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真
社会是人的社会,整个社会和自然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参与。人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社会和自然的发展,而在人的全面发展中,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趋势
21世纪,国际上的激烈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这种竞争不仅体现在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的较量上,还体现在国民的文化底蕴、民族精神和精神文明水准的较量上。美国哈佛大学亨廷顿教授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提出文化将是引起新世界冲突的主要根源。亨廷顿所强调的文化冲突或竞争,某种意义上就是20世纪美国罗斯福政府“让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政策的延续,实质是西方国家的文化上的扩张、西方文化对我们国民精神,包括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因此,从国际科技、经济的竞争来看,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有深厚的优秀的民族文化底蕴。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也是教育目标的要求。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成为一个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其所具备的素质是全方位的,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文化心理素质等,较之专业知识和技能,思想、道德、文化心理素质更值得重视。长期以来,我们在如何发挥教育的功能方面,更多的强调教育的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相对忽视了教育对于人的个性发展、精神需求等方面的作用。在培养目标上,片面强调按照社会对人才的标准化、规范化和职业化的要求来培养人才,使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新意识受到压抑。从全球范围来说,大学教育有一种倾向,就是把人作为工具来培养,有学者批评说,再过若干年我们培养的学生会成为一种“经济动物”。所以他们呼吁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能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即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情感,那是最基本的。”
马克思将人们能按照自己的天赋、专长、爱好,在科学、文化、艺术的广阔天地里自由驰骋,从而使人具有“丰富个性”,获得“个人独创的自由的发展”,变成全面发展的人,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并且认为,使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使之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因此,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卓越的创造精神和能力,坚忍不拔的意志,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人际交往中的宽容与合作,这些比起专业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而要培养这样高素质的人才仅靠专业教育难以实现,必须通过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才能达到这一目标。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而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以及抹杀了人与兽之别的种种违背人类生存发展规律的意识也汹涌而至,干扰着人与人之间和谐共济,追求崇高精神的先进民族文化建设,而首先受到影响和伤害的则是作为社会未来的栋梁、中华新文化创造与普及中介的大学莘莘学子。当前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大学生的文明素养并不都随学历的递增而提高,社会上曾有人批评某些大学生“有知识、没文化”,“高学历、低素养”。这说明,相当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在德育上强调政治教育的同时,对学生的基本文明素养的教育,基本品德的教育重视不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基础文明素养,使我们的教育对象进一步从一切非文明的、低级情趣的影响中摆脱出来,不断由必然王国向着全面发展的自由王国攀登,是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任务。
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1年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把“学会关心”作为主题,要求培养青年一代面对挑战而具有责任感、信心、意志和能力。从20世纪70年代该组织提出的“学会生存”,到80年代末提出的“学会关心”,反映出人类教育观念从适应自然与社会到关心自然与社会的转变。在这里,人的精神建设、人文教育被提升到十分重要的地位,它表明了当代国际教育中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走向融合的趋势。
二、人文素质教育呼唤高品位的校园文化
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造就、提高主要是在校园里完成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行为方式发生重要影响。因此,要实现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该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际关系、个人与社会群体关系的和谐。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不仅社会生产力发生变化,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情感表现也在迅速发生变化,作为一种特殊社会文化现象的校园文化也在发生变化。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高等学校生活存在方式的总和。其以生活在校园的大学生、教师和管理者为主要载体,是有别于其他社群文化的。校园文化在物质财富,精神产品和氛围及活动方式上具有一定独特性的文化类型,具体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是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建设系统工程的组成部分。其中,物质文化是最浅层的,包括人们制造的各种校园物质产品;中间层是制度文化,包括学校人际关系及规范化了的学校制度;精神文化则是最高层面的文化,它包括学校价值观念及办学理念指导下形成的行为规范、群体目标及各种思想意识,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www.xing528.com)
