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茂才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形成的一种革命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全新精神面貌和崇高思想境界的集中体现。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同志曾在一封电报中提出,希望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我们一定要宣传、恢复和发扬延安精神,解放初期的精神,以及60年代初期克服困难的精神。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织,各种文化形态同时并存。由于大学阶段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目前国内外复杂环境和各种各样思想、道德、文化影响下,如不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很容易随波逐流,甚至误入歧途。因此,必须继承、弘扬和发展延安精神,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用延安精神引领学校德育工作,用延安精神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广大青年学生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德育工作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在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引起了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关系多元化、利益格局复杂化的局面,知识经济正在迅猛发展,各种社会思潮的激荡和碰撞,导致大学生思想活动的极大活跃,大学生教育和培养的两个基本方面,即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和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呈现一硬一软的现象。对于后者,人们往往习惯于从德育工作者的角度出发,强调他们的教育和管理作用而忽略了受教育者的潜力挖掘,认为大学生接受教育是理所应当的事情,而没有注重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所处时代、教育环境和自身思想状况)出发,往往造成“我讲你听”的被动局面。事实上,大学生正处于成人与成才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观念的形成决定着他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判断选择与好恶取舍,支配着他们的行为举止。由于他们涉世未深,思想上的某些不确定性,必然会经历一些“成长之痛”。在新与旧、中与外、荣与辱、义与利、美与丑、理想与现实等错综复杂的矛盾面前,他们如何化解压力、解决矛盾,如何参与竞争、设计人生,如何与人交往、适应社会,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问题。这就需要德育工作的跟进,需要对他们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通过不断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引导他们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发扬其思想上的积极因素,克服心理上的消极因素,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在人生旅途中准确地定向和定位。
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当务之急是紧紧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紧贴当代大学生思想实际,紧扣大局、大势、大事,着重帮助青年大学生“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闷、文化上解渴、心理上解压、能力上解弱”。为此,必须结合当前形势发展面临的不少热点、难点和焦点,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德育工作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1.思想领域斗争日趋复杂带来的挑战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必须看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战略从未改变,他们凭借其经济、科技、军事的强势,通过各种途径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和文化的渗透,而且渗透的重点在高校,主要是打着“资助”、“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等旗号在高校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和搜集情报活动。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思想肤浅而刻意标新立异的人、一些涉世不深而容易偏激的人、一些过分计较个人恩怨而不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开始推崇和散布源于西方的资产阶级自由化观点”,这给大学生德育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
2.信息媒体技术日新月异带来的挑战
随着互联网、移动电话等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的渠道进一步拓宽,信息传播的速度进一步加快,信息传播的内容进一步丰富,从而带来了信息传媒功能革命性的飞跃,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舆论传播、思想交流、生活内容和行为方式。以青年知识阶层(包括大学生)为主体的互联网网民急剧增加,迅速扩大了以高开放、大流量、快速度、易互动、难管控为主要特征的新兴媒体的覆盖面,加上已有的广播、电视、电话、图书、报纸、刊物等信息媒体,使社会思潮的传播、衍生、扩散、变异成倍增长,各种噪音、杂音的传播更加难以掌控。这为德育工作在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彰扬社会主流舆论、提高德育的针对性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给做好大学生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3.高校发展中的矛盾日渐突出带来的挑战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一些高校连续几年扩招,在校生人数大幅度增加,教学资源、办学条件比较紧张,与广大学生要求接受良好教育的矛盾日渐突出。学校规模扩大、校区分散,与大学生德育工作跟不上的矛盾同样也日渐突出。这种矛盾表现在有的地方有的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盲区和断层的现象。譬如,有些地方高校的博士生、硕士生、成教生等,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德育工作基本覆盖不到(即便覆盖,其效果也难以逮及)的特殊群体,而与此同时,非法宗教势力和邪教组织、封建迷信等活动乘虚而入,在一些地方有所抬头,加紧与党争夺青年学生、争夺高校的思想阵地,给大学生德育工作带来严峻挑战。如何应对挑战,占领阵地,消弥盲区,填补断层,教育学生,远离邪教,摒弃迷信,使他们靠近并融入主流意识形态,这对大学生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新特点决定了延安精神在德育工作中的价值和作用
