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体系和教学体系的一致性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体系和教学体系的一致性

时间:2023-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5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体系和教学体系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们的认识是,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时,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体系和教学体系的一致性。做到这些,是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的前提。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体系和教学体系的一致性

§5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体系和教学体系的一致性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我们通常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体系,就是从这种意义上说的,它指的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思想理论体系。与此相联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还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教材体系是说应当如何编教材,有一个体系问题。教学体系是说如何讲授、如何教课,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做出自己的选择和规定,既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体系,也不拘泥于教材的体系,而有很大的灵活性。本文主要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体系与教学体系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体系,是教师从各种不同的教学对象的实际出发,适应教学的客观需要,而建构的适用于教学的理论体系。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可以建构各种不同的教学体系,也可以不必追求一个所谓的体系,而只需要确定向教育对象讲授哪些主要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就行了。但是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根据整个课程设置的要求,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是需要有一个相对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教学体系,尽力做到使教学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科学体系保持一致。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真正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而不至于使其扭曲变形。在这个问题上,笔者谈一些自己的想法,力求实现二者的一致。

一、考察问题的方法论原则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们的认识是,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时,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体系和教学体系的一致性。做到这一点,才能真正体现本门课程的功能。

做到这一点,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第一,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原则。恩格斯说过:“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4)从这一原则出发,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的把握,应当再现马克思主义本身发展的历史;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体系的把握,应当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本身的逻辑。做到这些,是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的前提。

坚持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必须要力求做到在“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性的发展点上”(5)来考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因为这种“发展点”既是历史发展的充分形式,又是逻辑关系展开的充分形式。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反过来说,低等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因此,资产阶级经济为古代经济等提供了钥匙。”(6)从这一原则出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性的发展点”就是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中,抓住了这些,就是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灵魂和核心。

第二,经典与现代相结合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其本质内容上来说,或者从共时态上说,经典与现代是一致的;但是如果从其发展历程上说,或者从历时态上说,经典与现代又是有区别的。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是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后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其最显著的特征和表现,首先应当是对其基本原理的发展,而不只是对个别原理的创新和发展。如果我们可以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这些经典作家创造的马克思主义叫作“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话,那么,后人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创新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就可以叫作“现代”马克思主义,亦即我们所说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所讲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当既是经典的,又是现代的,是经典与现代的结合。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当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延伸到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例如,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从基本原理的层面上说,最突出的就有如下理论观点: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特点和优点;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和谐社会;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等。所有这些都在基本原理的层面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

第三,精与管用相结合的原则。如果就文本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个概念本身,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不能人为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区分为“精”和其他的方面。但是,如果从现实的需要出发,以现实作为参考系去审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则又可以区分出“最基本”的方面,即要力求做到所谓“精”,或者说就是要突出学生所应当学习的“重点”。例如说唯物论和辩证法的一些基本原理,学生在中学阶段都不同程度地学习过,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在大学阶段就只需要从宏观上有一个整体把握就可以了。而当今学生在思想上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发展的认识问题,亦即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表现出某种困惑。从这个角度看,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哲学原理来说,重点无疑应当放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方面,所谓“精”,其着眼点就在这里。如果唯物论、辩证法、唯物史观等在讲授时平分秋色,只是从文本意义上建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体系,就离开了精和管用相结合的原则要求。

第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这是一个总原则,是一个最根本的原则。前面的诸原则,说到底,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真理,就因为它是适应着时代需要而产生的真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指导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获得解放的思想武器,是“高卢雄鸡”,而不是“密纳发的猫头鹰”。诚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7)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学说的根本之点,就在于它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改变世界”的学说。所以,我们所建构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体系和教学体系,都应当充分体现这个原则。我们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逻辑,既应当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逻辑,又应当体现实际的现实的逻辑,不能陷入文本主义。注意到了这一点,就是注意到了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现实针对性问题,进而也就有利于解决这门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问题。

