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般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般方法

时间:2023-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尤为重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是符合邓小平强调的这一原则精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紧紧把握“实事求是”这个精髓,也就做到了“精”和“管用的”统一,而把握“实事求是”这个精髓,必然要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般方法

三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般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般方法是相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体方法而言的,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普适作用的方法。其特性是能给具体方法以指导,并以具体方法为基础,依靠具体方法去展开和实施。它同时也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原则和哲学方法的进一步展开和相对具体的体现,并通过自身的中介作用,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哲学根本方法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具体方法过渡。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般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体系中的地位是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

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学风的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保持其生命活力的关键,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首要方法。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方法的科学依据是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作为教学方法,不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而且对其他专业理论课教学,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因为无论什么理论,归根结底来源于实际,对理论的学习和把握也就不能脱离实际。对于应用性、操作性、实践性课程的教学,更需要强调这一方法。这不仅是由于其教学内容本身的应用价值,需要把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同时也是由于任何实际工作和实践活动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性质而言,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应用性,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脱离实际讲理论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倾向,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以实际代替理论的经验主义实用主义倾向。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尤为重要。邓小平强调:“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2)邓小平所强调的“学马列”的这一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学风的集中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是符合邓小平强调的这一原则精神的。理论的“精”和“管用”是相一致的,如果教给学生的理论“不管用”,就谈不上“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紧紧把握“实事求是”这个精髓,也就做到了“精”和“管用的”统一,而把握“实事求是”这个精髓,必然要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之所以要不断强调和坚持下去,还因为随着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两者的结合也需要不断向前推进。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品质,也是社会实践的特征。实际情况总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理论与实际的发展不同步、对不上号、理论超前或者滞后于实际的现象就会经常出现。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经常碰到的难点问题。这说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统一是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一成不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理论工作者应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不断调整理论与实际的反差错位,通过理论创新,解决新的实际问题,实现理论与实际在更高层次上的统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理论与实际情况不一致的问题进行客观分析、深入研究,以消除理论与实际间的反差,提高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推动理论研究的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需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两方面着手。首先,从教学内容上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同历史中国革命建设的实际、同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同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及其思想实际,都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联系。只有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深刻领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精神和实质,也只有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和大学生思想问题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总之,无论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本身的理解,还是达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在现实中应用和对实际工作的指导,都需要实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表明,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于引导学生在对实际问题的研究中深化对理论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有效的。需要注意的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上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既要防止理论脱离实际,又要防止所联系的实际脱离了教学的理论内容。偏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理论去讲实际问题,同样背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宗旨。

从总体上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要特别注意联系三方面的实际:一要联系当前的社会实际,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内外形势的发展,理解和掌握党和政府所采取的路线、方针、政策。二要联系大学生身边的实际,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三要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困惑,提高思想认识。尤其是对大学生们所普遍关注的国内外重大现实问题,要心中有数,尽量结合讲授。当然,就某一门课或某一个专题而言,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对于带有共性的实际问题、与大学生生活相贴近的实际问题以及当前社会上出现的新动向和新问题,则应尽可能地多关注、多讲解、多下功夫。这样联系实际,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既围绕主题、扣住重心,又有现实性、时代感、富有生气,使学生感到亲近可信、乐于接受。

其次,从教学形式上看,也要处理好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学校教育形式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种形式,前者以课堂教学和理论学习为主,后者以实践活动为主,即让学生在“做”中学。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两种形式相结合,是学校教育的原则,也是学校德育的原则。就高校德育而言,要求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适当安排大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使他们获得理论联系实际的体验和经验,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并以此检验学生掌握理论、认同理论的程度和应用理论的能力,也可以从一个侧面检验理论学习和理论教育的教学效果。因此,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无论采取哪种理论教育形式,如系统讲授、专题讲座、办学习班、开研讨会等等,都必须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学校德育的这一原则是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在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中,实践教育有着理论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即使理论教育在内容上能够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但在形式上也要与实践教育的形式结合起来。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必要研究实践教育法的运用。

实践教育法是寓教于“行”的方法,即通过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磨练意志、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尽责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运用实践教育法,强调的是以“行”育人的目的,要以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实践,不应盲目行事和搞形式主义,这就需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融入其中,在实践教育中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践教育的形式既要丰富多彩、引人参与,又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如学校中常用的社会调查、公益活动、勤工俭学、咨询服务、教学实习等都是有效的实践教育方式,也都可以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结合起来。

