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2】
呼唤缺失的“感恩之心”
8月中旬,在湖北省襄樊市总工会、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举行的第九次“金秋助学”活动中,由于受助者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甚至没有一句感谢的话,逐渐让资助者心寒,举办方宣布5名贫困大学生被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
去年8月,襄樊市总工会与该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开展“金秋助学”活动,19位女企业家与22名贫困大学生结成帮扶对子,承诺4年内每人每年资助1 000元至3 000元不等。入学前,该市总工会给每名受助大学生及其家长发了一封信,希望他们抽空给资助者写封信,汇报一下学习生活情况。
但一年多来,部分受助大学生的表现令人失望,其中2/3的人未给资助者写信,有一名男生倒是给资助者写过一封短信,但信中只是一个劲地强调其家庭如何困难,希望资助者再次慷慨解囊,通篇连个“谢谢”都没说,让资助者心里很不是滋味。
今夏,该市总工会再次组织女企业家们捐赠时,部分女企业家表示“不愿再资助无情贫困生”,结果22名贫困大学生中只有17人再度获得资助,共获善款4.5万元。
报道在2007年8月22日的《楚天都市报》登出后,在短短一天时间内就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经新浪、腾讯、网易、猫扑等多家网站和网上社区转载,并进行了“受助该不该言谢”的相关调查,引发40多万网友热议,多数参与网上调查的网友认为应该常怀报恩之心。随后该报还围绕“感恩心态”推出了一系列报道,进一步引起了广泛关注。
消息来源:《楚天都市报》2007年8月22、23日
【案例3】
在数字革命面前,中国出版业没有退路
2007年7月16日到19日,第二届数字博览会在北京召开。与两年前的第一届相比,这一届数博会更加注重应用层面的探讨,如传统出版如何与数字技术对接,如何实现数字化转型;而在参展商方面,除了国内外著名的数字出版企业和技术提供商外,杭州日报报业集团、高教出版社等传统出版单位也参与其中,它标志着数字出版在国内日益蓬勃,已经蔓延并深刻地影响到出版行业的众多领域。
回想两年前的第一届数字出版博览会,当时数字出版的概念还刚刚提出,讨论还局限于概念上。但是,在短短两年后,数字出版已经写入了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国家“十一五”新闻出版业的发展规划。两年间的变化让人目不暇接。截至2006年底,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近200亿元,数字出版产业极大地促进了传统出版业的发展。
众所周知,从1999年到2005年,纸阅读率持续走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网络阅读的持续走高。英国有一份调查表明,25岁以下人群中,超过30%阅读电子书;在中国的1.37亿网民中,有超过35%的用户经常在网上看电子书。所以数字化浪潮的来临正在深刻改变着我们所有人,特别是青年一代的消费习惯和阅读习惯。在百度搜索排名中,电子书列居前十名,如果再将广义的数字出版也列入其中的话,那么音频、视频、电影、游戏等也都列在前十名。
在数字化的冲击面前,传统出版业要发展没有退路,只有务实地研究与分析数字化的发展战略和解决方案,从出版产业进步的战略高度来探索数字出版的内涵,才能迎接艰巨的挑战,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
消息来源:《中国读书报》2007年7月25日
10.1.2.1 信息文化对社会的正面影响
(1)信息文化对社会结构及其运行的影响
在未来的信息社会里,社会结构将围绕着网络而建立。如网上政府、虚拟企业、虚拟校园、虚拟图书馆、虚拟社区等,人们围绕网络建立起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展开各种社会活动。人们在网络社会上所发生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构成以网络为主体的信息社会的基本结构。网络社会和传统的建立在人际关系、大众传媒基础上的社会结构共同组成了现代信息社会。
信息文化影响中的社会,在信息和现代技术的支撑下高速、有效地运转。网络的开放性促进了社会职能部门的决策行为公开化、透明化,使公众能更及时、更多地掌握政治信息,甚至直接参与到决策过程中,对政府的执行能力进行监督。网络、大众传媒成为一个交流平台,有助于及时了解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促进社会的民主化进程。借助于网络,传统的紧密型组织结构基础被打破,组织实体逐渐分散化。分散的组织能更灵活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及时对市场信息做出反馈。
