但并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它还包括观察问题的基本立足点的确定,根本方法的获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道德品性的陶冶以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的确立,等等。这个任务是其他课程很难完成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地位由此可知。
(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管理和改革
各级部门要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高等学校党委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领导,宣传部门、教育部门要把马克思主义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加强建设,认真研究,及时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传达党和国家的有关文件和政策,在阅读有关文件资料方面提供便利。组织部门、宣传部门、教育部门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作为高等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教学工作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部门要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共同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
要改善和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待遇。高等学校在职务聘任、科研立项、国内外学习进修和物质待遇等方面要充分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的特点,在政策上予以扶持,切实提升他们在高校的地位。要落实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员编制、经费投入和教学科研条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整个过程还必须有学校的专项经费支持,有学校领导、教务部门的监督。
(三)构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尤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到:一是自己是否研究了学生对信息的选择和接受的规律,是否重视学生接受信息的需要,是否与学生建立起了平等的传与受的关系,等等。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教育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在讲稿写作、语言组织、课件制作等方面努力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特别要恰当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给学生直观生动的图像资料,以弥补传统的教学法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方面的不足,提高学习效率。三是在课堂上多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多使用“为什么”、“怎样理解”、“表现在哪里”这样的语言,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头脑始终处于思维的活跃状态,改变教师管讲、学生管听的被动局面。四是适当地开展课堂讨论。教师提出讨论题并给学生开列出阅读参考书单,要求学生在阅读图书资料的基础上做好发言准备。讨论会上让学生充分表达意见,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将大家的思路统一到正确的观点上来。这样的课堂讨论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辩证的思维方式。五是教师多在课下与学生谈心,建立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这种信任感往往会转化为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积极配合教师,把课上好。六是搞好社会实践环节,如在课外学时中安排社会问题调查、社会适应锻炼、社会服务等活动,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以及社会生存的基本能力,磨炼其意志力,树立尊重他人、为他人服务、与他人合作的协作态度。教师也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要求学生到贸易集市、商店、工厂进行调查,或利用寒暑假回家进行调查,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在社会调查中遇到的问题,写出社会调查报告。这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是大有好处的。通过参与这些实践活动,使道德原则内化为学生自我的道德信念,弥补了课堂教育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强化了学生的社会观念,增强了毕业后走入社会的适应性,使德育教学走出了空中楼阁,有了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构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就是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以及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相统一的过程,即教化和内化的统一。教化与内化之间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教化是内化的条件,内化的发生受教化的影响,但最终取决于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大学生身心发展已进入到成熟阶段,有较强的主体性,在合理教化的影响下,实现内化是完全可能的。人们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归根到底是由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决定的。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着力激发和培育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和进行自我教育,以主体的姿态自觉地塑造自己的思想品德。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就是培养他们的自主精神、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协作精神,等等。开发学生的主体能力,就是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选择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就是要引导他们在知、情、信、意、行等几个方面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只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学生终生受益的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才真正达到了目的。
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关系的和谐,需要解决许多复杂的、动态的、相互联动性的问题,只要各部门各负其责,相互配合,那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关系的和谐就不再是一种期待,而是一个现实。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政法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