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生培养制度环境约束的分析

研究生培养制度环境约束的分析

时间:2023-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际上研究生培养制度的主体除以上组织以外,还有个体就是导师及其导师指导小组。

研究生培养制度环境约束的分析

4.3 研究生培养制度环境约束

现实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具体问题,有其深层次的原因,有外部环境因素引起的,也有内部环境因素引起的。这里从不同群体对研究生培养活动认同的差异、本科生培养制度对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制约及学术行会组织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对导致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存在缺陷的内外环境约束因素进行分析。

4.3.1不同群体对研究生培养活动认同的差异

从研究生培养制度的主客体来看,不同群体对研究生培养活动的认同存在差异是导致研究生培养制度设计存在缺陷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不同群体对同一研究生培养活动有一致的认同,那么对研究生培养制度的设计和运行就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不同群体对同一研究生培养活动的认识存在差异,那就会对研究生培养制度的设计以及对研究生培养制度的运行产生比较复杂的影响,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如果对研究生培养制度设计产生消极的影响,就会导致研究生培养制度设计缺陷。实际上不同群体根据各自功能和利益的关系交互对研究生培养制度产生作用和影响,使研究生培养制度在各种关系的博弈中不断发展。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规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机构授予。授予学位的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简称学位授予单位)及其可以授予学位的学科,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出,经国务院批准公布。学位授予单位设立学位评定委员会,并组织有关学科的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必须有外单位的有关专家参加,其组成人员由学位授予单位遴选决定。学位评定委员会组成人员由学位授予单位提出,报主管部门批准。主管部门将批准的学位评定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备案。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负责审查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组织答辩,就是否授予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作出决议报学位评定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负责审查通过学士学位获得者的名单,负责对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报请授予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决议,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决定授予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名单,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备案。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规定可以看出,研究生培养制度存在着极其多层次的复杂交互的主体———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主管部门、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其中教育主管部门又可分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中央的、省市的以及培养单位的主管研究生培养的职能部门;学位授予单位,除校级的培养单位以外又包括院系级的具体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也包括校级和院系级的学位评定委员会。实际上研究生培养制度的主体除以上组织以外,还有个体就是导师及其导师指导小组。同时下一级培养组织又是上一级培养组织的客体,上一级培养组织又是下一级培养组织的主体。中间层培养组织既是培养主体又是培养客体,承担或扮演着多重角色。实际上由于不同群体、不同组织对研究生培养制度的认识不同,各自会从不同的角度对研究生培养活动设计出不同的培养规范和培养规则。不同群体对同一研究生培养活动的认同是不一样的,对培养制度设计的出发点也就不同,培养组织级层越高越强调宏观调控,级层组织越低越强调可操作性。

比如,基层培养单位对规范研究生培养活动的具体制度强调的是使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制度和配套制度有效地组织各个培养环节以确保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如何使研究生招生录取制度是个有效的选拔方法?如何从培养方式上加强研究生学习的责任感与主动性?如何改进研究生课程设置使研究生的学习方法与教学方法更为有效?如何加强研究生学位课程学习与论文写作的联系?如何发挥导师与各学术委员会的指导与监督作用?如何利用本单位以外的学术力量?如何处理博士研究生培养与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关系?研究生、导师、学术委员会的关系问题如何界定?研究生与导师如何互选?谁是合适的论文导师?谁是合适的学生?谁是合适的指导委员会成员?类似这些问题都是基层培养单位侧重考虑的问题。