教育部公布的2008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当前高校学生思想主流继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对于目前高校学生群体来说,“90后”已经开始加入他们的行列,并终将取代“80后”,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新生力量。及时、准确把握和研究“90后”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其新的特点,对认识延安精神在德育工作中的价值和作用,对增强大学生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当代大学生思想自信张扬,但理想信念模糊,需要延安精神的指引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和教育民主程度的提高,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发生改变,“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更加快捷,在知识结构上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远远超越“70后”和“80后”,在某些方面甚至比老师知道得多,对自我人生表现出的信心远远超过他们的前辈。由全国首份“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有77%的“90后”新生对自己“充满自信”。根据《扬子晚报》联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动力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开展对全国各地“90后”大学生近千份问卷调查及现场采访的结果,约86%的被调查者非常乐意组织活动,其中包括54%从来没有类似经验的人。他们“不吝张扬自我”,自信有能力搞好活动,不放过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但是,他们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一味张扬自我个性,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的问题。根据全国首份“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公布的统计数据,有34.5%的新生缺乏理想、信念和人生规划;32.2%的人不相信梦想和信念对人生的影响。这反映出理想信念教育问题成为“90后”大学新生最突出的问题。特别是当前多种文化及其价值观激烈碰撞,一些不健康的思潮趁机泛滥,对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也不可忽视地影响到了“90后”大学生的世界观,常常使他们在诸如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个性发展与个性放纵、自我意识与自我中心、享受与享乐等问题上认识模糊,容易使他们的理想信念发生动摇。
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是人生航道的指路明灯。一个人有了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必然会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邓小平曾经说过,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理想和信念不是虚的,而是有着巨大的感召力。延安时期条件十分艰苦,毛泽东同志的伙食标准也是每天3钱盐、5钱油、吃小米而已,但无论是在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期间,延安都是当时中国有识之士向往的革命圣地。从创建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根据地开始,就有一批批志士仁人赶赴延安,即使要越过几道封锁线,也是一往无前。当时有评论说,延安不仅是共产党的根据地,也是中国的一大文化中心。在那里,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队伍把“抗日救国”作为自己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成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这就公开树起一面旗帜、一座灯塔,有助于人民群众了解前进的目标,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之奋斗。诚如邓小平所言,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因此,理想信念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当前“90后”大学生中间存在着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问题,凸显了弘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彰显了延安精神在德育工作中的价值和作用。
2.当代大学生个体独立意识强,但团结互助精神差,需要延安精神的熏陶
在独立的思考与选择上,“90后”大学生表现出很强的自主性。在一次对全国各地“90后”大学生近千份问卷调查中,66%的考生志愿是“自己拿主意”,这反映了这一代在思想上的独立。由于个体独立意识增强,导致“90后”大学生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团队意识淡薄、缺少朋友等不足。在全国首份“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公布的统计数据中,有77.4%的学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会因自己无人倾诉而觉得“莫名空虚”和“无助”。从社会原因来看,一方面,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影响,“90后”大学生新的价值观念、利益观念、效率观念、效益观念、竞争观念、平等观念等已深入人心,他们在自身的社会交往中,往往更多地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淡化了同国家、集体、他人的亲和力;另一方面,由于信息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移动电话已进入“90后”的日常生活,近七成学生拥有电脑,91.9%的学生配有手机或小灵通,几乎实现“人手一机”,传统聚会联谊和信件交流等沟通方式则不被“90后”青睐,仅有17.4%和13.8%的“90后”愿以这种方式交朋友,而在他们的人际交往中,“发短信和打电话”、“聊QQ”分别以74.1%和63.7%的比例高居榜首,这种交际方式使人的虚拟沟通能力远远超过实际沟通能力,特别是交际中过多依赖网络,容易形成一种虚拟人格,在与人沟通方面造成一定程度的障碍,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的交往。从家庭原因而言,一方面,独生子女家庭是“90后”所在家庭结构的主要形式,这类家庭往往倾向于对子女过分呵护,使得“90后”的思想发展和变化对家庭环境有着很深的依赖性;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社会离异率升高,残缺家庭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深远影响,据统计,某校2004级本科生中单亲或孤儿家庭学生占1.72%,2006级为3.25%,2008级达到3.64%,2006级和2008级相对2004级分别上升1.53和1.92个百分点,家庭的不幸会导致一些学生缺乏安全感,心理脆弱,思想偏激,精神孤僻。
尽管“90后”大学生个体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但同时决不能忽略对其团结互助精神的培养。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各阶层融洽相处,人与人之间诚信友爱,团结互助使社会充满活力,使得党和政府具有极强的社会动员能力,以应对各种困难和危机。在边区政权建设上,政府构成实行“三三制”(即共产党员、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民主选举政府领导人、各级政权和参议会。在延安,无论党内党外,不分身份地位,人与人之间是民主、平等、团结的关系,政府受到各界和民众的真心拥戴。在军民关系上,广泛开展拥政爱民和拥军优属活动,结成了深厚的军民鱼水之情。“百团大战”期间,广大群众在边区各级政府门口排起长队,为八路军捐款购置寒衣。毛泽东盛赞边区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这与旧社会尔虞我诈、损人利己的社会关系根本不同,这种团结互助、平等相待、军民一心、上下一致的良好社会局面的形成,是我们党立足延安,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教育广大党员和干部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的结果。唯其如此,我们党才有那样强大的战斗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因此,针对“90后”大学生身上表现出的以自我为中心、团队意识淡薄等问题,应着力弘扬延安精神,认真加强革命史特别是党史教育,使延安时期的团结互助风尚熏陶和教育青年一代。(www.xing528.com)
3.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务实,但缺乏吃苦精神,需要延安精神的鞭策
