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德育工作创新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德育工作创新

时间:2023-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德育工作创新李腊生人类已进入网络时代。其三,交友方式网络化极易形成“网恋”。突破了地域和空间限制的完全开放式的交友是网络时代青年交友方式的主要特点,而网上交友极易形成“网恋”。因为网络的虚拟性,网恋中掺杂了许多不现实的以及欺骗的因素,由此所引起了很多道德问题。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德育工作创新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德育工作创新

李腊生

人类已进入网络时代。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给人们带来学习、工作和生活上的极大便利,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困扰和负面效应。高校德育必须占领网络阵地,不断地创新,以适应信息化时代对高校德育的要求。

一、网络条件下高校德育工作的特点

1.德育工作的时空范围扩大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大学生在任何一个计算机终端接口都可上网查找资料、搜集信息、阅读报刊,或者相互间“实话实说”,而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网络信息丰富,这些信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错误、庸俗、虚假的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同时,网络信息传播快捷,任何一个网点引起的涟漪都可迅速波及全球,辐射至每个角落。因此,网络时代的高校德育管理的时空范围已不仅仅局限于大学生在校内的某一段时间和某个现实物理空间,德育管理如何面向网络虚拟空间发挥作用,如何及时对网络信息作出反应,指导大学生的网上生存,是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创新面对的首要问题。

2.德育工作的互动性增强

调查表明,大学生上网以聊天为主要目的者占80%以上,大学生对思想交流有着一种强烈的心理渴求,他们需要与他人沟通,也乐意与他人沟通。在网络中,人际心理距离缩至极短,大学生容易敞开心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平等的身份进行交流,往往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大大提高了德育的有效性。

3.德育工作的手段更加多样

网络世界的丰富性使德育管理手段也更加多样。传统的德育途径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党、团工作与学生会工作,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网络传播的多媒体特性使德育管理生动而且富有感染力,提高了大学生学习理论的热情。

4.对德育工作者的素质要求更高

网络对德育的影响及其作为工具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都对德育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育工作者不仅要具备更高的政治责任感、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具备现代化的思想品德素质、人文素质,还要具备相当的网络知识和网络技能,特别是网络意识,要善于对网络信息进行分析、鉴别、判断和引导,同时对大学生心理特别是网络心理要有精深的研究。与传统传媒相比,计算机网络的传播和表现形式都是全新的,德育工作者如果不掌握相关的网络技术,就容易丧失德育管理的有利时机。

二、网络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挑战

1.网上交往会给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带来负面影响

互联网上信息极其丰富,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网络普及之前,去图书馆是大学生查获资料的主要手段。如今,网络作为第四媒体,正在日益发挥着它在资料搜集方面快捷、省时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学生们的青睐。大学生好奇心强,容易沉溺于“网上世界”,因此受到的负面影响更直接更深刻,从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

(1)网上大量的信息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带来严重冲击。第一,多元文化的冲击,造成道德矛盾和道德价值取向错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外交流和交往的增多,现实生活越来越呈现出一个多彩世界的状况。同样,网络环境也是一个多彩世界,“流动空间取代了地方空间”。大学生在“流动的空间”和“无时间的时间”里,凭借先进的沟通交流手段,可以自由地进出各种网络社区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难免鱼龙混杂,良莠不分。第二,色情信息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许多黄色网站往往以病毒的形式侵入搜索引擎,使大学生避之不及,深受干扰。第三,网络影响大学生的道德人格修养,导致在部分大学生中道德相对主义盛行与社会责任感弱化。第四,网络不法分子的不良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直接侵害大学生。

(2)网络的技术特征对大学生心理和交往行为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其一,网络的虚拟性容易导致人际交往的障碍。有大学生坦言,自从宿舍网络开通之后,每天饭后回宿舍第一件事就是把电脑打开,浏览新闻或聊天,一整天都不需要出去。以前常有的不同宿舍同学之间的串门也被QQ或MSN之类的聊天方式所代替,甚至一墙之隔的同学都以网络联系取代了“亲自到隔壁宿舍去”。那种带有表情、神态、语气、手势的直接交流的机会减少了,造成群体意识的淡薄和人际关系的冷漠。其二,网络兼容性容易导致上网成瘾等心理疾病。娱乐方式的网络化是网络时代青年娱乐方式的主要特点。网络中的娱乐方式有网上电影、歌曲、网络游戏等,其中网络游戏已经在青年中成为一种广泛流行的休闲娱乐方式,是网络时代青年最主要的娱乐方式。玩网络游戏上瘾是当前最多也是最棘手的问题,因此带来的家庭、学习和交往等方面的问题也亟需解决。据统计,中国目前有9000多万网民,其中3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82%,未成年人占17.3%,上网成瘾的青少年约440万人。其三,交友方式网络化极易形成“网恋”。突破了地域和空间限制的完全开放式的交友是网络时代青年交友方式的主要特点,而网上交友极易形成“网恋”。因为网络的虚拟性,网恋中掺杂了许多不现实的以及欺骗的因素,由此所引起了很多道德问题。其四,网络技术逐渐弱化了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技术的便捷使大学生产生了依赖性,只要点击鼠标,所有想要的东西都会出现。网络条件下少思多看的存在方式使大学生的思维呈现出浅表性、机械性、浮躁性等特点。