2.灌输与启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正规的课堂教学活动离不开在课堂上对教材内容的系统讲授,这种课堂讲授就是一种理论灌输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进行的是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理论灌输,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方向性原则所必需的。但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灌输并非是要让学生只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词藻,实行“硬灌”方式,而是要着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启迪和引导,使其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与所灌输的内容产生心理上思想上的共鸣。这就必须采取灌输与启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如果说,灌输式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方向性原则的要求,那么,启发式教学则是其思想性与科学性原则的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向受教育者系统地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符合世界观形成的规律,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灌输论为理论依据的。马克思主义灌输论认为,作为人类先进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意识是不能自发产生的,必须通过系统地学习教育才能把握。无产阶级政党应该有计划地向人们传授社会主义意识,以革命的、科学的意识形态占领思想阵地、武装人们头脑,使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使马克思主义能深入人心、代代相传。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灌输论中的“灌输”一词含有系统传授、学习和广为宣传之义,与那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不可同日而语,更不是要强“灌”硬“输”。这与马克思主义一贯主张思想教育只能贯彻疏导方针,不能搞强制压服是一致的。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越来越清楚地理解了灌输的含义,而且在灌输内容和灌输方式上都经历了一个不断改革发展的过程。比如,在灌输内容上,采取系统性与专题性相结合,重点问题多讲,一般内容精讲。由曾一度“大”而“空”的理论灌输到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有时代感、有针对性,强调根据不同思想层次的教育对象分层次、分阶段进行;在灌输方式上,普遍重视双向交流、甚至多向交流,采取启发诱导式、探讨调研式、情理交融式与理论课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技术手段上由过去只能简单地使用语言文字进行灌输到能用现代音像设备、多媒体技术及信息网络进行。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灌输还注意把集体灌输与个人灌输、他人灌输与自我灌输、课堂灌输与课外灌输等形式结合起来,把系统地讲解讲授、有计划地组织学习与利用大众传媒工具进行宣传结合起来等方式进行。

启发式教学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其学习潜能,培养其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符合学校教学的目的要求和学生学习活动的规律。学校教学的目的是要通过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提高学生终身自我教育的能力,要求教师应“授人以渔”,而不只是“授人以鱼”。应该说,传授知识只是培养能力的手段。而启发式教学,更能促进学生消化所学知识并使之向能力转化。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能动的认识活动,教师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不充分消化所学知识,不锻炼独立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就不能遵照学习活动的规律,快速有效地提高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否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参与研讨、交流思想的积极主动性,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

启发式教学自古以来就受到教育家们的提倡和重视。无数教育家在如何进行启发教学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其中有许多值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借鉴的方法。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进行启发教学时采取的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其意是说,不到学生对思考的问题想懂而又未弄懂、想说而又说不清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对不能举一反三的学生,不再重复教他。说明他强调教师要在时机成熟时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启发。他还要求学生能在教师的启发之下,做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温故知新”;要求教师能在教育学生时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以身作则。这些传统经验,都值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运用和发扬。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许多教师都很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引导,对一些较为抽象的理论,往往采取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讲授方式,以便学生理解和接受。这种教学方式,是由具体事例引出抽象原理和普遍真理,使学生的思想认识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因而能产生较大的启发作用和教育意义。

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深厚的知识底蕴,对现实社会和大学生思想特点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研究,有引导学生思维和驾驭课堂讨论的能力,有敏锐的感悟力、洞察力和较强的说服力,能与学生平等交流、坦诚相待。

课堂讨论是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常用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应用这一方法时,要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正确观点和思想闪光点予以充分肯定;对讨论中出现的错误观点和偏颇的思想倾向,应及时予以评析纠正;对积极参与研讨、勇于发言提问的同学给予表扬鼓励;对当场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应向同学说明并作为需继续研究的课题鼓励学生作进一步探讨。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时,要坚持疏导方针和以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始终保持生动活泼、畅所欲言、以理服人、民主团结的气氛。

3.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相结合的教学方法(www.xing528.com)