遵循上述原则,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体系和教学体系的一致性,我们应当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两大发现以及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为逻辑主线和主要内容,从总体上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本质特征,阐述物质世界的本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特别是重点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共产主义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般规律,尽力回答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有关热点和难点问题,构建融理论、历史、现实为一体的马克思主义的教学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本着上述原则,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教学体系的一致性出发,我们认为应当讲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其主要内容包括如下一些方面:

(一)从总体上阐述马克思主义,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及其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大意义。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为重点,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又是时代的旗帜,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及其根本特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根本目的,坚持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

(二)概括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为重点,阐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从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对立出发,重点阐述唯物辩证法的根本特征及其科学理论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反对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坚持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三)系统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以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为重点,阐述劳动是实现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飞跃的根本动力,生产方式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以社会是有特定结构的有机体为重点,阐述社会是活动着和发展着的有机体,社会有机体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以社会发展的动力、规律及其历史创造者为重点,阐述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斗争的最高表现,社会改革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四)重点阐述剩余价值学说的基本内容,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及其必然灭亡的基本规律。以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为中心,阐述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基本特点,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生产,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以资本主义在当代的新变化和新形式为中心,阐述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作用,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扩张的基础、主要形式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和特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及其新变化,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长期性和艰巨性。

(五)系统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以社会主义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为中心,阐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贡献和历史经验。以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认识为中心,阐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及其在不同国家的实现形式,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特点和优点,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和谐社会,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社会主义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人类社会进步与实现共产主义为中心,阐述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人的发展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进程的一致性,共产主义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六)系统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揭示人类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以认识的本质和辩证运动过程为中心,阐述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以真理与价值为中心,阐述真理的客观本质和辩证特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与价值是指导人类实践的两重尺度。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工具为中心,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

上述诸点,力求从科学体系和教学体系的一致性出发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主要观点,其逻辑主线就是,以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为逻辑起点,以马克思的第二个伟大发现——剩余价值学说为核心内容,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必然结论,阐述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辩证发展的一般规律,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规律,落脚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掌握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武器,增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奋斗的自觉性。

这条逻辑主线,基本上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发展史,同时也基本上符合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本身的认识发展史,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核心和灵魂,体现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按照这条逻辑主线构建教学体系,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以下优点:

第一,能够较好地反映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理论体系,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有机整体性质,有助于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第二,能够较好地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专业课程相区别,较好地处理与中学政治课的衔接,与其他三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分工,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的ABC,更能体现本门课程的要求。

第三,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和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科书的板块结构模式有所突破,是一个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教学体系统一的较新的思路。(www.xing528.com)

第四,与教学学时学分相对应,力求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在克服以往讲授这种课程过于求全的问题上,有所改进。

三、几个理论问题

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体系和教学体系,讲授这门课程,有几个基本的理论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第一,关于人类的起源问题。

作为特殊物种的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是怎样从自然界产生的,即人类的起源问题,是一个自然科学问题,应当由地质学、古生物学、古人类学、遗传学、物理学等各门自然科学根据确凿的实证材料来解决。一百多年前达尔文进化论根据当时发现的大量材料大体描绘了人类由某种类人猿经过漫长的进化逐渐形成的过程,此后科学的发展又有许多新的发现,产生了许多派别的新假说。应当承认,人类起源问题、特别是它的细节和机制问题,正如宇宙起源、地球起源、生命起源一样,至今还没有得出经过确切验证的科学结论,还在继续研究之中。但是,达尔文本人和以后的达尔文主义关于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的总体论断还是正确的,并没有被否认。唯物史观既不可能也不必要代替自然科学对人类产生的具体过程和机制作出结论。它根据已有的材料指出的只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劳动在人类社会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这里,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是,什么是劳动?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并不是说“劳动”这种人与自然界的变换过程在人和人类社会形成之前,就是一种超历史的既定的事实,是一种先在的预设的东西,然后由这种“劳动”再把人创造出来。而是说劳动本身也有一个产生和形成的过程,是一种不断进化的活动状态。正是这种不断进化和正在形成中的劳动,产生了“正在形成中的人”,成为人和人类社会形成的开端。

