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正确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几个关系

正确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几个关系

时间:2023-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正确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和时代性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是在不断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品质。

正确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几个关系

§2 正确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几个关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承担着培养我国未来建设大军政治素质和思想修养的重任。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1)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进”工作中,最艰难的、也是最需要改进的工作就是使教学内容真正进入大学生的头脑。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应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性和科学性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成为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是因为它有着坚不可摧的科学性,是政治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大学生历来都是社会中思想最活跃、敏锐性最强、参与性最积极的力量。当代大学生在入学前已具备了一定的理性思维水平,并通过历史课、政治课、品德课等课程的学习,掌握了一些政治理论的基础知识。入学后,随着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大、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增多、智能和体能的日趋成熟,认知能力和智力水平又获得了一次飞跃,独立思考的能力、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他们敢于对一些社会问题提出质疑,不愿墨守成规,见解也不乏一些独到之处,对社会的认识更加深刻,而且更加关注社会的发展,注重社会交往,喜欢了解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问题,希望能在大学里得到更高层次上的理性提升。因此,只有“持之有据、言之有理、寓政治性与科学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得到他们的认同和喜爱。2003年武汉大学开设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试点课堂,其中一个深受学生欢迎的亮点就是充分利用自身人文社会科学的教研综合实力优势,组织政治与行政学院、商学院法学院等院系的13位博士生导师联袂授课,此外,还聘请校内外知名的邓小平理论研究的专家并据其研究专长为试点课堂开设的高起点、高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另据报道,2004年复旦大学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提炼了一个专题:落后国家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如何走向社会主义转变?讲授教师旁征博引,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我国建设的经验教训、苏联和东欧的发展模式等,引发大学生的思考。一位同学在小结中写道:“总以为理论课很简单,没想到里面有那么多的学问,很有意思。”(3)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只要有高起点、高层次、高水平,就能够吸引学生。但是,目前高校有的教师知识陈旧、结构单一、照本宣科、老生常谈,驾驭不了博大的理论和广阔多变的实际,落后于时代发展和学生的需求。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信念坚定,理论扎实,勤于学习,勤于科研,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这样才能占领讲坛,吸引学生,通过科学的感召力,让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观点和方法“润物细无声”地流入学生的心田。

另一方面,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马克思主义也不讳言自己的阶级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任何一门课都具有一般知识性、技术性课程所没有的政治性。在真理与谬误、高尚与低俗、先进与落后碰撞的世界,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始终保持严肃的态度、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不能一味地迎合和迁就一些不当的观点和情绪。如今,大学更加自由、开放,信息化的程度更高,成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各种思潮荟萃、各种价值观碰撞的场所。但是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迅速趋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的阶段,身处于多元化的社会潮流中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他们又不可能自发地产生马克思主义思想,需要教育者从外部进行“灌输”。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积极占领大学生的思想阵地,敢于与各种错误的思潮交锋,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去武装他们的头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迷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也就失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根基。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修养不足,缺乏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在错误的思想面前理不直、气不壮,甚至随声附和,这是必须加以纠正的。

二、正确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和时代性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是在不断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品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宣讲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在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中形成的。理论的形成离不开时代的主题,同样,理论的教育也离不开时代的主题,鲜活的时代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又一个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当代大学生能够经常性地获得大量的经济、社会、文化多样化发展的信息,但是他们还处在身心不完全成熟的阶段,加之他们比较缺乏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政治理论素养和思辨能力还不强,虽然对社会问题敏感,但在分析和判断上往往不够准确、全面和深刻,容易导致偏激性和盲目性。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把理论性和时代性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深刻地认识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趋势,正确地看待改革开放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要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等各方面所取得的实际成果以及在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新变化、新发展来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媒体,特别是迅捷的网络广泛地搜集信息,时时关注国内外的动态,为教学提供新鲜而又准确翔实的素材,使大学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缩短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距离,增强时代感和使命感。当今的信息时代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彰显时代性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多媒体教学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具有信息量大又多彩生动的优势,可以弥补单纯语言表达“说不清、道不明”的缺陷,能够大大地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可缺少的手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掌握并善于利用相关信息技术,那种“一块黑板、一支笔、一本教案讲到底”的教学方式要早日摒弃。同时,也要纠正另一种偏向:有的教师为了迎合一些学生的猎奇心理,一味追求课堂的趣味性,或过分地渲染了不必要的细节,或过多地使用电化教学,以便尽量地少讲理论。但是在热闹之后,学生得到的启迪和收获不大,这样就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和时代性的关系本末倒置了。注重时代性并不等于放弃理论性,提供直观生动的资讯,其落脚点在于更好地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便于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单纯地介绍资料,而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说明、总结概括、挖掘内涵,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立场和方法。

