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两份大学通知书曾经同时寄给一个特困家庭,因为没有钱,姐姐收起通知书,选择出去打工,资助弟弟上大学。弟弟忍痛上学后,立志奋发图强,用奖学金帮助姐姐重返校园参加高考,圆了大学梦。这是记者在5日从三峡大学了解到的贫寒姐弟“接力”上大学的感人故事。近日,姐姐吴春红被团中央评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吴春红今年24岁,现在是三峡大学大二学生。弟弟叫吴自强,23岁,刚从武汉理工大学毕业,考取了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姐弟俩来自湖北松滋市卸甲坪村土家族乡的一个贫困家庭。父亲双目失明,母亲体弱多病。吴春红回忆说,当她和弟弟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和母亲一起担起了生活的重担。
2007年,姐弟俩同时参加高考。吴自强考了580分,被武汉理工大学录取。吴春红考了470分,收到了湖北省内一所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可因为家里太贫穷,实在供不起两个孩子同时读大学,父母为此犯了难。
“爸爸眼睛看不见,妈妈快60岁了,一个人支撑这个家这么多年,供我们读到高三已经很不容易了,不能再给父母添负担。”姐姐悄悄收起了录取通知书,决定自己外出打工,赚钱供弟弟上大学。在同村人的介绍下,吴春红来到宁波一家电子厂。一个月后,当吴春红领到辛辛苦苦挣到的第一笔工资700元钱时,她首先想到的是将其中一半寄给已在武汉理工大学读书的弟弟。在电话中吴春红嘱咐弟弟:“好好读书,从现在起,姐姐负担你的学习和生活费用。”但吴春红心里始终装着一个梦:成为一名大学生。
2008年6月,弟弟在电话中的反复劝说,让吴春红重拾大学梦。弟弟说:“姐,我拿了奖学金,你不用再为我打工挣钱了。你回学校读书吧!我争取每年都拿奖学金,帮姐姐圆大学梦。”吴春红答应了弟弟。“他给我寄来高中课本,又帮我联系学校。”姐姐回忆说。2008年8月,辞职回到家乡的吴春红终于重进久违的课堂,成为松滋一中城南校区的一名高考学生。
2009年吴春红参加高考,考了528分。“放榜那天,弟弟帮我查成绩。我从早上就等着弟弟的电话,听他说我被三峡大学录取,心里特别地高兴。”今年春节后,结束研究生考试的吴自强专程来到三峡大学看望姐姐,并向姐姐报喜:自己刚考取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
如今的吴春红,怀揣一颗感恩之心,对未来充满憧憬。她说:“我以后也要像弟弟一样考研究生,学成之后争取当一名人民教师。”
(摘编自人民网)
案例分析提示
理想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信念是对理想的支持,是人们追求理想的强大动力。在上文的案例中,吴家姐弟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理想与信念的关系。一个特困家庭中的两个孩子,心中都怀揣着进入大学深造的理想。但是家庭贫困的现实为他们实现自己的大学梦蒙上了一层阴影。作为姐姐的吴春红暂时牺牲了自己的理想,外出打工,赚钱供弟弟上大学。但是,成为一名大学生的理想并未在她的心中泯灭。弟弟吴自强在实现自己大学梦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姐姐也有着同样的大学梦想,姐弟两人在共同为着理想努力,这成为他们在贫困的现实中不断奋斗的强大信念。在理想信念的支撑下,吴春红辛苦赚钱资助弟弟,弟弟吴自强则通过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奖学金,并帮助姐姐在时隔一年之后重返课堂。最终,姐姐吴春红也成功迈入大学校门,实现了自己一直以来的理想。而她又为自己确立了新的更高的理想——像弟弟一样考取研究生,在学成之后争取做一名人民教师。
吴家姐弟的感人故事告诉我们,理想和信念是如影随形、相互依存的。当理想作为信念时,它是一种确信的观点和主张,正如吴家姐弟将考入大学作为他们的理想,并由于他们对于理想的坚守使其成为一种信念。而当这种信念作为理想时,就成为了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孜孜追求。这对自强自立的姐弟的故事也表明了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理想信念指引着姐弟俩的人生目标,并为他们提供了不断前进的巨大动力,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也塑造了自己坚强的品格。在理想信念的支撑下,他们没有被生活的困难所击倒,对生活和未来始终怀有希望和信心,并且锲而不舍地克服重重困难,去追求自己的目标,最终成为人生的强者。
思考题
1.谈一谈对理想和信念的内涵及二者关系的认识。
2.结合自己的体会论述理想信念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案例二
2009年,郭磊在大学毕业后成为烟台市选聘的大学生村官中的一员。和别的大学生村官一样,郭磊起初也是满怀着一腔热情,怀着对基层工作的憧憬,准备到农村去干场轰轰烈烈的大事业。然而理想与现实总有一定差距,当这股初来乍到的新鲜感消失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深深的失落。经过一个多月的工作,郭磊发现,自己当初设想的困难一个也没有遇到,计划的各种大事一件也没有发生,意想不到的困难却一个接着一个。先是前期准备的几个工作计划,不是村里已经实现,就是因脱离农村实际缺少可操作性,郭磊头疼不已,感到十分困惑和苦恼。
但是郭磊并没有灰心。他想到在自己农村工作经验几乎为零的情况下,要想开展好工作,帮助村民解决好问题,必须让百姓认识自己、关注自己,从而接受自己。为此,工作中他开创了“自我推销”法:把村民当做自己的亲人,每天去村里转转,熟悉环境,多敲群众门,多和村民聊聊天。渐渐地,村民都开始主动找郭磊办事拉家常了。为了对村情民意能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郭磊主动向村领导提出了轮岗交流的想法,到各个科室轮流工作学习,勤学肯干的郭磊在村干部们的悉心指导下,很快融入到村里的工作中。