学术委员会代表学术界审查研究生,而研究生则要向学术委员会证明自己达到了既定学术标准。因此,研究生与学术委员会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研究生必须对此有足够清楚的认识,即研究生必须自己对学位论文的成败负责。导师则扮演双重角色。导师一方面有责任让研究生了解并帮助其达到既定学术标准;另一方面,作为学术界的一员,导师有责任首先审查研究生是否达标。导师既是审查者又是被审查者。虽然研究生论文的成败主要是学生的责任,但与导师的声誉密切相关,由此产生师生互选问题。研究生与导师的互选,研究生选导师是为了自己的学术前途,导师选研究生是为自己的学术声誉。由于学位论文需要师生双方投入长达数年的时间与精力,甚至自己的前途与声誉,因此师生双方都应且都会认真选择。研究生的问题是:哪位导师能最好地帮助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篇合格甚至高水平的论文?导师的问题是:哪位学生最有希望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篇合格的甚至高水平的论文?学术委员会的问题是:如何组织与管理好这个过程。谁是合适的论文导师?对学生选定的题目有兴趣,有能力指导该课题,能合理地预见到该生能按时完成论文,能及时阅读论文手稿及文献并提出意见与建议,能自始至终坚持同一标准与要求,视指导工作为其重要学术职责,能有效地组织与协调指导委员会工作,能够保护研究生使之免于学术委员会的不合理要求,既关心研究生的学业也关心其前途。视研究生为未来同事,平等对待,严格要求。谁是合适的指导委员会成员?指导委员会教师是导师指导能力的补充,但不对论文指导负主要责任,指导委员会一般由学生与导师共同选择。好的指导委员会教师,对学生选定的题目有兴趣,有相关专业知识与能力,能及时阅读论文手稿并提出意见与建议,能自始至终坚持同样的标准与要求,能与导师及其他教师合作。

因此,不同群体对研究生培养活动的认同是不同的,不同的群体代表着不同的制度主体,不论研究生、导师,还是学术委员会,一方面由于不同主体,对同一研究生培养活动产生不同的偏好,就会产生不同的培养制度;另一方面由于制度主体不同,对同一研究生培养制度产生不同的偏好,就会对研究生培养制度的执行程度产生不同的影响。

4.3.2本科生培养制度对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制约

研究生教育处于整个教育体系的顶端并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育层次而存在,尽管研究生教育又分为硕士和博士两个层次,每个层次之中又存在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差别,与其他层次的高等教育也不同,但研究生培养与高等教育其他层次的人才培养有着紧密的联系。研究生培养制度源于本科生培养制度,在本科生培养制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同时也受本科生培养制度的制约,研究生培养制度的设计受本科生培养制度惯性的影响,是研究生培养制度存在问题的又一原因。

(1)对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制约

应该说高等教育都是以培养精英人才为目标的。所谓精英就是那些在某一学科或多个学科中具有突出的智能水平的人才,能够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某个方面或多个方面对人类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但是对本科生培养和对研究生培养的要求有很大差别,对本科生只是要求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对研究生的要求则更高。在实际研究生培养活动中不提或很少提以精英性为培养目标,而使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不准或者说模糊不清。

我们说以精英性为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因为:

①研究生教育虽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研究生教育并不是每个大学人生成长必经的阶段,研究生教育不是教育大众化的对象,研究生教育也不是高等教育普及的领域。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不排斥精英教育,而是将精英教育置于大众化教育的顶端,使精英教育建立在大众化教育之上,大众化教育包含了精英教育。正如克拉克·克尔所说:“我并不相信,为什么大众化高等教育或普及高等教育必然是精英高等教育的敌人,有任何内在的理由,虽然这曾经常常是事实。确实,精英高等教育曾经是高等教育的全部,现在成为一个不断变小的部分。但是大众化高等教育和普及高等教育能够帮助鉴定新的才华转学到精英部门,能够使精英部门变得更加精英成为可能———今天,哈佛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事实上开展了更多选择性低的功能,比它们在没有大众化部门时更加精英化。”(22)也就是说,大众化高等教育不仅不排斥精英教育,而且大众化教育还有实现精英教育的任务。实际上,目前世界各国精英教育都是由研究生教育阶段来实现。

②对精英人才的培养,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要有“大器晚成”的主导思想,研究生教育既然是培养精英,那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有耐心,要有克服急躁情绪,有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的思想准备;要有相对宽松的环境、学术自由的氛围、追求学术的精神,还要有能做研究的基本条件,试想一个还在为衣食所困的研究生,能安下心来追求学术么?

