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个二级学科,在建设中存在一些待解决的理论认识上和实际工作上的问题,一些专家就此发表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见解。本文拟就以下方面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核心地位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结构中,以什么学科为核心,关系到整个学科的属性、发展方向和建设规范。正是这样,大家都很关注这个问题,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见解。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处于基础或核心的地位。其理由是:
第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研究对象的特性,决定了它的核心地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谓基本原理实际上就是原理。“原理”,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就是“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他规律的基础的规律,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19)在“原理”前面冠以“基本”一词,是一种词的重叠,旨在强化“普遍的”、“基本的”含义,不具有别的意义。我们认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的核心地位,是因为,它的研究对象具有三个方面的特性,首先,在理论层位、范畴层位上,它“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是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表达。”(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学位[2005]64号文件,以下加引号未注明出处的引文均出自该文件)具有原本意义;其次,在理论内容上,这些基本理论、基本范畴“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概括。”这里说的“人类社会”,包括了“人化了的自然”,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范畴不仅是对狭义的社会领域普遍规律的科学反映,而且是对整个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过程最普遍规律的科学反映。它包括对世界组织结构、各种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辨证运动的科学认识,包括对世界组织结构和历史分期,世界运动和发展规律的有机统一的科学把握。再次,在理论特性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现了“绝对与相对、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统一”、“理论与实践、科学性与阶级性的高度结合”。这些特性正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最一般、最根本特性的集中概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范畴层位上的原本性、理论内容上的本质性、理论特性上的普遍性,使其成为“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精髓”,由此决定了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基础的、核心的地位。
第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决定和影响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所属其他二级学科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要素,整个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就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按照历史与逻辑、抽象与具体等相统一的原则,在联系和转化中形成的概念体系。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成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之所以能称之为马克思主义,正是基于这些基本原理的性质和功能。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的其他二级学科均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展开形态和发展形态,或者说是它的具体运用形式。如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成轨迹和发展历史的学科;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世界上传播与发展的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学科。没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些学科就失去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根基,就不可能具有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性质,也就不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当然,这些二级学科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丰富、发展和功能作用的发挥也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十分重要的。
二、坚持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既应该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更应该进行整体性研究,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之所以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有多方面的原因,这里扼要地指出三点,一是马克思主义作为完整世界观的内在要求。列宁曾说过:“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只是(α)历史地,(β)只是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γ)只是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20)。马克思主义本身历史方面和逻辑方面的严整性要求加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相互促进的进程。按照我们党的科学发展观,这不仅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向前推进的可持续性的运动,而且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无论从横向上还是从纵向上说,它都是一个发展着的整体。这种客观研究对象本身的整体性,决定作为它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理论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必然是一个发展着的整体。这就要求理论研究本身也必须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三是反对肢解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较长时期以来,各种各样的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惯于用肢解的手法来毁坏马克思主义,为保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严整性,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多位专家已发表了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见解。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学位[2005]64号文件指出,无论从横向上还是从纵向上说,它都是一个发展着的整体。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整体性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分门别类的研究不同,它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这三个组成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揭示它们的内在逻辑联系,从总体上研究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从这段明确的表述中,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可以作出四个方面的解读。第一,在研究对象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是对于客观物质世界某一个发展阶段、某一个部分、某一方面的反映,而是对于包罗万象、充满矛盾和历史发展的物质世界整体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第二,在逻辑范畴上,它不是马克思主义某一构成部分、领域的范畴,而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各主要组成部分中抽象出来的,同时又贯通于各主要组成部分之中,涵盖多学科的范畴。这些范畴按照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世界观的要求,依据一定的逻辑规则形成概念体系,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是严整的。第三,在根本属性上,如前所述,它具有科学性与阶级性、理论与实践、绝对与相对、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基本性质。这些基本性质贯穿于各二级学科之中,并且将各二级学科内在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个整体最集中的表达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及其运用。第四,在学科结构上,它们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核心和基础,以创造性实践为中介的原本形态、展开形态、发展形态或者运用形态的统一体。这四个方面紧密联系、一以贯之,构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
列宁说过:“理论和实践是两个不同的东西,从实践上解决这个问题和在理论上解决这个问题决不是一回事。”(21)对马克思主义学科整体性的认识也是如此。从全国21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点和103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点所设的研究方向、课程设置及其说明看,有些学科点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整体性、综合性研究的特性;从反映出的某些认识看也还存在一些差距,如有人提出,要求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难道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吗?这样提出问题,表明把两个不同的问题混为一谈了,一个问题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另一个问题是“怎样研究马克思主义”?这是两个相联系而又不同的问题。就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来说,强调本学科从整体性、综合性上研究马克思主义,丝毫没有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不能简单地说其中某一个组成部分就等于马克思主义)。就怎样研究马克思主义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都有非常成熟的硕士、博士学位点,多年来,它们各自从本研究领域出发,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是很有成就的。如果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辖的二级学科点,仍像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思路一样,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那就像经济建设一样,是重复建设。经济建设中不允许重复建设,难道学科建设就允许重复建设吗?从这个角度说,本学科要不要坚持整体性、综合性研究,关系到学科本身是否有必要存在的问题。此外,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还有不同于分门别类研究的新的意义。(www.xing528.com)
