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提高德育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
刘青琬
多年以来,我们摸索到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德育教学的效果。但是有些方法,说起来人人都在用,我们却没有把它作为一个“问题”比较明确地提出来,因为我们在这些方面,还不是特别地自觉,还只是一种潜意识。我们应该在教学中给予通俗足够的注意、研究和运用。
一、什么是通俗
从词义上讲,通俗就是“浅显易懂”。“浅显易懂”强调的是审美特色和审美品位。我们还可以说,通俗也应该是一种风格。
其实任何“日用而不知”的东西,都很难下定义。如果非要给通俗下一个定义,那只好说,“浅显易懂的、大多数人喜闻乐见、甚至爱不释手的东西,可谓通俗”。
说到教育、教学,人们往往特别注意方法和手段,并认为这是取得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的“利器”。我完全赞同这个看法。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总体要求的教育教学方法、以多媒体为主要代表的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早已引起了足够的注意、研究和运用。但在风格问题上,尽管每位教师都可以归入某种风格的类型,但是明确地提倡某种风格,以利教育教学,还不是那么明显。形成了自己风格的教师的数量,也不能估计过高。根据多年的观察、思考和实验,我觉得,应该大力提倡的风格是“通俗”。在德育教学中、在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甚至在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总比板着面孔讲大道理,效果要好些。但是,这只是通俗的一个类型。毋庸讳言,这种通俗对于我们上好德育课不但没有多少意义,而且有很大负面的影响。因为我们的任务,不是回避、消解“大道理”,而是要把“大道理”讲好,要在理论的教学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用学生较为熟悉的语言和事实来说明、阐释理论观点,来表述理论的原则和结论。这才是我们要的通俗。
其实,可以有这样一种教学方法,它很能锻炼理性思维能力——依靠严密的逻辑思维,由概念而判断,由判断而推理,层层推进,条分缕析,推出结论并掌握它,而后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公允地说,这种教学方法本身并没有什么错。但是在我们地方院校,使用这样的教学方法,等于自寻死路,会出现“零效果”。因为我们的学生大多是“逻辑思维的弱势群体”,他们喜欢感性的东西、推崇动手能力,而逻辑思维、辨析和写作等,常常被他们划到“能力”的概念以外去。
还应该看到,通俗,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传统。朱熹、王阳明这些哲学大家,他们的《朱子语类》、《传习录》,其语言通俗得很,根据讲课记录稿整理的痕迹很明显。有些人受了一些文学作品的影响,认为古时候教师上课都是“之乎者也”、摇头晃脑,那是不准确的,无论什么时代的好教师都是很通俗的。传统的发蒙教育,在现代是经常被我们所诟病的,斥之为死记硬背。但是认真思考一下,也还是有可吸取的成分的,这个成分就是通俗。蒙童所背的《三字经》,基本上是韵文,可以说琅琅上口。著名的《千字文》,更是一个范例。原本要作为识字课本,编写者却把没有连贯意义的一千来个单字巧妙地排列组合,将天地、历史、人事、修身、读书、饮食、居住、农艺、园林、祭祀等社会文化活动尽行囊括,使之成为四字一句、每句成文、前后连贯的韵文。该书所用的一千个字,都是古时常用的,多数句子也都是普通的文言语法结构,适应了儿童识字造句教学的需要。该书在中国社会历史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商人的账册、考场试卷以及书籍卷册的编号,也常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为序。可以说,《千字文》不仅注意了通俗,也突出了实效。我们可以说,通俗也是一个优秀的文化教育传统,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二、通俗的作用
通俗是很有力量的。一般说来,雅俗共赏是我们共同的追求。说说容易,要做到就难了。毛泽东是雅俗共赏的典范。我们来看一看他的《为人民服务》: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着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这话就是文盲也能听懂。但是,毛泽东还有另一种风格。请看其《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再看其《祭黄帝陵》: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嗣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不借助字典,能准确译成现代汉语白话文者能有几人?毛泽东本人该雅则雅,该俗则俗。正如他所赞成的,“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不看对象,对牛弹琴,则弹琴者是要受到批评和笑话的。毛主席的著作和主张是对“一切从实际出发”命题的一种通俗表述和样板性落实。
其实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通俗方面还是很有成绩的。变枯燥为有趣、变散文为韵文的做法,在现代教育中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歌诀的编写和使用即是一个范例。如中学《化学》的“化学元素化合价歌”:“氟氯溴碘一价均,还有钠钾锂氢(氧)根,锡硫二四铁三二,一二汞铜一三金……”中学、大学《历史》的“中国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再如医学专业《解剖学》用的“12对脑神经歌”:“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至于《中医学》的汤头歌等,简直可说几乎达到了无所不在、触目皆是的程度。各项技能都可有歌诀。高职院校教学如能适当注意使用像歌诀这样的教学方法,有百利而无一害。需要掌握的知识可分为三类:第一,理解了就能记住的;第二,理解了不必记忆,在操作过程中,随着印象的加深,自然就会记住的;第三,理解不成问题,但却特别繁杂,不易背过的。这第三类就是歌诀大展身手的地方,也是教师追求和落实通俗的地方。应该看到,这个第三类,在我们的德育教学中是经常遇到的。
