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爱清
世界正在进入全球化时代,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事实。有学者提出,“我们必须学会从全球化的视野考察社会发展问题”。大学作为世界文化、学术交流的窗口和前沿阵地,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全球化方方面面的冲击和影响,全球化趋势带来的不同社会制度的不同文化体系的交流与碰撞,必然使大学德育面临着多元价值的选择与冲突。我们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直面这一现实,学会用全球化视野看待大学德育,使大学德育担负起新的塑造人的灵魂的庄严使命,既要引导大学生关注人类共同的命运,寻求人类生存发展的出路,又要培养大学生自觉的民族意识,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先进的认知和思辨能力。为此,大学德育要在观念、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一、全球化已成为一种现实的社会发展运动
1.全球化是一种现实的客观存在
“全球化”并不是一个突发性的现代事件,更不是一个纯粹的世界性经济事件,它确实是一种全球一体化的社会运动,它的存在、发生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其实关于全球化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经预言了。只不过他们当时没有使用“全球化”这一词汇。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就已经深刻地揭示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工业革命的力量开拓了世界市场。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生产能力的不断增强,超越地域疆界的欲望和冲动必然导致商品和资本的对外输出,从而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从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实际上是全球化的先导,当今的全球化实际上也突破了纯经济的范畴,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全球化也逐步成为21世纪的世界图景和人类现实,这必将给人类带来全新的文明和文化。
2.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全球化及其进程
全球化是一种现实的社会运动,但不同的人对它的理解各不相同。有着不同利益的人、集团、政党、阶级和国家,往往会赋予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内涵。目前,全球化的提法,五花八门,不尽相同。全球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之所以会表现出这样一种复杂的态势,正是说明了全球化及其进程决不是由少数发达国家所左右的,而是一种全球性的社会运动,不同利益的人们都在思考着全球化及其对自身的影响,并对全球化发展提出自己的要求。大家都希望站在全人类最高利益的基础上,兼顾不同人们的利益要求,共同协商解决全球性的问题。
全球化及其进程对后发的现代化国家是机遇还是挑战,关键取决于对本国融入全球化有没有充分的准备,以及对全球化对本国带来利弊得失有没有符合实际的价值估计。作为一种全球一体化的社会运动,全球化虽然正在形成之中,但它决不是一个纯客观的过程,人们对全球化持什么样的理念和价值期待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它的发展走向。当前,关于加强正确的时代观教育问题,强化世界历史运动规律的教育问题,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及其对德育的挑战问题,关于当今时代的全球性问题及其给予人类的警醒与启示问题,关于当代科技革命的社会意义和人文价值问题,树立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问题,关于经济伦理、科技伦理、网络伦理、全球伦理问题等,都急需加紧研究和解决。
二、全球化视野下大学德育的特征
大学德育本质上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无疑是随着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和时代特征而不断向前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要随着形势的发展和世界的变化,不断转换视角,形成与时代特征和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思想观念。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必然要求和引起德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大学德育应突破传统思维方式,不断转换视角,形成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
1.从宏观视阈看,大学德育应立足本土,放眼世界
随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及社会发展日益全球化,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碰撞。面对人类社会生活的空前变化,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性的历史潮流。大学德育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就必须更新思想观念。一方面,依照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方针,不断开拓新的视野,另一方面,在继承我国德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吸收世界文明的新成果。