三、坚持从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中制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范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范畴的理论表达。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及科学体系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中规定的课程。因此,制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范畴是该学科建设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制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范畴,要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一是对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原理及其发展史中的范畴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筛选,从中提炼出一些最基本的范畴,将其提升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范畴。如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层次上,选择历史观和价值观、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或由邓小平概括的“实事求是”等范畴;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结论层次上,选择马克思、恩格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任务而得出的若干重大结论,比如,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自由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得出的资产阶级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重要结论,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未来社会必须坚持公有制、按劳分配的思想,关于阶级斗争、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专政原理,人的全面发展的原理等。这些基本范畴、概念、重要结论、观点经提升之后,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历史和逻辑、抽象和具体、简单和复杂等规则排列起来,它不再限于原有的涵义,而是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不再只是对原有研究对象的反映,而是升华为对整个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过程最普遍规律的科学反映。
二是制定新的范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是在新的科技发展和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和当时的社会实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的,与此相应,必须制定新的范畴和概念。关于这个方面,必须遵循恩格斯和毛泽东同志讲的原则,恩格斯说:现代社会主义“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22)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斗争中才能发展,不但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必然还是这样。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23)制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新范畴遵循这些原则,按照三种路径来进行,即:从当今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中抽象、概括出一些反映时代特征和发展规律的概念列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范畴;从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思想中发掘出一些富有生命力的概念,经过改造、提升,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畴;从国内外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中吸取一些积极的营养成份,经过批判、改造、加工、制作,形成一些新的概念来补充、丰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范畴。这方面的工作有相当的困难,不仅工作量大,而且需要做长期的努力,正如列宁所说,谁怕用功夫谁就无法找到真理。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可以逐渐形成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范畴体系。
四、坚持从本科教育抓起,培养精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高层次人才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学位(2005)64号文件的附件二中说,“建立马克思主义教育与教学体系。在本科教育中,设立马克思主义基础专业,培养政治素质好、思想品德优良、具有较好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的大学生。”我们以为这段不怎么引起人们注意的话,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建设有重要意义。本学科博士、硕士招生中有一个共识性问题,就是生源没有本专业的本科基础。过去我们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专业的特殊性所不可避免的,甚至认为这是一个优点,就是它招收了一些有实践经验、阅历丰富的学生。这种认识的根源,大多是仅把马克思主义视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而对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这方面考虑不足。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角度考虑问题,应该承认,要夺取这门科学的桂冠,缺少必要的系统的专业训练是不行的。邓小平在南方重要谈话中,谈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时,是把学专业的人同一般党政干部分开说的。他认为搞专业的人应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长篇的东西”、“大本子”。而学习“大本子”,如《资本论》原著,时间短了,或者专业基础差了是不行的。进入新世纪,胡锦涛同志要求培养学贯中西、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一般说来,这样的理论大家如若不从本科教育抓起是难以培养出来的。据一些材料介绍,前苏联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文化素质是骄人的,他们大都受过长期系统而连续的教育和专门训练,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的研究者中相当多的人精通几门外语,可以直接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可以与西方学者直接进行交流与对话。前苏联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教条主义化的倾向,应该说这并非由于学者的素质不好,而是由于思想路线的错误造成的。现在,如果我们能像其他学科一样,从本科教育抓起,一步一个脚印,这对于提高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素质,特别是造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是大有裨益的。这里不必说明,我们提出从本科教育抓起,同强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重视实践教育环节是一致的。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建设中,近期选择若干具有条件的学校,试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科专业,招收一定数量的本科生进行培养,我们以为是可以考虑的。
五、坚持培养目标的全面性要求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学位[2005]64号文件,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各二级学科的培养目标规定,无论是博士学位,还是硕士学位,要求是全面的。但是现在有一种见解,就是认为,在培养目标中不一定要规定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念,理由是,作出这样规定不利于国际学术交流,不利于同国外学者进行对话。我们认为,不要因过于担心国际交流中的某种困难,就降低培养对象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要求。过去,我们曾经一度过分重视思想政治素质而对专业科学文化素质重视不足,现在,不能又反过来只重视专业科学文化素质而忽视思想政治素质。应该说,第一,我们培养的博士生、硕士生,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关于德智体美的全面要求,“德”,在这里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念。第二,我们培养的马克思主义高级专门人才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的事业。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在主观主义的态度下,“就是抽象地无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不是为了要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策略问题而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那里去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而是为了单纯地学理论而去学理论。不是有的放矢,而是无的放矢。”(24)胡锦涛同志在论到思想宣传战线的队伍建设时,强调要“确保宣传思想战线各部门、各单位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和人民的手里。”(25)这些论断表明,我们培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同西方纯粹从文本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是根本不同的,我们要坚持“学马列、信马列、用马列”的统一。第三,从这些年国际学术交流的实际情况看,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与国外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严肃学者、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学者并不存在交流上的困难。在平等的学术交流中,求同存异,是很正常的情况。第四,列宁说,客观主义是资产阶级的立场。这种立场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本性不相容,这是我们要防止的倾向。
(梅荣政等,《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1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