第二,要通过回答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现实问题和解答大学生思想中的问题来显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时代在不断发展,也层出不穷地带来新的问题、新的矛盾,特别是我国正经历着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新旧摩擦所导致的冲突就更加的激烈,存在着诸多的社会热点、焦点和难点,如党内腐败、城乡差距扩大、分配不公、职工下岗、犯罪增加等问题,反映到对社会问题敏感的大学生的头脑中,就会产生一些思想上的困惑和迷茫。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回避这些理论和实践上的疑难点,否则学生就会产生“理论是一套,实际不对号”的不信任感。例如下岗工人问题,既然我国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为什么作为工人阶级一部分的他们却成了“弱势群体”?对于这些问题如果教师不能从理论上给予很好的说明,那么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就会受到影响。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效地解答了学生思想上的疑惑,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明辨是非、端正思想、认清方向、澄清模糊认识,才能最终在学生中真正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权威。因此,加强针对性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时刻关注并且积极研究那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当前生活中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在新旧体制的转换过程中,难免在理论和实践上会出现一些“旧者已去,新者未立”的空白点,产生理论上的“应然”和实践上的“实然”之间的差距,这些问题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在这些问题面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采取回避的态度,即使有一些问题还处在探索的过程中,在理论和实践上还不成熟,教师也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观点、立场和方法引导学生看清事物未来发展的方向,激励学生改造世界、开拓未来的勇气和信心。

三、正确处理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关系

在物质生产实践中,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和作为实践客体的自然界之间是一种能动与被动的关系,而在社会交往中,主客体关系是交互式的,交往的双方都把自己作为主体而把对方视为客体,哲学上把社会交往中的这种主客体关系称为“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e)。教学实践也是一种社会交往形式,虽然学生是教育的客体,但不是被动的,而是具有能动性和反思性。当代大学生更具主动意识,有着强烈的平等意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要求教学民主化是他们的普遍愿望。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提高,他们迫切要求表达自己的愿望和展示自己的才华,渴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承认、尊重。那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违反了学生具有主体性的教学规律,是必须改变的。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尤为必要。第一,就教学内容而言,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课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每一个置身于社会生活之中的人,都会对各种社会现象形成自发的、朴素的认识。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格局多元化,国内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伴随而来的是社会分化为多种利益群体和不同阶层,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生活方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这些社会存在反映到社会意识中,就表现为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社会中,更需要对话和沟通。第二,就教师而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的必要措施。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具有客观性,这决定了教育者要从学生思想的实际出发,客观地观察、认识、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但是思想上的问题往往具有隐蔽性,教师只有营造宽松广泛的交往情境,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把思想上的困惑、疑虑表达出来,才能在教学中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第三,就学生而言,他们主体性的发挥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在与同学们、老师之间的观点和思想的交流中促使学生反省、反思,意识到学习的紧迫性,从被动地接受转向主动的思考。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过程,教学过程必定流于空泛和肤浅,马克思主义理论就不能进入学生的头脑。第四,从长远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我国古代就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思想,最精深的理论也不能囊括所有的实践,最优秀的教师也不能解答所有的问题。因此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鼓励、激发学生参与各种教学活动,锻炼并培养他们学会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立场、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产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学习的兴趣。这关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长远辐射性,是实现实效性的最高层次。(www.xing528.com)

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方式上,教师要与学生真诚地沟通,尊重学生的人格,营造民主、平等、开放的氛围,让同学们畅所欲言,即使遇到有的学生讲“怪话”、唱“反调”,说一些过激的言论,也不要指责,这正是他们自我意识的反映、思想困惑的折射,对此只能采取疏导的方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水平和兴趣采取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或采取讨论、辩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相互切磋,或采取让学生提问的方式直接解惑答疑。在考试环节上,要加大学生参与教学、踊跃发言、平时表现的比例,在卷面上要采取案例分析、判断说明等分析理解的题型,改变死记硬背的考核模式。