③凡是精英人才都有自己的个性,精英人才培养就要着力培养出人才的个性,特别是对研究生的培养要突出学术个性,这就要求对研究生的培养更要体现因材施教,把研究生的内在潜质激发出来,所以有人风趣地说研究生的成长是导师用烟熏陶出来的。从另外一个方面去理解,研究生培养就不能搞批量生产,像研究生扩招的做法,或一个导师带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研究生的做法都是违反精英人才培养规律的,不仅培养不出精英人才,而且还会埋没人才。

④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的目标和标准等都有很大的不同,不能用研究生培养目标、学术标准与规模来规范大众化高等教育。同样,也不能用大众化教育的培养目标、学术标准与规模等来要求研究生培养。

(2)对教学组织形式的制约

我国本科生教学组织形式多年以来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注重理论性、系统性、学科性、知识性,缺乏结合实际的案例式教学、综合性教学;存在教研室、实验室、研究室相脱离,基础理论、专业基础和专业教学相脱离的问题;产学研之间缺乏利益互补的自然联系,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内容日益贫乏。在教学方法上,一向以“教”为中心,以灌输式地传授已有的知识为主导思想,不注重培养学生自己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受本科生培养惯性和老师惰性的影响,长期以来研究生培养同样是“以传授知识为主”,未能自觉地把增强创新精神和技术创新能力的要求贯穿于研究生教学组织形式的全过程。虽然国内不少院校已采取措施,开始对研究生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创新的尝试,但离时代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制度还是“应试教育”为主;招生制度对“应试教育”弊端还在继续强化,在研究生招生录取时忽视对本科生毕业论文及其他实践环节的审查,既不利于保证研究生招生录取质量,也不利于引导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重视毕业论文和实践环节。

(3)对研究生培养方式的制约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培养研究生的基本方式是让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活动,通过研究生培养活动使研究生参与知识创造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研究生具备在实际的工作中进行继续研究和创造的能力,这是由研究生培养的根本任务决定的,研究探索性构成了研究生的主要培养方式。研究生教育最基本的特点也是区别于本科生教育的特点,就是要有专门系统的研究训练。大学“必须包括两个层次的活动:低层次的活动是为那些还在学习如何学习的人准备的活动;高层次的活动是为那些已知道如何学习、懂得如何创造新知识的人准备的活动”(23)。这里的“低层次的活动”就是指本科教育,而“高层次活动”则是指学士以上的研究生教育。高层次活动就是探究,就是研究。这种“研究”是“对原则进行发展、详细阐述和精练提纯的科学研究,以及收集和运用经验性资料以帮助这种研究工作的进行,是大学的最高活动之一”。(24)研究生培养过程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探究就是用科学方法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研究生探究活动也是研究生建构知识、形成科学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过程。研究生培养就是科学研究、知识建构、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活动。但是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受大学本科生培养制度的影响,既缺美国的企业后工业培训体系,又缺德国重实践的环境,疏于与实际的联系,教学及研究与实践脱节,研究成果成功转化率不到10%,广大教学与研究人员游离于企业与市场之外。(25)在照抄照搬原苏联本科生培养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我国本科生培养制度,受到本科生培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理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研究生培养方式上往往重理论灌输、轻视实际科研能力的培养,就是研究生参与了导师的课题研究,也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的低水平重复劳动。所以,在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培养方式不能满足社会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日益突出。

