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原理与原著相结合,探索哲学课教学的新路子

原理与原著相结合,探索哲学课教学的新路子

更新时间:2025-01-0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4以“三个代表”为主线,实行原理与原著相结合,探索哲学课教学的新路子认真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党的重大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也是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头等大事和重要任务。首先,我们注重解决在整体上如何体现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教学以“三个代表”为主线的问题。

§4 以“三个代表”为主线,实行原理与原著相结合,探索哲学课教学的新路子

认真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党的重大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也是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头等大事和重要任务。为了能够做到这一点,贯彻好教育部对于“三个代表”思想“三进”的精神,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中,坚持以“三个代表”为主线,实行原理与原著相结合,突出时代性、理论性、实效性,努力探索“三进”工作的新路子。有一些不成熟的做法和心得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共勉。

一、以“三个代表”为主线,突出哲学课教学的时代性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中,以“三个代表”为主线的客观根据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特别是唯物史观为其理论基础的,同时又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原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从总体上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原理。因此,讲哲学课,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哲学原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讲清楚在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抓住了这一点,就是抓住了事物的根本。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线,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整个哲学课程,只有这样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深、讲透、讲活,使哲学课充满时代气息。

首先,我们注重解决在整体上如何体现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教学以“三个代表”为主线的问题。针对这一点,我们在课程设计上,将总体内容和题目规定为:“三个代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拟定了四讲:第一讲是:“三个代表”与《实践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反对本本主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二讲是:“三个代表”与《矛盾论》、《谈谈辩证法问题》;第三讲是:“三个代表”与《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第四讲是:“三个代表”论与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设计这四讲的目的在于重点讲授“三个代表”思想的认识论基础及其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大发展;“三个代表”思想的辩证法基础及其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重大发展;“三个代表”思想的唯物史观基础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大发展;“三个代表”思想在总体上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原理的重大发展。通过这些专题的讲授,阐明“三个代表”思想的关键(与时俱进)、核心(发展与先进性)、本质(执政为民),使学生真正懂得“三个代表”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原理的继承、坚持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最新哲学。

其次,就每个部分、每个原理而言,我们也注重解决如何体现以“三个代表”为主线的问题。例如,在第一讲中,在讲授《实践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反对本本主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著作时,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为主线,突出“与时俱进”这一“关键”,着重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质;进而阐明“与时俱进”是对包括实践本质在内的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的升华和发展;阐明“与时俱进”的理论内涵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知和行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阐明“与时俱进”的时代内涵是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阐明“与时俱进”是对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新概括、新发展。又如,在第三讲中,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根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同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乃至整个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丰富和发展。这样进行讲解,就使马克思主义的一般性原理具有了鲜明的时代性特征,较好地克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的陈旧感。

二、实行原理与原著相结合,深化哲学课教学的理论性

现有的哲学教科书,思路很清晰,线条很明确,教师讲起来也很顺畅。但是有一个缺陷,就是太概念化、太简单化了,说深一点就是教条化,其思想理论性较差。拿这些干巴巴的东西去教育学生,很难收到好的效果。所以,在基本原理的讲授上,必须深化其理论性,揭示其丰富的理论内涵,用彻底的理论去说服人。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实行原理与原著相结合,并且突出对原著的讲解和阐发,实践证明,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如,在讲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原理时,着重讲授了《矛盾论》,阐明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容,阐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历史发展及其《矛盾论》的历史地位,在这个问题上,理论与历史的逻辑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是对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批判和改造、继承和发展。列宁明确提出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但是没有能够进一步阐明和发挥。毛泽东的伟大著作《矛盾论》实现了列宁的遗愿,并在揭示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矛盾问题精髓的思想,从而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教学中,我们正是沿着这个思路,系统讲授了《矛盾论》和列宁的《谈谈辩证法问题》。把辩证法放在特定的理论背景和历史背景下去讲授,这样就把哲学教科书中所阐述的原理进一步拓宽加深了,学生听起来,既有历史感,又有逻辑感,而不是觉得只是学到了几个条条。(www.xing528.com)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又进一步阐述“三个代表”思想在哪些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思想,归结起来,就是关于“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这是“三个代表”思想的核心,是体现党的先进性的最根本的方面。因为,马克思主义就是最彻底的发展论,发展原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原则。实现“三个代表”,说到底,就是为了我国社会的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以,江泽民提出“第一要务”的思想,把理论的现实和现实的理论统一起来,就是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当代中国的活生生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三、摸准学生思想脉搏,努力增强哲学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个代表”的“三进”工作,关键是进学生头脑,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旨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必须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对症下药,努力增强哲学课教学的实效性。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通过一些实践性教学环节,如通过问卷、小测验、写小论文、课堂提问、个别谈心、观看录像等方式,了解学生思想情况,掌握学生思想动向,弄清学生最关心的问题。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学生最关注的问题,与社会上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惊人的一致,学生就是社会的一面镜子。这也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归结起来就是,中国共产党还是不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党?我们的党还是不是一个值得信任的党?说到底,这就是“三个代表”的本质问题。对于这一点,我们从“三个代表”的本质是“执政为民”出发,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阐述了“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思想是对唯物史观的重大发展。首先使学生从理论上搞懂,我们党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没有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没有丢。其次是从事实上说明并使学生理解,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党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出发,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最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服务。最后是从二者的结合上讲清楚并使学生理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在任何时候,我们党总是努力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从而增强了学生对党的信任度,使学生对党的信任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这样,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抓住当前学生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努力克服照本宣科的现象,哲学课教学的实效性就有了明显提高。

当然,这样做也还只是一个尝试,许多实际问题,如果公共课学生的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学时有限等问题,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解决。

(石云霞,《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