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现状分析及应对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现状分析及应对

时间:2023-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后,网络“黑客”文化冲击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教育。部分大学生对“黑客”的崇拜和过度地对网络技术的追崇,容易造成对个体本身思想修养的偏废,弱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现状分析及应对

大学社会责任感淡化的现状分析及应对

韦 琪

每一个在道德上有价值的人,都要有所承担,不负任何责任的东西,不是人而是物。

——康德

人是社会的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总是与他周围的人们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着。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都应承担一定的责任,这既是社会对人提出的要求,更是人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主要是指一个享有独立人格的社会成员对国家、集体以及他人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的态度。

社会赋予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他人负责,尽管我们强调要发展个性,但前提是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和个性。二是要对社会和国家负责,大学生应把个人理想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达到实现自我价值与为国家奉献的统一。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明显弱化趋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社会整个价值系统带来了深刻变化的同时,也影响了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确认。他们一方面认为自己应当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又觉得这种社会责任离自己越来越远,呈现出社会责任感明显弱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理想追求上,重个人意识轻社会意识

相当部分的大学生认为理想是虚幻的。因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更关心自己的命运、自身的发展和现实的利益。在学习中,呈现出轻基础理论重实用技术的倾向。在选择职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高收入和自我实现并重。据有关资料显示,大学生在考虑择业的因素时,首要前三位是:专业对口能发挥特长,经济收入高,工作轻松而稳定,这表明大学生从个人方面考虑得较多,对社会需要方面考虑较少。

2.在价值取向上,重个人本位轻社会本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个人施展才干提供了舞台,同时也使大学生们意识到社会竞争的残酷与激烈。相当多的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错位,表现为,从注重理想到更多地注重现实和功利;从无私奉献或奉献与索取并重到更多地注重索取而不愿奉献;从注重知识的价值到更多地注重金钱的价值、感官的享受。

3.在责任观念上,重自我责任轻社会责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地位逐渐确立,人们必然从自身的利益需求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要求。部分大学生中,学习的短期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淡漠,有的大学生把许多宝贵的时间消磨在吃喝玩乐之中;也有的大学生为了就业、出国留学的需要而专攻几门课程,置其他课程于不顾。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的原因分析

1.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

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建立是一种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选择,它是一种强调个体利益的经济,容易使人们产生这样三种观念:一是个体本位观念,它使每个个体(包括每个人与其他具有独立形态的组织)关注自身,以自己的利益为自身行为的成败标准和出发点。二是为己观念,它认为各个个体都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者,都只为自己考虑。三是金钱万能观念。由此,社会上出现了某些消极腐败现象,比如,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偷税漏税甚至组织卖淫,等等。这些观念和消极腐败现象的存在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2.互联网的影响

如今,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然而,由于互联网的不健全以及网络法制的薄弱,其中也存在着很多隐患。

首先,互联网上良莠不齐的信息给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带来负面影响。网络是信息的宝库,也是信息的垃圾场。大学生的自制力和辨别力还比较弱,使他们的社会责任观念面临巨大的冲击。同时,网络信息的传播把整个世界连在一起,不同国家的人们对社会责任有着不同的理解,对同一种行为,不同国家的人们会有不同的评价。这些都会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观念的形成,有可能导致他们对社会责任的价值取向的紊乱和错位。

其次,沉迷网络世界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漠。在网络与现实社会中频繁转换角色,容易使大学生混淆自己的社会角色,不利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另外,网络中虚拟的人际交往模式,会淡漠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他人的关怀与责任。

再次,网络的开放性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网络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网民们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摆脱传统社会的管制,这就使得一些大学生放纵自己的行为,社会责任感越来越淡漠。

最后,网络“黑客文化冲击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教育。部分大学生对“黑客”的崇拜和过度地对网络技术的追崇,容易造成对个体本身思想修养的偏废,弱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3.教育因素

第一,家庭教育内容的偏差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现代家庭教育普遍地重智育轻德育。很多父母过多地关注对孩子的智力开发,而忽视对子女的品德、责任感等方面的教育。还有一些家长自己本身就缺乏社会责任感,一切只向“钱”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道德观、社会责任感的形成。(www.xing528.com)

第二,高校德育方式的落后影响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现在的大学生面临着一个中西方不同的价值观体系和道德标准碰撞与融合的社会环境,而学校的德育方法还是“填鸭式”的。作为德育的重要课堂——高校的“两课”教学也不例外,老师在课堂上告诉学生哪些道德行为是社会所推崇倡导的,哪些是社会上所禁止的不文明行为。而考察这些同学们学习的结果也还是通过传统的形式——考试。

第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确立缺乏激励作用。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不明,思路不清,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盲目性,使校园文化建设在教育、激励、创新作用发挥上效果不明显,这不利于大学生养成求真、求善、求美的社会使命感