信息社会中,决策、管理、经营都要以信息为依据,社会对信息的依赖大大增强。不论是个人还是集团,谁在生产、获取、处理、利用信息等环节中占有优势,谁就可以在竞争中获得优势。由此确定了信息价值观和知识价值观,大量的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包括投融资咨询、人力资源咨询、营销咨询、财务会计咨询、管理信息化咨询等机构诞生,一群知识精英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话语权,引导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势。信息社会中将出现更多具有知识技术含义标准的社会新阶层。
在信息文化影响下,社会呈现出从封闭型到开放性、从一元性到多元性、从依赖性到自主性的转变,人和社会全面发展。信息文化使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差异性、独特性、创新性得到认同;使不同文化冲破时间和地域的藩篱,得到更多展示的机会,加强了世界文化的了解和沟通。人们在这样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里,逐渐变得自信和宽容,在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相互冲突、相互适应之上,最终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社会体系。
(2)信息文化对经济的影响
在信息社会,信息是财富的源泉。人们利用信息,可以创造财富,但要使信息变成财富,还要有综合运用自己的所有知识和智慧的能力,“知识是第一生产力”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能得到体现。在信息社会,利用信息的关键问题并不是信息本身的稀缺,恰恰相反,而是如何从泛滥的信息中获取和利用有价值的信息,是针对人的现实目的的有价值信息资源的相对稀缺。采用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手段,对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管理、配置和利用,从而将知识和智慧变成财富,就是“知识经济”概念提出的现实意义。(www.xing528.com)
在知识经济中,信息消费变成一种独立的消费形式,从实物消费、服务消费中分离出来,要求信息消费者必须具备与信息消费相适应的知识、经验、理解能力和可能占有的条件,即信息消费者要具有一定的信息消费能力,要会利用网络等新型媒体进行信息的有效选择。
在信息文化环境下,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信息极大丰富、交易成本很低、生产和消费中间环节最少的虚拟市场,使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逐渐成为热门的经济形式。据联合国互联网管理论坛2007年11月12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最近10年来全球上网人数总数已从1997年底的7 000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12亿人。其中约有77%的网民涉足网上购物。联合国2000年发表的一份报告表明,全球电子商务交易价值2000年底将达3 770亿美元,预计2001年增加近一倍,达到7 170亿美元,2002年将达到10 234万亿美元,到2003年将占到世界贸易的10%至25%。艾瑞咨询(iResearch)统计,2005年底全球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已经达到了4.9万亿美元,预计到2010年全球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将会达到27.4万亿美元。在我国,2007年仅网络购物市场规模就达561亿元,同比增长117.4%,预测至2011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规模将达到4 060亿元。1995年,硅谷程序员皮埃尔·奥米迪亚创建eBay,网站列出的第一件拍卖商品是一台坏掉的激光打印机,被别人以15美元买下。当他向风险投资公司推销创意时,得到一致的回答:NO,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个主意太糟了。可如今,eBay在全球已有为数超过1亿的注册会员,荣登最热门电子商务网站的龙头宝座。国内能与eBay抗衡的当属淘宝网,它占据了国内个人网上交易市场的半壁江山,甚至成为亚洲最大的网上购物平台,2007年其商品品种8 700万种,相当于国内一家大型百货店商品数目的10倍,第一季度10.2亿元的交易额则是北京某著名商场全年销售额的3倍多。全球电子商务还有巨大的发展前景,除了以技术革命为先导的专业电子商务网站,如亚马逊、当当、阿里巴巴等,一些传统的商业企业,如沃尔玛、必胜客,也涉足网上销售,电子商务在制造业中尤为突出。2004年,欧盟15国中,15%的企业接收网上订单;欧盟25国企业中有27%的企业在网上采购,已有超过25%的企业进入Internet,与制造商和信息服务提供商一起携手开辟自己的网上企业,为用户提供更方便更快捷的服务。网络经济呈现出“有区别的生产”和“有个性的消费”的新经济特征。
