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观察法及种类的介绍,定性观察与定量观察的介绍

观察法及种类的介绍,定性观察与定量观察的介绍

时间:2023-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获取观察对象信息方式的不同,可以将观察分为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根据观察的构成方式,可以将观察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值得注意的是,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与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之间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就人们认识事物的顺序来说,定性观察往往先于定量观察。然而,定量观察又可以检验并修正定性观察的结论。

观察法及种类的介绍,定性观察与定量观察的介绍

6.1.1 观察法

观察,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中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进行长期系统的观察,人们今天才对大千世界有如此深刻的认识。达尔文曾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历史上众多有成就有作为的科学家、革新家、能工巧匠、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等,都是以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而著称。可以说,观察是认识和了解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基本方法。在自然科学领域,人们利用眼睛及各种精密的观测仪器观察生物的形态,宇宙的奥秘,寻找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同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一样,也离不开观察。

简言之,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仪器,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事物和现象进行感知和认识的方法。运用观察法,人们在不改变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进程的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观望考察,也就是信息需求者直接到信息源所在的现场,通过耳闻目睹来观察和记录信息源状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出门望天,低头看路,游玩时东张西望,与人交往中察言观色,都是在观察。但这里所说的观察法,是特指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来收集信息的方法,与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有所不同。

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观察相比,科学的观察法具有如下特点:

(1)事先有一定研究目的或假设,然后在这一目标下观察。

(2)有系统的设计。也就是说,观察并不是随意进行的,是事先已做好计划的。

(3)有系统的记录,以便于随后分析、研究。

(4)避免观察人员的主观和偏见。日常的观察常常带有个人的偏见,而科学的观察要求尽量客观公正。

(5)可以重复查证,指可以重复观察来检验已有观察结果是否正确。

我们来看一个观察法的实例。美国有家玩具工厂,在生产玩具娃娃之前,先把十个玩具娃娃的样品放在一间房子里,每一次放一个孩子进去玩,看这个孩子最喜欢哪一种,并将其全过程录了像,然后根据观察和分析孩子的喜好和选择来确定生产的品种,这就是观察法的典型应用。

6.1.1.1 观察法的种类

人们进行观察活动,目的在于获取被观察对象的信息。每一次具体的观察,或者是为了获取观察对象质的方面的信息,或者是为了获取观察对象量的方面的信息。

从观察活动的构成方式来看,每一项观察或由观察者、观察对象这两个要素构成,或由观察者、观察工具和观察对象这三个要素构成。根据获取观察对象信息方式的不同,可以将观察分为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根据观察的构成方式,可以将观察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值得注意的是,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与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之间并不是互相排斥的。例如,定性观察既可能是直接观察,也可能是间接观察;而间接观察既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将观察分为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或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是为了从不同角度考察观察活动,以加深对观察的理解。下面分别讨论这几种观察方法。

(1)定性观察与定量观察

●定性观察

所谓定性观察,就是考察自然界事物是否具有某种特征,以及事物对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定性观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观察对象具有怎样的形态,由什么构成,有哪些特征,何时何地有什么现象发生,该现象与其他现象有什么关系,可以回答“是不是”、“是什么”的问题。

鲁迅先生曾在《春末闲谈》一文举出中国自古流传的一个谬误:“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指出“自从法国的昆虫学大家发勃耳(Fabre)仔细观察之后”,人们才弄清楚,细腰蜂“蜾蠃”不但不是小青虫“螟蛉”的亲爱的干妈,反而“还是一种很残忍的凶手”。科学名著《昆虫记》可以说是法布尔(现译名)对昆虫进行多年定性观察的记录和总结。正是通过经年累月在野外环境中、对自然生存状态下的昆虫们进行细心反复的观察和思考,才成就了《昆虫记》中对各类昆虫的生活习性细致入微的生动记录。

定性观察是一种基本的观察方法。通过定性观察,人们对观察对象的性质、特征以及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有了大致的、粗略的认识,为进一步对这些事物现象做出精确的、细致深入的认识提供了条件。任何事物都有质和量两个方面,是质和量的统一。如果没有对事物现象的定性认识,就谈不上对事物现象的定量认识。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定性观察有很大的局限性。为了克服定性观察的局限性,人们一方面采取一些措施,通过一定的途径来提高定性观察的效果,另一方面发展出定量观察,并将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结合起来。

