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样克服考前焦虑,做好心理准备
心理准备,指在考前通过对主客观情况的正确分析和自我调整,便于自己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向上的精神状态。考前,人们往往只注意知识的准备,忽视了心理的准备,孰不知心理准备与知识准备是同样重要,只有在考前既做好了知识准备,又做好了心理准备,才能对考试充满信心,否则,知识准备再好,心理状态不佳,便会出现焦虑情绪,导致考试的失误。那么,怎样才能克服考前焦虑、做好考前心理准备呢?
1.正确评价自己
考前,考生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询问:“准备得怎样啦?”不管你怎样回答,如果你平时是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对方往往会接着说:“你肯定没有问题,不说重点吧,至少也是一个本科。”但如果你平时成绩不那么突出,甚至排在中、下,对方就可能会这样说:“啊,考大学真不容易,加油吧!”面对这种种情况,你会怎样想呢?最好的回答是:正确评价自己,自己相信自己。
也许你是个平时成绩优秀的学生,你是不是可以稳操胜券呢?这时,你应冷静下来问问自己:“我平时复习中遇到的障碍都解除了吗?我还有无模糊的知识点?我的复习中还有无疏漏的地方?”当你对这一系列问题都仔细审查过后,你看到了自己的优势,也找出了自己的弱点,于是你有了进一步提高的可能。这种做法在考前的查漏补缺中特别重要。
也许你平时的成绩不那么冒尖,你气馁了吗?你可以问问自己:“我这复读的一年来难道就没有值得欣慰的进步吗?当我整理知识结构的时候,难道个个知识点都是拦路虎吗?我难道没有比别人强的地方吗?”当你把这些问题都思考过一遍后,你相信自己还有弱点(你还有机会补救),也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和进步,于是你充满了信心。
总之,最为重要的是建立信心,即不论别人怎么评价自己,要自己相信自己,经过平时的努力和充分的复习准备,是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的,即使不能完全达到,只要尽力而为,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
2.调整考试动机
考试动机是指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而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考试动机对考试的成败影响至关重要,因为自己应试的一切行为都是在此动力支配下产生的。那么怎样才能把自己的考试动机调整到最佳呢?
(1)将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
外部动机是指在外部环境影响下产生的动机,这种动机并非发自内心,因而作用十分有限,影响也不深刻。调查表明:有的考生想考好,只是为了赢得父母的欢心;有的则纯粹是为了得到父母物质奖励或者迫于父母、老师和亲朋好友的压力等。由于有这些外部的动机支配,考生在考前和考试过程中表现出信心不足,动力不强,或敷衍了事,或产生严重的考试焦虑,这都是影响考试成功的障碍。
内部动机是由外部动机转化而来的。内部动机作用下的考生不是为了应付外部压力和期待去考试,而是把考试作为对自己已有知识和才能的一种检验,是战胜自我、锻炼意志的一次挑战。内部动机的作用比较强大,而且不易受各种挫折的影响,持久性强。所以,实现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的转化是调整考试动机的首要环节。每一个考生都应提醒自己,反省自己,把考试作为实现自身价值、承担社会责任的起点。
(2)动机水平要适度
心理学认为,中等强度的动机效果最佳,而过强或过弱的动机都不利于产生良好的动机效果。因此,在考试之前,考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或考试的相对难度来调节动机水平,既不能将考试目标定得太高,超出自己的实际能力,也不要过分自卑,低估自己的真实水平。例如在分析高考时,如果你觉得考试难度较大,依自己的实力介于录取线附近,这时,你可适当降低你的动机水平,必要时可设置一个略低于分数的假想目标,达到此目标即为自己真实能力的实现,这样你就可以从容不迫、充满自信地参加高考,反之,如果你觉得自己完全有能力战胜高考,你不妨适当提高你的动机水平,把上重点院校作为你的目标。总之,只有适度的动机水平,才能以最佳的状态临考。
(3)考试动机与效果协调自我测验
下面十个问题是关于考试动机与效果协调的测验,根据你的实际情况,从“经常是,偶尔是,很少是”,或“经常有,偶尔有,很少有”中选出一个答案填在题后括弧内。
①你对考试成功祈求十分强烈,但考试成绩却适得其反。( )
②你认为考试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因素,所以你对考试抱着无所谓、碰碰运气的态度。( )
③在重大的考试中,你总觉得自己的能力水平没能发挥出来。( )
④对不感兴趣的科目,尽管你做过很大的努力,但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 )