(4)对研究生知识结构的制约

如果说大学是探究高深知识的场所,那么大学中研究生培养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高深知识和创造高深知识。这是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的又一区别,对本科生的要求是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技能,研究生就必须发展高深知识和创造高深知识。高深知识的本身是发展着的,知识不仅具有继承性,同时具有发展性和创造性,才能不断出现新知识。伯顿·克拉克说:“各门学科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们随时间迁移而发展,并获得不同的声誉。”(26)知识同样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和创造出来的,发展知识是指高深知识的增长主要依靠学科知识的积累,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知识会产生突破性的增长,创造知识是一个从无到有,由浅入深不断产生新知识的过程。大学是研究高深知识的场所,研究生就是以研究高深知识和发展高深知识为己任,发展高深知识和创造高深知识成为研究生培养的根本任务。不论是人文学科领域,还是自然学科领域,知识的发展和创造也是十分明显的。不同的时代同一思想也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即发展就是创造。“常规组织机构明显地是作为实现已知、确定的目的的合理手段而建立起来的,然而由于知识是一项探索未知世界和不确定事物的工作,要通过常规组织机构对其加以系统化是很困难的。”(27)从科学知识发展和创造的动态过程看,揭示科学是科学家不断发现新理论,从而不断引起革命的过程,发展和创造知识是一项无止境的任务。人类知识产生与发展的方式以及人类知识体系的形成是人类探索自然世界、社会现象和人类自身发展规律的结果,知识的产生主要依靠对知识的怀疑、猜测、争鸣和反驳,因而,问题的寻找和理论的猜测成为科学工作的核心,高深知识发展的方向是多维度的,具有非线性、不确定的特征。正是高深知识发展和创造的不确定性,更需要研究生培养以发展和创造知识为主要任务,在知识的领域内进行坚持不懈的探索。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健全及新兴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发现由于受本科教育甚至是中等教育的高中阶段过早分科的影响,使专业分得过细、口径偏窄,不利于学科之间交叉与融合,对研究生知识结构来说,主要的问题仍然是知识面窄,缺乏自然科学和技术以外的知识,局部知识陈旧,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对实用性注意不够;对能力结构来说,实际动手能力和沟通能力普遍欠缺,计算机技术普及后似乎书面和口头沟通能力没有增强反而更差了,研究生扩招以后实际动手的机会更少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尤其是各类学科新技术的相互渗透、交叉,其边界逐渐模糊,社会岗位多样化的需求,要求研究生知识结构必须不断扩展。

4.3.3学术行会组织的影响

学术行会组织就是为保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的行会组织,西方大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称为学术行会组织。西方大学从中世纪初期的学者行会演变为学术法人,又从学术法人演变为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经历了一段相当艰难的历程。(28)学术行会组织一方面要主动适应社会的变革,另一方面又要保持自己的学术传统,学术行会组织形式的变革不仅要解决外部适应性问题,还要解决学术行会组织的内部适应性问题,其特色就是保持自己的学术自由和运行的独立性。学术行会组织对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影响不可低估。我国对研究生培养制度影响比较大的行会组织有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但是它们都依附于主管部门,不折不扣地成了政府部门的代言人。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于1994年7月26日在北京正式成立。到2005年3月为止,学会共有团体会员单位468个。学会现设8个分支机构:文理科工作委员会、工科工作委员会、农林学科工作委员会、医药科工作委员会、师范类工作委员会、信息管理委员会、评估委员会、德育委员会。学会自成立以来,按照章程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多次组织全国性学术会议,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学会开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组织学术交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与合作,开展咨询、培训等活动。

中国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简称评估所)成立于1994年7月,是中国唯一一家专门从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的事业机构。评估所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的委托,广泛聘请各方面专家学者,开展对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评估;对各学科博士、硕士点及其研究生教育和学位授予质量的评估;促进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所是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评估工作委员会挂靠在评估所。评估所面对社会开展咨询服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接受社会各界委托的评估工作。评估所积极从事高等教育评估基本理论、评估技术与方法以及评估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评估所承担了中国首次普通高等学校及研究机构研究生院的评估工作,承担了全国数学化学力学电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五个学科259个博士点的合格评估和上述五个一级学科的选优评估工作。

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成立于1999年11月26日,由全国33所研究生院一致建议,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简称联席会)。目前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会员单位共有57所研究生院。2002年10月26日通过了《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条例》。联席会接受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指导,其主要任务是对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和重大改革方案等进行研讨,研究探讨加强研究生院建设,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全面素质,改革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使研究生教育不断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需要的新思路和办法,为国家决策提供参考意见,以利于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研究探索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院的路子,不断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和效益,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及国际声誉,使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更加完善。联席会的主要工作职责包括: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和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改革和发展的建议,为国家决策提供咨询意见;促进我国研究生院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在成员单位间就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有关问题进行交流、研讨和协调;开展国际研究生院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交流;接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有关部门委托的评议工作。