●定量观察

通过定性观察,人们获得了有关观察对象的性质、特征以及外部联系的认识。但这种认识通常是比较模糊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例如通过定性观察,人们能够大致区别事物的大与小、远与近、高与低、快与慢等,但是到底高多少、快多少、长几许等,依靠定性观察是难以精确地反映的,有时甚至还会发生错觉。科学认识的发展要求对观察对象的性质、状态以及事物间的关系做出精确的反映。近代工业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为人们精确地反映事物对象提供了各种较为精密的科学仪器,如天平、钟表、温度计、分光镜等,它们能够较为准确地测量观察对象的有关量值和参数。于是,一种主要考察事物对象量的规定性的观察方法——定量观察诞生了。严格意义上的定量观察是借助观察仪器来进行的,它通过科学仪器来测量观察对象的各种数量关系、刻画对象的数量特征,因而定量观察又称为观测或测量。

定量观察能够把握事物现象量的规定性,能够对观察对象做出准确的反映和描述,从而提高了观察事实的可靠性和观察陈述的可检验性。在科学认识活动中,经验定律就是在定性观察所积累的经验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发现的。如果没有定量观察,那就不可能建立起精密的科学。通过定量观察还可以对科学中的一些表示可观察对象的概念加以定量的刻画或精确的定义。(www.xing528.com)

万事万物都是质与量的对立统一。没有无质的量也没有无量的质。准确地把握事物的量,对于深刻认识事物的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就人们认识事物的顺序来说,定性观察往往先于定量观察。定量观察必须以定性观察为基础,通过定性观察初步确定群体具有哪些属性、特征,建立可以描述这些属性、特征的各种概念。然而,定量观察又可以检验并修正定性观察的结论。定量观察是使科学理论具有预见性的重要前提,是科学数学化的基础。

(2)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直接观察

所谓直接观察,是指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观察时,只凭借感觉器官直接进行观察,是观察者与观察对象之间的直接的相互作用,观察者与观察对象之间不存在任何中介的工具。人的感官是最基本的观察工具,在人类科学和生产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即使在各种观察仪器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直接观察仍然是人类进行观察不可缺少的重要方式。根据观察计划是否严格,可以将观察分为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

结构式观察,是指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观察计划并严格按照规定的内容和实施程序所进行的观察。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观察过程标准化。非结构式观察,是指对观察的内容、程序事先不作严格规定,依据现场的实际情况随机决定的观察。其优点是比较灵活,在观察过程中可以在事先拟定的初步提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观察者的主观性、创造性;缺点是得到资料不系统、不规范,受观察者个人因素影响较大,可信度较差。

●间接观察

所谓间接观察,是指观察者以一定的仪器为中介,对观察对象实施观察的过程。与直接观察所不同的是,间接观察法在观察者与观察对象之间多了观察工具这一中介因素。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渐渐发现直接观察存在许多局限性,因而希望借助于一定的仪器,来帮助自己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进行间接观察。

在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中,间接观察法特指这样一种情况,即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不直接接触,而通过能反映被调查的人或事的有关事物的特征来了解被调查者。与后面所要介绍的问卷法和访谈法不同的是,间接观察法不直接向被调查者提出问题,被调查者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被调查。比如,美国有的汽车销售公司为了确定在哪家电台做广告能有更多的听众,专门派人在多家汽车维修中心观察被送去修理的汽车上收音机调频在哪个波段上,以此来判断汽车司机经常收听哪个电台的广播,从而决定在哪家电台做广告。

6.1.1.2 观察法的原则

(1)目的性

目的是行为的预期结果。观察的目的性原则,就是要求观察必须以明确的目的性为基点。目的性是观察法区别于一般感知活动的根本标志。生理学家计算过,人的眼睛每天大约完成10万次跳动,人的耳朵每天听到的各种声响,也是不可尽数的。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的这些运动,倘若是彼此无关的、混乱的、无目的的、没有控制的,那么人就很难利用如此之多的杂乱无章的感觉。没有指示感知活动的“罗盘”,只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或者“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这个“罗盘”,就是在观察者头脑中已形成的观察目的。

