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是指导人类认识活动的普适原则,也是任何课程教学都需要遵循的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内涵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把基本理论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并能够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在实践教学环节,既要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又要坚持以丰富的实践培育大学生,保证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即坚持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的统一。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客观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整个人类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但对每一个个人来说,不可能事事都去实践以获得直接经验,获得真知,接受间接经验也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革命领袖对社会实践经验所作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实践证明正确的科学理论,对大学生而言,属于间接知识和经验。一方面,对于这种抽象的理论知识,教师如果只是原封不动地将系统的理论呈现给学生,既不联系历史,也不联系社会现实,亦不考虑学生的实际,不仅会使教师的存在失去价值,还会使求知欲旺盛的学生感到理论的“面目可憎”,色彩单一,无亲和力,无真实感,宛若空中楼阁高高在上。唯有教师全情投入,善于联系各种实际,学生才会轻松愉快地享用“理论大餐”,汲取丰富的思想营养。另一方面,这种抽象的理论知识,只凭课堂的理论教学是不易被学生接受或完全消化吸收的,尽管学生不可能重走理论所由产生的实践过程,但可以通过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直接经验的不足。由此,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实际有机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形成互补之势,抽象的理论经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推演,学生消化吸收的难题自然迎刃而解。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兼具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特点决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通过影响人的思想而起作用的,而人的思想总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论的影响下变化发展的,先进的思想、科学的理论不去影响,落后的思想、非科学的理论就会发生影响甚至完全占据人的头脑,在这种情况下,系统地讲授理论,向大学生灌输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的理论是十分必要的。灌输理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识能力,部分地实现教学目标,但培养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方面无法保证,这就需要在灌输理论的同时,还要开展实践教学。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经验和教训进行深刻总结的结果。高校在如何培养人才的问题上,一度走过弯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群众运动的方式组织师生下厂、下乡进行生产劳动,以干代学,高校为组织生产普遍停课,正常的教学秩序遭到破坏。自粉碎“四人帮”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纠正了轻视系统学习理论知识的倾向,但又一度出现了片面强调理论学习,忽视引导学生接触社会、深入社会实际的封闭式的教育体制,造成了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囿于象牙塔中读死书、脱离社会、脱离实践的严重局面。由于不接触社会,又缺乏亲身参与建设与改革的实践,学生对建设与改革的形势认识不足,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不少学生思想困惑,政治上不坚定,对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产生动摇,对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也产生了怀疑。实践证明,无论是忽视理论武装还是忽视深入实践都是不可取的。没有理论根底的深植,实践很难有的放矢,而空有理论,不参与实践甚至害怕深入丰富的社会实践,理论将变得毫无意义,理论本身也会失去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失去创新的动力。
2.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要求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本身的特点和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的特殊性,这一原则的运用尤为重要,可以避免教学中教条化、公式化的倾向,能否运用和恰当运用该原则直接决定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能否实现教学目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师熟练掌握基本理论是基本前提,而课堂教学联系什么实际,如何联系实际,实践教学的组织、设计与实施都需要教师的全面把握。
第一,联系理论本身形成、发展的实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理解基本理论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空中楼阁。当教师教授基本理论时,要把理论产生的背景,包括时代背景、社会背景、理论创立者的背景等交代清楚,这可以使学生有一种真切地回到理论所由产生的实际中的感觉,容易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那种背景下会产生这种理论?创立者为什么要创立这种理论?理论的创立有什么意义?交代背景可以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也可利用图像或视频资料,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则效果更佳。交代背景之后,还要引领学生感受理论形成、发展的过程,过程尽量具体、生动。这样,理论就不会显得枯燥、难懂,学生就会爱听爱学。当然,这个过程对教师要求是比较高的,教师要搜集各种材料。由搜集材料到选择教学材料还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搜集的所有相关资料都可用于教学,教师要做精心选择。教学所用材料首先要保证真实、准确,还要有典型性,对于需要说明的理论观点要有说服力。另外,教师在使用材料时,要注意详略得当,还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语言或容易理解的专业理论词汇表达,这样易于学生接受。
