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学习过程中常用的策略
阅读的策略
为什么很多人阅读时效果不好?这就是阅读策略运用问题。有人认为阅读就是看,这是对阅读的一种误解。同一本书,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采取不同的方式去看,体会和收益会有很大的不同。从复读生平常的阅读习惯和他们反映的问题来看,很多人由于原来养成了不良的阅读习惯,或对阅读并不重视,阅读的效果不好。有人曾问我:“老师,我在阅读时,常常把阅读的内容反复看,可看了好几遍,最后还是什么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从我对阅读的理解看,认为影响阅读的因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阅读的过程来看,阅读实质上是一种思维和言语过程。眼睛感知到文字符号,只是完成了阅读的第一步——接收信息。紧接着,便要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处理。阅读的神经路线是这样的:文字符号以光波形式反映到视网膜并引起兴奋,视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的初级视觉区,然后再传到思维中枢和言语中枢,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只是看着文字符号并不等于阅读,阅读的关键在于对文字符号的加工和理解。很多人阅读的效果不好,在头脑中没能形成一个整体印象,其主要原因是只接收了信息,而没有将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和理解,把这些信息纳入到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
其次,在阅读时,没有投入自己的真正情感,缺乏意志。常常有这种现象:当我们阅读一本我们感兴趣的书时,往往能读很长的时间,吸收的内容也较多;而阅读一本我们觉得枯燥无味的书时,很快就会产生厌倦感,而且经常心不在焉,看了半天也不知所云。这就是阅读兴趣使然。
任何人都不能只凭兴趣阅读,尤其是对复读生来说,阅读的内容特别多,要做到对每项阅读内容都感兴趣确实很难。但我们又不得不面对这些并不感兴趣的阅读材料,如果仅凭我们的兴趣来阅读,势必很难坚持高效率地阅读下去。所以,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激发自己阅读的兴趣,也要充分考虑意志的参与。对不感兴趣、枯燥难读却又必须要读的书,就应该强制自己去读。在阅读前,必须制定阅读计划,并在意志的推动下实现计划。意志引导获得的初步成功会引发阅读者进一步增强阅读的欲望,这样,阅读者的厌倦感受会逐渐变成喜好,强制性的阅读也会变成兴趣性的阅读。如果畏难而止,就会失去阅读的兴趣,拿起书就厌倦、犹豫,于是,这一类知识你就永远也掌握不好。
再次,我们发现,很多人在阅读时不喜欢用笔来归纳整理,这也影响了阅读效果。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视动结合一定会比单纯的视觉效果好得多。边阅读边记笔记,能帮助你提高阅读效率,增强阅读能力,还能够帮助你加深对材料的理解,使你获得的知识更具有系统性、条理性,并可锻炼你的文字表达能力;也可以帮助你积累宝贵资料。常见的笔记类型有:批注、索引、摘录、提要、心得等。
最后,很多人在阅读时,遇到自己的知识弱点常常仅凭自己的猜测去理解,这样获得的知识就不一定正确了,也失去了阅读的真正意义;也有的人遇到自己的知识弱点,往往忽略了,这种做法,会让自己存在的问题仍然存在,没有多大的进步。正确的方法是:阅读时,遇到自己不懂的内容,特别是有代表性的内容,一定要查找资料,弄清落实,绝不放过。
听讲策略
听讲的目的是捕捉必要信息。复读生由于学习任务过重,上课时间过长,每天要在多达7~8个小时内保持高度的听讲注意力,难度确实很大,不少学生问:“我们怎样才能保持课堂上高度的注意力呢?”只要听课策略运用得当,要保持长时间高效率的注意力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第一,从听讲的过程目的来看,听讲的过程为:捕捉必要信息——处理信息——做出恰当的反应。这就告诉我们,听讲的过程是边听、边分析、边理解、边归和边纳整理的过程,耳朵听、脑子动,做到听动结合,就不感到疲劳,注意力也容易集中了。
第二,打麻将的启示。
打麻将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一种娱乐活动。仔细观察打麻将的人,我们发现,在麻将桌上,无论时间持续多长,娱乐者的注意力都保持在高度集中的状态,这种现象主要是人们强烈的求胜欲望造成的。打麻将的动机是想赢,这种想赢怕输的竞争心态,使人们对打麻将过程中的每个细小环节都不敢大意,注意力高度集中是可想而知了。当你对高考有着强烈的求胜欲望时,你还会忽视备考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吗?从心理学角度看,打麻将的过程是一个多感官的协同作用过程。在麻将桌上,人们眼动手动心动,这种多感官的协同作用过程,使人难以感觉到疲劳。当你听课时,你边听边记边默读,你的思维始终围着老师转,你也不会走神了。