1.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校园文化物质层面的构建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物质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它包括校园的地理位置、地形风貌等自然的环境和校园的各种建筑、教学科研设备、文化设施和生活设施以及校园里的大小园林、草地、花坛、道路等硬件工程的合理布局。良好的富有个性的校园建设,一方面起到美化环境装饰校容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能以其独特的物质文化形态影响学生,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校园环境的优化,从自然环境来说,应有山有水,中西兼并的风格,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学校作为科技发展的主要阵地,它要培养的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人才。而学生作为在自然怀抱里生活的文明人,又应该具有天人合一的情怀。校舍建设不仅讲究空间,考虑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而且建筑风格要有审美特性和文化表征。尽管每个时代每所学校有各自的特色,但主题必须始终围绕对真善美的追求,让“和谐”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温馨词汇,转变为师生的切实感受。如同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的无论是种植花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要让校园的每堵墙壁也在说话。这种校园建筑物、活动设施、绿化雕塑、画廊橱窗、宣传标语等,清晰地体现学校既定的教育目标,折射出学校历史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活动。可以达到物质和精神的高度统一,让学生在使用和欣赏物质文化环境时,能得到美的享受、思想的启发和目标的激励。
2.体现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校园文化制度层面的构建
和谐校园文化的制度建设,是指一所大学宗旨、理念、目标在各个环节的落实。它通过在各个环节的良好运行,保证校园正常的教学、生活、工作秩序,从而保障一所大学宗旨、理念、目标得以实现。制度的作用是规范人的行为,用制度规范人的行为的工作就是管理工作。也就是通过科学管理,组织协调他人的共同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我们现在强调“以人为本”,提倡“人文关怀”,重视人的作用,学校管理制度规范的健康运转有赖于良好的政策和机制。合理的高等教育运行机制是要建立一种高效、灵活、能进行自我反馈、自我调节的体制,形成运转的良性循环,从而保证充分发挥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
3.体现人自身与理性、情感、意志的和谐校园文化精神层面的构建
校园精神文化应该突出两大主题:科技和人文。这两种精神是文明时代的两大主题,前者为了做事,后者为了做人。学校只有培养出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人才,才算是输出了合格产品。现在由于大环境的压力,科技之风可谓浓,但又浓过头了,以至于置人文精神于不顾。在大学校园里传统的人文科学普遍受到冷遇,而像计算机、外语等工具学科格外受人重视,人们只看到科技的价值,而对自身的关怀反倒怠慢了。人们不关心自己的“灵魂”,更关注的是谋生的手段,这种手段被失去“灵魂”的人所掌握,反过来压迫和损害人自身,中科院院士、华中理工大学原校长杨叔子先生斥之为“精于科技,荒于人文;精于电脑,荒于人脑;精于算盘,荒于人义;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权力,荒于平等”。人文底蕴的流失,使不少学生在精神上越来越窄。因此,高校应该加强人文科学的教育,努力为青年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人文视野,选择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文精神,构建高扬人文精神的审美文化体系,使肩负和谐社会建设重任的青年学子受到美的熏陶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在现代化建设中创造更多的更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构建美好精神家园。
校园精神文化的格调应该健康、高雅,既要讲科学精神,又要讲情怀;既要求真和善,又要求美。现在一提到精神文化,就理解为唱唱歌、跳跳舞、绘绘画,健康乃至高雅的格调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很关键的。改革开放以来,世俗文化乃至庸俗文化的浪潮涌入校园,对学生的灵魂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不少大学生感到茫然、疑虑和无奈,导致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智与情感的冲突,进取与怯弱的共存。过分讲求功利,追求感官享受,拒绝价值判断,宁要物质不要理想,宁要欲望不要情怀,宁要宣泄不要升华,造成了责任感、道义感的失落和人格修炼的放逐。目前,有些校园现象所泛出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是世俗闯入校园的一种文化污染。学校应创造和主导文明精神,让高雅文化进校园,使民族优秀文化得以继承和传播。通过有导控的接纳和催化,激励学生去追求善,追求雅,追求美,不盲目追求世俗,不随波逐流。这样的学生走入社会,才谈得上既适应世俗,又提倡文明风气。
校园文化建设重在以人文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始终,它超越以往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单一目的,构建全方位培养人才的文化氛围,对于塑造学生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实施影响和引领,为文化主体自觉学习、自主研究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推动文化主体的思想和道德修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超越了传统教育执着于知识传承的单一功能。作为从属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大学校园应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营造和谐的人文文化氛围,这是21世纪大学校园的发展趋势。
(作者单位:佛山科技学院德育与教育心理教学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