“抽象”一词源于拉丁文abstractio,原有“分离”、“排除”、“抽出”之意。作为思维方法的“抽象”,是一种理性思维活动,是指在思维中,通过对大量现象材料的取舍,排除个别、偶然、表面的因素,抓住共同、必然、内在的因素,将事物的本质抽取出来的思维活动。当人们的认识达到以概念范畴的形式反映事物的某个本质时,就完成了一个思维抽象的过程。经过一系列抽象过程,把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分别抽取出来后,再加以综合研究、“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和一系列逻辑的和辩证的思维过程,从而形成对事物完整的具体的理性认识,就完成了由思维的抽象上升到思维的具体、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由于抽象思维,是以概念范畴等形式反映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规律性和本质特性的,因此,其思维过程离开了事物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由此,人们常将不能由感官直接把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称为“抽象”。但是,经过抽象思维所得到的认识,比感性认识要深入且深刻的多。人们的认识只有经过抽象思维,才能达到对事物内在本质和规律的准确而系统的认识,因而,抽象思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也是主要的理性思维方法。人们对抽象思维的运用已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史。目前,已有了对思维本身进行科学抽象的研究。不少学者对“抽象思维”作出了抽象的概括,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抽象思维即逻辑思维,包括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在内。抽象思维是借助概念、判断、推理、假说、理论等形式,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和思维规律进行理性思维活动的方法。抽象思维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复杂的理性思维过程。抽象思维有以下特点:一是间接性。因为抽象思维不能直接认识事物,而必须以感性认识为中介,以对事物现象认识的大量感性材料为基础。二是深刻性。因为抽象思维认识的是事物内在的本质和规律,而不是事物的表面现象。三是有序性。因为抽象思维是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和思维规律进行思维的。四是能动性。因为抽象思维过程是人们自觉地对感性材料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制作的过程。正因为抽象思维具有这些特点和优点,使之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抽象思维的这些特点和优点,也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特点的要求,有利于展现和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在理论上的深刻性、体系上的完整性、逻辑性等特点,因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抽象思维方法,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要看是否具备运用的条件。进行科学的抽象思维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和基础,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充分地占有事实材料,要掌握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的方法,要有正确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科学抽象的能力。而这些条件和基础的具备又要求有一定的知识文化水平。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对抽象思维运用与否以及运用程度如何,除考虑以上条件外,还应视教育对象的知识文化水平而定。

二是要看教学内容和研究对象是否适合。从思维内容和对象上看,抽象思维适合于分析研究已发展成熟、有丰富的事实材料、有典型代表性的对象。只有这样的研究对象,才能通过抽象思维获得一般性的本质的认识。比如马克思关于商品的价值的科学抽象就是典型的例证。抽象思维的这一特点,说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按照抽象思维适用的研究对象,并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要求,恰当地把握其应用范围。在运用抽象思维和讲授抽象概念时,要结合丰富的事实材料,进行充分的说理论证,以帮助学生理解。

三是要注意抽象思维与其他思维方式的结合运用。尽管抽象思维很适合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但是,仅仅依靠抽象思维是不够的。任何理性思维活动都不可能是单纯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过程,其中总是渗透着形象思维、灵感思维及其他思维。只有多种思维方法的互补结合,产生出综合思维效应,才能避免由单纯的抽象思维在某种程度上造成的孤立片面的认识和理论内容空洞贫乏的弊端。从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不同特点来看,恰当运用能够使之优势互补,故需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形象思维是通过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和观念形象,借助联想、类比、想象等方法,对形象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以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的思维方法。形象思维有许多明显的优点。钱学森曾在全国首届思维科学讨论会上提出,人认识客观世界首先用的是形象思维。人类思维的发展和个体思维的发展,都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比如小孩就是从形象思维开始,然后再到运用抽象思维的,所以,跟小孩子讲抽象的道理是讲不通的(3)。人类早在语言产生之前就有形象思维了,而抽象思维却必需要以语言为工具。从两种思维的比较中不难看出形象思维有易懂易用的优点。此外,形象思维还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具有艺术感染力。这些优点源于形象思维的如下特点:直观性、具体性、生动性、整体性和相似性。形象思维离不开对具体的人和事以及各种现象的直观描述,能将具体事物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的脑海,使人产生仿佛亲临其境,对该形象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感觉,能直接形成对事物整体形象的认知。形象思维大多以事物与事物、现象与现象之间的相似性为基础,展开联想、类比、想象,通过个别事物的形象,认识同类事物的共性特征。用形象的语言、生动的事实、感性的材料说明问题是形象思维的特征,从感性材料入手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述,有助于概念、原理和观点等抽象理论的阐发、说明和理解,比那种就概念讲概念、就原理讲原理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正因为有这些优点,使形象思维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方法。它能帮助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抽象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弥补抽象思维之不足。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象的广泛性、不同的教育对象因个体特点和受其所学专业特点的影响,在思维方式、思维习惯、思维特点、思维能力上都有很大差异。对抽象思维的兴趣及接受程度也很不相同。适于抽象思维的理论内容,可能使某些学生体会到理论思维的深邃玄妙及其对人们思想的启发提升,甚至震撼作用;也可能使另外一些学生感到高深莫测、抽象难懂,甚至索然寡味。而把形象思维结合于其中,就可以达到理论内容既深刻系统、逻辑性强,又生动形象、有血有肉、不干瘪、不刻板、不枯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