第三,带着悬念听课。
观看一场高水平球赛,我们的注意力始终能高度集中,这是为什么呢?除了球赛过程本身精彩外,更重要的是我们急切地想知道这场比赛的最终结果,这就是悬念。作为学生,如果课前预习,把要听的内容认真分析,列出一些不懂的问题,或设计一些难题,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想弄懂的这几个问题上,你也不会分心了。
第四,旺盛的精力。很多学生喜欢开夜车,认为夜晚安静,学习效果好,到白天上课时,容易疲劳。这种做法容易导致自己的生物钟错乱,造成夜晚该休息时兴奋,白天该兴奋时疲劳。人在疲劳时注意力是难以集中的。正确的做法是早睡早起。要记住,旺盛的精力是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物质前提。
第五,对所听的内容不能有偏见。有人在听课时,由于不喜欢这门学科,或不喜欢这位老师的授课方式,在听课时往往会产生偏见,这种偏见会使人在内心产生一种抵触情绪,在这种情绪状态下,即使这个内容对你很重要,你也不能在听课的过程中获得多少有益信息。所以,在听课时,一定要排除偏见。
记忆策略
记忆能力是复读生取得考试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许多学生反映,在考前的复习过程中,自己的记忆力不知怎么越来越差了,昨天刚记过的内容,今天就忘记了,不得不重新开始。其实,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没有讲究科学的记忆方法造成的。
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再认、回忆)等方式,在人们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从信息加工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人脑对信息进行输入、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对信息的输入和编码相当于识记。识记具有选择性,只有那些引起人注意的刺激,才可能被输入大脑并加以编码。识记过的信息在头脑中的存储,相当于保持,即已经编码的信息在头脑中巩固的过程。人通过保持来丰富自己的知识经验,并为回忆和再认储备资料。对已存储的信息进行提取,使之恢复活动的过程相当于回忆和再认。存储的信息由于某种原因没有得到有效保持,在应用时不能提取的现象即遗忘。
1.在学习过程中怎样记忆
第一,记忆是从识记开始的,识记是保持、再认和回忆的前提。在识记时,要明确识记的任务,在识记过程中,确定自己识记任务对识记效果起着关键作用。当任务明确、全部识记活动都集中于这个任务时,往往能激发人更为复杂的智力活动和更大的积极性来提高识记效率。(www.xing528.com)
第二,对材料的理解程度是影响识记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理解的东西往往记起来比较迅速和牢固,这是因为它与过去掌握的知识有密切的联系。
第三,组织材料,把这些材料按照一定的关系对它们进行组织并纳入过去的知识体系,可以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识记效率。
第四,保持积极的心态。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正常人的记忆效果与其心理状态有密切关系。我们常听到一些同学说自己的记忆力太差,看书总记不住;有的同学平时精神饱满,但一提到背书就情绪低落,“头痛”起来。这绝大多数不是疾病引起的,而是对自己的记忆力缺乏信心的一种心理反应。恰恰是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往往会引起真正的健忘。因此,心理学家认为,记忆的关键,在于要有“我能记住”这种信心,信心能增强人的记忆力。人的记忆力强弱,固然与先天因素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环境的影响和个人努力有关,意志消沉,懒懒散散,即使在记忆方面的遗传素质再优越,学习环境再好,也是无济于事的。
第五,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接收外界信息时,由于参与的感觉器官不同,记忆的保持率也会不同。在学习知识时,如果只靠听,3小时后还能保持70%;只靠眼看能保持72%;视听法并用,则能保持85%以上。如果过两天以后再测查,只用听的方式能保持20%;只靠看,能保持30%;听看结合,能保持50%;边听、边看、边写、边说、边做,能保持70%以上。由此可见,多感官协调作用,比单一感官记忆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外界各种信息通过感官传到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不一样,如果多器官协调活动,大脑皮层的多条神经通路也会各自发挥作用。这样,即使某一通路的记忆痕迹消失了,其他神经通路的记忆痕迹仍然存在,仍可以保持记忆的牢固性。