第二,联系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是任何教学都要遵循的一般性教学原则。所谓因材施教,即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也就是根据“材”的实际施行一定的教育。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而言,就是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学生是施教的对象,教师运用何种教学方式、何种教学手段、何种表达方式开展教学,当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学生的具体情况往往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自不待言,就是同一年级、同一专业甚至同一个班的学生,他们的知识水平、思想觉悟、心理状况也不尽相同。教师如果不顾这种种差异或者没看到这些差异,使用同种方式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教育,或者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教学,根本不考虑学生的感受,不可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总是在说大话、说空话,对教师空洞的说教十分反感,进而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产生抵触心理甚至厌学心理,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声誉。产生这种结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没有坚持联系学生的实际,实效性不佳也就成为一种必然。只有联系学生的具体实际进行教学,理论才更易为学生接受,才能保证教学的实效性。
联系学生的实际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包括了解学生的专业实际,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等等。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高校每个专业必修课程。了解学生的专业实际,要尽量多地了解一些该专业的情况,以便列举贴近学生专业实际的例子,这样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的理解就更有亲切感,更易体会教学内容的现实价值,更易接纳相关的理论观点。
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就要考虑到每个专业每个班级往往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个人经历、家庭背景不同,生活习惯存在差异,但都是住集体宿舍,吃公共食堂,生活自理。教师要把握这些差异和共同点,教学才能更加有的放矢。(www.xing528.com)
教师要经常和学生进行交流,以便逐步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及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个别谈话、召开座谈会、电子邮件、问卷或者通过辅导学生的理论学习及指导学生的集体活动都能够实现交流,教师可以选择课间休息时间交流,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问答、讨论、辩论等形式交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教师可以调整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教学进度。对于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中已经掌握的内容,可以一带而过;对于学生容易理解的地方,可以加快教学进度;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可以适当放慢教学进度。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发现其思想上认识不足或认识不正确的问题,就可以在教学中把学生的思想问题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考虑,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端正学生的错误认识。掌握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即学生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就会发现学生的兴奋点,找到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直存在忽视学生的个性的倾向,忽视学生的自尊、意愿、兴趣、态度、情感、意志等,只强调统一性、标准化,教学的针对性不强。对于主要实行大班授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来说,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实属不易,但这始终应是教师努力的方向,也是教学改革必须考虑的方面。企图花最少的时间达到最好的效果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来说是不可能的。如果能改为小班授课,教师发挥的余地就会比较大,教学效果也会随之提升。
第三,联系教师的实际。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教师。联系哪些实际,怎样联系实际都是由教师决定。但是仅仅停留在把理论讲清,只能使学生理解、明白,未必能使学生接受。只有同时做到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学生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联系教师的实际就是联系教师在“理”和“情”两方面的实际。教师自身要明理,掌握真理,信仰真理,同时,对于教学要有真实的情感投入。“理”和“情”是不可分的,没有对真理的信仰,教学中也就不可能有激情投入。只有真正信仰真理,情感才会自然地流露出来,这种情感是无法伪装的。教师队伍的现实是:绝大多数教师达到了掌握真理的层次,但信仰真理的层次部分教师还有差距,既信仰真理又能全情投入的层次只有少部分教师能达到。
为了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都达到既信仰真理又全情投入的层次,首先就要使教师先受教育。高校对于担当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要有严格的准入制度,选拔优秀的教师进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队伍。对于现有在岗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要进行定期的进修或培训,形成制度,对于经过一定时间的进修或培训仍不能达到要求的应取消其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资格。
教学中教师的情感投入非常重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常被认为是枯燥无味的理论说教课,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教师缺乏情感投入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要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是教育性非常强的活动,是直接以育人为目的的活动。教师面对的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学生,教师以饱满的情绪和真挚的情感授课,语言生动活泼,语调抑扬顿挫,表情丰富,学生很容易被感染,产生学习的情感需要,逐步进入积极的接受状态,教学效果必然会增强。另外,教师还要善于并乐于现身说法,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思想转变过程、心路历程讲解或例证某些理论,这会产生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第四,联系社会的实际。联系社会的实际包括联系以往的社会实际和当下的社会实际。联系以往的社会实际即联系历史,包括联系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联系当下的社会实际即联系当代世界的形势和中国的现实国情,重点应放在联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要联系重大现实问题包括很多敏感问题、热点问题。
