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阶段以前,尽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程,但两类课程分属于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司和思想政治教育司,两类课程并没有形成为一个整体;同样,在此阶段之前,尽管中共中央及教育部有关学校德育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一些文件,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地位和功能作过一些界定,但并不全面和系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课程结合成一个整体,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准确科学定位,均完成于这一时期。
1993年7月5日,国家教委思政司在中国矿业大学召开了“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座谈会”,会议回顾和总结了改革开放十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基本经验,分析和研究了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积极改革,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座谈会提出,十多年来,在各级党政教育部门的领导下,在高校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通过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的努力,思想政治教育课已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一起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事业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该会较为明确地讨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课程地位问题。
1993年8月13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社会主义学校的本质特征之一;加强和改进“两课”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两课”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和“少而精”、“要管用”的原则,以增强说服力和有效性为目标,以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为重点,注意相辅相成,深入进行教学改革。(www.xing528.com)
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学校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要重点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意见》进一步用中央文件的形式,明确了“两课”教学在学校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了“两课”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从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逐渐成为对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品德教育的重要德育课程。1995年10月24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对高校德育课程的地位和功能进行了较为科学的总结:即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对青年学生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之一;是高校思想理论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这一文件对学校德育课程的准确定位,是学校德育课程建设科学化的理论前提,为学校德育课程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在新的形势下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定位,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进一步强调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明确了新时期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并从学科建设、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师队伍建设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管理等几个方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进入到21世纪以来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全国上上下下沸沸扬扬的讨论作了明确的结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