2.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网络进行“和平演变”和加紧意识形态的渗透

互联网络具有“全球性”的重要特征,各种外来的观念思潮是分解各种既有道德秩序的主要力量。据不完全统计,在垃圾邮件中,宣扬邪教等不法邮件占50%左右,这在不同程度上毒害了大学生,增加了思想道德教育的难度。

三、网络给高校德育带来新机遇

1.网络的超大信息量必然会使大学生德育的内容丰富、全面和具有可选择性(www.xing528.com)

从网络所显示出来的新颖高超的技术特征来看,网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创新带来了难得的契机。从网络技术给人们带来的深层次思想观念的变化来看,开放性的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不同的文化,促进了其思想观念的更新,从而为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网络技术为高校德育做得更活泼更深入提供了新手段

可以适时主动出击,开辟网上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阵地。利用网络的强大功能,为大学生提供古今中外对道德教育有用的文字资料,宣扬优秀道德文化,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思想道德教育活动。

3.社会的网络化会更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学校园是“象牙塔”,大学生所接触和接受的与社会上的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出入,也就是说大学生毕业踏入社会后,会发现具体实践和他们所学过的书本知识会有所不同,很可能因此导致不能很快适应社会而感到茫然。而网络氛围恰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即使不出校园也可以了解“象牙塔”外的社会情况,同时思想观念也能够跟上社会发展的潮流。

四、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德育创新1.高校德育内容的创新

网络时代的高校德育在对大学生进行宏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的同时,必须融入新的符合网络时代特点的新内容,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与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方式联合起来,使大学生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良好的行为方式统一起来。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的内容比较陈旧,空洞说教较多,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必须在这方面加以创新,德育不能仅仅限于思想品德课堂,各门专业课、校园环境和生活学习都应成为德育的内容,学校处处应是德育的教育内容,在大学生上网人数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必须开设网络道德的课程。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网上行为方式,使其为自己的学习、生活服务

2.高校德育理念创新

(1)更新大学生教育价值观,确立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有机统一的价值观。纵观当今世界,在网络这一虚拟世界中究竟如何处理好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出现了两种观点:一种是网络专家主张为了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对网上活动进行全方位监控;另一种是一些自由主义者主张在虚拟世界充分地张扬个性。大学生大多是虚拟世界的常客,网络化的生存方式使大学生个人意识进一步增强,个人价值、本位意识相当强烈。因此,网络时代必须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强调社会价值在网络社会的特殊性,要求大学生把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有机地结合起来。

(2)高校德育的工作任务观念要更新,确立灌输与培养个性相结合的任务观。高校德育一直是以灌输为主,但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的个性发展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作为网络社会的成员主体性要求日益强烈,网络社会出现了许多道德法律问题,要使大学生养成正确的网上行为方式,必须对大学生灌输网络社会的规范。然而,目前虚拟世界的规范滞后,加上网上行为监管难度较大。因此,对大学生的辨别是非、自我修养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群策群力做好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网上行为习惯,同时培养大学生正确运用网络的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3)更新高校德育工作主体观,确立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主体辩证统一的新主体观。在工业化社会,高校德育工作主体是在校大学生,到了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发生变化,虚拟社会出现了虚拟主体,大多数大学生网民拥有了两个主体身份,一个是现实主体,一个是虚拟主体。两个主体由于所处的环境相异,他们的特点经常出现冲突,与现实主体相比,虚拟主体具有易变性,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更新主体观念,教育大学生将两个主体辩证统一起来,为有效地开展高校德育工作提供正确的渠道。

3.高校德育方法创新

(1)转变教育者的思维方式。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的思维方式直接影响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和把握,影响他们对具体问题的处理。在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工作者的思维方式必须从单向型向多向型转变,从被动式向主动式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德育工作者思维方式的影响力。

(2)调整德育工作者对待教育对象的态度。在网络时代,大学生由于受到网络社会无序、失范的道德生活的影响,行为常常会出现某些偏差,使得一些德育工作者对大学生感到十分失望。因此,德育方法创新必须调整德育工作者对待教育对象(大学生)的态度,使两者的关系由高高在上转为平等相处,由教导者转为“切磋者”,这样才能提高高校德育的效益。

(3)挖掘和利用有效的德育手段。德育手段是高校德育工作得以实现所借助的物质力量。先进有效的手段,可以使德育的相关信息的传播或传递方式更准确、更迅速、更富有吸引力,从而使德育的影响面扩大,影响力增强,提高德育的效果。因此在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必须运用先进、有效的手段充实教育方法,加大挖掘和提高传统教育手段有效性的力度,充分开发和利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教育手段。

(4)形成高效的新工作渠道网络。工作渠道是高校德育方法的另一个表现形式,工作渠道是否畅通和全面覆盖,则说明了工作渠道的实用性和实效性,也反映了教育方法是否符合实际情况的要求。在网络时代,原有的德育工作渠道格局已经不能满足实际情况的需要,在现实的高校德育工作中出现了德育工作的渠道盲点。所以,开辟新的工作渠道,形成高效的工作渠道网络,是方法创新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之,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渠道成倍增加,更多的思想观念和各种解释出现在大学生的意识当中,许多固有的认识和形象开始破裂和瓦解,产生令人惊讶的变化。高校德育必须创新才能适应这一变化,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可靠接班人。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政法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