在学习农村工作经验的同时,郭磊还将基层现状设法和自己的专业优势联系起来,为村里的群众和企业服务。郭磊在大学学的是机械设计,而村里的主导产业又是机械制造。在对企业进行走访调研的过程中,郭磊发现有的企业管理不够规范、生产效率较低,再加上认识到汽车行业要求逐步采用TS16949认证取代ISO9000认证的大环境,于是发挥自己专业优势,利用电脑作图、整理文件,先后完成了4个汽车配件的PPAP文件包,使企业短期内拿到了ISO/TS16949的国际认证证书,为汽车模具研究所的转型升级、拓展业务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郭磊还利用会议、走访等方式,联系村办企业和驻地企业,一方面向企业领导询问用工情况,适时推荐适用人才;另一方面,及时通过区组长向村发布企业用工需求情况,先后在农闲时间介绍桃村村民20余人进入企业。不仅解决了企业的用工难问题,还增加了村民的就业机会。
工作中,郭磊始终做到心系民生、情系村民,为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企业效益和村民收益,他积极建言献策向村两委提出成立一个村专职卫生队的想法,加强对村主要街道卫生的管理。村里在他的积极建议下建起了一处农贸市场,解决了摊位分散、交通混乱的局面,改善了村民卖菜买菜的环境;他还提出“对老年人免费实行定期健康体检”的建议,得到了村民的很高评价。
为便于村民及时了解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及村里的各项决策,郭磊还主动承担了宣传栏内容的编写任务,并始终坚持做到每月一更新。
虽然担任大学生村官才一年多的时间,但通过轮岗学习、进企调研和入户办事,现在的郭磊对村情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工作起来也得心应手,更加坚定了他“扎根栖霞、服务桃村”的信念。作为一名年轻的大学生村官,郭磊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留下一路闪光的青春足迹。
(摘编自人民网)
案例分析提示
郭磊在大学毕业后为自己规划的职业理想是到农村担任大学生村官,在基层锻炼自己,实现自身的价值。郭磊的这一职业理想是自身发展同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结合而最终确立下来的,反映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的一致性,因此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在将理想变为现实的过程中,郭磊在最初的时候遇到了自己意想不到的困难。这反映在刚刚毕业来到新的工作岗位时,郭磊对理想与现实关系的认识和把握并不是十分的准确。人们在确立理想和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常常会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对于像郭磊这样思想活跃并且十分敏感的大学生来说,容易对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产生困惑和苦恼。不过这也是较为正常的现象。令人欣喜的是,在面对自己的这种苦恼和困惑时,郭磊能够正确的认识和对待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他并没有对现实大失所望,甚至极端地去全盘否定现实,或者就此消沉下去,而是采取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最终我们看到郭磊将自身的理想和农村的现实辩证起来进行思考,最终开创工作的新局面。郭磊的做法一方面是主动去了解现实,寻找现实中所包含的理想的因素,并创造条件将现实转化为自己的更为切实的理想。他通过“自我推销”,主动与村民接触,了解村民,通过在村里不同部门的轮岗不断加强学习,最终融入到村里的工作中;另一方面,郭磊还十分注意发掘理想中所包含的现实条件,努力寻找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从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出发寻找与农村基层现状的结合点,为村里机械制造企业的产业转型升级作出了自己的贡献。郭磊主动开动脑筋,积极为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进言献策,改善了村中主要街道的卫生管理、村民卖菜买菜的环境和为村中老年人争取了免费实行定期健康体检的机会。郭磊在工作上取得的这些成绩表明他在实践中逐渐正确认识了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郭磊在工作上的成功也坚定了他自己“扎根栖霞、服务桃村”的信念,这种信念也必将成为他今后工作中取得更大成绩的巨大动力。
郭磊的成功经历还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大学生,勇于实践,特别是到基层一线去实践和锻炼自己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大的帮助。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也提出对青年学子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的希望:“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基层一线砥砺品质,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锤炼作风,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切实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为走上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希望郭磊的案例能够激励更多的莘莘学子投身到祖国基层的实践中去,在实现个人发展的同时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思考题
1.如何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辩证关系?