之所以要联系历史,是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要经常用到比较分析和历史分析。有比较才有鉴别。再锋利的刀也不能削自己的柄,我们永远不能用某个理论观点本身证明该理论观点的正确性,也即是说,衡量理论正确与否的标准永远在理论之外。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如此。因此,教师不能把视野仅仅局限在马克思主义体系内,要放开眼界,把马克思主义放到整个人类的历史长河中,通过与其他理论的比较或者证伪其他理论才能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为了讲清理论,还要经常运用历史分析。理论产生的背景、形成、发展到体系的确立,再到不断丰富和完善,是一个历史过程,理论发挥作用指导实践以至地位的确立也是一个历史过程,要给学生讲清这个脉络,学生才会心悦诚服。
之所以要联系现实,是因为现实就是大学生现在和将来学习、生活、工作的大背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际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正在极力争夺青年一代。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受到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的严重影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如何看待新的形势?面对新形势,大学生应如何应对?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无法回避的问题,必须进行认真而深入的研究,才能做到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对大学生的思想困惑给予现实的、有价值的解答。
教师在教学中重点放在联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联系重大现实问题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容,也是教师在讲授其他教学内容时要经常联系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党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根据中国的现实国情制定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连续性,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现实的实践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随着实践的推进,党的理论水平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不断增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过程中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也会发现存在的问题,必要时须加以调整。在教学中,联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有利于学生了解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或初级的社会主义阶段的基本国情,进而正确认识国情。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目标就是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大学生毕业后,有能力并乐于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因此,很有必要使学生在校期间尽可能多地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丰富生动的实践,回答解决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尤其是重大现实问题、热点问题。这些现实问题、热点问题往往是事关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的问题,是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如党政领导干部腐败问题,国有企业亏损问题,农民增收与农业发展问题,医疗改革问题,社会保障问题,道德沦丧与诚信缺失问题,等等。教师应对这些问题表达出自己的真实的看法,决不能有意回避,也不能模棱两可,更不能说假话,说套话。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最能打动学生,触发学生的思想变化。社会总是既有阳光的一面,又有阴暗的一面,只要教师把握得好,这些尖锐的社会现实问题,不但不会降低反而会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增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要严格按照教学内容的要求联系实际,联系实际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不是实际的简单堆砌,要选择精当,以免喧宾夺主。对实际要做全面的分析,既不能夸大阴暗面,也不能文过饰非,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正面教育。
第五,建立实践教学的有效模式和长效机制。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现实情况看,实践教学仍是一个薄弱环节。有的课程完全是理论教学,有的课程虽然开展了一定形式的实践教学,但方式方法、形式途径还不多,实践教学的有效模式尚未形成。加之一些高校领导尤其是理工类院校的领导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重视程度不够,支持力度不够,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实践教学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一环,亟待加强。
理论教学是系统地学习理论,实践教学是通过一定的形式,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更通俗、更直观、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课堂理论教学所学习的理论。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思维方式、知识水平、实践能力的不同,实践教学须采取不同的实践形式,“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2)实践教学使学生走出课堂到广阔的天地里去接触人,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良传统,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积极为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准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高,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教育教学的效果得到进一步深化。
开展实践教学,必须纳入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学分,拟订详细的实施计划。无论采取哪种形式的实践教学,都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有的放矢,不能为了实践而实践,要呼应相应的理论教学内容。在实施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协调好各有关部门的关系,保证必要的经费支持和其他必要条件。实践过程结束,但教学过程并未结束,对整个实践的教学要进行认真总结,一方面,对学生的表现严格考评,另一方面,要建立专门的实践教学档案以备查考和借鉴,从而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