4.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对社会现实缺乏正确认识及个人价值定位不准使得大学生无法形成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一方面,大学生与社会实际接触不多,思想方法上具有片面性,使他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往往容易走极端,而社会责任感的缺乏与能否全面正确看待社会问题有着很大关系。另一方面,由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体制,养成了他们从小的直接目标就是考大学。至于考上大学后要干什么,往往只有一些朦胧而美好的想法。此时,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对那些没有很好地适应心理转变、没有明确地进入社会角色的大学生来说,社会责任感常常只能是外在的东西。由于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不够成熟,这就容易导致他们在思想上和行为上表现出矛盾性。因此,他们在意识到自己责任的同时,不能把它升华为一种自觉的内心信念,也就无法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需要把思想教育、舆论导向、政策调节结合起来。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既有社会的、家庭的原因,也有大学生自己和学校方面的原因,而且这些方面的原因是相互交叉、渗透的,所以要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就应遵循社会、家庭、学校三者共同教育的原则,让社会、家长、学校、学生自己共同提高认识来改善这一现状。

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营造严格的教育责任机制,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责任行为习惯

根据责任感形成的心理机制,学校教育在培养大学生责任感上,首先应重视在学校生活中营造严格的教育责任机制。即从学习到生活,从教育到教学,从管理到服务上建立全方位教育责任机制。有了这一全方位教育责任机制的约束,必将使校园中一切不负责的行为都因不可逃避的“责任追究”而受到有效遏止。

2.加强人生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严格的教育责任机制是强制的,在没有外力的强制下,学生不会有持久、稳定的责任行为。只有当他们的自我意识发展到能清晰地、正确地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才能在明确自己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的基础上,产生履行社会责任的强大动机,从而把个人成才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自觉地把社会需要、时代要求内化为个人的成才目标,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大学生的入学教育和低年级教育中,要着重进行人生观和理想教育,让他们明确意识到:大学生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在新的生活道路上,每个人都应该根据社会需要,对自己的学习目的、生活方式进行选择、设计,并担负起责任。能否顺利完成目标转变,对自身的发展和健康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要不断强化和继续巩固教育成果,引起学生的醒悟和重视,造成持续的教育气氛,逐步建立起社会责任感。

3.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改进教育方式方法,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通过思想道德教育,使社会道德规范和要求转化为个人直接的道德需要和要求,使社会准则转化为个人准则,在履行责任时形成正确的责任动机,增强履行责任的坚强意志,有效地促进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在教育过程中,结合实际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变灌输式为启发分析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注意挖掘他们思想中的闪光点,对不正确的观点进行帮助时要注意方法。

4.学校在注重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同时应加强教师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言教不如身教,一个老师的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将影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强弱。一些老师对学生上课有没有认真听讲根本不在乎,认为:只要学生在教室里,不管做什么都行。特别是“两课”的教学,学生对课程无兴趣,学生在上“两课”时忙其他的事情老师不管,在这无形中也是学生没接受理论教育,社会责任感淡化的一部分原因。所以在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上教师应作出表率。

5.组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高校学生奉献精神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磨炼意志、砥砺品格的重要方式。应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到群众中去,到条件艰苦的环境中去,使他们在实践的大课堂中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国情,加深对书本知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使他们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服务群众,自觉地走与人民大众相结合的道路。同时,还可以在校园内开展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广大青年学生为社会服务的责任观念。

6.实行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结合,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氛围

家庭教育要突出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良好行为和习惯的培养,引导他们做有责任感的人。学校教育要针对大学生自立意识增强、可塑性较大的特点,正确引导他们把自身价值实现和服务祖国人民统一起来。社会教育是全方位的,应以各级党团组织为主导,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如大学生“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扶贫帮困活动等。同时,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优势,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弘扬时代主旋律,使大学生在团结、奋进、和睦、友爱的社会氛围中受到熏陶,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7.引导大学生从“修身”做起,不断提高高校学生文明素养

责任感,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主人翁意识,既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又是发挥主体积极性的表现。大学生对社会的负责行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表现为一种包括助人为乐在内的有利于他人和现实社会运转的行为,即亲社会行为,如勤奋学习、为所在集体建设献计献策,关心国家的政治大事,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服从国家、集体利益,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热衷于青年志愿者活动,乐于助人,乐于奉献。大学生应从点滴做起,即从“修身”做起。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有无及强弱关系到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虽然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出现淡化,但是他们的主流是好的,从2008年五·一二汶川大地震中全国青年对灾区的支援重建工作、从北京奥运会大批青年志愿者的热诚服务,均表现出了广大中国青年的社会责任意识,相信在全社会的努力下,当代大学生一定会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让青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人文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