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虽然精神文化和道德修养发展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我国目前的精神文化和思想道德建设在某些方面还不适应当今世界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开阔视野,努力吸收人类文明的进步成果来提高我们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使我们尽快步入世界文明发展的快车道,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这无疑要求拓宽德育思维宏观视阈,立足本土,放眼世界。但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国际格局的变动和历史既成的西方发达国家仍在经济文化上占据优势地位的事实,世界并不完美,尤其是思想道德观念、文化价值取向、经济伦理等方面的论争还将日益激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度发展,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与反渗透、腐蚀与反腐蚀的斗争将有新的表现形式。但遗憾的是,许多人在一段时期内还缺乏对于这种斗争的心理准备、思想准备和理论准备。与此同时,西方敌对势力蓄意制造麻烦,不时在社会主义国家掀起阵阵思想混乱,例如支持“法轮功”一类的歪理邪说大摆“网络阵”,蛊惑人心。当然,在对外开放中,一些消极的、腐朽的东西乘机而入也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我们正确引导,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范和抵制,这不仅不会影响我们的思想文化和德育建设,还会增强我们民族的免疫力。从长远的观点看,这也是德育修养的题中应有之义。
2.从价值取向看,大学德育应一元主导,多元并存(www.xing528.com)
德育思维的基本价值取向,从以整体为重心转向集体与个人相结合。集体主义是我们价值观的基本主张,但集体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因条件不同而有不同的侧重点。革命战争年代,强调个人服从整体,强调个人要有为集体无私奉献甚至勇于牺牲的精神,强调集中统一和铁的纪律,是完全必要的和正确的。因为不难设想,那时过多地强调个人价值,强调个性发展和个性自由,我们何以组织队伍,何以统一思想和步调以战胜强大的敌人?现在则有所不同。一方面,整体观念教育仍然是必要的,因为没有国家、民族以及集体的统一意志,就不可能有个人和家庭的存在和发展;另一方面,在强调集体利益的同时,还要兼顾个人的利益,不能因为强调集体利益而忽视个人的正当利益。也就是说在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为主导的前提下,要充分发挥思想道德的导向作用,使国家、集体、个人的多元利益得到保障,使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发展惠及更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3.从载体形式看,大学德育应抢占网络等大众媒体重要阵地
第一,随着网络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不断普及,网络已逐渐成为最便捷、最富生机活力的大众传媒方式。德育工作如不介入和运用这种载体形式,就不仅仅是失去一块阵地的问题,而是其他形式工作的成效也将受到冲击甚至被消解、抵消。可见,德育思维的载体形式转换,已是迫在眉睫。第二,德育载体形式的转换,将推动德育改进思维方式和工作思路。网络上的德育过程注定是一种自由平等状态。因为它完全是一种思想自然流露、观念平等交流、情感交互作用的过程。过去那种层层“设防”、处处“防范”的消极被动格局,那种德育工作者完全以教育者、改造者的心态君临于学生面前,“我打你通”,乃至进行空洞说教的工作思路、工作方式,是完全行不通的,必须加以改变。第三,德育载体形式的转换,还将促进德育工作者队伍的改造。首先,要尽快学习、适应和掌握网络德育工作的本领。其次,迫切需要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以增强应变能力。网上思想交流和观念碰撞,不像做大报告,一切按部就班,也不像面对面交谈,碍于诸多因素而有回旋余地,而是即时应对,是真正意义上的因势利导、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这就需要有充分的思想理论条件准备,否则,就无法收到预期效果。再次,要尽快构建适应现代大学德育整体化体系的网络工作队伍。网络德育现象的发生,无疑将推动德育活动以及其他学科的德育功能,大、中、小学德育,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等的整体化体系构建,各个方面都要强化德育的责任;反过来,又要求加强建设相应的德育网络工作队伍。只有各方面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呼应,才能适应网络德育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全球化时代大学德育的改革创新
以全球化为背景,重新审视我国大学德育,积极探讨全球化给我国大学德育带来的新课题,才能掌握应对全球化的主动权。
1.大学德育目标预设应增加新的要求