2.谈一谈实践特别是投身基层实践对于实现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实现理想的作用的认识。
案例三
1988年3月,61岁的杨善洲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休,婉拒了时任省委书记的普朝柱劝其搬至昆明安度晚年的邀请,执意选择回到家乡施甸县种树。20多年过去了,曾经山秃水枯的大亮山完全变了模样:森林郁郁葱葱,溪流四季不断;林下山珍遍地,枝头莺鸣燕歌……
“担任地委领导期间,有乡亲不止一次找上门,让我为家乡办点事情。我是保山地区的书记,哪能光想着自己的家乡,但毕竟心里过意不去呀,是家乡养育了我。于是我就向他们承诺,等退休后,一定帮家乡办点实事。”关于种树,年逾八旬的杨善洲这样解释。
为了实现“帮家乡办点实事”的承诺,杨善洲把目光锁定在施甸县城东南44公里处的大亮山。由于近年来大规模毁林开荒,原本翠绿的大亮山变得山秃水枯,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周边十几个村寨陷入了“一人种一亩,三亩吃不饱”的困难境地。退休前,杨善洲到大亮山实地考察,家乡的人听说他要回来种树就劝他:“你到别处去种吧,这地方连野樱桃树和杞木树都不长。”然而,他还是来了,他以普通大山之子的身份带着一颗赤子之心回来了。退休当天,杨善洲背起铺盖,赶到了离大亮山最近的黄泥沟。翌日,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正式挂牌成立,那天,他们人挑马驮把粮食、行李搬到离公路14公里远的打水杆坪子,临时搭建了一个简易棚安营扎寨。深夜,狂风四起,棚子被掀翻,倾盆大雨又不期而至,几个人只好钻到马鞍下,躲过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就这样,杨善洲带着县里抽调的几个同志开始了艰苦创业。
23年来,他带领林场职工人工造林5.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0%左右,修建林区公路26公里,架设高压线路15公里,每年无偿为村民提供林柴,为6个自然村修通了公路,为8个自然村架通了生产生活用电,为4个行政村1万多人解决人畜饮水问题。村民人均产粮由原来的100公斤提高到450公斤,周边4个贫困村100多户贫困户开始脱贫致富。大亮山林场最显著的社会效益是解决了当地群众的人畜饮水难题。
2009年4月,杨善洲把自己用20年时间辛苦创办的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正式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林业局。有人算过一笔账:大亮山林场共占地7.2万亩,其中5.8万亩华山松中有3万亩已郁闭成林,按1亩地种200棵树,一棵树按最低价30元计算,大亮山林场的活立木蓄积量价值已经超过3亿元。
“我只是在尽一名党员的职责,只要活着,我就有义务和责任帮群众办实事。”杨善洲说,“实在干不动了,只好把林场交还给国家,但这不是说我就退休了,有我力所能及的事,我还是要接着帮老百姓办,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2010年10月10日,杨善洲因病逝世,享年84岁。2011年3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向杨善洲同志学习。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杨善洲同志是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是离退休老同志的优秀代表。他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他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感人至深。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向他学习,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实践党的宗旨,努力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
(摘编自人民网、新华网、《云南日报》)
案例分析提示
理想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不同的历史时代产生的理想与信念各有不同。作为一名当代中国大学生,应该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杨善洲老人为广大的青年学子树立了榜样。
杨善洲老人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休后,本可以到大城市中过着舒服的日子,安享自己的晚年。但是他却没有这么做,因为在他的心中始终有着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对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的赤诚之心。这份坚定的信念和为民服务的理想让这位老共产党员选择了回到家乡耕耘荒山,为家乡人民做实事。杨善洲同志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带领群众用几十年的时间将荒山变为绿林,改善了大亮山的生态环境,解决了1万多名群众吃水难的问题。这几十年如一日的艰苦奋斗,反映出杨善洲同志心中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杨善洲同志正是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积极投身于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当中,同时这种实践活动也正是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实践活动。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有千千万万个像杨善洲这样的人,从现实出发,通过脚踏实地的奉献,为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努力。
在杨善洲同志身上,我们还看到了他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心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决心。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杨善洲能够始终保持自己的先进性,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自觉地按照党和人民的要求去为人和工作,将自己生命中最后的二十多年光阴都贡献给了党和人民。在杨善洲的身上我们还看到了艰苦奋斗的顽强精神和淡泊名利的广阔胸怀。杨善洲在二十多年开垦荒山的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但是他为了完成自己为家乡人民做些实事的理想,不怕吃大苦、耐大劳,不惜奉献出自己的一切,终于凭着艰苦奋斗的精神完成了自己的理想。而当他所开垦的荒山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时,杨善洲表现出了一名共产党员大公无私、淡泊名利的广阔胸怀,将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无偿地交还给国家,表现出了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