(3)信息文化对文化观念的影响
作为信息文化的一部分,信息技术和信息媒介的发展和完善标志着文化的进步,人们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保存、传递和利用,客观上积累和保存了文化,使人类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信息技术为人类创造了新的文化载体,传统文化以电子文本、多媒体等多种形式整合到网络中,被完整地保存下来。自2004年12月14日,全球网络搜索引擎巨头Google宣布计划用六年的时间将1 500万册、共计45亿页左右的印刷书籍数字化以来,其他著名IT公司也相继加入各种数字图书馆计划,Yahoo!加盟了在数字图书馆界颇有声望的Open Content Alliance计划,微软也和英国国家图书馆签约,计划近期内实现十万册图书的数字化工作。在这里,姑且不谈数字化图书的版权保护和传统纸本图书是否会消失等问题,我们可以看到数字图书馆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它可以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知识财富很好地保存下来,并一览无遗地向所有需要它的人敞开,使那些受家庭、社会或地理因素限制而无法享受人类知识和文明遗产的人们有了平等享用的权力。
在保存现有的传统文化的同时,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处理、存储与传递技术,各民族古老的传统文化被发掘出来,并被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其价值被更多人所认识。例如“网络考古”,一度成为热门话题。2005年一位意大利男子出于好奇上网查看卫星地图,竟然意外发现被人遗忘了近两千年的古罗马别墅遗址。独特的传统文化被重新发现,散发出灿烂的光芒,成为经济与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之一。
大众传播媒介和网络等信息技术促进了信息的跨国界传播,使不同文化都能得到展示的机会,不同文化之间得以相互了解、相互交流,在不断的对话和碰撞中,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互摩擦、相互交融、相互吸收。在世界各国文化相互融合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一体化的全球文化和价值观念。
(4)信息文化对人类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影响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活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深度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信息活动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基本的吃、穿、住、行到工作、学习、人际交流,再到生产、销售等经济活动,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活动,许多事情都依赖网络来实现。人类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捷,鼠标轻轻一点,你就可以订到一张半年以后要用的机票,也可以提前预订到旅游旺季的酒店房间,并享受到只有淡季才有的折扣;你可以坐在家里慢慢参观大英博物馆里珍贵的收藏,也可以去美国宇航局欣赏从空间站发来的顶级宇宙照片;你可以不用出国就拿到世界著名大学的学位,也可以在网上实验室参加一次有趣的科学实验……总之,信息技术的进步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并使人们生活得更丰富多彩。
信息文化使信息社会的人类交流出现新的变化,其特征体现了交流方式的新特点。信息社会中不仅有各种大众传播媒体,还有新兴的网络技术汇集成的多媒体技术,日夜不息地为人们传递着各种信息,人们面临着一个信息急剧膨胀的信息文化环境。多元化信息媒体增加了信息渠道,也带来了信息在数量、类型、内容和来源上的多元性,任何一种思想、观念或行为都可以在网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多元兼容取代了大一统的思维定式和行为模式,信息文化抛弃了“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不再二者择一,而以多元互补的格局来促进创造和发展。