⑤考试失败的原因与家里人对你的压力太大有关。( )
⑥心想考试不能输给某位同学,但实际考试你总是不如他。( )(www.xing528.com)
⑦在考前给家里人下过“赌注”的考试中,你经常遭到失败。( )
⑧你经常在重大的考试中辜负了你心中某些重要人物对你的殷切希望。( )
⑨你认为自己的能力无法再提高,因此再努力也是枉费心机。( )
过去常因考试失败而遭到家长与老师的责骂。( )
评分与解释:
测验凡是答“经常是”或“经常有”者,记1分;凡是答“偶尔是”或“偶尔有”者,记0分;凡是答“很少有”或“很少是”者,记-1分。计算总分后,得高分的学生,表明其考试动机与效果之间不太协调,考试成绩常常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总是感到自己的能力没有在考试中充分发挥出来。
3.控制考前情绪
情绪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主观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具有两极性,往往表现为积极或消极两种对立性质。积极的情绪具有增力作用,可以增强人的活动能力,使人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从而有利于提高实践活动的效率。消极的情绪具有减力作用,可能减弱人的活动能力,使人意志消沉,注意力分散,思维迟钝,从而降低人实践活动的效率。考试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需要良好情绪和冷静的大脑。但是,考试都是滋生消极情绪或强烈情绪的土壤,对于那些重大的考试,尤其是升学、就业考试更是如此。
在考试(特别是大考)来临之际,如果考生情绪过于低落,精神萎靡不振,则可能导致考试失败。导致情绪涣散的原因很多,如缺乏考试动机或动机水平不高、心境不佳、生理低潮和疾病等。要使自己紧张并进入兴奋状态的一个有效方法是:制定详细的时间表,将每月、每周、每天的任务都合理地安排,若自己严格按时间表学习,几天后涣散情绪便会消失。
到有学习气氛的地方学习也可以增强紧迫感。看到别人都在发奋苦读,你也会情不自禁地融入到这种气氛中去。
在高考前的一个多月,我们常常看到很多人要求回家复习或离开班级在自己的租住地复习。这些人认为:在班内复习,整天跟着老师转,做卷子,没有什么明显的效果,不如回家,没有老师的干预,自己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再说,现在班上很多同学喜欢讨论,也有的在讲闲话,在这个嘈杂的环境里,容易使自己心态变得浮躁,根本无心学习。另外,自己在家里复习,生活上可以得到家长的照顾,饮食方面要比学校好。
他们所想的不是没有道理,但事实证明,这些回家复习的同学在高考中失败的比例很高,大约超过了60%。究其原因:
第一,在家里,这部分同学没有了在学校班级中的学习竞争气氛。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竞争氛围可以增加一定的压力,而适度的压力是人们的动力,每一个人都有在竞争中获胜的欲望,所以竞争和压力可以唤醒人们的求胜意识。在这种强烈的求胜意识和欲望的支配下,人们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潜能,投入到这场竞争中去。
第二,虽然不少同学在回家时都表示自己一定会努力学习,甚至可能比在学校还要刻苦,可事实上,这些同学回家后,由于家里没有这种竞争氛围,也没有了监督机制,想什么时候学就什么时候学,想什么时候睡就什么时候睡,这种无规律的学习生活可能会导致自己的生物钟被打乱,难以保持在高考时间内的那种紧张、兴奋、富有激情的感觉。
第三,和家人在一起,自己的复习必然会影响家人的生活,家人的各种表现也会给自己带来干扰或增加心理压力。家里毕竟是生活场所,生活与学习对各自的环境要求是不同的,两者重合在一起,肯定会相互干扰,例如,当你正在为解一道题而深思时,有人来串门并好心问你学习怎样了,你不觉得烦吗?
第四,离开了学校,自己有问题也不能问老师,带着学习上的疑点去参加高考,这些疑点会不会刚好成了自己的绊脚石?
第五,最后冲刺阶段,老师的讲解必然有其针对性,你可能会因缺乏这种针对性的辅导而使自己的高考受到影响。
第六,离开了班集体,自己独自一人在家,缺乏同学之间的交流和鼓励,自己也时常牵挂着班内的同学,不知班内同学是否比自己复习得好,这样两头牵挂,心难以沉浸于学习之中,复习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第七,在高考前,学校会组织大量有关高考的信息,为同学们的复习指出方向,减少复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如果自己在家里,就失去了这种机会。
总之,要使自己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轻装上阵,需要考生自己、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家长,在考前往往容易对考生过度关心,这反而会导致紧张情绪的产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