例如,丹麦医生尼里斯·劳津,一天看见一只猫躺在露天晒太阳。有趣的是,每当出现阴影时,这只猫便挪动一下身子,始终躺在阳光射到的地方。劳津经过细心观察发现,原来猫是利用阳光来治疗流脓的伤口。对此,劳津把它同“光对人体的生理作用”结合起来研究,经过反复试验获得成功,并于1930年获得诺贝尔奖。劳津为什么能从司空见惯的猫晒太阳这一现象发现新东西?主要是因为他长期从事医学研究,尤其是他在这之前就自然光对人体的作用问题思索过,观察的目的是明确的。一旦猫利用阳光治疗伤口的现象进入视野,便触发劳津把它同过去思索的问题联系起来加以分析,从而透过现象发现其本质。这个例子说明,观察活动要具备明确的目的性,才能从纷繁的各种现象中、从平凡的事物里,捕捉到有重要价值的新东西。正如细菌学家巴斯德所说:“在观察中,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

(2)客观性

观察是人们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客观对象是什么,就应如实地反映什么,不能人为地增加什么因素,也不能人为地减少什么因素,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更不能臆造一些不存在的事实。但是,做到以上的要求实属不易。有一个实例是颇有说服力的。这就是在戈廷根的一次心理学会议的观察“测试”。测试中会场突然冲进一人,其身后尾随着另一个手里拿着手枪的人。两人正在室内中央混战时突然响了一枪,两人又一起冲了出去。两位不速之客从进来到出去总共20秒钟。主席立即请所有的与会者写下他们目击的经过。这件事是事先安排的,经过排演并全部照了相,只是与会者当时并不知情。在交上的40篇报告中,只有1篇在主要事实上错误少于20%,有14篇有20%到40%的错误,有25篇有40%以上的错误。应当特别指出的是,在半数以上的报告中有10%或更多的细节纯属臆造。这次观察尽管结果不够理想,但条件是有利的。因为整个经过十分短暂,非常惊人,足以引起人们的注意,细节又是事后立刻记下的。记录者都习惯于做科学观察,并且与事件毫无牵连。可见观察者不仅经常错过似乎显而易见的事物,而且更为严重的是,他们常常臆造出虚假的现象。虚假的观察可能由错觉造成,出现错觉会使头脑得出错误的印象。可见在观察中,始终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并非轻而易举。

(3)全面性

观察的全面性原则,要求我们从客观对象的空间分布上,观察它的各个方面、它的全体;从客观对象的时间演化上,系统观察它变化发展的各个阶段和发展的全过程;从客观对象的内部关系以及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上,观察它的整体特征和它在周围环境或更大系统中的表现。只有全面地、系统地、动态地观察客观对象,才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对象本身。由此可见,全面性原则是由客观性原则引申出来的。对于认识一个具体事物来说,要尽可能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观察,把握观察对象的各种特征、现象,从而为系统地、完整地从本质上认识客观对象提供更多的观察事实。任何事物都具有多方面的质的规定性,其属性作为质的表现也必然是多种多样的。对于某一客观对象的观察,常常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也许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一次有局限性的观察中,只能引申出不完善甚至完全错误的结论。有效的观察既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也不能盲人摸象,各执一端。

(4)典型性

任何一个客观对象,其发展变化过程都是极为复杂的,并非那么纯粹和单一。要使观察事实反映对象的客观本质,就必须暂时地、有条件地撇开与当前无关的内容,撇开次要过程和干扰因素,从而对有代表性的对象在比较典型的条件下观察其比较纯粹的状态,让其主要的方面、过程充分暴露出来。其目的在于简化观察过程,力求使观察结果具有典型意义。

自然界的现象纷纭繁杂,姿态万千。即使是同一类客体,也有不可尽数的个体。为了研究某一类事物的一般特征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性,人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该事物的全体逐一进行详细观察。这时,为了使观察结果具有普遍意义,必须选择足以代表其他个体的客体作为观察对象。有时为了尽可能减少可变因素,简化观察的复杂程度,也需要选择典型的观察指标项。

科学观察的典型性原则与全面性原则是对立统一的。典型性原则有其具体内容,是为克服人的观察能力的局限性而提出来的。因此,它是有条件的,不能任意扩大它的通用范围。典型性原则在总体上要服从于全面性原则,并以此服从于客观性原则。反过来,全面性原则又要受到典型性原则的制约。具有全面性的观察,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典型观察来实现的。彻底的、绝对的全面,等于没有典型,而片面追求典型性则失去了全面性。推而广之,对于目的性、客观性、全面性、典型性这四条基本原则,在观察中要以辩证的观点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不能只顾及一、两个方面而忽视了其他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