信息文化是一种快捷文化。在信息文化环境中,信息的传播和老化速度加剧,人们的信息交往也快捷化。各种信息交流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类信息交流中传统的时空观念,使人际交流速度加快,人与人之间联系更紧密,减少了信息传播环节,加强了信息效果,同时减低了传播成本。对于信息文化的快捷性,上文中的案例2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诠释。一条在地方性报纸上刊登的简短报道,在极短时间内就能引起社会多方关注,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一场全民大讨论。新信息的不断涌现,旧信息的急剧老化,数不胜数的新信息每天目不暇接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使人们体验到世界变化的迅速。信息文化的快捷性无疑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推动了社会的快速发展。
10.1.2.2 信息文化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1)信息文化对信息环境的负面影响
在信息化社会,无时无刻不在产生、交换和使用着大量的信息流,信息呈几何级数激增,呈现出爆炸的势头。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的大脑正遭受着信息污染。每天都有大量信息产生出来,其中有许多未经筛选,可靠性差,甚至是虚假信息、不良信息;还有许多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失效,可是却因各种原因难以清理。这些都成为“信息垃圾”,挤占了信息存储空间,妨碍人们有效地吸收有用信息,甚至对社会和人的身心造成危害。在信息量激增的状态下,面对数量巨大、内容庞杂甚至相互矛盾的信息,人们缺乏充足的时间和足够的能力对它们进行筛选、综合并加以利用,无序的信息使人难辨真伪,难以取舍。海量的信息不但不能消除人们认识中的不确定性,反而使人无所适从,甚至带来心理压力。海量信息冲击着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垃圾短信、垃圾邮件、无所不在的电视屏,吞噬我们的眼球和精力。信息爆炸带来的信息过载和信息泛滥,给处理和有效利用信息带来严重的危害,造成信息浪费,甚至导致信息疾病,造成严重的社会和心理问题。因而,在信息文化环境下,就要求在信息生产、传播和使用的各个环节,都要加强信息的选择,要求社会信息成员要有较强的信息素养。
随着大量信息涌入的还有各种各样的计算机病毒,灰鸽子、熊猫烧香、红色代码等,危害着信息世界的安全。据2007年初江民科技发布的2006年计算机病毒疫情报告显示,2006年江民反病毒中心共截获新病毒60 383种,较2005年增长56%。另据信息安全企业瑞星发布的《电脑病毒疫情&互联网安全报告》称,2007年仅上半年全国就共有3 500多万台计算机感染了病毒。2008年2月6日到2月12日春节七天,江民反病毒中心共截获病毒35 000余种,其中新增加病毒达到2 800余种,全国共有1 346 000余台计算机感染了病毒。以“恶意破坏”为特征的网络病毒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断追求技术突破,使电脑病毒的感染率逐年增长,网络经济犯罪率不断增加,对个人和国家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2006年传播十分广泛的“流氓软件”技术也不断升级,这些软件为了牟利,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使用小程序,还借助木马病毒进行传播。网银病毒迅猛增长,从2004年8月到2006年10月间,全国感染各类网银木马及其变种的用户数量增长了600倍,用户每月感染病毒及其变种的数量约有160种,而且病毒发展正在呈加速上升趋势。病毒的传播不再是盲目的、无目的的,而是针对可能获取利益的群体进行定向传播。比如2006年的光大证券被挂网银木马事件,网银在线被挂黑洞病毒事件,病毒制造者的目标都对准了那些股民以及经常使用网上银行的用户。
信息世界既是天堂也是地狱,既富含宝藏也暗藏危机。利用信息手段窃取银行和他人的钱财,利用网络贩卖色情,攻击机构、政府网络或他人电脑,偷窥私人电子邮件和网上个人信息,等等,这些高科技信息犯罪,不仅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和财产损失,也使得对知识产权的侵害和对个人隐私的侵犯更加容易。
“马太效应”源自《圣经·马太福音》,简单地说,就是让富有者更富有,让贫穷者更贫穷。信息社会也存在这样的潜规则。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信息传播媒介发展也不平衡,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有更多的优势和条件以更快的速度、更广阔的渠道占有和使用信息,成为信息富国,进而利用信息创造更多的经济财富;而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则在这场信息争夺战中败下阵来,成为信息贫国,使经济发展更加迟缓,进一步削弱竞争优势。信息鸿沟加大,社会两极分化加剧。
(2)信息文化对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