常言道:“文似看山不喜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引起学生兴趣,就要注意表现形式的多样化。除了运用多种艺术形式外,还要注意语言生动形象、丰富多彩、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情理交融,这样才更富有感染力。但是,在运用这些形式时,务必注意在内容上扣紧主题、围绕中心,针对重点、难点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材料。要精选那些最能反映理论精髓、揭示精神实质、最能帮助学生理解重点、难点的典型的形象材料在教学中运用。如果不注意思想内容,只求表现形式上的完美,即使教学再生动有趣,学生听得看得再津津有味,也形成不了思想理论观点,起不到思想启发教育的作用。

4.理智表达与情感投入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理智表达”是指以理性的态度,使用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的思维方法和辩证的思维方法来表达思想观点或者意愿态度。“情感投入”是指在表达思想观点或者意愿态度时,要投入真情实感,与教育对象之间要有情感交流,使情与理自然地结合起来。人是有理智,也是有情感的动物。通常情况下,人的理智和情感原本是交织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当人们进行思维活动时,只要不是有意识地加以控制,理智和情感就是自然融合在一起的。将两者人为地分开来主要是为了研究的需要或者是有意控制的结果。我们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采取“理智表达与情感投入相结合”,就是强调不要人为地割裂理智与情感的辩证关系,要遵循其协调合作的规律,自觉地驾驭调控,充分发挥理智和情感综合产生的积极效应。

认识理智与情感的特性是发挥两方面作用的基础。从两者的特性和作用看,理智具有控制情感、主导思维活动的作用。人的思维活动包含着理性思维和非理性思维两种因素,理智属于理性思维范围,情感属于非理性思维范围。人的非理性思维固然非常重要,没有非理性思维,人就没有情感体验、没有灵感直觉,也缺乏激情和创造精神。但是人如果丧失理性和理智,就会丧失人性,与禽兽无别,只能依照自身的本能和欲望盲目行动。因此,人从本质上说是理性的动物。但是,人与人之间在理性和理智素质上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在处理理性与非理性关系时,能自觉地以其理性起主导作用的人,才能算是理智的和明智的人;而让情感和欲望放任,受其驱使“跟着感觉走”的人,就缺乏应有的理性修养。这种人往往容易陷于盲目、迷惘或者消极、颓废情绪而不能自拔。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正确处理理智与情感的关系,教师首先应自觉以理性和理智为主导。这不仅是因为理智本身对于人的重要性、而且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理论性所决定的。没有理智的主导作用,教师不能理智地表达教学内容,就无法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有系统的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也无法使学生自觉地运用和坚持马克思主义,自觉地辨别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冲击。

