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廉政文化建设面临的心理梗阻
人的生理行为过程和思维行为过程是贯穿了规律性的心理行为过程。腐败的不归路,其实就是腐败心理行为的不归路。心理防线才是反腐败的第一前沿防线和保证。腐败从心理上说,其根本原因还是人性的非善良因素的恶性膨胀。加强廉政文化建设,首先必须排除来自心理的障碍和梗阻。
1.代价投机心理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心理倾向,即认为要发展市场经济,人们的思想意识就必然会受到各种不良思想的侵蚀,滋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投机心理,从而付出腐败的代价。也就是说,在商品交换中难免存在着请客送礼、行贿受贿、以权谋私、弄权渎职等现象。其实,这种代价论是一种非观念模糊的心理状态。这在少数腐败分子看来,出现一些腐败现象是一种天经地义的事情,搞点腐败合情合理。同时,我国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旧体制不可能马上消失,新体制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建立和完善起来。在破和立的过程中,新旧两种体制不可避免地产生摩擦和碰撞,有时会出现某种空隙或无序状态。在改革的不同层次的衔接上,不可能绝对吻合,从而也会导致某些脱节和失控。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非制度化、非规范化、非法制化,为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制造了大量机会成本。一部分人就是抱着投机心理,钻政策、制度、法律、管理的空子,一旦得逞,便屡试不止。
2.失衡补偿心理
腐败分子大多深受党和人民长期的培养和教育。工作初期,往往能够知恩图报,意气风发,做一些有所作为的好事乃至大事,会产生一些不错的业绩,从而得到组织的关注、提拔和重用。不过,面对现实社会中权力和金钱的刺激与诱惑,他们的功利需要逐步变得相当强烈。一旦职位快速提升,权力逐步扩大,原本强烈的个体谋权谋钱需要、一再克制的失衡心理和一再压抑的补偿心理随之释放出来,思想防线失守,制度防线失陷。人的欲望无限扩张趋势和社会经济满足欲望实际状态之间差别不断加剧。于是在利益动机驱动下,腐败主体居功自傲,欲望逐渐逼进或超出“欲望满足均衡点”,而这种欲望的满足要通过权力上市和权钱交易的顺利完成来得以实现。个人谋权谋钱的腐败需要和相应权钱交易的腐败条件相结合,滋生“不捞白不捞”的心理,自觉不自觉滑向腐败的泥潭,既由人又不由人地滋生了腐败心理动机和动力。本来就意志不够坚强的为官者不再比工作业绩谁大,而是比谁的腐化方式更“时尚”,谁堕落的程度更“酷”,谁贡献给子女的财富更多,谁补偿得最多。腐败心理恶性循环往复不已并且加大力度而快速运行。
3.事不关己心理
在一些从政者经不起金钱的诱惑,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谋取私利的同时,另一些党政干部却满足于洁身自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腐败现象睁只眼,闭只眼。在他们看来,一不管钱,二不管物,三不管人,搞不正之风无门,和贪赃枉法无缘,廉洁、不廉洁与我无关。一些单位党组织和上级纪检监察部门,对腐败行为不但丝毫没有重视和警觉,反而冷眼旁观,使贪污腐败如入“无人”之境。正是由于一些党政干部和部门中存在的这种无关心理和漠视心理作祟,使得一些地方和部门查处违法违纪案件时,执法执纪没有真正落实,存在失之于软,失之于宽现象。对腐败分子惩治不力,执法执纪不严,往往只触肌肤,不伤筋骨,无法产生强大的威慑力量,从而进一步促成了一些人的冒险冲动和攫取心理,变本加厉、有恃无恐,为消极腐败现象的蔓延开了方便之门,党风廉政建设成为一场“过路雨”,“犹抱琵琶半遮面”。(www.xing528.com)
4.侥幸推脱心理
有些贪官东窗事发之后不仅不吸取教训,反省自己违法堕落的根源和危害,反而痛心疾首于自己的“背运”,自责于自己的腐败手段的拙劣,暴露出其顽固的侥幸推脱心理。从内在腐败心理到外在腐败行为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转变过程。而这个转变过程依托并且取决于外在行为发生的情境心理过程,重中之重是行为根据的所谓“合理化”。腐败分子极为注重从法律、政策、规则等寻找制度根据和漏洞,主要是制度边缘根据、制度空档根据特别是制度交叉而责任不明的模糊根据。腐败分子往往利用这些根据和漏洞大肆开展腐败活动,以期逃脱法律的制裁。而且,在腐败分子看来,人与人的关系归根结底是权钱利益关系、互利互惠关系。利益及其分配既是关系网的组合根据,又是保护伞的激励根据,更是涉入人员协同的维系根据。以为,腐败的利益网络天衣无缝,绝不会暴露。由于腐败给自己带来的“好处”与事发危险性比率的大小严重失衡,导致一些官员难免会把“东窗事发”视作“自然灾害”,以侥幸期望选择所谓的合理化根据,并且认可制度、利益、处事等种种合理化根据是安全可靠的,以为条件成熟、时机已到,便嚣张地投身于外在的腐败行为。
5.姑息放纵心理
近年来,一些从政者冒出这样一种新观念:整党也好,党风廉政建设也罢,不过是“只听雷声响,不见雨点落”,走走过场而已。少数领导干部,对违纪者不是采取“红灯一亮就刹车”的办法,而是为他们说情。现实生活中,还普遍存在一种怪现象:如果是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与普通老百姓犯了同样的罪,不能一视同仁,前者往往只给予党纪政纪处分了事;即使给予法律制裁,也往往较后者轻得多。党籍成了腐败分子的“护身符”。这样,就失去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公正性,就会被某些想搞腐败得利的党员干部所利用。其结果,违纪者的病态心理和袒护者的姑息心理这两道人为屏障成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又一道不能回避的障碍难关。
6.悲观失望心理
在一些人漠视和纵容腐败的同时,也有少数人对腐败现象不去做冷静分析,“闻腐色变”,把不廉洁现象看得过于严重,对反腐败的形势过于悲观失望,而对为政清廉的许多积极因素,先进典型,好人好事看不到,听不进。从而,对党风廉政建设缺乏信心,产生了一种悲观失望的心理。这种心理障碍使得一些党政干部对腐败行为不敢抓,不敢管,缺乏与腐败作斗争的勇气。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党内腐败现象之所以不断滋生,同反腐败思想防线和制度防线中存在许多心理障碍和梗阻有很大关系。因此,我们加强廉政文化建设,首先要克服和排除党政干部中存在的对于腐败的一些心理障碍,从更深的层次上分析和解决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