市场竞争的压力、利益关系的复杂多变、高校收费制度的实行和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使“90后”大学生价值取向更加务实,更加关注于具体的事情,而不是关注抽象的哲学,人生目标定位明显受到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功利性较强。根据全国首份“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公布的情况,在关于偶像和榜样的调查中,八成“90后”大学生在选择文体明星为偶像的同时,还表示自己崇拜政界、商界的成功人士,并以他们为偶像或榜样。从上海对外贸易学院通过“新生报到网”对该校2000多名“90后”大学生所做的专题调研来看,当问及“你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的设想是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时,学生的选择依次是白领(47%)、企业家(20.5%)、出国发展(15%)、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职员(5%)。在他们的价值取向中,“知识就是财富”、“技术即是资本”的观念颇深入人心,功利价值观已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接受,当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冲突与困惑日益加剧时,他们往往更多的是用市场经济的标准而不是用正确的道德标准来观察和处理问题,追求的是个人目标的急功近利而较少考虑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在自身的行为实践方面带有较为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从而助长了拜金主义的蔓延,导致了享乐主义的滋生,缺乏吃苦精神。从全国首份“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有51.4%的“90后”学生表示,若生活费出现透支,将向家人索要,只有18.1%的学生打算通过打工赚钱、自力更生的方式弥补,这反映出“90后”学生对家庭的经济依赖依旧很大,自力更生意识不强;有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里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新生表示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这表明大多数“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和吃苦精神明显不足。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军民既要应对日本帝国主义疯狂的军事扫荡和军事进攻,又承受着国民党反动派经济封锁的巨大压力,物质匮乏,缺衣少粮,甚至到了能不能生存下去都是问题的地步。为此,毛泽东同志曾告诫全党,我们民族历来有一种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要把它发扬起来。要把现在许多人中间流行的那种自私自利、贪生怕死、贪污腐化、萎靡不振的风气,根本改变过来。为了战胜困难,顶住压力,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党领导根据地人民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王震将军带领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开荒农垦,又战斗又生产;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领导人亲自带头纺线织布,竭力抵制国民党、日伪军的双重封锁和围剿;在艰苦的环境下,大生产运动中涌现出一批像吴满有、赵占魁、张思德那样任劳任怨、克勤克俭、战天斗地、知难而进的劳动模范和英雄。1942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所作的题为《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报告中说,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完全是布尔什维克的精神。他们的态度是积极的,在他们的思想中、行动中,没有丝毫消极态度。他们完全不怕困难,他们像生龙活虎一般能够征服一切困难。在《愚公移山》、《论军队生产自给,兼论整风和生产两大运动的重要性》等文章和讲话中,毛泽东同志用“愚公移山”的故事,形象地概括了艰苦奋斗精神,并对艰苦奋斗的作风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把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视为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重要保证和中国革命不断取得胜利的巨大精神力量。艰苦奋斗既是一种思想和精神境界,也是一种生活作风和工作作风。艰苦是指客观环境和条件,奋斗是指主观进取,艰苦奋斗即用主观的努力战胜客观环境和条件。从精神实质上讲,艰苦奋斗精神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一种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一种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从生活作风和工作作风上来讲,艰苦奋斗是克勤克俭的生活作风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因此,针对有的“90后”大学生思想上表现出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倾向和自力更生意识不强、缺乏吃苦精神等问题,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教育青年学生坚持从点滴做起,把好防微杜渐的关口,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去当好艰苦奋斗精神的实践者,在前进道路上永不骄奢、永不懈怠。
4.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彰显,但服务意识淡漠,需要延安精神的感召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08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数据,在对校园不文明现象的调查中,90%以上的同学反对“利用网络和手机发布不健康、不负责任的信息”;在反对“藏独”、抵制家乐福等事件上,91.9%的学生认为应把爱国热情转化为立足岗位、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根据全国首份“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公布的情况,有64.7%的学生认为责任就是“要为自己做的、决定的每件事情坚持下去并承担后果”,体现了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能够比较好地理解“责任”的概念,敢于承担责任。但由于身处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大环境,“90后”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都不断增强,使不少大学生在思想上、观念上、精神面貌上出现了新的倾向和新的情况。从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的一项专题调研来看,新一代的“90后”学子服务意识淡漠,当问及“新生临时召集人需要为其他同学服务,并且需要提前一天报到,你是否愿意担任新生召集人?”时,25.5%的学生明确表示拒绝,另外近七成的学生(67%)表示“没考虑好”,仅6.5%的学生表示愿意。
尽管“90后”大学生责任意识日益彰显,但他们中不少人服务意识淡漠,由此会影响到他们对责任的自觉担当。延安时期,张思德、白求恩是“为人民服务”的楷模。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等文章中,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提高到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高度,使之成为共产党员的人生坐标。他曾说,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作了精辟的论述,使之规定为中国共产党人一切言论和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他明确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他倡导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一是要“全心全意”,不要半心半意或三心二意;二是要“完全彻底”,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对此,美国《先锋论坛报》记者斯蒂尔在1946年访问延安后深有感触,共产党常常说的“为人民服务”以及在延安所亲见的各种具体事实,我认为这是货真价实的。毋庸置疑,“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的本质特征,连见证了延安峥嵘岁月的外国记者都为之叹服,难道当代大学生不该好好继承,发扬光大吗?
