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地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地位

时间:2023-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导性,首先应处理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地位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地位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地位,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文件规定得十分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对“主渠道”中的“主”字的认识不同,曾经存在着两种思想认识偏差:

一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定位中的主渠道理解为“惟一主要渠道”,把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以及其他所有的课程和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当成“次要渠道或辅助环节”。这样或多或少地抬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摆在了不恰当的重要地位。如在2003年教育部开展的全国普通高校“两课”教学调研综合组报告中,有专家提出:“将‘两课’的思想教育功能和其他专业课程、其他思想教育活动割裂开来,就会使‘两课’负担过重。事实上,思想教育的功能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之中。一些教育专家指出,即使像数学、物理、化学这种纯自然科学课程,同样也具有思想教育的功能。不可能让‘两课’解决所有的问题。培养学生‘三观’,不仅仅是‘两课’的责任,而且是所有课程的责任和所有教学活动的责任。而现在的情况是:有人认为学生学了‘两课’,思想道德问题就应该全部解决,把学生中出现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表现都归咎于‘两课’没上好,‘两课’教师没教好,甚至有人认为,开设了‘两课’,学生还出现问题,是不可思议的,对‘两课’教师求全责备。”

二是认为高等学校的各门课程都有育人的功能,特别是在我国高校,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都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以通过各门课程渗透的方式进行,没有必要专门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把“主”的思想泛化到各门课程。这样又或多或少地贬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专门育德的功能,为取消、削减或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提供了思想根源。这样,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长期游离于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体制之外,更多地采取强制的、行政的手段来进行课程建设,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效果。

这两种认识偏差从形式上表现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关系的误解,实质上反映了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辩证关系理解上的误区。

1.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渠道地位的理解

为了全面正确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渠道地位,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几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1)正确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及其他各门课程之间的辩证关系。在高等学校各种教育活动中,课堂教学活动是最基本、最核心、最稳定的教育活动,它集中反映了人类文明的思维成果,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成果的结晶,具有强大的理性的感召力,在所有各种类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占据着主导性地位,因此《意见》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并把课堂教学分成三个组成部分,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的功能,这就科学地界定了课堂教学主导作用中各种不同类型课程之间的辩证关系。

(2)科学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主导性和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直接为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而设计的课程,它概括和浓缩了特定社会所积累的思想政治观念、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及行为模式等,是一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统治阶级为了确保使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形态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仅要使统治阶级意识形态成为所有学校课程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充分发挥统治阶级思想的主导性作用,而且要专门设计集中反映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课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中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这些思想政治资源没有得到系统整合的时候,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自发的、偶然的,也许与主导性思想政治观念是相抵消的,需要有一种类型的课程进行系统整合。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一种直接反映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的课程,除了其课程本身具有直接提升的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功能以外,还具有把其他类型、性质的课程(包括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内容进行整合的功能。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整合,学校范围内各种教育因素、教育影响、教育途径和教育力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得到了整合,保证了学校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体现了主导性和多样性的统一。(www.xing528.com)

(3)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必然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区别于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意识形态的重要特征在于,其他一切阶级的意识形态都可以在旧的剥削阶级的土壤里自发地产生,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则需要同一切旧的剥削阶级意识形态及其他观念,进行彻底决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可能在工人运动中自发地产生,而必须从外部经历由外而内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观念是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体系,而不是一种零星的、具体的观念,系统的、理论化的思想观念体系是不能通过“附加”在其他课程的方式来实现的,必须通过一定的相互联系的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教育。

因此,我们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并不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看成是主要的课程,而把其他课程看成是次要或不重要的课程,更不能因为其他课程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忽视和否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作用,而是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主导作用,在对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作用,在专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质中的集中系统化作用,使之真正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地位的提升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起主导性作用的理论教育渠道,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导性作用,关键在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主导性。而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主导性,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处理好以下几组关系:

(1)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导性,首先应处理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导性建设,需要保障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数量,没有一定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其主导性是无法实现的。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历史演变来看,改革开放以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时比例大约占学生在校总课时数的10%~15%;改革开放以后逐渐调整到10%~12%;由于高等教育普遍精减课内学时,增加课外学时,因此,无论是专业课还是公共课,都存在着课时数量逐步减少的问题,保证一定的合理比例的课时是必要的。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导性并不直接体现在其数量上,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这并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29)因此,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渠道作用,关键在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质量,在于提升课程内容和思想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在于提升其对哲学社会科学和其他课程及各种教育因素、途径、力量、影响的控制力。

(2)正确处理直接与间接的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一种直接为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而设立的课程,具有直接德育作用。哲学社会科学和其他课程尽管不是直接为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而设立的课程,但是它为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并且可以间接地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在课堂教学主导作用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直接作用十分重要,如果缺乏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导和整合作用,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所提供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只是一种零星的、杂乱无章的甚至是相互抵消的教育因素,是一种自发地发挥作用的因素,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和效果。但是,另一方面,从客观上说,毕竟在整个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数量上只是少数部分,其他各种课程及课程体系不仅数量十分庞大,而且贯穿整个教育的全过程,并且由于学校教育是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决定了学生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用于全面的、所有各科课程的学习,他们的思想品德和许多政治观点,往往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因此,脱离其他各种课程形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活动,只能算是被列宁所批评过的那种“纯而又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直路”。只有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同其他各种类型课程教育结合起来,正确处理直接德育与间接德育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关系。如前所述,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具有内在的科学性、逻辑性和系统性,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是一种理论课程,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特殊性恰恰又在于其教学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教学本身,而必须把理论转化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为核心目标,而要使一个人超越个人自身体验的局限性,形成更为宏观的思想政治观念,最好的方法是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增长知识才干,进而验证理论和形成新的理论观点。因此,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导性,就应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打上个人实践活动的烙印,进而形成与个人生活特点相结合的知识体系。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原则,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使科学理论转化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必然之路。

(4)正确处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关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显性教育是指课程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是通过教学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以明确的、外显的方式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产生影响的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本身的科学性、说理性、战斗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显性作用的重要因素。隐性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活动中所伴随的一些非教育内容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流露的情感、课堂教学环境中的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因素、学校教育环境给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支持度以及社会环境与学校教育的相宜度等。这些因素虽然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本身所能覆盖的范围,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正常发挥作用起着促进或消退的作用。在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活动中,我们十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显性作用和功能,注重通过正面、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学生施加积极的政治影响,但比较忽视隐性教育的作用和功能,以至于显性教育内容往往被隐性教育所消解、冲淡,出现所谓“5+2<7”的现象。因此,应把显性教育同隐性教育结合起来,形成整体的教育合力,才能更好地发挥显性教育的战斗力和说服力,起到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