案例四
滇西北的澜沧江峡谷,背靠白马雪山,面对梅里雪山,放眼望去,陡峭悬崖间挂着一条羊肠小路。那是一条极为坎坷的乡间邮路,有一位藏族女邮递员天天行走在这条路上。她就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云岭乡邮政所乡邮员尼玛拉木。
1999年,尼玛拉木接过老所长的绿邮包,从此每天背着二三十公斤重的邮包,徒步在雪岭峡谷递送邮件。尼玛拉木服务的云岭乡邮路分3条,总长350多公里,走完一圈需要10来天。她服务的人口达5 324人,投递路程最远的村子为41.5公里。投递邮件的必经之路属于典型的气候垂直分布地带,她经常要在一天之内数次感受严寒和酷热,常常是汗流浃背地爬上海拔4 000米雪山,又得忍受刺骨寒冷。村寨分布在汹涌的澜沧江两岸,有一条邮路必须通过一条简易的溜索跨江到对岸。她每次送信到对岸,都必须溜索过江,至今已来回了800余次。不仅如此,落石、悬崖、野兽随时都可能构成威胁。为此,与通常的绿色邮政制服不同,尼玛拉木在邮路上总是穿一件醒目的红色外衣,遇到危险时便于求救。久而久之,乡亲们都亲切地称她为“红衣信使”。
尼玛拉木怀孕九个月时还走在送邮的路上。老所长要她休息,可她总是说:“还能坚持,再跑两趟吧!”最后是老所长强行“没收”了她的邮包,自己去跑邮路,她才歇了下来。可是,产后仅过了20来天,她又踏上了邮路。就这样,尼玛拉木把一条“山间邮路”走成了维系云岭乡5 000多位藏族百姓的“心路”。
由于藏族名字都取相同的发音,翻译成汉语后就有很多重名的人。一次,拉木投送一封收信人为“查理桶村达瓦”的信,可村子里有20多个人都叫“达瓦”。她就挨家挨户地去问,从村里找到地头,再找到放牧的草地,终于找到了收信人。这以后,尼玛拉木就长了个心眼,她借和村里人拉家常了解情况,记下了谁在什么地方打工或者工作,建立了自己的资料库,再遇到重名的信件,投送起来就轻松多了。投递班期是5天一班,一般的邮件送到村公所就可以了,但是大学录取通知书有特殊时限和要求,只要通知书一到,就必须马上出发,而且要送到自然村,投送到本人。尼玛拉木遇到的最艰难的一次高考录取通知书的投递花了6天时间,她不断穿梭于乡镇和村子之间,最后在一个高山牧场才找到了这名正在放羊的考生。谈到自己的工作,她说:“我所做的只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只要乡亲们开心,再苦再累也值得。”
如今她行程达10余万公里,不管环境多么艰苦,气候多么恶劣,从未延误过一个班期,从未丢失过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100%。在2011年万国邮联经营理事会年会上,尼玛拉木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踏上万国邮联讲坛的乡村邮递员。这位来自中国乡村女邮递员的故事征服了与会代表的心。尼玛拉木讲完自己的故事后,全场自动起立,经久不息的掌声表达了世界邮政工作者对这位中国藏族乡村女邮递员的深深敬意。
(摘编自《光明日报》)
案例分析提示
作为一名青年人,要树立远大的志向,要立志做大事。但是远大的理想并不等同于好高骛远的空想,也不仅仅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奋斗。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是有意义的。在今天,做大事就是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无论从事什么具体、平凡的工作,只要与这一伟大事业相联系,是服务于祖国和人民的,就值得我们去做,就是大事。乡村邮递员尼玛拉木,从事的是最平凡的工作,却在工作中作出了最伟大的成绩,并且得到了世界邮政工作者的认可和掌声。尼玛拉木的志向看起来非常平凡,她仅仅是希望将一封封来自远方的信件及时准确的传递到藏区群众的手中。她把风雨无阻地传信送报当作崇高的事业,当作自己快乐的生活方式,当作自己对社会的感恩和回报。“只要乡亲们开心,再苦再累也值得”就是尼玛拉木善良本性的朴素表达。
为了实现自己这个看似普通而平凡的理想,尼玛拉木却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她经常要在一天之内数次感受严寒和酷热,要通过溜索过江,要面对落石、悬崖、野兽的威胁,但她没有停止前行的脚步,困难没有消磨她的意志。她面对挫折不动摇,面对困难不放弃,做到即使条件恶劣,困难重重,也不停下脚步,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去争取胜利;始终自视平凡、甘于寂寞、无限忠诚,知苦不言苦,知难不畏难,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名乡村邮递员“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赞歌,实践着自己平凡而伟大的理想。她坚持在最平凡的岗位上坚守最崇高的宗旨,以最坚强的信念从事最简单的工作,以最大的热情干好最普通的事情。尼玛拉木用她的行动告诉了我们伟大出自平凡的道理。我们的社会需要杰出人物,更需要千千万万个像尼玛拉木这样的普通劳动者。尼玛拉木把对藏区的情,对老百姓的爱,全身心地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事业中,履行着一个普通邮政职工的责任,履行着邮政普遍服务的责任,诠释着邮政人对祖国的忠诚和对人民群众的热爱,真正做到了“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尼玛拉木的志向看起来普通和平凡,但是她却将自己在事业上的志向同祖国和人民的需要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为实现社会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升华了自己的个人理想。
思考题
1.试论述立志高远与在平凡中做大事的关系。
2.如何正确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的关系?
案例五
《中国达人秀》在日前落下帷幕,自幼失去双臂、用双脚演奏钢琴的青年刘伟夺得了总冠军时,世人为之动容。国内外媒体竞相报道,认为刘伟“不离不弃追逐梦想”的精神代表了中国新一代的风貌,是最佳的国家形象表达。(www.xing528.com)