三、延安精神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独特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殷切希望广大青年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高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四个新一代”的历史重任,青年大学生的成人与成才亟需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只有充分认识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困难与挑战,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新特点,才能有效发挥延安精神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独特作用,切实把延安精神贯穿于德育的全过程。
1.延安精神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支柱作用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乃至每一个投身革命的共产党人不可动摇的精神支柱。延安精神的内涵与精髓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从延安时期到改革开放,从中国革命的道路到中国建设的道路,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次又一次的历史性飞跃,无不闪烁着延安精神的灿烂光辉,都是延安精神与时俱进的结果。改革开放初期,小平同志提倡延安精神时要求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这就需要我们在加快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加大培育“国民精神”的力度。具体到高校,就是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具体到学生德育工作,就是用延安精神对青年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由于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侵蚀,由于封建主义思想的沉渣泛起等,各种思想和各种文化相互渗透、相互碰撞,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文化受到严重的冲击和挑战。毋庸讳言,在这场冲突、斗争中,争夺的重点对象是青年一代;而青年一代也往往表现得最为迷茫,最容易受到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用延安精神对青年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当前,弘扬和实践延安精神,必须充分认识延安精神的精神优势,充分发挥延安精神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精神支柱作用。延安精神的精神优势突出表现在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社会风气。只有用延安精神教育青年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并使他们以百折不挠的信念为之奋斗,我们的事业才会前途无量,才可以代代相传。只有用延安精神教育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青年学生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才能使他们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用之才。
2.延安精神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引导作用
延安精神是引导我们党夺取了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法宝。延安时期,正是在延安这座革命的熔炉里,在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怀、引导下,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牢固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牢固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极大的热情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投入到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中,成为中国革命的生力军。1938年世界学联代表团访问延安时说,在中国各地以延安的印象为最佳,在延安尤以抗大为最好。延安时期毛泽东曾一再勉励抗大学员,首先是学一个政治方向。政治方向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方向,你们要学一个正确的政治方向。抗大毕业学员遵循毛泽东提出的使正确的政治方向成为全国人民的政治方向的指示,纷纷走向民族解放的战场,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带领群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为了向全党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及时指导抗战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毛泽东夜以继日地从事理论写作,《毛泽东选集》四卷的159篇著作,在延安写的就有112篇。毛泽东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概念,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他尖锐地提出,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子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延安精神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灵魂,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精髓,犹如擎起一面火红的大旗引导中华民族走向解放和复兴的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都是由于我们坚持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仍然要继续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广大青年学生,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的作用,才能真正成为我们的行动指南,才能使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这就要求我们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觉地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把弘扬和实践延安精神自觉地付诸学生德育工作中,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3.延安精神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教育作用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延安时期的革命斗争中培育形成的精神和风范,包括了坚定信念的抗大精神,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整风精神,无私奉献、乐于助人、吃苦耐劳的白求恩精神和张思德精神,艰苦创业的南泥湾精神等内容。延安精神作为党的宝贵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培养和教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从延安时期汇集在延河之滨的无数革命先辈,到改革开放以来从海外学成归来报效祖国的无数精英学子;从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从20世纪50年代忘我工作的孟泰,到20世纪60年代的“铁人”王进喜;从“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到人民的好公仆孔繁森、郑培民、任长霞、牛玉儒等,在他们身上,处处闪耀着延安精神的光辉。