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旭
消费行为是人的基本行为之一,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活动不仅是满足他们生活、学习需要的过程,而且是他们社会化的重要途径。通过消费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在消费活动中进行学习和道德塑造。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生观是人们所处的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对人生实践的反映。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影响到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调查表明,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已具有消费主义的若干特征,正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因此,关注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观念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消费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一些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的变化
消费的形式、结构是社会地、历史地形成的,它不仅受到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制约,而且受到生理、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除了青年人的一般特点外,他们特殊的经济状况和生活内容,形成了他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倾向,决定了他们特定的消费内容和消费结构。一般而言,大学生消费行为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依附性。大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不得不依靠家庭、国家或其他方面的资助维持生活、完成学业,他们在消费行为上,往往要受到不同经济来源的影响,甚至带有他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的痕迹。第二,冲动性。大学生是一个不够成熟的消费群体,在消费活动中不够理智,表现出较强的情感因素,常常既不充分考虑到物品的使用效益,也不太顾及自身的经济实力,发生冲动性购买。第三,独特性。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呈现多样化且层次相对较高,喜好猎奇,追求时尚和流行,喜欢独特而有个性的物品,不喜欢过时的、一般化的东西。第四,感染性。大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素质、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大体相似,具有较强的从众心理,在消费上也互相影响,互相感染,一个人的购买,可能引发同寝室同学和朋友的相同购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财富不断增加,商品极大丰富,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受外来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发生了巨大变化,也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
从消费行为上看。虽然,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还有相当比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受到国家的资助,在吃、穿、用、住等方面,总体上说,还是属于满足基本生活、学习需要的较低层次消费。但是,调查表明,近年来一些大学生在吃、穿、用、住的结构和内容上,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从吃的消费看,一部分学生吃的地点不再是校内学生食堂,而是校外餐厅、酒吧,吃的内容的档次在不断提高,麦当劳、肯德基成为他们经常光顾的地方。从穿的消费看,从点缀着小兔标志的“花花公子”T恤到“莱维斯”牌牛仔裤,从“阿迪达斯”运动衫到“耐克”运动鞋,正在越来越多地进入大学校园。从用的消费看,立体声袖珍MP4、“海飞丝”、“飘柔”成为学习、生活主要用品;大多数学生拥有手机,话费每月几十元至上百元不等,成了一大开支。从住的消费看,宿舍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装饰品;更有甚者,为了寻求安静舒适的环境或达到其他目的,不惜违反学校规定和承受较大的经济支出,到校外租住私房已经不是个别现象。此外,还有名目繁多的所谓“氛围享受”、“感情投资”、“形象设计”等消费。
从消费观念上看。消费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反映消费者的观念和情感,是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不单纯是利用商品的使用价值来满足吃、穿、用、住等基本的生活、学习需要。象征性品牌消费即是“示同”或“示异”的表达形式。所谓“示同”,就是借助消费来表现与自己所认同的某个社会阶层或小团体的相同、一致。一些大学生对被同伴认同具有一定的心理需求,表现在消费行为上的“示同”心态十分明显。同学穿耐克鞋,我也要穿耐克鞋。示同性的消费让他们获得一种“群体成员感”,从而摆脱“落伍”的诟病。所谓“示异”,就是借助消费来显示自己与别人的差异和不同。一些大学生掩藏着某种超群动机,总是设法使自己显得鹤立鸡群。你刚用上2000元的手机,我却早已用上了4000元的手机,以此显示自己与众不同、鹤立鸡群。消费中的“示同”或“示异”,实质是一种攀比和炫耀的心理表现。
以上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表明,追求高消费生活方式和选择象征性品牌消费,已成为这类消费的基本特征,己经具有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而且,在大学校园中有蔓延趋势,不仅在家庭经济宽裕的大学生中得到认同或模仿,而且在家庭经济困难的一些大学生中,也认为理所当然、无可厚非。这一现象,与我们所倡导的勤俭节约作风,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消费状况,形成了巨大反差,成为构建大学和谐校园中的一种极不和谐现象。这一现象,正在悄悄地,却是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塑造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二、消费主义倾向对大学生的严重危害
消费主义源于19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泛滥,是一种把无限占有物质财富、贪婪追求无度消费作为人生价值取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消费主义表现出贪婪性、挥霍性、传染性、快速性等特点。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消费主义开始进入我国,冲击着人们已有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
教育不可能独立于社会生活之外,各种社会思潮将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到高校,影响到大学生。一些大学生中存在的消费主义倾向,正在严重影响着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www.xing528.com)
