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原则

时间:2023-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原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和规范性要求,是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基本矛盾和具体问题的科学依据。在新的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必须反映新形势的特征和要求,才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坚持方向性、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宗旨和中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及有关规定。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原则

“原则”一词源于拉丁语,有指导原理、基本规则、基本准则、基本要求、基本依据和准绳等含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原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和规范性要求,是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基本矛盾和具体问题的科学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作为准则、规范性要求是不可随意变更的,在一定的时期内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原则作为主观意识对客观规律的反映,毕竟属于第二性的东西,也应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随时代而发展。在新的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必须反映新形势的特征和要求,才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以下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的基本原则:

1.方向性、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

方向性、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是直接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性质特征的首要原则。其中,方向性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具有的鲜明的阶级性和党性以及明确的目的性特征,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抵制各种错误思潮,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四有”新人;思想性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视人的精神价值和精神动力,注重思想观念对人们行为的主导作用,着眼于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核心内容;科学性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指导思想上、内容上和方法论上的真理性、正确性,为实践所验证,能经受历史的考验,真正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科学的方法培育人。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向性、思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是其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统一而并非人为地“结合”。只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真正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大方向,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就是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武装人的头脑,从而起到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发挥精神动力的作用。反之,如果真正做到坚持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坚持以科学的教学内容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也就必然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方向,而不会是坚持资产阶级的或别的什么价值导向。也就是说,只要坚持了无产阶级的方向性,就必然具有正确的思想性和科学性特征;反之亦然,只要坚持了无产阶级的思想性和科学性原则,也就必然坚持了正确的方向性。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1)这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向性、思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首先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阶级特征和理论品质所决定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向性、思想性与科学性的内在统一还可以从其真理性与价值性的内在统一中得到验证。具有真理性的科学,本身就具有价值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科学性体现了其真理性,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向性、思想性则体现了其价值性特征。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向性、思想性要求它为实现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奋斗目标服务,为无产阶级及其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另一方面,也强调它应为教育对象个人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服务,为他们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服务。这其中既包含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于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社会价值,也有它对于促进个人成长进步的个人价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所以能够实现这两方面价值,其内在根据就在于它所具有真理性即科学性特征。缺乏真理性和科学性的教育,既不可能实现其社会价值,也不可能实现其个人价值。也就是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价值的实现,必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真理性、科学性,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向性、思想性的价值体现,与其科学性要求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坚持方向性、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宗旨和中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及有关规定。1998年中宣部和教育部曾联合颁布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宗旨和内容。比如其中提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基本内容是对大学生“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以及优秀的中国传统道德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理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教育部2001年修订的《“思想道德修养”教学基本要求》在规定该课程性质时指出:“思想道德修养”课“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一门课程”。这些规定表明对“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方向性、思想性和科学性的要求都是相当高的。至于对另几门直接论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课程,其要求更是如此。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坚持方向性、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就要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充分体现对马克思主义既坚持、又不断发展创新的科学态度。马克思主义自创立以来,之所以能一直保持其科学的生命力,始终洋溢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就在于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对科学理论的宣传教育,不能只强调其真理性而忽视其时代性特征。其实,理论的科学性与时代性是统一起的,因为科学的理论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能一成不变。封闭、僵化、落后于形势和时代的发展,只会导致理论由科学向非科学蜕变。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同时,又必须坚持时代性原则,即坚持以符合新时代新形势的特点和发展需要、符合新形势下人们思想实际的特点和发展需要的理论武装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时代性虽然已为150多年的历史所证实,但是,在新的形势下仍然会面临新的挑战、要回答新的问题,并且要在不断回答新问题、解决新矛盾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完善。否则,其科学性和时代性就会成为无法延续的历史。况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要人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面向现实、面向未来,着眼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如果以僵化、教条的态度,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达不到此目的。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注意充分体现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发展和创新,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育德教育相统一的原则

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育德教育相统一的原则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结合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进行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教育。尽管我们一再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但这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是育德教育,而无需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恰恰相反,“两课”教学的育德功能,是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和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基础上逐步达到的。当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传授的不是一般的业务知识,培养的也不是一般的专业技能,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道德方面的知识和运用这些知识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能力。这种知识和能力也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要培养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其中直接就蕴含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要发挥的育德功能。当然,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是不能代替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培养的。即使是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能力,也不能完全代替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一个人知识和能力毕竟不是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能代表其理想、信念和信仰。如果只注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让受教育者把马克思主义只是当作一般的知识、原理、概念来学习,只是让他们学会了用马列主义词藻,而不是从思想意识上认同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让其建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信仰,更不可能使之在行动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所以强调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育德教育相统一的原则,就是要防止这种重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而忽视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素质培养的片面倾向。

