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原则的拓展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对于保证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保证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目的就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这个任务仅仅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是不可能完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其他课程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必须拓展思路,力求做到主渠道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的统一,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把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协同一致,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一般是由特定部门统一安排的,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各个子课程存在一定程度的渗透与互补,但尚未形成有效模式,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同一所高校在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变动性也较大,缺乏制度上的保障。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互相配合与协调,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与自然科学课程的互相支持,几乎乏善可陈,且“文人相轻”、“妄自尊大”之现象大量存在。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在认知层面上要实现观念上的转变,即主渠道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应该统一、必须统一而且能够统一,继而在实践层面上才能逐步实现各课程资源的整合,从而更加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主渠道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的统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整体性的客观要求。管理学认为,系统是由若干个相互区别、相互联系而又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有机集合体。整体性是任何系统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大系统,具有整体性。各门课程都有其独立功能同时又都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只有逻辑地协调和统一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系统中,才能发挥系统的整体优势,实现系统功能的最大化。
协调与控制各种影响因素使之同向发挥作用的规律要求主渠道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的统一。大学生的思想总会受到来自各种因素的影响,一种是教育者所施加的自觉影响,一种是社会环境因素的自发影响。在高校,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还是其他课程教师对大学生施加的影响都属于自觉影响。虽然各门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不同,具体教学目标不同,但所有课程都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都有育人的功能,所有的课程在传播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把大学生培养成既具有专业技能,又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所需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一般来说,各门课程教师对大学生施加的教育影响是一致的,能够实现相互补充、相互强化,这也是教育者期望达到的一种理想状态。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每位教师的思想水平和认识能力不同,他们所施加的教育影响可能会出现不协调,尤其是自然科学课程教师与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师,由于学科特点的巨大差异,对很多问题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教育方式也存在较大差异,对大学生施加的思想影响难免出现对立和冲突,不能同向发挥作用,如此,不仅不能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反而会产生相互分解甚至相互抵消的不良后果。这就要求不同课程的教师要自觉地进行调整,充分发挥各种积极因素的影响,抑制、避免或消除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以保证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同向发挥作用,形成合力。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自觉做到所负责课程教学与主渠道教学的统一。
首先,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江泽民同志2002年4月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哲学社会科学,主要是帮助人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理论认识和科学思维,解决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科学。”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正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对于传播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于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对于深化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于推动改革开放和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对于引导人们树立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思想观念,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进一步指出:“哲学社会科学中的绝大部分学科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对于帮助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次,不仅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具有育人功能,其他各门课程也具有育人功能。每门课程都要传播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向大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不是矛盾的,而是统一的、相互促进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是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同时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利于学生认识到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提高其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保证政治性、思想性,还要保证知识性、科学性,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就会丧失吸引力和说服力,也就无法实现育人功能。各门课程都要深入发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与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影响学生的理想信念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觉悟不断提高。(www.xing528.com)
再次,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也就是说不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师负有育人职责,自然科学课程教师同样负有育人职责。每位教师都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严谨治学,做人与做学问相一致,自觉抵制不正之风,抵制错误思潮和错误理论观点的影响,自觉维护教师的良好形象。每位教师都要始终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决不散布违背宪法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观点和言论,始终坚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影响学生。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与自然科学课程同样重要,试图取代或取消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或自然科学课程的想法或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师与自然科学课程教师具有同等的地位,要拓宽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师与自然科学课程教师沟通与交流的渠道,增加了解,增进感情,增强互信,互相尊重,树立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的理念,同心协力探索主渠道教学与其他课程(包括专业课程)教学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教育机制和有效途径,既有效整合资源,又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为培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所需的人才而服务。
高校从教学管理的角度,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始终摆在重要位置。在整体教学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的作用,要切实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达到规定的学时和学分,不能以任何名义压缩甚至取消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把督促各个部门、各个课程教师全力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政策制度化。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师资水平同步提高,师资引进不能厚此薄彼。在职务聘任、科研立项、国内外学习进修和物质待遇等方面,要充分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的特点,在政策和制度上予以扶持。
【注释】
(1)《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教育部1980年7月7日印发。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05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