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新要求
1.高校德育工作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中前进。《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本质上是德育工作。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德育工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前进,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合格人才,促进学校改革、发展和维护学校、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绩。广大青少年学生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关注改革开放的进程,希望祖国早日强盛,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力量,成才的愿望和学习的自觉性增强,努力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这些都是我们因势利导,进一步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和有利条件。
但是,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青少年;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如何教育青少年正确认识我国国情,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传统,树立民族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还存在各种矛盾,社会生活中还有需要克服的消极现象的情况下,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在人们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情况下,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等等。这些都是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以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迫切地要求德育工作更好地发挥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对学校工作的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克服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学校德育工作还很不适应的状况。为此,1994年8月31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对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个文件,是中共中央继1985年8月1日发出的《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1987年5月29日发出的《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1988年12月25日发出的《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之后,又一个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文件。
《意见》首先阐明了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出: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育和培养好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奠基工程,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与心愿。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意见》指出,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学校德育工作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有紧迫感。要加大改进工作的力度,完善德育体系,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克服“一手硬,一手软”和忽视德育工作的倾向,努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遵循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科学地规划各教育阶段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整体规划学校的德育体系。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整体衔接,防止简单重复或脱节。以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这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和根本措施。要深入持久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开展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
《意见》指出,德育工作要与关心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相结合,与加强管理相结合。进一步发挥全体教职工的育人作用,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要按照不同学科特点,促进各类学科与课程同德育的有机结合,形成稳定的机制。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加强实践环节。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要紧密配合,互为补充,形成合力。要完善德育工作管理体制。
《意见》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科研和学科建设,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点学科加强建设。要优化德育队伍结构,加强德育队伍建设。要保证经费投入,改善物质条件。要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和工会、共青团等组织的作用。德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宣传、理论、文艺、影视广播、出版、新闻界必须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主旋律,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要运用法律武器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地方各级政府要把优化社区育人环境列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计划。学校德育工作要有法制保障。各地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
《意见》发出后,1994年9月19日,国家教委及时发出了《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通知》指出,《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是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纲领,是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南。《意见》精神的贯彻落实,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通知》要求学习贯彻《意见》要精心组织,深入学习;要广泛宣传,形成落实《意见》的有利环境;要认真研究、制定贯彻《意见》的规划和措施;要加强检查,切实保证《意见》的贯彻落实。9月23日,国家教委在发出的《关于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通知》中,强调要把贯彻《纲要》和《意见》结合起来,切实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国家教委的上述两个《通知》,使《意见》得以很好地贯彻落实,保证和有力地推动了高校和其他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工作的健康深入发展。
2.整体规划高校德育工作。国家教委颁布试行《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整体规划学校德育工作,根据《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国家教委1995年11月23日制定并发出了《关于颁布试行〈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的通知》。《通知》指出,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是国家对高等学校德育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素质要求的具体体现,是指导和规范全体教职工教育思想与行为的重要依据,也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学校德育实行科学管理与检查评估的根据。执行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有利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德育工作,建立全方位德育格局,形成全员德育意识,增强德育整体效果,提高德育水平,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学校德育体系。《通知》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提高认识,加强指导,制定实施细则和实施计划。要注意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新经验。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主要内容包括总则、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原则、德育途径、德育考评和德育实施等七部分构成。《大纲(试行)》立足当前,面向未来,与中学德育相衔接,注重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并力求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
“总则”部分,强调了高等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指出,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重视德育,把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学校工作首位。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它体现教育的社会性和阶级性,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智育、体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共同育人,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制定《大纲(试行)》旨在适应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迎接21世纪的新形势,继承和发扬高等学校德育的优良传统,总结新经验,促进高等学校德育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
“德育目标”部分,首先强调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的德育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方法论,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觉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勤奋学习,勇于探索,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并从中培养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为此,《大纲(试行)》还提出了具体的规格要求。
“德育内容”部分,指出德育内容是根据德育目标和教育对象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而确定的,并将随着社会发展进程而充实调整。高校德育内容是学校教育内容的组成部分,是中学德育内容的深化和延伸,要针对高校学生及各学习阶段的特点安排德育内容,形成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核心的、相对稳定的教育内容体系。这个教育内容体系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教育;民主、法制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学风教育;劳动教育;审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等。
“德育原则”部分,首先阐明了高校德育原则是高校德育工作规律的具体体现,是德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准则。主要原则有:方向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继承和创新的原则;整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原则;严格要求与热情关怀相结合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等等。
“德育途径”部分,阐明了德育途径是落实德育内容、实现德育目标的渠道和方式。强调要进一步拓宽德育途径,形成综合育人的有效运行机制。主要途径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党团工作和学生会工作;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等。
“德育考评”和“德育实施”部分,强调德育考评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实现高校德育目标的必要保证。通过考评,全面了解和衡量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表现及其发展水平。应当以学生行为准则为依据,建立和完善德育考评的指标体系和考评办法,按照思想、政治、品德的分项内容及其标准进行考评。应当以事实为根据,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采用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整体考核和综合评定,力求客观公正。在考评过程中,要贯穿教育,注重实效。要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教育。领导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实施德育大纲必须加强领导,必须有健全的领导机制,专门的组织机构,得力的队伍,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必要的经费与物质保证。
根据《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的规划和要求,在高等学校,开展德育工作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是一个整体推进的过程。不仅抓紧对普通的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还同时开展了对研究生、社会助学的自学考生的德育教育。在这方面,教育部及其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如:2000年4月6日,教育部发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2000年11月28日,教育部发出了《关于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助学中加强德育工作的意见》,对这些层次的学生的德育工作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作出了具体的安排,制定了落实的措施。所有这些,对德育工作的全面广泛深入的开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加强对高校师生的公民道德教育。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战线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加强对大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工作,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方面。加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教育工作,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公民道德建设入手,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努力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对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全面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上述原则出发,中共中央于2001年制定并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通知》的要求,2001年11月15日,教育部就教育战线学习和贯彻《纲要》的有关问题又进一步作出了如下通知。