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育德教育相统一的原则符合人的知识素质与能力素质以及思想品德素质之间相统一的关系。

首先看知识素质与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一般来讲,知识是人类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能力则是使知识得以形成、发展、推广、应用的本领。一个人的知识素质表明了他对前人的科研成果和他人间接经验认识的程度;而其能力素质则是指他本人掌握和运用知识、进而拓展和创新知识的水平。两者相比较而言,能力比知识更为重要一些。没有能力,知识无法实现其价值;离开能力,知识就失去了生命力,无法进行新陈代谢、推陈出新;在缺乏能力的地方,知识只能被束之高阁,得不到应用和发展。但是,另一方面,能力又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缺乏知识基础的能力只是人的本能,或者只是原始的、低层次的、经验型的能力。能力越向高层次发展,越需要有深厚的知识底蕴。因而,能力素质的培养和不断提高,必须要以知识的积累和不断更新为基础。只有不断地由知识向能力转化,才能不断地加速素质发展过程中的质变和飞跃。因而,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是符合科学规律的。

其次看知识素质、能力素质与思想品德素质之间的辩证统一。尽管一个人知识和能力素质的高低与其思想品德素质的高低并非是成正比例的关系,但却具有直接的制约关系。一个人的知识水平、文化修养不仅会直接制约其能力的发展,也会直接影响其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同时,其学习研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践应用能力也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其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比如,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的确立,对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贯彻,就需要建立在能学习理解和运用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之上。反过来,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素质也会直接制约其知识和能力素质的提高。人的思想品德素质包括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作风,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思想觉悟、政治取向、道德水准、工作态度、敬业精神、事业心、责任感等等具体内容,集中体现出一个人所具有的世界观方法论。这对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在方向上、观念上、方法上、速度上都具有控制、调节和制约作用。比如,在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那些能自觉地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的人,那些能主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对实际问题的解决相结合的人,那些能正确领悟和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人,那些有理想、有信念、有敬业精神、有工作责任感、能吃苦耐劳、干劲大的人,往往能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上比别人提高得快,取得的成就、作出的贡献比别人大。总之,思想品德素质与知识素质、能力素质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说到底,就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人的综合素质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育德教育相统一的原则适应了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和方向,即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学校教育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这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日益为人们所重视的教育理念。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即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正如前面所说,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育德教育相统一的原则是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提高的。那么,这里需要进一步明确的问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具体贯彻教学改革的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作为一名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是其天职,当然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使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除肩负一般教师的职责外,更重要的是要向学生传马克思主义之道,授共产主义之千秋大业,要消除困扰和迷惑青年学生的各种思想迷雾,提高他们抗拒各种错误思潮及非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侵袭的能力。具体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说,贯彻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育德教育相统一的原则,就是要在传授马克思主义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实践马克思主义的能力,并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融于其中。虽然业务课教学中也要贯彻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育德教育相统一的原则,但两者的侧重点和具体要求是不一样的。毫无疑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侧重点和落脚点应在育德教育上。

既然重点在育德,就需要注意如何在育德方面言传身教、身先垂范、“正人以正己”的问题。教师的言行举止、风度气质、思想意识、道德品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他们效仿的对象。一个优秀的教师,往往能以其高尚的精神境界、崇高的人格魅力,给学生以正向激励,成为学生的优秀楷模。而一个人格低下的人是不配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光荣称号。要做个称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严以律己,以身作则,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只有自己首先做到学习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才可能使学生也学习、信仰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www.xing528.com)

3.教师主导、学生主动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主导、学生主动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处理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学校教育与外界环境关系应遵循的规则,也是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要求,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所要遵循的规则。这一原则是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之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主动而不是被动地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要善于利用社会力量,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共同完成培育人才的任务。从这一原则的内涵来看,包括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动作用和社会教育的作用这三个动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及其教师与学生、学校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首先看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动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所谓主导作用,包含有主持、指导、导向等作用的意思。与其他教学一样,教师作为教育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其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持者、组织者和责任人,负责其主讲课程的全部教学活动的总体规划设计,同时也要做好其中每一次教学活动的具体组织安排,包括教学活动的目的、内容、方法及具体步骤等,都应由教师负责确定。其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坚持正确方向的导向者,负责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坚持党性原则,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坚持以正确的思想指导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不断改革更新,及时纠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思想偏差。其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象的指导者、引路人,指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要求,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现代化人才。