以理性思维为主导,并不意味着人的非理性思维和人的情感无足轻重。丰富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表现,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强调情感投入,就是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情感教育中的作用。教师的情感投入实际上也是情感教育方法的具体运用。它体现了多种形式的情感教育方式。情感教育是指通过创设各种情境、调动人的情感,使教育对象从中受到感染熏陶的方法。它包括“以情动人”、“以情启情”、“以境育情”等多种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的情感投入可以达到这几种形式的综合运用。所谓“以情动人”是指教育者首先要对教育对象有感情,以自己真诚的情感打动和感化教育对象,在对教育对象进行情感交流和思想引导的基础上,达到情理相融、情通理达的效果。“以情启情”是教育者以自己的情感启发和激起教育对象相应的情感,即以自身的健康情感和高尚情操启迪和激励教育对象,达到情感移入、人格感化的效果。“以境育情”是通过创设良好情境、优化情感环境,使教育对象从中享受到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的情感友谊、高尚的情操情趣的感染熏陶,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由此不难看出,教师的情感投入是这些情感教育形式的基础和实现其效果的关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若不投之以“情”,不仅无法调动和培养学生的情感,不能与学生进行必要的情感交流,更不可能达到“以情动人”、“以情启情”、“以境育情”的教育效果。人的情感不是一个孤立发展的过程,情感教育也不能孤立进行,它需要渗透到人的全面发展和对人的全面教育之中;还需要与说理方法、实践方法、管理方法、榜样方法等多种教育方法相结合。强调理智表达与情感投入的结合,只是这多种教育和多种结合方法中之一种,即情感教育与说理教育的结合,这种结合是以情与理的辩证关系为基础的。

从人们世界观形成的过程看,这种结合也是非常必要的。“知、情、信、意、行”是一个人世界观形成过程中的几个必要环节。其中,“知”、“信”、“行”是更具代表性的三个重要环节。从三者关系看,“知”是“信”与“行”的基础;“信”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上的情感升华;“行”是更为关键的因素,既是认知和情感的延伸及体现,也是推动二者深化发展的动力。正是根据这些环节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教育方法上需要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结合起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致力于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必须抓好这些环节,摆正各自的位置,尤其要正确处理好“知”、“信”、“行”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就是说,“两课”教学不仅要使受教育者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更要立足于使受教育者相信、信仰和实践马克思主义。怎样才能使青年学生由认知到认同、由信仰到实践马克思主义?这虽然是一个需要靠全社会齐抓共管的系统工程,不可能由一两个方法和学校单方面教育就能完全达到的。但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起的作用来讲,至少应注意发挥理性的力量和情感的力量,把“以理服人”与“以情感人”结合起来。这种结合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本身所具有的说服力,也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表达方式增强其说服力;既要发挥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和真实情感的人格感染力,也要发挥教师对受教育者真诚关爱和循循善诱的教育感染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采取理智表达与情感投入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就是为了发挥这种说服力和感染力,是在具体实施“以理服人”与“以情感人”的结合。“理智表达”有利于讲清科学理论的真理性、价值性,展现科学理论的逻辑性、深邃性等特点,使之将人们理性思维和认知能力的引导提升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而“情感投入”则有利于使受教育者在声情并茂、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情境中理解抽象高深的理论,增强对科学理论的真理性和价值性的认同感、信服力。俗话说:“情到理方至,情阻理难通”就是这个道理。总之,把理智表达与情感投入结合起来,能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按“知、情、信、意、行”的变化规律,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做好思想理论教育工作,既要以情感人,又要以理服人,做到入情入理,情理交融,亲切可信,力戒标语口号式的说教。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早在延安时期就批评过那种不注意思想理论宣传方式的错误态度和错误做法,他指出:“我们的宣传有时也太刺耳,玫瑰花虽然可爱但是刺多扎手,‘羊肉好吃烫得慌’。对于那些绅士,玫瑰花虽可爱,但因为刺多他们不大喜欢。”(4)在对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宣传教育中,毛泽东还曾经严肃批评过那种“或者走共产党的道路,或者走蒋介石的道路”的简单生硬的宣传,指出这是“只是企图拿大帽子压服听众,手里并无动人的货色”的说教式的宣传教育工作,强调要摆事实、讲道理,肯定了“拿当地农民的经验向农民做细致的分析”的这种“有很强的说服力”宣传教育工作(5)。毛泽东的这些至理名言,对于我们今天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5.原理阐述与范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原理阐述是理论型课程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对课程体系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定律、规律和基本的理论观点进行逻辑推演、严密论证、系统阐述的方法。“两课”教学的内容博大精深,是集科学性、思想性、阶级性、实践性于一体的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其中包含有许多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的理论观点,这些基本的理论内容,不仅需要全面地了解认识,而且应该准确地掌握运用。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采用原理阐述的讲授方法是非常必要的。这种方法注重概念的准确界定、原理的科学论证、理论的逻辑推演、体系的完整一致,其优点是能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使其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便于学生准确完整地理解和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理论内容。但是,单纯运用原理阐述的讲授方法,注重的是运用抽象思维方法对概念进行界定和对原理进行论证,容易导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片面强调讲授内容的理论性、逻辑性、系统性,使教学内容远离现实生活,脱离实际运用,也使学生感到抽象而枯燥,难以引起兴趣和思想共鸣,甚至导致教学目标的偏离。因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无论对何种专业、何种层次的学生,一律要求他们做到对范畴定义准确、对原理论述严密、对理论掌握全面系统是不恰当的。这不仅脱离了学生的思想实际,而且偏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的要求,违背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要精,要管用的”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因而有必要将原理阐述与范例分析教学法结合起来。

