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一理念提出以来,自觉地在科学发展观的视野内重新审视、思考、规划各自领域学科、学术发展的历史、现实与未来,一时成为学术界的理论热点之一。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落实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积极意义,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如何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这些研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
毋庸置疑,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树立科学发展观,但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考虑的另一个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到底应该如何树立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作为一个有独特内涵的专有概念,表达的是我们党的社会发展理念,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关系密切,但它本身并不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理念。因此,科学地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更加透彻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以此观照、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植入科学发展之魂,而不是在词句比附、概念套用的层面上,简单地为思想政治教育增贴“科学发展”的标签。
——科学发展观回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条件、本质等一系列事关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是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法论,它以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为前提充分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这一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法论及其所反映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对于我们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规律与方法论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但它本身并不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规律和方法论。因此,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讨、把握、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探寻指引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科学方法论,回应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发展面临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运行与科学发展,而不是将科学发展观人为地抽象为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所有社会现象发展的规律与方法论,简单地以此来“框定”并“谋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可以做多种理解。它是一项事业,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局;它是一种活动,旨在引导教育对象相应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它是一个学科,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学问、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等为己任。作为事业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紧密关联、相互支撑,是我们从整体上观照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同时具有的三种视界,但是,上述三个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又各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各有自己的建设方法论,无法相互替代,不容以一言而蔽其三。因此,科学地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深入探讨作为事业、作为活动、作为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各自独特的发展规律和建设方法论,在此基础上提炼并确立各自的科学发展观。
二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政治实践的一种具体形式。在当今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在世界各国,仍是一种普遍存在;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世界各国,仍是一种客观事实、客观趋势,只不过在不同的国度,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涵、性质、目的指向不同罢了。不承认、不正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存在,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推动作为一项政治实践形式、一项政治事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人类社会政治实践的大视野出发,以历史的和世界的眼光,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从而寻求我们党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发展的方法和思路。温家宝总理在谈到我们党的科学发展观确立的背景时曾经指出:“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38)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也同样应该而且可以坚持这样的视野和方法论。
中国共产党具有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们党执政的重要方面和重要途径,应该彻底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作为我们党执政重要方面与重要途径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判别其是否树立、坚持了科学发展观,主要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是否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推进,是否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是否有利于我们党执政能力的提升,是否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判别其是否处于科学发展的状态,主要看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有效性。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生命力和有效性的因素很多,党的建设的状况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邓小平曾经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得有针对性、细致深入和为群众所乐于接受。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凡是需要动员群众做的,每个党员,特别是担负领导职务的党员,必须首先从自己做起。因此,为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也要求改善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制度”(39)。党的作风、党的形象、党的感召力、创造力和生命力,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和有效性,也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能否科学发展。
三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旨在培养教育对象特定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表现在其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运行。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我们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有过不同的表述。但从根本上而言,我们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指向。背离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就背离了自己的本质要求,就不可能实现科学发展。
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有自己的客观规律。深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是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而言,最直接的任务在于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中“教”的规律。但是,要完成这一任务,我们还必须完成另一个不可绕过的前提性的研究任务,即科学揭示个体思想政治素质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应该承认,个体思想政治素质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早为关注、广为关注的问题,也取得了许多富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但是,同样应该看到的是,我们当下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更多地停留在演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思想意识产生、发展、变化规律有关理论的层面,停留在借用教育学理论等关于人的思想品德产生、发展、变化规律有关概括的层面,停留在移植皮亚杰、柯尔伯格等西方学者关于个体道德发展阶段与进程有关成果的层面,还尚未深入到对当今时代中国人思想政治素质产生、发展、变化规律进行科学探讨的层面。要在这一背景下谋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与改进,谋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则有如出游而不知实际线路图,然遑论是乘机、坐车还是步行,离开对个体思想政治素质发展规律的把握与遵循而遑论方式方法以及教育时机的选择等,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是徒劳而无益的。总之,真正弄清当今时代中国人思想政治素质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是我们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同时也是我们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观的前提。科学揭示当今时代中国人思想政治素质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建设发展到今天,应该予以高度关注的、事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与创新的重大课题。
四
思想政治教育又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从思想政治教育进入高等学校的殿堂作为一个专业开始建设起至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已经走过了整整二十年的不平凡历程。在这二十年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推出了一批在学科建设中至今仍然具有里程碑意义、同时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教材与论著,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富有朝气与实力的学术队伍,建构起了从本科到硕士到博士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在硕士生与博士生培养层面,专业名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说,二十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是一种跨越式的发展。这种跨越式的发展,清晰地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需要,表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所具有的强大的生命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之所以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方面是因为它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有着强烈的社会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它能够自觉地适应、把握这种社会需要,并以鲜明的学科特色、无可替代的学科功能,满足着这种社会需要。二十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坚持方向性、政治性与学术性的统一,坚持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的统一,坚持学科建设与服务社会的统一;注重对思想政治领域的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的研究,注重自觉加强对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培养,注重自觉发挥促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作用。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体现出的鲜明特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之所以能够在起步晚、时间短的条件下实现跨越式发展、表现出良好发展态势的重要原因和基本经验所在。
回顾二十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不能不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强大的生命力与蓬勃的发展生机所感染;我们也不能不关注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如何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或者说,如何谋求科学发展?