1987年出生的刘伟在10岁时因意外触碰到高压电,失去双臂。当身体逐渐康复起来,刘伟开始努力学会独立生活。首先学习的是用脚写字。刘伟用脚练字练得脚流血了也不放弃,终于,他不但可以用脚夹着笔写字、夹着勺子吃饭,而且渐渐可以用脚趾实现独立生活,学会了用脚熟练地穿袜子、刷牙、洗脸、发手机短信、玩电脑游戏。拆装赛车模型,尤其那些细小的零部件,是刘伟的爱好。这些用手都很难完成的工作,刘伟用脚趾玩得出奇的轻松。12岁时,他进了北京市残疾人游泳队,经过刻苦练习,仅仅两年刘伟就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获得了两金一银。他说:“很多人觉得我有运动天赋,其实不完全是。我训练得远远比别人要多。”刘伟对母亲许下诺言:要在2008年的残奥会上拿一枚金牌回来。就在他努力备战奥运会时,高强度的体能消耗导致他免疫力下降,患上了过敏性紫癜,必须放弃训练,否则将危及生命。这一年,刘伟19岁。思考了许久,刘伟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学音乐、弹琴。在说服了家人之后,刘伟开始了自己的音乐旅途。他找到一家私立音乐学院,希望能够获得学习钢琴的机会。校长给他的回应是:“你进我们学校学音乐只能是影响校容。”刘伟对校长说:“谢谢你这么歧视我,我会让你看看我是怎么做的。”刘伟说:“当时很多人嘲笑我的想法,觉得用脚弹不可能。但我从来不考虑难不难的问题,那是别人眼里的,而不是在我心里。我不会说因为难我就不干了,‘难’这个字对我来说没有太大的意义。”他在妈妈的帮助下开始在家中自己练习弹奏钢琴。妈妈帮助他把买来的钢琴进行改造,在琴键旁边做了一个木基座,可以让刘伟把脚跟垫在上面进行弹奏,琴椅也调整了高度,从而解决了身体重心的问题。没人可以告诉刘伟该怎样用脚弹钢琴,虽然在生活中,刘伟已经能用自己的脚趾做很多事情,但是对于弹钢琴来说控制脚趾的灵活度也绝非易事,节奏、力度以及和脚趾之间的配合都很难掌握。刘伟练到脚抽筋,脚趾头被磨破很多次终于摸索出接触琴键的方法。2010年10月10日,在中国达人秀总决赛的舞台上,刘伟以神秘花园的钢琴曲搭配流行劲歌《You're Beautiful》再次震撼全场,获得了冠军。在回顾实现理想的经历时,刘伟说:“刚开始困难简直是一座山,但是后来通过努力拿到全国第一时,再回头看那困难只是一个小小的台阶。”
(摘编自百度百科:刘伟)
案例分析提示
每个人都有理想,不过实现理想的过程却各不相同。人们总是希望顺利地实现理想,品尝成功的喜悦。但是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又常常充满着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中国达人秀总冠军刘伟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坚强的男孩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不断地克服各种苦难,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精彩人生的感人故事。从小失去双臂的他,在生活中要面对着正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面对人生中的逆境,刘伟用他不屈的精神去为自己的一个个人生的目标去奋斗,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活出精彩的人生。
刘伟最初的理想是学会用脚趾来实现独立生活,用脚写字,用脚穿袜子、刷牙、洗脸,这些对于常人来说可以轻松完成的生活小事对于刘伟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他通过不停地练习,甚至练到脚都流血,终于学会用脚趾轻松地完成。他甚至可以做到发手机短信、玩电脑游戏、拆装赛车模型等这些用手都很难完成的工作。刘伟在逆境中执着追求着自己的目标,实现了自己独立生活的理想。刘伟12岁开始练习游泳,在刻苦的练习之后在全国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正当刘伟憧憬着2008年北京残奥会的时候,命运又和刘伟开了一个苦涩的玩笑——身体的疾病让他不得不终止自己的运动生涯。面对又一次人生挫折,刘伟仍然没有向命运低头。为了继续自己的人生理想,他选择了音乐——用脚趾弹钢琴。这个目标在别人看来无异于痴人说梦,但是刘伟却坚毅地向这个人生理想勇敢地进发。面对自己的理想和如此巨大的困难,刘伟没有在逆境中退缩。他练到脚抽筋,脚趾头被磨破很多次都不放弃,终于摸索出接触琴键的方法。终于,在中国达人秀的舞台上,刘伟用脚趾在钢琴上弹奏出人生最壮丽的旋律。刘伟的真实经历告诉了我们在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逆境。逆境可能增大刘伟实现理想目标的难度,实现理想目标的可能性却并没有因此而消解。在逆境中为了理想目标奋斗,可能会获得更大的收获和更多实现成功的喜悦。在逆境的环境下,要实现理想意味着更多的付出,正如刘伟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付出了百倍于常人的心血和汗水。但是逆境却往往更能够帮助一个人的成长。对于逆境中的挑战者刘伟而言,在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他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获得更多战胜困难的经验,使人生阅历变得立体而丰富。刘伟的故事让我们相信,只要树立必胜的信念,坚持科学的态度,逆境不但不会把人击倒和压垮,反而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从而实现对人生的挑战,创造出人生的奇迹。
思考题
1.结合刘伟的例子,谈谈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认识。
2.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正确面对实现理想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
案例六
Chinaren技术工程师、搜狐技术总监、校内网负责人、盛大在线首席运营官、盛大边锋总裁……现在,这些散发着诱人光晕的头衔对于“80后”CEO许朝军来说只是“浮云”,今年,他正式创办点点网,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因为“我骨子里有创业的血液”。
如果说“创业的血液”是内因,那么促使他创业的外在因素有三:第一,许朝军说自己的规划是30岁解决贫穷问题,所以之前的头衔再辉煌,也不过是为了挣钱。目标实现后,“实现理想”的愿望开始强烈。“第二个原因是一本书里提出的‘一万个小时’概念。就是在一个领域里通过辛苦的工作、学习,一万个小时后变成专家。从1999年到2001年,恰好1万个小时,感觉自己就算成不了专家,至少也可能在网络社区方面有一定的专长。第三个原因,1999年的时候我的梦想就是赚钱,当我植入创业这个梦想的时候,一切就发生了改变,这个想法会影响我一辈子。”许朝军认为,不要为了创业而创业。“有人说创业就是当老板,但真正的创业是改变世界,就像美国的硅谷。”
当“微博”正在流行时,许朝军就已经意识到“轻博客”是互联网发展的一个热门趋势。轻博客让网络发布内容变得更加简单。“Facebook经常问你在想什么?Twitter问你干什么?Facebook也经常问你在哪?就像女朋友。而点点网最关键的是关心你真正喜欢什么、爱好什么。如果你是专家,我们把你的专长释放出来,滋养我们的草根或者我们的菜鸟。如果你是菜鸟,需要点点网培养兴趣。兴趣是需要学习和分享的。”许朝军说,中国的“80后”、“90后”非常需要兴趣,通过他们的兴趣来说明中国对户外运动感兴趣、对旅游感兴趣、对军事感兴趣。“轻博客这个词太长了,我们要创立一个网络词汇,叫‘轻博’。”
经过3个月的准备,今年2月,点点网创办;4月7日,正式开放注册。“如今我们的注册用户已经超过10万。”许朝军现在每天都在忙着为宣传点点网奔走在清华、北大等各大高校之间进行演讲,这些高校的学生和各种白领是点点网前期的主要开发用户,许朝军认准这一点。还有一句充满逻辑思维的话也是许朝军的口头禅:“今天你看到的点点网是昨天的点点网。”许朝军说,今天的点点网只实现了20%的想法,也就是每一个明天的点点网都在进步,受众就会越来越多。“我们现在在摄影、美食等方面做得非常好。以后会扩充到各个领域,只要你有兴趣,我们就会不断扩充和发展。”
(摘编自《北京晨报》)
案例分析提示