《通知》指出:《纲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新鲜经验;深刻论述了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指导思想、方针原则;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阐明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纲要》精神的贯彻落实,对于教育战线深入贯彻落实江泽民提出的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促进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知》要求:
第一,要认真组织教育战线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学习领会《纲要》精神,充分认识学习贯彻《纲要》对推动青少年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青少年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点人群,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类学校要把青少年学生道德建设放到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切实抓好。(www.xing528.com)
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党政领导、党员教师、“两课”教师和德育工作者要做学习的表率。在学习中,要认真领会《纲要》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在师生员工中广泛宣传“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根据中央要求,把爱国主义作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联系当前不断变化发展的国际、国内形势,在广大青少年中突出宣传好“爱国”这一基本规范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要把学习《纲要》与学习贯彻江泽民“七一”讲话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强和改进教育战线党的作风建设结合起来。学习要密切联系实际。把学习《纲要》贯彻到全面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努力培养“四有”新人,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中去。
第二,要结合教育战线实际,认真研究制定贯彻落实《纲要》的规划和措施。教育部要求,在研究制定贯彻落实《纲要》的规划和措施时,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要继承和发扬学校德育工作的优良传统,同时要积极借鉴世界各国青少年学生道德建设成功经验和文明成果,适应新形势,开辟新途径,努力增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时代感以及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要按照《纲要》的要求,整体把握学校德育教育的科学体系,做到大中小学道德教育区分层次、整体衔接,防止简单重复、超前或滞后以及相互脱节。要按照《纲要》的要求,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中青少年学生道德建设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增强课程的渗透性。要按照《纲要》的要求,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环节,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强化道德教育的要求,使青少年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要按照《纲要》的要求,加强制度建设。青少年学生道德教育,既要靠教育,又要靠管理和制度约束。要按照《纲要》的要求,以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职员工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活动的最基本的要求。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家庭、社会、学校的紧密配合,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第三,要广泛宣传,形成学习贯彻《纲要》的良好氛围。
对《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学习、贯彻和落实,有力地推动了高校师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精神,在高校建设一支热爱祖国、具有强烈使命感、学术作风严谨、理论功底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学术队伍,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制度环境,促进学术进步和科技创新,针对当前在学术研究工作中存在着的不容忽视、某些方面还比较严重的学术风气不正、学术道德失范的问题,教育部于2002年2月27日发出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1),对端正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有关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意见》首先阐述了充分认识端正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强调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在高等学校倡导并形成崇尚诚实劳动、鼓励科研创新、遵循学术道德、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对于保护教学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保持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能力,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际环境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端正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成为当前我国高等学校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各级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站在依法治国、以德治国,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当前端正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高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采取切实措施,规范学术行为,树立良好学术风气,促进和保障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
《意见》阐述了端正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指出:加强学术道德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针对学术工作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和行为,建立和完善学术规范,形成有效的学术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端正学术风气,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当前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加强对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学术道德教育,培养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坚忍不拔、严禁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努力使他们成为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严谨治学的力行者,优良学术道德的传承者。要增强献身科教、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反对沽名钓誉、急功近利、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等不良风气;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反对投机取巧、粗制滥造、盲目追求数量不顾质量的浮躁作风和行为;要树立法制观念,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他人劳动和权益,反对以任何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的行为;要认真履行职责,维护学术评价的客观公正,坚持按章办事,不徇私情,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和干扰;要坚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要向青年学生积极倡导求真务实的学术作风,传播科学方法。要以德修身、率先垂范,用自己的高尚品德和人格力量教育和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帮助学生养成恪守学术规范的习惯。
《意见》最后提出,要采取切实措施端正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要加强领导,高度重视;要广泛深入地开展端正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教育;要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完善人事考核制度;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学术发展和评价机制,鼓励学术创新;要建立学术惩戒处罚制度;要加强学历文凭、学位证书的管理工作,等等。
上述要求和措施,对于加强学术道德和职业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遏制日益蔓延和泛滥的不良学风起到了重要作用。
4.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
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又一重要方面。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1年4月29日,江泽民在清华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希望全国的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他强调指出,大学生“要努力使自己既具有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又具有过硬的科学文化本领,既有强健的体魄,又有健全的心智”(2)。当前,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中,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明确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全面发展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它对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作用。
2001年3月16日,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就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出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意见》要求:
第一,充分认识加强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紧迫感;进一步探索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
第二,要明确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主要内容是: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认识自身,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使大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地开发智力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觉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社会生活的能力;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使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防止唯心主义、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干扰,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确方向。
第三,要注重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原则、途径和方法。《意见》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重在建设,立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和体系。要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科学安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创造条件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程或专题讲座、报告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的重要内容。教师要结合教学工作过程,渗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注意区分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与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要重视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教育手段和媒体做好普及工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促进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第四,要加强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意见》指出:高等学校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原则上应纳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管理序列。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方式,建设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积极开展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逐步建立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兼职教师的资格认定体系。
第五,要加强领导,规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意见》要求: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主管校领导负责,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为主体,专兼结合的工作体制。要把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体系中。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切实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积极支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真正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这项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教育部的精心指导下,各高等学校采取各种措施,在党团组织和学工部门的努力下,逐步展开了深入细致的工作,并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释疑解惑,在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