这是一个需要我们冷静思考、群策群力才能给出比较圆满答案的大问题。其中,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力度,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的力度,增强学科建设中的主体责任意识与主体自觉性,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发展,需要我们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力度。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伴随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进一步繁荣,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日趋活跃。但是,日趋活跃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也提出了许多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加强研究的问题。如,关于以人为本为题。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对“人”的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坚持以人为本问题关注颇多。在这些研究中,有人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说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即学校德育)是“无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是“人学空场”……这种“人学空场”或“对人的严重忽视”,又带来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灌输、对人的主体性的忽视、过度关注社会功能而忽视个体功能、注重对人的约束而忽视对人全面发展的促进等一系列问题。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应该看到,一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关注,即对人的因素、对人的精神因素的高度关注,这本身就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在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史上,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不懈的追求目标。无论是毛泽东关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论述,还是邓小平关于“‘文化大革命’带坏了一代人。所以,我们提出要教育人民成为‘四有’人民,教育干部成为‘四有’干部”(40)的尖锐批评和鲜明主张,无论是江泽民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新社会本质要求的论断,还是胡锦涛关于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要着眼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等明确要求,都表明着我们党思想政治教育要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自觉。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由于工作者的素质以及其他一些方面的原因,会存在一些对人尊重不够、主体性发挥不够等情况,但这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并不能简单地将之概括为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在倡导一种理论的时候,我们往往惯于将历史和现实作为所倡导理论的对立面予以批判,似乎批判得越深入,所倡导的理论越有价值,越有生命力,这是当下理论宣传和研究中的一种时弊。思想政治教育要获得科学发展,应该摒弃这种时弊。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提出的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还有许多,在此不一一罗列。理论研究的活跃,是理论研究处于发展态势中的重要反映。我们应该努力思考如何在当下活跃的理论研究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发展,需要我们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加强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设中,逐渐出现了一种现象:论题越来越大,越来越空;概念越来越多,越来越抽象;论证越来越繁,越来越玄。为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发展,我们应该思考如何防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在“走向深奥”的同时窒息本应鲜活的学术生命。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发展,需要我们增强学科建设中的主体责任意识与主体自觉性,即要在注重对历史和他域经验积极借鉴的同时,立足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态度,积极进行符合中国实际、满足中国需要、具有中国气派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与学科体系的建设。近些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破除了“唯我独有”、“关门建设”的框框,拓展了国际视野,增强了世界眼光。但与此同时,在当前,又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盲目崇外”、“盲目借鉴”的现象,一如有的学者概括的那样:“对于国内著作,我们会想当然认为那是在狭隘视域下思想僵化、保守落后的东西,无需研读;对于国外的著作,功利性的拼接名词概念比理解其精神实质的更多;如果在文献里引用过多同仁的成果,也许会感到‘跌份’;而引用国外不知名的研究者的某一段话(也许还生涩难懂,不知所云)却会感到身价倍增;不用自己本土实践和本土理论来证明自己论理的重要性和合理性,却一定打着外国人的言论为自己开道:生活在中国,双腿却不愿意在中国的土地上行走……”这种现象的存在,显然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发展,“不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不用自己的双腿亲自在自己的土地上行走,我们就会没感觉”(41)。20世纪20年代末,陶行知先生在谈到中国的教育问题时曾经指出:“现在有一点我们应当注意的,就是以前的教育都是像拉东洋车一样。自各国回来的留学生,都把他们在外国学来的教育制度拉到中国来,不问适合国情与否,只以为这是文明国里的时髦物品,都装在东洋车里拉过来,再硬灌在天真烂漫的儿童的心坎里。这样,儿童们都给他弄得不死不活了,中国也就给他做得奄奄一息了!我从前也是把外国教育制度拉到中国来的东洋车夫之一,不过我现在学到这是害国害民的事,是万万做不得的。我们现在要在中国实际生活上面找问题,在此问题上,一面实行工作,一面极力谋改进和解决……我们认定必须这样,将来中国的新教育才能产生呢!”(42)在新的世纪,我们同样应当在中国实际生活上面找问题,以此谋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发展。
(沈壮海,《思想·理论·教育》2004年第1期)
【注释】
(1)《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64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6~147页。
(3)《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4)《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2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1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6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2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9)参见黄楠森主编:《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9页。
(10)《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91页。(www.xing528.com)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9页。
(13)参见陈祖武:《谈谈史学工作者的责任和素养》,《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3期,第5~6页。
(14)“学科建设战略家”的概念是由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点博士导师、社科部部长沈壮海教授提出的。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6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2页。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18)参见黄楠森:《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23页。
(19)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421页。
(20)《列宁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64页。
(21)《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4页。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9页。
(23)《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0页。
(24)《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99页。
(2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502页。
(26)《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27)《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44页。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06页。
(29)《列宁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64页。
(30)《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50~152页。
(3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6页。
(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2页。
(3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34)黄楠森主编:《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5)参见顾海良、梅荣政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13页。
(36)[德]黑格尔著:《精神现象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65页。
(37)[德]黑格尔著:《精神现象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2页。
(38)温家宝:《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新华网2004年2月23日。
(39)《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2页。
(40)《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5页。
(41)蒋建华:《与北京师大教育学院郭华博士谈:中国教育研究需要中国气派》,《中国教育报》2004年5月15日。
(42)陶行知:《乡教丛讯》第1卷,第17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