本案例向我们展示的是“80后”CEO许朝军在人生不同阶段的职业理想。理想就其本身而言是多方面和多类型的,我们看到许朝军的最初的职业理想是为了挣钱而工作,解决自己的贫穷问题,这种理想是对眼前基本生活目标的追求,就理想的层次而言可以划分为一般理想。许朝军第二个阶段的理想是在一个领域里通过辛苦的工作、学习,一万个小时后变成专家,在网络社区方面有一定的专长。通过几年的努力,他也完成了自己的这个职业理想。现在,许朝军确定了新的理想,那就是通过创业来改变世界。这个理想成为许朝军人生中新的挑战。
从许朝军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理想是一种能够推动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力量,既具有实践性又具有预见性。理想是人们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就像许朝军每一个阶段的职业理想都源于其社会实践,同时理想也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得到实现。另一方面,理想超越了今天的实践,就像许朝军每个阶段的职业理想都是在目前已有的成绩的基础上对自己未来职业生涯的新要求。因此,实践产生理想,理想指引实践,而这相互作用,不断循环上升的过程推动着人们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在奋斗中追求,在追求中奋斗。
作为一名青年人,要为自己确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这种远大的理想和志向并不是说要一个人毫无边际的空想,而是说要不断地挑战自己,为自己在实现一定的理想目标后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树立远大的理想,需要一个人具有宽广的视野和不断进取的精神。正如上文案例中谈到的许朝军在每次实现自己的理想之后都会不断确立新的更高的理想,不断地挑战自我,书写自己精彩的人生。他现在将理想确定为创业,并且立志要改变世界。许朝军的理想非常远大,却并不空洞,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他之前已经在实现一些基础性理想的过程中为这个远大理想的实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正是由于之前一步一步脚踏实地为实现理想而努力,才有了明天这个“世界级”的理想实现的可能性。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许朝军已经在为他将来可能改变互联网世界新的“轻博客”理念的推广不断努力着,从培养用户兴趣,开发高校和白领用户入手,脚踏实地地为实现他的雄心壮志而努力奋斗。
许朝军有一句话对我们理解理想很有启发性,他说:“今天你看到的点点网是昨天的点点网。”我们面对的现实常常都是昨天理想的实现,而更为理想的明天也正需要我们通过今天一点一滴的努力去开创和实现。
思考题
1.结合许朝军的案例和自身体会谈一谈思想与实践的关系。
2.思考一下你的近期理想和长远理想是什么,并做一份详细的未来的职业理想规划。
案例七
1947年,施瓦辛格出生在奥地利的一个普通家庭。他从小就十分喜欢健美,而且为此付出了相当多的汗水和努力,他制定并实施了一套严格的训练计划、食谱和比赛计划。长期的努力使施瓦辛格在健美赛场上收获颇丰。
1966年,19岁的施瓦辛格在欧洲健美锦标赛上获得“欧洲先生”的称号。1968年,年轻的施瓦辛格远渡重洋,来到美国,接受更为严格、科学的健美训练。1970年,施瓦辛格在国际男子健美运动最高水平的比赛“奥林匹亚先生”大赛中,首次夺冠。此后,他又6次夺得该项冠军,成为国际健美界的顶级高手。对于自己在健美赛场上成功的原因,施瓦辛格曾在一本传记中写道:“要肌肉增长,必须有无穷的意志力,忍受痛苦;不能可怜自己,稍痛即止;要克服痛苦,甚至爱上痛苦,别人做十次的动作,我要做二十次……没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就无法取得成功!”
在健美大赛中的非凡表现,为施瓦辛格打开了通往银幕的大门。1970年,施瓦辛格首次“触电”。虽然是电影行业的“门外汉”,但施瓦辛格的野心却不小,他渴望获得与健美赛场一样的成就。他开始进修上课,学习表演,在他看来:“只要努力工作,就可以实现理想。”
此后近30年间,施瓦辛格先后拍摄了上百部影片,并留下了《终结者》系列、《红场特警》、《未来战士》等经典之作。鼎盛之时的施瓦辛格,片酬高达3 000万美元,是好莱坞炙手可热的一线明星,而他的资产则超过10亿美元。
2003年,施瓦辛格成功当选加州州长,也离不开其在好莱坞所积累的巨大人气和财富。一位美国导演曾说过,施瓦辛格是一个顽强的人,做什么事都会成功,因为他会付出200%的努力。可以说,正是因为这种顽强和努力,才让施瓦辛格在健美赛场和影坛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并成功踏足政坛。
案例分析提示
理想之花灿烂,理想之果甘美,要使理想开花结果,必须用辛勤的汗水来浇灌。施瓦辛格的例子很好地说明这一点。一个人如果想要获得成功,可能需要天赋,可能需要机遇,但是在实现理想获得成功的道路上,如没有付出的努力作为基础和保障,理想注定只能变为空谈。我们可以看到施瓦辛格每一个成绩,都是其艰苦奋斗、勤奋努力的结果。
理想是我们的追求,它起点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今天的理想怎样才能变成明天的现实,怎样才能从现实的此岸迈向理想的彼岸,这之间的桥梁就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我们之所以奋斗,是因为要摆脱今天艰苦的现实,并在奋斗中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获得实现理想过程中的人生幸福。同时理想和目标又是我们艰苦奋斗的方向和动力,在理想的召唤下,我们满怀信心迈向目标,我们不惧怕眼前的艰苦,我们在艰苦中体验快乐,在快乐的背景下挥汗如雨,这是艰苦——奋斗——理想的阶梯式演进,在这个演进中,我们的明天会变得更加美好。
对于有志于报效祖国的青年人而言,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不断艰苦奋斗,是青年人成长和成才的必要条件。青年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大学生应当珍惜如火的青春年华,坚韧不拔,刻苦学习,为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而努力奋斗。实现崇高理想要坚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平凡的工作做起。青年学生要成就一番事业,没有吃苦精神,没有顽强的斗志是不行的。艰苦奋斗是大学生应有的精神风貌,是大学生磨练意志的砥石,是大学生成才的必要条件。
对于大学生来说,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成为有用之才做准备。学习是一种十分艰苦的、创造性极强的劳动,它需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坚韧不拔的意志、追根究底的钻研精神、锲而不舍的探索毅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想真正学到科学文化知识并使自己的知识结构适应社会需要,实现报效祖国的理想,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勇攀科学高峰。
思考题
1.结合施瓦辛格的例子,谈一谈奋斗和付出对一个人实现理想达到成功的重要性。
2.谈一谈艰苦奋斗的本质内涵是什么,当代大学生应该在哪些方面艰苦奋斗,实现理想和人生价值?