2.在学习过程中怎样巩固记忆
第一,利用组织线索提取记忆。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有意义的材料经过加工后按照一定的结构形成储存在记忆库中,提取时只需要找到有关的线索,便能够把它们一连串地提取出来。而缺乏组织和联系的记忆内容,则只能一点一点地分别回想,难度自然大得多。
第二,及时复习。
遗忘就是对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时有困难。记忆过的事物,在某种条件下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都属于遗忘。实验证明,遗忘具有一定的规律,即遗忘过程先快后慢。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于19世纪末,第一个对遗忘现象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他把无意义音节作为学习材料,以重复学习所节省的时间或次数作为指标,测量了遗忘的过程。结果表明,在学习材料恰能背诵时,经过20分钟后重新学习可节省诵读时间58.2%;1小时后,可节省时间44.2%;8小时、1天、2天、6天、31天后的测量结果是遗忘速度迅速下降。这说明,学习过的知识很可能被遗忘,要想将知识精确牢固地保持在记忆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及时经常地复习。
复习不仅能巩固记忆,而且在复习过程中,通过思考和理解,可获得新的认识和体会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根据下面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遗忘在识记后就开始,如果间隔时间过长,遗忘得差不多了才复习,那就几乎等于重新学习,所以新学习的材料一定要注意及时复习。正如俄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乌申斯基所指出的那样,我们应当“巩固建筑物”,而不要“在建筑物崩溃之后才去复习。”
解题策略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解题是解决问题的简称。复读生在学习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这些经验也对自己的学习产生一定影响。一是成功的经验往往使解题者形成对经验的依赖,以至于忽视了其他有效的解题方法;二是经验模式会使解题者不能迅速抓住新问题情境中的关键点,以至于很难甚至不能解决问题。1997年,某学校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在高考政治科中,有一道高考主观题分值很大,这道题同复习备考时政治老师讲的一道例题很相似,很多同学万分高兴,他们出考场后,高呼“某某政治老师万岁”,可高考分数出来后,这些人又高呼“某某政治老师该死”(同一人),原因是:如果没有政治老师事先讲解这道题,同学们很可能凭自己的能力做出来。这就是解题依赖性造成的影响。
平时积累的解题经验对新题解题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希望大家引起重视:
第一,负迁移。指以往的经验或已学的知识、技能对当前的解题活动产生的干扰或阻碍。一个会骑自行车的人,在学三轮车时,一开始会感到很别扭。一个理科大学本科生读了文科的研究生,也常会犯教条死板的毛病,因为他总希望在社会科学中找到自然科学中那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总喜欢用自然科学的思维去解决社会科学范畴中的问题。要避免负迁移,解题者首先要注意尽量将学到的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以组成一个有层次、有秩序的档案库。要避免先后学习内容的相互干扰。
第二,心理定势。屡屡用同一方法解决同一类问题,解题者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个习惯性的倾向,即不假思索地使用同一方法解决相似的问题,这个习惯性倾向就是心理定势。要破除心理定势,解题者就要做反向的努力,多问自己两个问题:“还有其他的解题途径吗?”“还有更有效的解题途径吗?”
第三,结构僵化。指解题者凭借经验对事物形成一个基本看法,并在此基本看法上认识新问题。关键是,当问题情境和认知结构完全一致时,新问题就会顺利地解决,但当问题情境超过认知结构时,解题者就会感到困难。因此,解题者必须经常对自己的这种认知框架进行不断地调整,以适应新问题的解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