第二,关于人类的交往关系与社会结构产生和形成的关系问题。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结合的方式,其本质内容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在社会交往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正是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才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亦即形成了所谓社会。正如马克思指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8)

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是一种客观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它是在物质资料生产的基础上和过程中进行的。按照人们社会交往活动的领域和社会交往的价值目标不同,可以把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划分为经济的社会交往、政治的社会交往和文化的社会交往。经济的社会交往是同物质生产劳动十分密切的交往形式,其本质内容是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经济交往关系。经济的交往关系是个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其价值目标是实现交往主体经济利益或者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经济的社会交往关系是构成政治的和文化的社会交往关系的物质基础。各个领域和层面的社会交往关系都植根于物质生产活动,并且构成物质生产活动的社会条件。社会交往秩序的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就形成一定的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人类社会交往关系的制度形态。

与社会交往活动的领域相对应,社会交往关系的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也表现为诸种形式,因而形成各种社会结构。经济的社会交往制度化形成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即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的社会交往制度化形成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即社会的政治结构;文化的或者精神的社会交往制度化形成一定的社会文化制度,即社会的文化结构。

第三,关于社会的经济结构与物质文明的关系问题。

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程度和开化状态的标志。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状态即为社会文明,社会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的经济结构与物质文明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演进表现为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

物质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物质成果和物质关系发展的总和,它表现为物质生产的进步、物质生活的改善。具体包括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的创新、生产规模和范围的扩大、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以及人们物质生活资料需要满足程度的提高,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经济制度的进步,等。在社会的物质文明中,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劳动资料是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主要手段,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强大杠杆,也是决定社会经济形态发展和更替的物质基础。所以,一定的物质文明总是同一定的生产方式的发展水平相联系的,是生产方式发展状况的现实表现

长期以来,我们在阐述物质文明时,只是强调物质成果,而不讲物质关系,是不全面的。

第四,关于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时所阐述的社会化生产一般规律的当代意义问题。

在阐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时,必须强调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所得出的一些基本规律,如价值规律、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规律、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平均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规律、社会资本再生产与流通规律、利润率平均化规律等,它们不仅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正确认识把握这些规律,对于完善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也是支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

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积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积累机制,同样要依靠企业“主动轮”的推动力和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同时,还要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只有将这两方面形成一个合力,才能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积累的不断增长。

资本周转是一个潜在的资源。因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减少预付资本量。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当可观的资产,但周转的速度和效果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大体情况是,我国工业的流动资本周转一次需要100天左右,西方发达国家周转一次只需要50天左右。我国工业的固定资产按照现在的折旧率,更新一次需要15年左右,西方发达国家一般5~6年更新一次。我国是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家,长期缺乏建设资金,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加速资本周转,把存在于周转中的巨大的潜在资源变成现实资源。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规律,要求生产必须按比例发展。按比例是物质上相互适应和价值量上相互协调两个方面的统一。比例的首要问题,是产品的使用价值即物质形态的构成问题。只有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在物质形态上互相符合需要,才能进一步谈得上数量上的协调。全面把握按比例的要求,对于有效地实现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发展至关重要。

社会生产的比例问题,也就是产业结构问题。比例或结构是社会化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比例或结构合理,并不断优化,社会生产和国民经济才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取得较高的效率

进行社会主义的积累和扩大再生产,必须同时重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个方面的前提条件。这既是扩大再生产的一般要求,更是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目的的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特殊要求。两大部类必须同时积累、协调发展,必须实行兼顾、协调、平衡的原则,反对任何片面孤立的做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利润原则。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的运行仍然表现为资本的运动和增值,剩余产品的价值仍然采取利润的形式,因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符合利润和利润率一般规律的要求。

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中,同样存在着社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所引起利润率趋于下降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持较好的经济效益,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一是把提高活劳动生产率和节约物化劳动结合起来;二是把发挥先进设备的作用和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优势结合起来,适当发展一些小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三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四是大力推行科教兴国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提高人的素质和活劳动的质量上狠下功夫,促进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石云霞,《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