案例八
2011年2月27日电。27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再次专程来到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访谈室,接受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联合专访,同海内外网友进行在线交流。这已经是温总理第三次同海内外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在回答网友提问时,温总理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激励青年人说:“青年人只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网友“90后”:温爷爷,您好。我是一名“90后”,有人说我们缺乏理想,没有责任,可我并不这么认为。有些人不理解我们,是因为不了解这个时代的我们心里想什么。我们有自己的理想,我们更期待国家繁荣富强。总理,您年轻时遇到过不理解吗?您能理解我们吗?您最想对我们说什么话?
温家宝:绝不能说我们的青年缺乏理想、没有责任,我不这样认为。而且我认为,我们整个国家的发展、我们民族的未来寄托在青年的身上。说句老实话,现代的青年人比我们那个时候懂得多了,掌握现代知识、技能的本领,各方面的条件也好多了。你问的是一个整个时代的问题。其实,国家和人民把未来寄托在你们身上,你们绝不能因为任何挫折,甚至社会上出现的某些不理解而使自己丧失斗志。
跟青年人就是要谈心,我说说我自己。我不仅承受过不理解,甚至承受过挫折,我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我没有一天屈服困难、屈服压力。我总是想,我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当我上地质学院的时候,正赶上困难时期。第一个学期我就患上了肺结核,休学半年。学地质又患上肺结核,还要休学半年,那时又吃不饱,这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为了怕传染给其他同学,我被隔离了。但是住在小屋里、病房里,我也没有一天放弃过学习,结晶学我一堂课也没上过,就是凭自学而得到优的。之后五年当中,医生不断给我放宽条件,能够四小时工作了,能够八小时工作了,能够全天工作了。我心里想,只要让鸟飞出去,它总会上蓝天的!我还是尊重科学的,每个月照常到海淀医院做结核病照射,但是我又开始新的征程,我几乎用比别人多一倍的时间用来学习,晚上人们都睡了,我还在自习室里,一直到深夜才回来。早上,同学们还没起,我又爬起来到自习室去学习。没有表,也不知道时间,就这样五年时间过去了,我的肺病也好了,我的学习,36门课有35门获得了优秀。当时我的理想就是希望能到边远的地方去,因此,在与同一所大学学生座谈的时候,学生问我你年轻时有过冲动吗?我说我有过,我在毕业的时候曾经写过两份血书,要志愿到西藏去。但是后来学校留我做研究生。研究生毕业以后,即使有留在北京的条件,我依然到了西北。到西北以后,开始在农村劳动一年,后来开始从事专业工作,第一年是淘重沙,这是一个专业名词,很多人可能不懂,就是通过淘沙,把重金属物质分离,然后我就开始接触业务,先是做小组长,然后做大组长;先是记录,然后能写报告。冬天整理的时候,有了空闲,我每年都要做一个计划,今年学力学,明年学数学,后年学英语,再有时间学点历史,我从来没有灰心过。我想青年人只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摘编自新华网)
案例分析提示
温家宝总理与网友的这段网上聊天对当代青年人认识理想和信念具有很强的启发性。温总理并不认可当代青年缺乏理想、没有责任的说法,他希望青年人能够勇于面对人生中的挫折,特别是不要在困难面前丧失斗志,只有这样才能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地去努力奋斗,成为祖国和人民的未来和希望。温家宝总理还结合自己年轻时求学和工作的经历告诉了我们自己是如何面对挫折和困难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温总理在求学期间身患疾病,却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想,在艰苦的条件下通过刻苦的学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当代青年学子树立了榜样。温总理的经历告诉我们,理想的实现必然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并且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也必然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波折,要想实现理想,就必须正确面对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和逆境,坚持理想,超越困难,才能到达成功。同时,温总理还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青年人要树立为祖国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努力奋斗的远大理想。毕业之后,温总理并没有选择留在北京而是选择到西北艰苦的环境中去锻炼自己,这也为今天的青年学子如何作出人生选择提供了启示。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中国青年和当代大学生,只有将自己的理想同祖国和人民的需要紧密结合,将自己的发展同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为祖国奉献青春,才能大有作为。最后,温总理还告诉广大青年人,实现理想要有明确的计划,按照计划不断去努力,才有可能实现理想。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良好的计划能够帮助我们在困难面前树立信心和勇气,一步一步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前进,最终一定能够到达理想的彼岸。正像温总理所说:“青年人只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思考题
1.谈一谈温总理的个人经历对你有什么启示。
2.结合现实谈一谈对大学生到基层一线就业的看法。
