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生培养制度初创阶段的分析

研究生培养制度初创阶段的分析

时间:2023-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历时6年基本结束,到1957年底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29所,基本实现了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发展专门学院,发展工业学院和师范学院的目的,形成研究生培养的基本格局。

研究生培养制度初创阶段的分析

3.2 研究生培养制度初创阶段

从1949年到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布之前是研究生培养制度初创阶段,用了长达30余年的时间,主要通过第一次院系调整,确立研究生培养单位,形成研究生培养格局,为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期间经历了初创———变革———动荡———恢复等历史过程。新中国研究生培养工作,从1950年开始招生,后经过“文化大革命”的长期中断,又从1978年恢复招生,到1980年国务院成立学位委员会,期间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依据国家建设的整个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1952年5月,中央教育部制订了《关于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计划》,提出了院系调整的原则,从1952年到1957年对全国211所高等学校进行了有计划、有步骤的院系调整。调整的方针“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3)历时6年基本结束,到1957年底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29所,基本实现了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发展专门学院,发展工业学院和师范学院的目的,形成研究生培养的基本格局。

这次全国范围内的院系调整,有着深远的影响,左兵在博士论文中作了很好的归纳,下面摘录部分加以介绍。

20世纪50年代的院系调整从1950年开始酝酿,到1952年全面展开,至1954年收尾,最后1956年又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调整,前后历时6年。整体来看,1953年前的院系调整属于高校院系结构的调整,对院系设置和学科布局考虑居多,而1955年和1956年的院系调整偏重于对沿海和内地建设的结构布局的调整。这次院系调整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

(1)整顿和加强了综合大学

这次调整的综合大学共有8所,主要是调整综合大学的内部结构,即将原来的包含文、理、法、工、农、商、医、师范等多学科领域的综合大学调整为文理科综合大学,调整后的综合大学调出了原有的工科或农、医等科,加强了文科、理科,把相同、相近的某些系科相对集中,形成了新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很多优势学科至今仍然是这些学校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但是在调整中也破坏了一些大学的传统学科和基础学科,削弱了某些方面的综合培养能力。

(2)扩大了工业院校和师范院校的数量和学校规模

1952年院系调整中,高等工科院校调整的力度最大,调整后的工科院校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多科性工业高等学校,如清华大学天津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它们突出了工科学系和专业的设置,使工科人才的培养规模和能力大大增加;另一类是高等工业专门学院,如北京地质学院、中国矿业学院、华东水利学院等。它们主要依据当时我国经济建设对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借鉴苏联发展高等教育为经济建设快速培养对口人才的经验,按照行业部门设置了相关专业,如水利学院设置陆地水文海洋水文、水工建筑、港工建筑、农田水利等专业。这次调整加速了工业人才和师范类人才的培养,院系调整后工科学生数大量增加。1952年工科学生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改变了以前以文法科为主的学校和学科结构。通过增设钢铁、地质、矿冶、水利等12个工业专门学院,以及建成机械电机化工、土木等比较齐全的工科专业体系,改变了旧中国不能培养配套的工程技术人员的落后状况。(5)

为了适应中小学教育的巩固提高和快速发展的需要,迅速解决师资人才匮乏问题,1952年和1953年对师范院校都进行了重点调整。1952年的调整方案涉及了12所师范院校,如北京师范大学由原北京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各系科合并组成。这些师范院校的调整充分考虑了地区分布的特点,使这些高校在各地区的师范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调整后的师范院校共有33所,比1950年增加了21所,并扩大了学校的规模,大大增强了培养师范人才的能力。1953年调整的40余所院校中,师范院校占17所。如沈阳师范学院由沈阳师范专科学校和东北教育学院合并组成,福州大学校名取消,改为福建师范学院,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三所学校的校名取消,其中的师范部分分别独立建院。经过这次院系调整,师范院校的招生规模大大提高,1953年师范院校的招生数量仅次于工科院校。1953年,工科招生34100人,占各科类招生比例的42.1%;师范类高校招生20200人,占各科类招生比例的24.94%;文理科招生9900人,仅占各科类招生比例的12.22%。(6)

