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规范与完善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规范与完善

时间:2023-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又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党的思想政治理论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迫切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适应新的形势,作出相应的调整。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规范与完善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规范与完善

这一时期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主要特点是,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更为系统化,充分体现了课程建设的层次性要求。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规范化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1995年10月24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文件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建设,提出通过教学改革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两课”课程体系。当时四年制本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仍然设置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课程、中国革命史课程;思想品德教育仍然设置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法律基础课程和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文科类专业开设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课程。为了与五天工作制教学计划相适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课时作了适当调整,四年制本科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时数,文科类不少于250学时,理工农医类不少于200学时;三年制大专文理科均不少于150学时,二年制不少于10学时。四年制本科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时数为教学计划内不少于85学时;专科不少于68学时。《意见》要求,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应合理确定上述各门课程的学分,切实保证规定学时。

1995年11月23日,国家教委颁布《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大纲》明确规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要把“两课”作为重点课程来建设,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不断改革“两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努力提高实效。《大纲》以更加稳定规范的形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课程设置、教学时数作了明确规定,并要求实行学分制的学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文科至少安排15学分,理工类至少安排12学分;思想品德课至少安排5学分。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设置更为稳定和规范。

2.思想政治理论课程“98”方案出台

以“85”课程方案为基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在建设和实施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课程体系日益完善和规范,但这一体系已经保持了13年时间。在这13年期间,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在十五大精神指导下,全党全国正在兴起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新高潮,这些都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1998年4月28日,中宣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开设《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的通知,要求从1998年秋季开始,普通高校都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课程为基础,开设邓小平理论课,并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科学社会主义论”的课程内容和《中国革命史》中的关于1956年以后的课程内容融合到这一课程中统一进行讲授。由此拉开了新课程方案改革的序幕。

1998年6月1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对高校“两课”课程设置进行了最为系统和全面的规定,该文件从专科、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的课程设置三个不同层次;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品德课程两类不同的课程;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等三个不同层面,对高等学校德育课程进行了系统设计,构筑了迄今为止最为完善的高校德育课程体系(简称“98”方案)。其课程设置为:二年制专科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36学时)、《邓小平理论概论》(64学时);三年制专科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50学时)、《毛泽东思想概论》(40学时)和《邓小平理论概论》(60学时);二年制和三年制专科思想品德课为:《思想道德修养》(40学时)和《法律基础》(28学时);本科理工科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54学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理工类40学时;文科类36学时)、《毛泽东思想概论》(理工类36学时,文科类54学时)、《邓小平理论概论》(70学时),文科则另加一门《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36学时)课程;本科思想品德课为《思想道德修养》(51学时)和《法律基础》(36学时);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36学时)和《自然辩证法概论》(理工类开设,54学时)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文科类开设,72学时);博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为《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理工类开设,54学时)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文科类开设,54学时)。文件同时还指出,各层次各科类学生都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形势与政策》课要列入教学计划,平均每周1学时,一般按专题进行;实行学年考核制度。

3.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发展

“98”方案实施以后,在教育部重在落实、重在建设、重在开拓的思路指导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等各方面得到了迅速发展,课程建设呈现出积极发展的态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又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

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全党兴起了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的热潮,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积极推进思想理论创新。党的思想政治理论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迫切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适应新的形势,作出相应的调整。2003年2月12日,教育部发出《关于进一步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通知》,提出将《邓小平理论概论》课调整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各高校从2003年秋季开学开始,应普遍开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逐渐以整体性面貌,呈现在整个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之中。

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下发,《意见》明确提出:“要按照充分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要求,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推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的工作。”

2005年颁发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对高等学校四年制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了重新调整,形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方案(简称“05”方案),05方案将四年制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调整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同时,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并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作为选修课程开设。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既保留了“98方案”的优点,同时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和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理论品质,突出了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中心内容的教育主题,并且将中国近现代史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开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注入了新的课程内容和视角。

4.学科建设的新提升

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期后,教育部社政司负责人明确提出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提到学科的高度来进行建设:“提出从学科的高度加强‘两课’建设,是有其现实性和必然性的。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就是‘两课’建设的主体学科(另外还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学科)。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特别是经过近十多年来‘两课’教学和科研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两课’作为学科来建设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提出‘两课’作为学科建设,有利于高校从学校学科发展的整体上,规划和促进‘两课’建设和发展,有利于高校从学校整体发展的高度,认识‘两课’建设地位和作用,真正重视‘两课’教学和科研的发展。”(7)至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进入了一个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齐头并进的阶段。

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简称5号文件),把学科建设提升到了一个非常高的位置:“学科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依托的学科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开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为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从初步确立到发展完善,到受到严重干扰和冲击,甚至呈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荒芜状态,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全面恢复和进一步完善,形成完整的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动态稳定的课程体系,其间经过多次反复和曲折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种类也从一种类型演变成多种类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层面也从单一的围绕课程教学展开进入到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齐头并进的阶段。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发展既为我们下一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和必须加以认真把握的基本方向;同时也折射出发展的一些问题,需要认真予以清理。

附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历史沿革(www.xing528.com)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历史沿革

(以四年制本科学生为例)

img5

img6

img7

img8

【注释】

(1)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6~9页。

(2)阎治才:《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历史发展和基本问题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页。

(3)全国普通高校“两课”教育教学调研工作领导小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文献选编(1949~200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10页。

(4)这里所说的形成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作为一种课程体系的形成,并非指具体课程设置的成熟。事实上,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课程设置,一直处于变化调整过程中,以适应当时政治经济形势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

(5)《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6页。

(6)这一观点为大多数学者所认同,如石云霞等著《“两课”教学法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9页;罗国杰:《改进和加强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99年第2期;郑永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思想品德课的建设和发展》,《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99年第10期;王殿卿:《高校思想教育课程的回顾与思考》(内部文稿)。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课程设立是自上而下的过程,还是自下而上的问题。

(7)顾海良:《重在落实重在发展重在开拓》,《中国高等教育》1999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