通俗本身具有吸引力。为什么平平常常、其貌不扬的东西有这样大的吸引力?我们应该看到,人们对于“通俗”的态度,和对于“漂亮”的态度是相反的。“漂亮”本身就含有少数的意思。与众不同,大多数人达不到你这样的程度,你才会吸引别人的眼球。所谓“天使面孔,魔鬼身材”、“相貌堂堂,衣冠楚楚”,它本身就有与众不同的意思。看来,“漂亮”的吸引力常常在于人们“够不着”,而通俗的吸引力往往在于“离不了”。“离不了”与其说是人们的一种态度,毋宁说是人们的一种需求,甚至可以说是必需。因此“离不了”比“够不着”更有吸引力,更能走近大多数人。
通俗本身具有诱惑力。这是一种审美,一种境界。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不仅是一种方法、手段,更是一种境界。任何一个事物,因为你离不了,它才会黏黏糊糊,粘着你不放。你离不了,它又黏糊,这实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就好像是一个硬币的正面和反面。这诱惑力还不以个人是否感觉到为标准,“日用而不知”,更说明其好生了得。生活在通俗中,它自然就会成为人们的一种追求,一种境界。(www.xing528.com)
通俗本身具有说服力。中央电视台《简明新闻》栏目播报:联想集团研发了一种芯片,可以直接装在电脑上,它能够隔离一切病毒。随后就举例说明,现在的杀毒软件,是在网络上工作,就好像正在流行感冒,而人戴上一个口罩。电脑装上这样的软件,就好像是人本身有了免疫力。电脑盲也能听懂这个道理,这项发明的意义,不用多说了。新闻记者的本事叫人佩服。同样,许多科普作品也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通俗本身具有阐释力。读了艾思奇的《大众哲学》、韩树英的《通俗哲学》、20世纪60年代风行全国的《读水浒,学哲学》和《读三国,学哲学》,仿佛哲学就在我们身边。从通俗的事例和道理入门,一步步地深入,去接近那些深奥的道理,从而达到自己的教学或宣传的目的,这是人们比较常用的办法,也是受众所喜闻乐见的。哪怕是既不教学,也不宣传,就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妙招”还少吗?
三、如何在德育教学中发挥通俗的作用
真理往往是简单的,但要把简单的东西说一个简单明白,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这里,通俗可助我们一臂之力。因为材料占有的不够充分和研究的不够深入,笔者不能进行详尽的论述,只能开一个头,以期抛砖引玉。
总体而言,发挥通俗的作用,应该是——借其“吸引力”而掌握学生,占领市场;借其“诱惑力”而“粘住”学生,扩大市场;借其“说服力”而折服学生,使其服膺真理;借其“阐释力”而提高学生理性思维的热情和水平,进而达到“理论掌握群众”的目的。
在具体的德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把通俗作为一种负载了信息、积淀了内容的形式,在语言、材料(事例、数据)和格式、结论等方面自觉贯彻。
第一,语言通俗。一些恰当的常用成语、其他熟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和流行语,都可放开使用,只要不过分而变成贫嘴就行。如,“抑郁是心灵的感冒”、“幸福离你有多远”、“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这些说法已经不是纯粹的德育学科的学术用语,都比较通俗了,可给人以比较深刻的印象。但应该注意,语言通俗也是有“度”的,千万不可过分。赵本山式的通俗、生动和幽默,并不都适合于教学。
第二,材料(事例、数据)、格式通俗。材料(事例、数据)最好用离学生比较接近的。能用的材料很多,但要用离学生最近的、师生中发生的事,既通俗又可引起学生比较大的兴趣;刚刚发生的事,比较引人注目,能使人感觉到一股清新之气,也属于可用的材料。格式的通俗,应该不拘一格。如从生动事例(或者叫个案)开篇,来引出下文的分析,就是一个比较受欢迎的格式。此处仅仅是举个例子说明问题而已。其实,多好的格式也不能总用,变成老套子就适得其反了。
第三,结论通俗。开篇和论证过程的通俗,并不必然保证结论的通俗。一个通俗而又生动的结论,对于学生理解、记忆和运用理论原理,关系极大。一个理论原则的结论,往往是很概括、很抽象的,谈不上通俗,吸引力不是那么大。但是只要我们努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变得通俗。如果能够有一个雅俗共赏的说法,则其影响力会大大增加。如经济学把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叫做“八宝饭”,就特别通俗、形象。公有制就是糯米,其他经济成分就是红枣、莲子等辅料。学生可以过目(耳)不忘。这比直接接受学术语言构成的命题,效果要好得多。当然,有些结论变成通俗的说法有一定的困难,这常常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问题,但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这个问题很具有挑战性。
我们可以这样设想,生活本身就是通俗的,学生就生活在通俗之中,我们只要把生活的通俗移植到德育教学中,按照学生生活的本来面目和思维的本来“风格”去进行教学,就一定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换言之,通俗本就是生活之道,就是生活的实际,当然也是我们的思想实际,我们没有理由拒斥它,而是要接受它、运用它,发扬它,并争取通过长期的努力,把通俗变成教学的一种具体有效的形式,变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具体有效的形式。
我们对沿着通俗的路子推进德育教学保持谨慎的乐观:以通俗为切入点,让学生入门,再随着其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循序渐进,提高自己,我们就为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潜质做了初步的工作,他们就获得了自己进步的阶梯。
(作者单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