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名称
专业代码:100304*
专业名称:临床医学(七年制)(Clinical Medicine)。
二、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实行七年一贯、本硕融通、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方式。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厚实的理化和生物学基础理论,掌握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系统的临床医学理论知识,富有创新、创造、创业精神,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达到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水平的临床医师。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
1.道德、态度目标
(1)以人为本,具有优良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愿为医学科学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2)关爱病人,尊重病人人格,保护病人隐私;坚持以预防疾病发生、减轻和驱除患者的病痛为己任,认识到提供临终关怀的道德责任。
(3)充分认识医患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性,并积极与病人及病人家属进行交流,使其充分理解和配合诊疗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4)树立成本效益观念,注重合理用药,选择合理的诊疗方案,充分掌握公平有效分配和合理使用有限资源的原则,充分利用可用资源达到康复的最大效益。
(5)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注意培养敏锐的观察、客观的记录和科学的分析能力。
(6)具有创新精神和敢于怀疑、敢于分析批判的精神,具有为新知识产生、新技能的发现作出贡献的意识。
(7)始终将病人及社会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8)尊重同仁,增强团队意识。
(9)树立依法行医的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病人和自身的利益。
2.知识目标
(1)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医师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
(2)具有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较宽厚的自然科学基础,掌握生物科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关知识和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学实践。
(3)掌握生命各阶段的人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正常的心理状态。
(4)熟练掌握人体各阶段常见病、多发病(包括精神疾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原则;认识到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及行为心理因素对疾病形成与发展的影响,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5)掌握基本的药理知识及临床合理用药原则。
(6)掌握正常的妊娠和分娩、产科常见急症、产前及产后的保健原则,以及计划生育的医学知识。
(7)掌握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和筛查的原则,掌握缓解与改善疾患和残障、康复以及临终看护的有关知识。
(8)掌握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的有关知识与方法并能应用于医学实践。
(9)熟练掌握临床常见急症的诊断、急救处理原则。
(10)掌握祖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树立整体观念,了解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
(11)掌握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传播的基本规律,熟悉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原则。
(12)掌握科学的医学研究方法并能应用于医学实践。
3.技能目标
(1)具有全面、系统、正确地采集病史和规范书写中英文病历的能力。
(2)具有系统、规范地进行体格检查及精神检查的能力。
(3)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
(4)熟练地掌握本学科的临床技能,能独立处理本学科(指二级学科,内科与外科分别不少于3个三级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
(5)具有临床常见急症的诊断、急救处理能力。
(6)具有常见传染病的防治能力。
(7)具有与同仁、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有效交流和调动其合作的能力。
(8)具有独力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9)能够对病人和公众进行有关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
(10)具有敏锐的观察、客观的记录和科学的分析能力。
(11)能结合临床实际进行医学研究,撰写医学论文。(www.xing528.com)
(12)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较熟练阅读和翻译本专业外文资料。
4.身体及心理目标
掌握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与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胜任医疗及科研工作。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
学制:7年。
学分要求:毕业时必须达到300.5学分。选修课必须修满61.5学分,其中通识类课程17学分(含大学语文)。
五、专业主干(核心)课程
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主要课程:英语、数学、物理、化学、自然辩证法、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医学微生物学、病理学、免疫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神经病学。
六、主要实验和实践性教学要求
生理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病理学实验、药理学实验、基础医学综合性实验、诊断学实验、手术学实验。临床实践教学72周。
共安排毕业实习56周,计32学分,其中通科实习48周,选科实习8周。通科实习按内科学、外科各16周、妇产科、儿科各8周轮转。转科实习前应进行理论及操作考试。专科实习16周。
七、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
结合学校临床医学课程改革,在七年的教学中,全面优化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创造、创业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自学能力。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具体安排详见教学进度表。
必修课分为通识教育课、医学专业基础课、医学专业课三部分。教学安排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1~3学期,通识教育
第二阶段:第4~6学期,专业基础课,完成基础医学课题设计、实施及论文答辩
第三阶段:第7~11学期,专业课,临床床边教学
第四阶段:第12~13学期,临床实习
第五阶段:第14学期,个性化培养及毕业论文
根据培养需要和学生志愿,合理安排二级学科的学习和培养,此阶段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训练相结合,应符合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的要求。同时进行科学研究和毕业论文的撰写,学位论文必须紧密结合临床实际。
八、成绩考核与淘汰
学习期间,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知识技能和能力及身体素质全面考核。将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考核放在首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考核。业务考核着重检查学生的“三基”、临床技能、综合运用知识于临床实际的能力,创新、创造和创业精神和能力,独立处理本学科领域的常见、多发疾病的能力。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按武汉大学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管理办法实施分流。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
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学生完成全部的课程学习和实践环节的训练,考核合格,无不予毕业的违法违纪记录;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武汉大学学位授予办法》者,通过论文答辩,经学校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颁发医学学士和医学硕士毕业证书,授予医学学士学位和医学硕士学位。
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教学计划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