近几年“高等学校与科研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评估工作委员会”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全国“研究生院长联席会”等单位和部门,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的指导下,根据国家学位条例及有关研究生教育的文件精神,针对研究生培养工作存在的问题,多次举办研讨会,调查研究,总结、交流经验,探讨改革措施,改进和完善研究生培养制度,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错误的导向也不少。

在首届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期间,就有不少专家学者大声疾呼,清华大学力学系博士生导师郑泉水教授指出,现行评估体系是影响博士生培养质量的致命因素。我国现在的评价体系是数量体系,缺少一套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是做给外行人看的,这种评价体系对我国科技发展伤害非常大。目前这种评价体系,比没有还糟糕。没有还可以专心做学问,有就得应付,这样就造成了学术风气浮躁。大家追求的是数量,追求的不是学术上的东西,就可以弄虚作假,因为没有同行来判断。在科研项目上,不看你的产出,只有能弄到钱就是英雄。其结果是什么项目都接,什么领域都做,做十几个领域,学术水平自然难以保证。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皓明教授指出,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不能让学生总是参加项目研究,而不提出科学问题。项目应当是培养博士生的载体,不是我们研究生的目标,研究生的目标是要从项目中提出科学问题进行研究,来提高自己的思维深度和理论水平。如果仅仅是以完成任务为终极的话,就同一般科研机构搞科研差不多了。(www.xing528.com)

【注释】

(1)洪巧俊.“卖房硕博连读”如竭泽而渔[N].华商报,2006-10-12.

(2)小伙逼残疾妈妈刷厕所挣学费供自己念研究生[N].新商报,2007-10-9.

(3)这篇文章在网络上被广泛转载,文章的题目也有好几个,分别叫《下辈子死也不读中国的研究生?!》、《读研究生让我心虚》、《我一直都不太愿意提起我的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学位》———引者注。

(4)陆俭明.博士生培养杂议[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1):69.

(5)加强研究,认真实践在改革中逐步完善研究生教育制度[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86(2):17.

(6)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中国教育成就(1980—1985),中国教育成就(1986—1990),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1991—1997),中国教育年鉴(1999),1999年中国教育统计公报;2000—2001年数据,来自教育部高教司2000年、2001年教育事业统计;2002—2006年数据,来自教育部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7)原春琳.07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有128.2万人报名[OL].[2006-12-13].http:∥www.learning.sohu.com/20061213/n247001450.shtml.

(8)李仁主,李晓梅.今年全国高校计划招生近610万,研究生逾42万[OL].[2007-01-23].http:∥www.365zhaosheng.com/html/2007/12/2007123154457.shtml.

(9)加强研究,认真实践在改革中逐步完善研究生教育制度[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86(2):20.

(10)聂海清.关于优化博士生培养制度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5(2):57.

(11)李江源.论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教育制度推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8):2.

(12)李汉林,渠敬东,夏传玲等.组织和制度变迁的社会过程———一种拟议的综合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5(1):95.

(13)吴镇柔,陆叔云,汪太辅.中华人民共和国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制度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65.

(14)王宗敏,张秀岩.多元化办学模式探索[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28.

(15)邬大光.试论高等教育管理、办学与投资体制改革的相关性[J].高等教育研究,1999(2):24.

(16)曾天山.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反思[J].教育研究,1998(2): 22.

(17)徐冬青:转制学校需要“断奶”[J].教育评论,2002(4):48.

(18)谢万华.论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0(4):62.

(19)李发伸.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学术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G]∥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87,292.

(20)毛亚庆.教育的设计与未来的教育[M].信阳:河南美术出版社,2002: 12.

(21)李汉林,渠敬东,夏传玲,等.组织和制度变迁的社会过程———一种拟议的综合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5(1):97-98.

(22)[美]克拉克·克尔.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80.

(23)施晓光.美国大学思想论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9.

(24)[美]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M].汪利兵,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9.

(25)郭重庆.创新人才与高等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12): 10.

(26)[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5.

(27)[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5.

(28)曹汉斌.西方大学法人地位的演变[J].高等教育研究,2005(10): 1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