大学德育目标预设应增加培养有全球眼光,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当今世界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生存危机,从某种意义上讲全球化已把整个人类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每一个民族、国家都应着眼于人类的共同进步,在竞争与合作中求生存和发展。要避免狭隘的“自我中心主义”、“国家中心主义”的观念,为人类的共同生存发展谋求出路。大学德育应肩负起培养为人类共同生存发展谋求出路的具有世界眼光的国际性人才,学会与不同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人们共生共存共荣。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实现这一德育培养目标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任务。我们要在全球化的现实背景下完成这项任务,大学德育必须明确:个人价值的实现要以社会、人类共同价值的发展为向导,要把每个个体、每个国家的发展引向人类共同发展之路。因此,大学德育要避免西方国家个体价值和国家价值的无限膨胀所引发的种种危机,克服狭隘的文化、价值偏见,把人类的共同价值反映到大学德育中来,在维护和促进人类共同生存发展的前提下,做到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们的尊重和理解,学会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们进行沟通、交流。同时,大学德育要使学生意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全球化趋势已使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具有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与之相适应的共同准则正在建构形成,这些都是一个生活在全球化时代的现代人必须遵守的。当然,我们也必须引导学生对在全球化背景下所推行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足够清醒的认识,要防范所有以全球化为借口推行单个国家、民族文化价值观念,继而控制整个世界的图谋。为此,大学德育应注意吸收、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德育建设、德育教育的文明成果,把德育纳入整个世界文明的体系,培养一种具有世界眼光的,走在世界文明前列的国际性人才。大学德育同时应该关注人类面临的共性问题如生态环境、人口资源、恐怖主义,等等,培养能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具有人类正义感、责任感的人才。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每个民族融入全球化并不是以消解自己的民族个性为代价的,而是保留自己民族的个性特色,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成果,同时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总之,大学德育就是要在全球化时代利弊并存的情况下发挥大学的正向功能,限制全球化过程中负面因素的影响。
中国有着长期的德育的传统,可谓精神资源丰富,大学德育要传承、发扬光大这些传统,并和全球化时代潮流相结合,成为世界共享的“时代精神”。
2.大学德育内容应有新的拓展
当今世界格局已发生深刻变化,“冷战”结束后,一超多强的局面形成,整个世界变为多级主体相互制衡。应该看到,全球化缘起于西方发达国家,但从全球化进程发展总的趋势来看,必然是东西方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现在无论大国、小国、强国、弱国,都希望在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解决全球性问题,因为全球性问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单独孤立地解决,在解决全球性根本性问题的时候,不同主体相互碰撞、磨合必然催生大家共同认可的全球准则。大学德育教学中,全球意识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不管意识到与否,大学生都在有意无意地受到全球意识的影响,这就要求大学德育突破传统狭隘的地域伦理限制,主动地用唯物辩证的观点对学生进行“全球意识”和“全球伦理”的教育,不断地进行伦理教育创新。在中国加入WTO逐步融入全球化过程中,经济伦理、科技伦理、生态伦理以及生命伦理问题日益凸显,大学德育内容的更新应积极引入人类整体发展的共同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改变亦步亦趋的跟进式思维方式,主动站在时代的高度,积极进行全球伦理创新和实践。
3.大学德育在方法上应有新的创造
为了实现大学德育的预设目标,针对大学德育内容新的拓展和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变化,大学德育在方法上应有所创新。事实告诉我们,在交往活动中进行德育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包含着德育的全部内容,交往活动的程度和水平直接影响到德育实践的效果和质量。在全球化时代,人们还来不及作好思想准备,交往的深度和广度已无限扩展,人们的交往方式已发生巨大的变化,如人们借助互联网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网络终端的人进行各式各样的交往活动,交往活动突破了地域界限、时空限制,对象范围也大大扩展。但同时也应该看到,随着交往时空和对象范围的大大扩展,行为的可控性减弱,外在的制度性约束的能量降低,容易滋生网络交往中的不道德行为,网络便利快捷的同时,也限制了人们之间的传统的交往方式和情感的面对面交流,容易使个体在物理空间上变得孤独、冷漠。为此,大学德育应充分认识到全球化时代人们交往方式的现代特征,一方面应加强网络德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交往观念;另一方面又要引导学生走出网络世界,增加面对面的交往机会,使两者相得益彰、共同发挥德育的整体功能。另外,在全球化趋势下,各国、各民族之间的官方、民间交往和交流更加频繁,然而后发的现代化国家在参与全球化进程方式选择上,外在植入式和被迫转型成了主要的特征,这种态势势必造成后发的现代化国家扮演边缘性角色。所以,我国大学德育还要肩负起教育学生树立平等交往意识和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既不能“崇洋媚外”,又不能“妄自菲薄”,真正使学生以主体性的人格面向世界,主动融入国际社会,积极参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各种竞争,共同推动人类的繁荣发展。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政法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