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党的思想政治理论发展的客观需要
如前所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反映我国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求的课程。在我国,党的意志、国家意志和人民意志的内在一致性,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应依据党的思想政治理论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断充实、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课程设置的核心内容。正如1980年7月7日《教育部关于印发〈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的通知》指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普遍真理。我国高等学校开设马列主义课,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教育,体现了社会主义高等学校的特点和优点,对各系各专业的学生都是十分必要的。社会主义高等学校的性质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的指导作用,决定了马列主义课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同时又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开放的体系。恩格斯明确宣称:“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198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也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同时又是随时代和其他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封闭的、凝固的体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应根据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不断充实和调整其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以不断体现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的要求。(www.xing528.com)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确立的历史发展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和调整,不仅与当时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和学生思想状况特点密切相关,而且较好地反映了党的思想理论发展的形势和特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的几次重大调整来看,每一次都与当时党在思想理论上的重大发展,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不能很好地吸纳和反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反映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最新发展有关。比如198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等课程调整为“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等课程,除了适应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党的思想理论的发展,经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党逐渐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初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应把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纳入课程体系。随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核心和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升为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称它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2)199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根据党的思想政治理论发展的新要求,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调整为8门必修课的课程方案,将中国革命史改“史”为“论”,改为“毛泽东思想概论”,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程调整为“邓小平理论概论”课。党的十六大以后,党的思想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写入党纲,成为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坚持的指导思想,标志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新变化。2003年2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将《邓小平理论概论》课调整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2005年“05”课程方案根据党的思想政治理论发展要求,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了新的调整。
从上述的情况分析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除了必须不断适应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以外,还必须适应党的思想政治理论发展的客观实际和发展需要。党的思想政治理论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现实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