但同时要注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离不开灌输的。有人认为,灌输就是“填鸭式”教学,违背了启发式教学的原则,这是误解。按照列宁的解释,所谓灌输是说无产阶级不能自发地产生马克思主义,而需要从外部向无产者宣传马克思主义,使其认识到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使命。因此,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不等于否定灌输的必要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是密不可分的,教师的主导性绝不能因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弱化。可是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片面认为,要改变传统教学的模式似乎教师讲得越少越好,甚至有的主张由“教师讲”变为“学生讲”。有的教师上课用大部分时间让学生看书、讨论、上讲台,或者以放录像资料代替讲解,该阐述的理论观点不阐述,该系统讲授的内容不讲授,还把这种做法当作教学改革的成果进行宣传,这其实是把“满堂灌”与“灌输”简单地画上了等号。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现了国家发展的全局利益和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基本趋势,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积极弘扬的主旋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为了更好地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无论怎样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都离不了“灌输”。我们要解决的不是要不要“灌输”的问题,而是怎样灌输的“问题”,要克服“满堂灌”式的“灌输”、空洞说教式的“灌输”,要改进“灌输”方法,讲究“灌输”艺术,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驾驭学生复杂思想状况的理论素养和教学经验,要恰当分配学生参与和课堂讲授的时间,要能高屋建瓴、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走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四、正确处理教材体系相对稳定与教学体系不断更新的关系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三进”工作中,“进头脑”是根本目的,“进教材”是前提,“进课堂”是桥梁,它们都是使教学内容进入学生头脑的保障。“进教材”和“进课堂”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之间的关系。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首先就要处理好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之间的关系。

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之间的关系既相辅相成,又有一定的区别。教材体系规范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体系和逻辑框架,体现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观点,是基本教学的依据和蓝本。尽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一再改版,以力求展现时代的新风貌,但是保持教学内容的理论性、稳定性、完整性、严肃性是对教材体系的基本要求。教材体系是不可能囊括社会生活的全貌的,也不可能因教学对象的不同而改变。另外由于教材的编写、审定、印刷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即使最新版的教材也与时代发展存在一定的时滞。而教学活动是生动活泼的,拿着相同教材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他们的思想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理论的生命力在于解释现实、指导现实,现实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教学的侧重点也要随着教学对象和现实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需要正确处理好教材体系的相对稳定性与教材体系不断更新之间的关系。教师要积极地发挥能动作用,努力使课堂成为搭建教学内容进入学生头脑的桥梁。

以教材为蓝本,并不是意味着教学要照本宣科,教材体系的相对稳定性也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讲授内容不变。当代大学生有着良好的文化知识和理论基础,较强的独立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对国内外大事的思考更趋理性,那种拘泥于课本的一般性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对一些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就要提高教学的理论层次,进行深入的讲解,采取专题式的讲解方式。专题式讲解打破了章、节、目的界限,信息量大,知识丰富,便于吸收各专业中新的理论成果,还具备融会贯通、分析整合的功能,既有利于学生对教材体系的总体把握,也有利于深入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例如,在讲产业结构时,开设“‘三农’问题与小康社会”的专题;在讲就业问题时,结合学生特点开设“中国经济发展与大学生就业”的专题;等。实践证明,专题式讲授比一般性讲授更能吸引学生,教学效果也更明显。

但要注意,专题式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贯彻教学的基本要求,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因而不能脱离教材体系的理论框架和总体结构而另搞一套,专题的内容始终处于教材体系的范围之内。正确处理教材体系相对稳定与教学体系不断更新的关系体现在统一规范的基础上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教学体系围绕着教材体系而设定才能不失于随意和涣散,而教学过程的灵活机变是必不可少的手段、方法,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失于刻板和枯燥。如果离开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接受马克思主义这个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就失去了政治性、理论性的特点,教师也失去了思想引导和教学的责任,整个教学活动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当代大学生眼界开阔、知识丰富、反应快捷、追求理性,其素质提高要求教学质量相应地有更大的提高,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素质等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面对日益复杂和变化迅速的社会生活、与时俱进的理论发展,是一门有相当难度的课程。教师要具备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理论修养和高超的教学技巧,努力建设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案,利用课堂魅力吸引学生。但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升还需要其他的配套工作。单就多媒体教学而言,就需要配备电脑、投影仪、移动硬盘、刻录设备等多种硬件,并拨付一定的上网费、资料费、制作费等经费。一些教学管理部门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社会上淡化政治、追求效益思想的影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口里重视、心里轻视、行动忽视”,使一些教师对发展前景担忧,流失现象严重。由于经费不足,一些教师长期得不到进修机会,闭目塞听,知识老化的问题难以解决。在教学管理上,要真正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实行优胜劣汰的进出制度,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整体素质。还要做好协调、组织工作,在学生中积极开展社会调查活动,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开展。整合政治理论课中的四门课程,使教师分工协作、突出各门课程的特点、优势,避免重复,形成合力。只有管理、教学、保障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才能富有实效。

(孙居涛等,《思想理论教育研究》,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学科论坛,2005年第2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