在信息文化环境下,由于信息量的不断加大和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整个社会进入一个“浅阅读时代”。如同麦当劳引发了全球的快餐文化一样,网络的普及也给人们带来了一场阅读上的快餐文化,这种变化不仅仅是阅读方式的转变,更是意识层面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使人们无暇静心坐定去细细品味书籍和文章,获得尽可能多的资讯才是现代人阅读的目的。阅读量和阅读时间或许没有减少太多,但阅读质量、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却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浮光掠影的各种资讯和消息快餐式获取越来越多,而阅读曾经给我们带来的心灵共鸣和思想撞击,却似乎正在悄然远去,成为一种记忆。浅阅读是否会带来文化的衰落,还需要时间的证明,但它带来心灵的浮躁却是我们无法否认的事实。
在网络盛行的今天,人们不加批判地接受大众传媒的时尚信息,接受媒体的改造,日益失去了自己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文化也在杂多的海量信息轰炸所造成的感情麻木中变得日益粗鄙化。什么流行就创造什么,什么受欢迎就传播什么,为迎合大众的文化口味,网络不加选择地扩散着各种各样的文化内容,导致大众文化泛滥。在Google上搜索“网络歌曲”,相关查询结果多达8 870 000项,再输入“网络歌曲下载”,竟有6 370 000项供人选择!而在这些成千上万的选项中,几乎有一半以上的网络歌曲与“恶俗”脱不了干系。商店里、餐厅内,经常会听到《那一夜》、《香水有毒》、《老鼠爱大米》等一些红极一时的网络歌曲,甚至有人把它们作为自己的手机铃声,仔细听这些歌,你会发现大量黑色、灰色甚至是黄色的歌词充斥其中。在大众文化泛滥的同时,高雅文化却曲高和寡,日益受到冷落。有一位文化学者孙仁歌曾写过一篇题为《频频越位的大众文化》的论文,对大众文化有精彩论述:大众文化在制造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化景观的同时,也在压缩着另一种文化风景(即高雅文化、精英文化)。
随着大众文化的盛行而削弱的还有传统民族文化。信息文化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价值观、人生观、金钱观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时尚流行的文化被人们熟知和羡慕,并竞相模仿,而古老的风俗、传统的生活习惯、纯朴的生活方式、社会理想等民族传统文化被歪曲、被同化、被瓦解,珍贵的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全球文化的一体化。当摩梭女杨二车那姆因为一本《走出女儿国》而成名的时候,摩梭人也为世人所熟悉,美丽纯净的泸沽湖、纯朴的母系社会、奇特的“走婚”风俗都为这片土地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然而,随着大量抱着猎奇心理的都市人的涌入,现代气息改变了这片净土,淳朴的民族文化被庸俗地滥用于市场,原来卓有特色和尊严的民族文化正逐渐失去魅力。当地一些人把“走婚”当做摩梭文化的核心来招徕游客,一些迎合低级趣味的“伪民俗”、“伪文化”旅游内容也由此产生。
(3)信息文化对社会心理及行为的负面影响
现代人每天被大量的、日新月异的信息所包围,过量的信息和过大的压力使人精神紧张、情绪混乱、敏感、恐慌、焦躁不安,甚至行为不能自制,不能理性判断事物,人际关系冷漠,逃避现实社会,还有可能造成行为错乱,产生信息恐惧,并丧失吸收、处理信息的意愿和能力,产生各种和信息相关的信息疾病。美国的一份研究报告称,互联网使用者有60%承认上网成瘾;英国一调查机构对几十个国家的1 000多名公司高级职员调查发现,有半数以上承认自己有不同程度的网瘾;而统计资料显示,台湾地区的近600万名上网人口中,有约30万人上网成瘾;我国内地亦不乏见青少年上网成瘾并猝死网吧的报道。
在信息文化环境下,人与人之间非面对面的间接交流将进一步增加,生活个人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社会群体意识和责任感、传统意义的人际关系都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有研究表明,在信息文化环境中形成了迷恋计算机和网络的“数字化一代”,他们年龄多在18—29岁之间的,亦称“网络人”。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的发展,这个年龄段还在逐渐扩大。他们沉湎于网络,拒绝面对现实,尽可能避免人际交往,躲在网络的背后完全活在自我的世界里。这些人多在现实中遇到挫折或工作、生活压力大,在网络的世界里他们可以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寻求心灵的安慰和暂时的解脱,也正因为这样他们更加离不开网络。今后,人们的工作、学习、娱乐、社交、购物等一切活动都可以只需通过网络就能实现,而不需要直接打交道,这使人与人之间变得越来越疏远,情感越来越淡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