案例九
每天早上7点打开电视机,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节目中,朝气蓬勃的新闻主播赵普就以健康、清新、亲和的主持风格,牢牢吸引了中国亿万电视观众的目光。1971年,赵普出生在安徽省太平县一个贫穷的小山村。赵普读初中时,考虑到家里的困难,懂事的赵普决定放弃读高中考大学的机会去参军。转业后的赵普做过工人,当过修理工,后来到了安徽省体育局保卫科工作。要强的他想:虽然是金子总会发光,但只有朝理想不断努力,有一天机会降临时才会被伯乐发现。从此,每个月几百元的工资,大部分都被他用来买有关主持艺术的书籍。为了练好普通话,咬准每一个字音,每天下班后,他都会将《现代汉语词典》上的字连同拼音抄满6页,折成小卡片,放在衣兜里,一有时间就一个字一个字地进行练习。他又专门从书店里搜集一些印有电视主持人形象的挂历,贴在镜子旁边,对照着模仿。不久,机会真的降临了。1991年,安徽省气象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一名临时气象播报员。他向气象台递上自己的简历却被告知他的学历太低,不符要求。赵普诚恳地说:“虽然我没上过大学,但我学习了很长时间的主持艺术,恳请您给我一个机会。”这位领导听赵普的确吐字清晰准确,又经不住他苦苦请求,最终同意让他试一试。经过考核,赵普的综合素质竟远远超过其他竞争者,应聘成功了!从此,他一边当好体育馆保安,一边抽时间做好临时气象播报员,一边自学,每天都忙忙碌碌。
1995年,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干部专修班正在全国招生。他毅然决定报考。他用4个月的时间学完整整3年的高中课程,1996年2月,只有初中文凭的他终于接到了北广播音系的录取通知书!转眼半年的学习过去了,1996年底,学院开始鼓励干修班的学生外出实习。通过查询,赵普意外地获悉北京电视台正在招聘节目主持人。他立刻带上自己的资料跑去应聘。北京电视台的领导看了他的资料和临场表现后,最终同意给他3个月的试用期。为了尽早展现个人的主持才能,赵普通过在充实自己的同时不断寻找机会。他日夜守在录播室里,遇到同事们出镜,他就一个声调、一个表情、一段串词地细细揣摩。录制节目的空闲,他就捧着有关主持的专业书籍苦读。赵普的苦心没有白费。1997年2月12日,大年初六,台里提前录制的一档迎新春的节目,需要一个外景主持人补录一些外景。可是这时台里正式的主持人不是正在录制其他的节目,就是回家过春节还没回来。赵普立刻提出申请,制片人同意后,他扛起摄像机,就冲出了门外,出色地完成了这次外景任务。节目一经播出,便受到一致好评。台里另一个制片人在看过这期节目后,竟主动找到赵普,点名要他主持自己负责的《财经报道》节目。1997年底,赵普又被选中做《热线律师》的主持人。自此,他开始频频出现在台里的“新闻播音排班表”上,逐渐在台里站稳了脚跟。终于,北京电视台正式与他签订了聘用合同,他真正实现当主持人的梦想了!到了2001年,赵普已经不满足只做一个单纯的主持人。他开始有意识地从一个制片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并挤出时间,到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进修制片专业。通过4年的刻苦学习,赵普拿到了制片专业的本科学历和学位,他先后领衔近20档节目,并获得了中国第六届金话筒奖提名。
2006年年初,恰逢中央电视台举办“魅力新搭档”比赛,赵普出人意料地拿着材料去报了名。经过40多天的比赛,赵普从千余名选手中脱颖而出,夺得了这次比赛的第三名,果真冲进了中央电视台,成为中央电视台出色的新闻主播之一。
(摘编自百度百科)
案例分析提示
赵普是广大观众所熟知的央视著名新闻主播。从安徽省太平县一个贫穷的小山村走到央视新闻的主播台,赵普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支撑他一路走来的,是能够成为一名播音员的理想。作为一名仅有初中学历,赵普凭借着自己对于播音事业的热爱,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为了实现自己看起来遥不可及的理想不断地积累自己。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理想虽然产生于现实,但是并非对现状的简单描绘,而是与奋斗相联系的未来的现实,他激励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一步步地为实现理想的目标而奋斗。在为理想奋斗的过程中,赵普将成为一名播音员的理想逐渐内化为一种强大的信念,支撑着他在艰难的生活中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从一名工人、体育局保卫人员到省气象局的临时气象播报员,赵普迈出了实现理想的第一步。后来,他通过刻苦的学习,利用短短四个月的时间复习了高中三年的课程,考取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干部专修班,获得了系统学习播音专业知识的机会。他又凭借着对理想的执着精神,成功应聘到北京电视台工作。赵普并没有因为理想的初步实现而沾沾自喜,他仍然不忘时刻积累自己,提高专业能力,为了更高的理想目标的实现一步一步踏实付出。人们常说“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在赵普身上得到了成功的应验。从北京电视台的一名临时工作人员最终获得了出镜记者和节目主持的机会,都是离不开赵普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和提高。在已经在北京电视台站稳脚跟,成为多档节目主持人的情况下,赵普开始有意识地从一个制片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到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进修制片专业,为了更高的理想而奋斗,最终成功通过中央电视台“魅力新搭档”的比赛,冲进了中央电视台,成为中央电视台出色的新闻主播之一。赵普的例子告诉我们,理想是指引人生前进、提升人生高度的重要推动力,坚定人生的理想信念,不断地积累自己、提升自己,我们的人生将在理想的指引下不断获得丰富,收获精彩。
思考题
1.结合上文案例谈一谈理想在赵普成功的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2.试论述如何通过对理想的不断追求实现自己精彩的人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