(3)理工院校和理工科系分家是这次院系调整的明显特征

为了满足国家建设对工业人才,尤其是机、电、土、化等重工业人才的迫切需要,这次调整重点加强了工业院校,着重发展工科特别是重工业学科。但是调整时没有充分考虑理科发展和工科发展的密切关系,只是机械、简单地模仿前苏联文理合校、理工分家的办学模式,在调整中把我国一些历史上长期形成的理工结合的著名大学工科系科调整出来,单独成立为工业院校和工业专科学校的单科性院校。如交通大学原来有工科、理科、管理三个学院,这次调整中把理科调到复旦大学,管理调整到财经学院和铁道学院。虽然综合大学是这次院系调整的重点之一,但是调整后的综合大学只是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结合在一起,因此,我国院系调整后的综合大学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多学科的综合大学,只是文理合校、理工分家的文理科综合大学,这次调整使一批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著名大学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被改造成多科性工业院校,而且是“理工分家”格局下的工业教育。这样学科综合性的丧失直接削弱了学科相互渗透和交叉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和创新思想的萌发,这种弊端在日后的高等教育发展中表现得越来越突出。

(4)调整了高等学校发展不平衡的结构布局

1952年5月,《教育部关于全国高等学校1952年的调整设置方案》中,对我国当时6个行政区域99所院校进行了调整。(7)

这次调整都是在大行政区的内部进行,高等学校地区分布不合理的状况并没有得到解决。因而,1955年在修订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中共中央提出:高等教育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必须和国民经济计划的发展计划相配合。学校的设置分布应避免过分集中,学校的发展规模一般不宜过大,高等工业学校应该逐步地和工业基地相结合。高等教育部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积极采取措施,有计划地继续调整部分高等学校的院、系、专业的设置和分布,逐步改变高等学校过分集中于少数大城市,尤其是沿海大城市的状况。在前几年院系调整的基础上,1955年继续将沿海地区一些高等学校或系科迁到内地组建新校或加强内地原有学校,这就为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经过这次调整,内地高等学校由1951年的87所,增加到115所,在校学生数由1951年占全国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总数的38.6%上升到44.1%。西安作为新兴的工业基地,高等学校由1951年的8所增加到1957年的22所。(8)至此,我国高等教育地域布局不均衡的状况得到改善,并初步形成了我国高等教育新的办学格局。

(5)重点调整工科院校

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建设,20世纪50年代,我国特别重视工科类专门人才的培养。1951年11月3日,教育部召开了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会议上制定了全国工学院院系调整方案,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的召开拉开了院系调整的序幕。这次调整有两个主要内容:一是扩大工科学生的招生规模。1951年工科类在校学生为31.6万人,1952年全国工学院本科生及专修科与专科学校学生共招29500名(如不经调整,只能招15000名);其中55%为专修科与专科学校学生,45%为本科生。(9)二是以华北、华东、中南三个地区的工学院为重点作出了适当的调整,其调整方案如下:(www.xing528.com)

北京大学工学院、燕京大学工科方面各系并入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改为多科性的工业高等学校,校名不变,清华大学的文、理、法三学院及燕京大学的文、理、法方面各系并入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成为综合性的大学,燕京大学校名撤销。

南开大学的工学院及津沽大学的工学院合并于天津大学。

将浙江大学改为多科性的工业高等学校,校名不变。将之江大学的土木、机械两系并入浙江大学,浙江大学的文学院合并入之江大学。

南京大学的工学院划分出来和金陵大学的电机工程系、化学工程系及之江大学的建筑系合并成为独立的工学院。

将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两个航空工程系合并于交通大学,成立航空工程学院。

将武汉大学的矿冶工程系、湖南大学的矿冶系、广西大学的矿冶系、南昌大学的采矿系调整出来,在湖南长沙成立独立的矿冶学院,以培养有色金属的采矿冶炼人才为主,并增设采煤系及钢铁冶炼系。