延安精神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思想理论和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闪耀着毛泽东思想的灿烂光辉。1937年10月23日,毛泽东给陕北公学题词: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的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与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进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地解决。这在今天对于我们抓好学生德育工作仍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要高度重视延安精神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教育作用,将延安精神纳入教学体系,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针对当前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和矛盾,进行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和理论探讨,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和措施,形成一批有较高理论水准和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通过延安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工作,推动延安精神教育的广泛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时,适时恰当地渗透延安精神教育,将博大精深的延安精神与所讲授的课程相联系,使延安精神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不懈奋斗的勇气,强化教书育人的功效,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延安精神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凝聚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在延安考察工作时强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我们要把延安精神作为凝聚人心、团结奋进的强大动力,作为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弘扬和实践延安精神,就是要使人们用其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信念紧密团结起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而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创造力,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在延安时期,我们党通过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并对建党以来的历史经验进行了认真的总结,促使全党统一了思想,有了共同的理想信念,又有了纯洁的革命组织,也树立了令世人称道的优良作风。在延安精神的培育下,延安时期全党团结、党政团结、军政团结、军民团结,人与人和睦相处,形成了政治上、经济上、思想文化上、党群关系及军民关系上的和谐,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当时到延安考察的人们,无论是“心向往之”的知识分子还是心怀疑团的美军观察组,无论是持中立态度的民主人士还是回国考察的海外华侨,甚或是想挑毛病的国民党新闻记者,都对延安地区井然有序的社会环境、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发出了由衷的赞叹。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青年学生,跨过万水千山,从全国各地,从南洋、欧美,奔赴延安“圣地”,献身救国伟业,显示出延安和谐社会的强大吸引力和凝聚力。今天,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应教育当代青年大学生,要像当年聚集在延安的青年那样,把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放在首位,使青年一代真正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切实把个人成才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增强青年一代热爱祖国、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延安精神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激励作用
延安精神是历史的产物,但它却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的价值。延安精神激励着几代共产党人为改变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而奋斗,使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用延安精神激发起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救国热情,前仆后继,英勇奋斗,战胜了内外强敌,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我们党又是靠延安精神,领导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迅速医治好战争创伤,开展了全面的经济建设。三年困难时期,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和国际反华大合唱,我们党还是靠延安精神,团结全国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战胜了各种想象不到的困难。“文化大革命”后,我们党仍然靠延安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迅速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延安精神是充满生机与活力和与时俱进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赋予延安精神以新的时代内容,极大地丰富了延安精神的内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孕育和成长起来的诸多英雄模范和时代精神,与延安精神的内在本质是一致的,是延安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生动体现,如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航天精神等。这些精神以延安精神为源头和代表,是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今天的中国青年理应继承前辈的传统,弘扬宝贵的延安精神。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在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激荡的环境中,青年学生的思想行为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他们身上出现了许多新的特质和禀赋。对此,学生德育工作应以延安精神所涵盖的革命传统作风为重点,对青年一代进行民族精神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激励他们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以延安精神所辐射的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对青年一代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八荣八耻”教育,激励他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遵守社会基本道德规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