学生的主动作用是指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充分发挥出了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学习活力、创造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积极主动地自学和完成课外作业,积极主动地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行动。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之间是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来说尽管非常重要,但毕竟只是推动学生成长的外部力量,究竟在实际上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其作用的大小如何,最终取决于学生本人主动作用发挥的程度。但是,学生主动作用是否能充分发挥出来,向何处发挥作用,各个学生的作用能否相互协调配合等,又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正确的主导意识和科学的主导方法。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树立正确的主导意识,掌握科学的主导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值得注意的是,不应把教师的主导作用搞成惟有教师正确,教师“一言堂”,教师统管一切、包办一切;教师也不能因为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而忽视被主导者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限制其多样性和个性特征。恰恰相反,只有广泛听取学生意见,集思广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其不同特长和个性特点,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开展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产生出最佳效果。

其次看社会教育及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关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与社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两者既是系统与环境的关系,也是内因与外因的关系。社会教育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是一种更广义的教育,是除学校教育以外的其他所有教育的统称,其中主要指各级社会组织、各种社会团体、社会传播媒体、社会舆论习俗、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家庭教育对人的教育影响和熏陶作用。随着社会现代化和开放程度的提高,社会向信息化、网络化方向发展速度的加快,社会教育对人的教育影响作用与学校教育相比,有明显的强化扩大趋势。同时,由于社会教育在内容形式设施手段上的丰富多彩,使之具有极强的辐射和渗透作用。因此,学校教育应充分发掘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增强教育力量,提高教育效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经常开展的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教学实习、志愿服务、走出去请进来等活动,就是利用社会资源,增强教育活力和效果的有效方法。但是,社会教育的影响作用,有自发与自觉、有组织与无组织、正面与负面、显性与隐性的区别,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其中大量的是无组织、无意识、隐性的教育,而这种性质的教育往往存在相当多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学校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结合社会教育的同时,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自觉克服其消极影响,达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协调统一和互补。就社会教育方面而言,各个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增强教育意识和责任感,提高自身素质和自我教育能力,注重社会效益和社会形象,这对于消除社会教育的负面影响甚为重要,尤其要利用社会教育自身的力量克服社会教育中的消极因素。比如,大众传媒为了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意义,针对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的具体事例开展群众性的讨论活动,这对全社会都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果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参与这种讨论、撰写相关论文,就能使这种积极的社会教育向学校延伸,提高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意识。总之,要使青年学生成为“四有”新人、具有高尚的精神、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不仅是学校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和着眼点,也是社会教育的重要任务。只有将两方面的作用统一起来,两方面积极性都发挥出来,才能实现这一关系到国家前途的百年大计。

4.面向全体、分层施教与继续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面向全体、分层施教与继续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正确处理整体性教育与局部性教育、普遍性教育与特殊性教育、连续性教育与阶段性教育关系的要求。

“面向全体”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对我国各高校的全体大学生开课,进行普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道德、法律基础等方面的教育。既然是不管什么专业的学生都要求学的必修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要根据全体大学生的共性特点提出带有一般性和普遍性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而不能搞成专业课性质的教学。

“分层施教”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层次、不同学历大学生的特点,实施不同的教学计划方案,在教学内容、学时上提出不同的要求,并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分层施教”还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又要注意阶段间的衔接和连续发展。

面向全体与分层施教相结合符合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对立统一规律,也符合德育的全民性、针对性要求。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道德修养,是提高一个人文明素质的重要方面。我国古代尚且有“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的要求,更何况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对文化层次普遍较高的大学生们,更应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作为对这一群体的普遍性要求。但是在普遍性要求具体落实的过程中,又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特殊矛盾特殊处理,不能不分层次、不分阶段,采取“齐步走”、“一刀切”。强调针对性教育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表现。教育的针对性与全民性也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没有针对性教育,就不能实现全民性教育;没有全民性教育为基础,针对性教育也收不到实效。总之,不管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还是教育的全民性与针对性的统一,都说明了面向全体与分层施教相结合的必要性与合理性。至于把二者再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则是从更为广义的角度,扩展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规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指导意义。

继续教育是指对已经从学校毕业的学生、成人和在职人员的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对人所受教育的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人们只有不断接受教育,不断“充电”,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党曾经明确提出,适应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树立起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必须把我们的社会建设成有助于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因而,继续教育便有了愈来愈重要的价值和地位。正是为了适应和满足这种需求,才形成了目前高校继续教育的多种形式、不同层次和可观的规模。但是,社会发展不仅要求人们在文化知识上的更新,也需要人们在思想道德观念上的更新,要能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不断应对新的冲突和挑战,作出新的评判和抉择。因此,继续教育既要进行科学文化教育,也要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包括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程。这说明在继续教育中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面向全体”的要求是一致的。但是,由于继续教育的特殊性质以及它所包含的多种形式和层次,又需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上作特殊要求,这又与“分层施教”的要求是一致的。这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行面向全体、分层施教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原则的科学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