将武汉大学的水利系、南昌大学的水利系、广西大学土木系的水利组合并,成立水利学院,仍设于武汉大学。

中山大学的工学院、华南联合大学的工学院、岭南大学工程方面的系科及广东工业专科学校合并成为独立的工学院。

此外,东北三个工学院暂不予变动,但须实行重点分工,具体方案由三校负责人作进一步的研究。西南工业专科学校航空工程专科,则并入北京工业学院(即原华北大学工学院)。

从上面的调整方案可以看出,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将工学院从综合大学中分离出来,成立独立的工科院校,二是工科院校分为多科性工科院校(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单科性院校(如矿冶学院),三是把几个大学相同领域的系科合并成立单科性院校。

(6)调整工科的专业设置

1952年以前,高等学校的工学院一般设机械、电机、土木、化工等系,少数学校设有地质、航空、铁道、水利、纺织等系。系以下一般不分专业,只有少数系划分专门组,如土木系下设测量专门组。1952年后进行院系调整,建立了钢铁、地质、矿冶、水利、航空、土木建筑、农业机械化等工业专门学院,同时参照原苏联高等工业学校的办法,相应按地质、矿业、动力、冶金、机械、电机和电气仪器、无线电技术、化工、粮食食品、轻工、测绘水文、土木建筑工程、运输、通讯、军工等15个专业类别,逐步设置为工业建设所需的各种专业。到1954年,工科本科专业共有137种,初步形成了我国高等工科专业的结构体系。随着工业建设的发展,新的工业部门的建立,1957年,工科本科专业发展到183种。(10)

(7)削弱了财经、政法等文科院校的力量,取消了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

院系调整中减弱了财经、政法等文科院校的规模和数量。1953年与1949年相比,财经类学生数从19362人降到13472人,占大学生数的人数比例从16.6%降到6.4%,政法类学生数从7338人降到3908人,占大学生数的人数比例从6.3%降到1.8%。(11)财经院校1952年前有19所,经过1953年调整只剩下7所。此外,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人类学等许多学科被取消。比如,北京大学曾是我国政治学学科的发源地,早在1898年京师大学堂建立时就设置了七科三十五目,其中政治科下分政治学、法律学两门。西南联大时,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在昆明组合成西南联大,国内实力最强的三个政治学系结合在一起,无论是教授阵容、课程设置还是教学水平,皆可谓空前绝后:教授多为海内外知名人士,如北大的钱端升、崔书琴,清华的张奚若、萧公权,南开的王惫愚、罗隆基等,堪称群星荟萃。1949年后,由于政治形势突变,政治学的课程方案被改变,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主导课程。至1952年院系调整,政治学被确认为“资产阶级伪科学”,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各大学政治学系一概取消,师生纷纷被迫改行。(12)

高等院校调整,学习前苏联教育经验,改革旧的教育体制,这一系列举措为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形成打下了基础。为了提高师资质量,一方面加紧创办新式大学,依靠前苏联专家,加紧培养新师资;另一方面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高等学校内部或研究所的研究工作,依靠前苏联专家和中国专家来培养我国高校的师资和科学干部。

学习原苏联教育经验是从改造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始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前身创办于1920年的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东省特区工业大学,1935年为日寇接管,日寇投降后由前苏联接办,1950年移交我国,开始全面改革和扩建。1950年4月29日,教育部按照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刘少奇的指示精神,提出《哈尔滨工业大学改进计划》。计划指示,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性质是以培养工程师和理工学院师资为主,应效仿苏联工业大学的办法,培养理工科人才,以代替派大批学生到前苏联留学;并每年抽调各大学理工学院讲师、助教和教授150人入该校参加教学研究班,在前苏联专家帮助下,研究深造,以提高国内大学理工科的师资。研究班学制两年半,毕业后一部分研究生能用俄文或中文在高等工业学校里讲一门专业技术课。另一部分则在工厂、矿山做高级技术干部,或到科学研究机关做研究工作。1950年5月26日,教育部发出《关于高等学校1950年度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规定》指出:各校招考研究生时尤应注意与国家建设之密切联系,严格选择思想进步、学业优良,有研究能力和学业前途的青年。研究生的招考除华北五省二市由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审查核准外,应经各大行政区教育部门的审查,并转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核准后才能举行。哈工大在学习前苏联、改革理工科教学方面起了示范和先行的作用。其办学经验,乃至相应的教学计划、专业设置、科学研究等都成为当时各高校学习的范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