所谓范例分析教学法是通过分析讨论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具体实例,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某一基本原理或思想观点的教学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课堂讲授时,既可以从阐述原理开始,在原理阐述过程中,通过分析具体实例对原理加以论证说明;也可以从列举具体实例出发,经过引导学生分析范例,推导出要阐明的理论原理。采用范例分析教学,能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多的关注现实社会和生活实际,避免脱离实际的本本主义;能加强师生间的双向交流,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教学形式灵活,便于学生参与,避免了那种传统的单向式的,有的甚至是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

在范例教学中,选好范例是重要前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相联系的实例很多,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学时有限,教师必须事先对范例进行精心挑选,力求选取最典型、最具说服力、并且是学生所关注和熟悉的、容易让他们理解和参与讨论的,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而又能说明问题的范例。但是在实行原理阐述与范例分析相结合时,不一定采取讲一个原理,举一个例子的做法,如果把二者的结合搞成“原理加例子、一个对一个”,这种做法显然过于简单机械。正确理解和实行原理阐述与范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应解决好两方面问题:一是对原理如何阐述;二是对范例如何结合原理进行分析。两个问题的出发点都应该是为了把原理阐释得更清楚。因此,要以使原理阐释得更清楚为原则来确定要不要使用范例?选择什么样的范例?如何以范例说明原理?如何结合原理分析范例?等等。对于不用范例就可阐明的原理,或者在以逻辑论证及其他方法更有利于原理阐述时,大可不必硬要加上范例分析,否则,就会显得累赘多余;而对于应重点阐述的内容或者较难理解的原理,则需要从不同角度、以多种方法阐释,包括使用范例分析的方法,甚至可以针对一个重点、难点问题,采用几个范例去分析阐明。还可以组织对重大范例的专题分析讨论会,让学生唱主角,参与大讨论。但是,在采取范例教学时,绝不可以个人喜好或因个人情绪而举例,也不要以事例代替说理、就事论事、就事说理,即使对学生再有吸引力的事例,如果对阐述原理和教学内容无关紧要,也不应引入课堂。不能只看重范例教学的形式而忽视其内容,真正重要的是要在内容上将原理阐述与范例分析结合起来。

范例分析教学也具有典型教育和榜样示范的意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经常会以先进榜样或者反面典型为例,以说服人、教育人。这既是范例教学法,也是典型教育法。典型教育法是利用典型的人和事对人们所起的示范或警示作用达到启发教育人的方法。它以人们可以感知的活生生的人物和事例为教材,便于人们理解、学习、对照和效仿,具有生动、具体、现实、可信、感染力强等特点。典型教育法包括正面典型示范法和反面典型警示法这两种类型。正面典型示范法即榜样示范法,是以先进的、正确的典型为榜样,以榜样的力量,感染、激励、鞭策人们,达到启发教育人的目的。反面典型警示法是以落后的、错误的典型为反面教材来警示告诫人们,让人们引以为戒,从中吸取教训、受到教育的方法。由于典型具有正面或反面的区别,而每种典型在不同的运用中又可以起着正向或逆向的教育作用。如果不能正确区分和正确运用两种性质的典型,而把正面典型当作反面教材,或把反面典型当作榜样树立,就会起到逆向的教育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不同性质的典型及其不同性质的作用,应该强调通过教师的分析引导,使正反两方面的典型都达到强化正面教育的目的。典型教育法讲究所用典型的代表性、多样性和时代性,注重典型的教育价值,并不笼统认为越是先进的典型越有教育价值,而是主张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选取与之相适合的典型进行教育,以便增强典型教育的实效性。典型教育的这些经验,都是值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使用范例分析时吸取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