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所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基本要求的课程,在我国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体现着我国高校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和性质,而且体现着我国高等教育同资本主义高等教育的本质区别。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根本目标和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培养目标和任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个不同历史时期,虽然课程内容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其基本目标和任务一直十分明确。1957年,高等教育部在总结7年的政治理论教育经验的报告中指出:“马列主义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通过系统的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结合学校其他课外政治思想工作,去提高学生政治思想水平,树立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和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群众、艰苦奋斗等优良作风,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1964年,《中央宣传部、高教部党组、教育部临时党组关于改进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青年,向他们进行无产阶级的阶级教育,培养坚强的革命接班人;配合学校中各项思想政治工作,反对修正主义,同资产阶级争夺青年一代。”1980年7月7日,教育部印发的《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规定:“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教育,帮助学生完整地、准确地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提高社会主义觉悟,逐步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初步具有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自觉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1984年9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规定》的通知指出:“马列主义理论课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加强和改进马列主义理论教育,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抵制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思想的侵蚀,自觉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实现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贡献力量,并使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成长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1995年9月29日,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两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199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指出:“‘两课’课程设置必须着眼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他们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打下思想理论基础。”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重申:“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www.xing528.com)
各个不同时期有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文件中所提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目标和任务,既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明确了目标和任务,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同时也确立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确立的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