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结构合理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结构合理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结构关系上,二是体现在与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衔接上。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部的结构合理特征
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部结构关系来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虽然几经重大变化,但基本上保持着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设置主要采取把马克思主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共党史作为课程内容,这样既让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以及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这种课程结构有“史”有“论”,史论结合,比较完整地呈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85”方案把马克思主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合成一个整体,以马克思主义原理作为课程内容,把中共党史拓展为中国革命史的内容,把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内容调整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这样更充分地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以及现实,更好吸纳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该课程内容设计除了做到史论结合以外,也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更好地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本质特征。但是,以上两个时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结构的设计还处于自发形成阶段,并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结构特征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说明。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的结构体系进行整体研究始于对“98”方案课程体系结构的认识上,在“98”方案全面实施之际,时任教育部社会科学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的顾海良教授对“98”方案结构体系进行了归纳,他认为:“从总体上看,‘两课’课程新方案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两课’课程新方案反映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高校‘两课’建设的高度重视。由中央专门讨论大学生政治课建设,这在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第二,‘两课’课程新方案也体现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高校政治课建设,特别是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要求的殷切期望。在新方案中,‘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等课程的开设,都是有重要意义的。例如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基石的,就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也就是恩格斯所讲的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而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就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这就明确了高校政治课要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的基本要求。同时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发展的科学,在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中产生过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过两个伟大的理论,那就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发展的科学,在中国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过程。要使大学生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尽管是150年前创立的,但这个学说决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大道或者固步自封的僵化的学说,相反它总是走在世界文明大道上,是在吸收人类思想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的,以此加强大学生进一步学习、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这样,也会深化大学生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教育,再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教育,学生听完这些课程以后,一定会深刻地理解到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坚持和发展、创新,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第三,新方案强调要以邓小平理论教育为中心内容,这不仅体现在开设了‘邓小平理论概论’课上,而且也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毛泽东思想概论’等课程的开设上,表现在新的‘两课’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上。”(7)上述讲话,不仅根据了“98”方案课程设计的特点,而且从宏观整体上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结构的整体性及层次性作了深刻的分析。
不仅如此,在这篇讲话中,顾海良司长还明确把“98”方案课程分为三个层次:“新的‘两课’课程设置,从总体上来理解,可以看做是一个包含了三个层面的结构体系:第一,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主题的课程设置,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第二,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产生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为主题的课程设置,其中包括‘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第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以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为主题的课程设置,其中包括‘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等课。”
“05”方案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既吸收借鉴了“98”方案层次结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新特点。从“05”方案课程内容设置来看,“05”课程方案也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包含四个基本层次:一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主题的课程设置,主要研究、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科学体系;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为主题的课程设置,主要探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与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三是以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为主题的课程设置,主要探讨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客观规律与发展趋势,着重探讨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以后我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与发展;四是以大学生个体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为主题的课程设置,着重探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提高,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这四个层次的课程设置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系统性、整体性。(www.xing528.com)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容的结构特点,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个体成长发展规律的认识的深化,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结构合理的特征。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中小学衔接的结构合理特征
把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联系起来,进行整体的设计和开发,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计的基本特征。在我国古代德育课程的设计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就把学业课程分为小学和大学,我国古代大教育家朱熹,把学习阶段分为小学、大学。他认为:“学之大小所以不同,特以少长所习之异宜,而高下、浅深、先后、缓急之殊。”“小学之事,知之浅而行之小者也,大学之道,知之深而行之大者也。”“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大学)是发明事之理。”(8)也就是小学阶段主要学的是具体知识,而进入大学以后,就要学习小学学习过的具体知识的道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第一次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课程内容调整,就是源自于与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衔接问题。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关于改“新民主主义论”为“中国革命史”及“中国革命史”的教学目的和重点的通知》,其主要理由就是“鉴于高级中学三年级已经开设‘共同纲领’课程,‘新民主主义论’的政策部分与之重复,且影响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部分的充分讲授;‘新民主主义论’的经济部分,又与‘政治经济学’的新民主主义经济部分重复”。改革开放以后,中共中央下发的历次关于加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文件,都把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纳入整体规划,确定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互衔接、螺旋式上升的课程结构关系。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遵循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科学规划各教育阶段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各种教育内容的深浅和侧重点,要针对不同年龄及学习阶段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有所不同,逐步提高。各教育阶段的德育课程、教学大纲、教材、读物,教育和管理方法,学生思想品德表现的评定标准及方式等都要据此加强整体衔接,防止简单重复或脱节。”
当然,关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衔接问题,在具体课程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偏向,由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计主要采取垂直组织形式进行,即将各种课程要素按纵向发展序列组织起来,讲究课程组织的连续性和顺序性。所谓连续性就是将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在不同学习阶段予以重复,而顺序性即指将选出的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的身心发展特点,由浅至深、由简至繁地组织起来。这样,使整个课程设计呈现出螺旋式增长的组织结构特点。这种课程组织结构方式对于学生掌握较科学系统的理论知识是有益的,但也存在着由课程组织结构方式的单一性所带来的课程内容的重复和层次不够明显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有研究者在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进行研究后发现:在大学一年级与高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之间的重复现象非常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中的政治经济学、哲学、党史等在中学就学过了大部分,如高中政治经济学常识讲授60学时,大学政治课讲70学时,中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常识、概念、范畴有60个左右,大学里又重复一遍,仅增加30个左右的新概念,重复率为70%,政治经济学的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部分,党史中的民主革命部分,基本是完全重复。(9)针对这种情况,在以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中,在课程内容设计上都十分注意与中小学德育的衔接关系,比如在“05”课程方案中,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课程的设计,该门课程首席专家在介绍课程内容设计时指出:“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相比,大学阶段的‘基础’课不仅在内容上有所不同,而且在理论深度上和呈现方式上也有所不同,体现出一种螺旋上升的特点。中学阶段的相关课程在内容上主要涉及心理健康与人格教育、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其特点是立足于中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中学生的发展需要,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事例之中,通过例证来告诉学生应当怎样做,使学生‘知其然’。而大学阶段的‘基础’课在内容上更加侧重于理论的学习和思考,侧重于凸显人生观、法制观、道德观、价值观教育;在呈现方式上则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以科学的理论和知识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注重引导大学生进行知行合一的自我修养。既有效避免了与中学相关课程的重复,又增加了理论深度,使学生由‘知其然’上升为‘知其所以然’,由他律走向自律。”(10)
从上述情况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呈现出明显的结构层次关系,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规范化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结构日益合理,形成了相对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