从影响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看:第一,消费主义与我国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严重不符。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路子。消费主义过度耗费物质资源,造成浪费,影响环保,不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严重地影响了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作出正确的判断。第二,消费主义与我国倡导的社会主导道德观念严重不符。《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勤俭自强”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倡导的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消费主义表现为铺张浪费、挥霍无度,严重地影响了当代大学生对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的认同。第三,消费主义与社会主义荣辱观严重不符。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体系的标尺,为我们建立了“荣”、“耻”的判断标准。消费主义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不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所倡导的,而是反对的,它严重地影响了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荣”、“耻”判断标准的认识。
从影响大学生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看:第一,消费主义阻碍健康人格的养成。大学生要适应现代社会,必须具有健康的人格,其中包含吃苦耐劳、勤俭、务实、独立等基本品质。赶时髦、讲时尚、假名牌泛滥等现象,助长虚荣心的滋生,形成爱慕虚荣的人格特征:贪图享受、不能吃苦、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缺乏毅力等,严重阻碍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第二,消费主义形成畸形的伦理观念。大学生消费的经济保障来源于别人的劳动,尤其是父母的劳动。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大学生与职业青年相比较,应该具有更加强烈的报恩思想、节约观念,然而,消费主义的消费观念是一切为满足个人贪欲,只重金钱、淡漠情感,只管自己、不顾他人,感恩、节俭全被抛之脑后,潜意识里还把别人提供消费的经济支持当成理所当然,在不能满足自己消费的情况下,甚至会产生埋怨情绪,形成一种畸形的伦理观念。第三,消费主义是拜金主义滋生的温床。在高消费的情景下,消费主义使人失去对金钱的准确感知。一方面一掷千金,视金钱如粪土,不能感知其中的艰辛劳动;另一方面又盲目崇拜金钱,奉行“金钱就是生命,货币创造一切”,把金钱看作最高价值,形成金钱至上观念。消费主义是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观念的温床。
此外,消费主义把人的兴趣引向物质消费,沉迷其中,涣散精力。一方面,使一些大学生不能够全神贯注于学习;另一方面,也造成一些大学生贪恋衣着饮食、胸无大志。
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大学生中部分学生在消费问题上,已经具有消费主义的某些特征,而且,对其他学生存在一定影响,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破坏了大学校园的和谐氛围,必须引起高度关注。要加强调研,采取措施,抵制消费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消除消费主义的危害。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消费模式,倡导勤俭节约和适度消费统一、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统一的科学消费观。
首先,实践是最生动、最深刻的教育,要充分利用现实的客观性、雄辩性,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深刻体会生活的本质和意义。从学生的思想状况、认识水平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教育作用,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注重以下几点:第一,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实际,深化对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认识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消除贫困上,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伟大成就,但是要彻底消除贫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不可能一蹴而就,还要靠长期的不懈努力。通过调查访问,让学生对贫困和艰苦有真切的体会,不懂得贫困和艰苦,就不懂得节约,就不懂得同情,就不懂得感恩。第二,通过实践中的亲身体验,充分认识创造财富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深知凝聚在财富中的汗水和艰辛,注入更多的节约理念。勤劳与节俭是相互联系的,“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只有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才能真正懂得爱惜劳动成果,才能真正懂得节俭的道理,才能自觉避免奢华消费。第三,要带着真情实感,善于把握契机,引导学生联系自身,通过对比,引起对自身消费行为的反思,在消费水平上的强烈反差会使他们产生愧疚、警醒、觉悟,这种触动灵魂的力量是巨大的,会使人难以忘怀、有所改变,最终达到思想的深刻转变。
其次,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的教育是一种生存教育和做人的教育。通过生动活泼的各种形式,加强艰苦朴素优良传统教育,加强感恩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塑造良好品德,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在开展思想教育活动中,注重以下几点:第一,充分利用中国古代、革命战争年代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有关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丰富教育资源。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崇俭”是消费价值观念的核心,我国古代思想家有许多关于勤俭的论述,广大劳动人民中间也流传着许多勤俭的谚语和格言,都具有积极意义,应当提倡并加以发扬。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中华民族节约和俭朴的传统观念,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艰苦朴素、勤俭建国”和“反对铺张浪费”等口号曾经教育了整整一代人。以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领袖都以身作则,始终保持着俭朴的生活方式,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生动故事。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都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好教材。第二,充分认识勤俭节约并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节约并非贫穷的必然结果,富裕也要倡导节约,节约更体现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玩物丧志、惟俭养德。对个人而言,勤俭是君子之德;对国家来说,勤俭是富国之道。崇俭就要爱物,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属于生态伦理范畴,是个体的理智、情感、欲望和行为取舍在人与物关系上的反映。要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平衡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高度,理解、倡导、遵循“爱物”这一道德规范。第三,充分体会父母的艰辛,体会父母的期望,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一个人对父母的情感体验往往最自然、最真切、最深刻,通过组织一些活动,充分唤醒这一自然、真切、深刻的情感体验,往往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可以开展“给父母写一封信”、“每天记个开支账”等活动,使大学生常常想到父母、体味艰辛、懂得感恩,节制自己无度的物质欲望,约束、规范自己的消费行为,培养节俭的生活习惯,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作者单位:金陵科技学院艺术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