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

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

更新时间:2025-01-0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这些论述,对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提出了明确要求。落实《意见》关于发挥各门课程育人功能的要求,还要积极探索各门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实现育人功能的途径和艺术。

§7 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

课程教学,是学校教育中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与此相应,学校的育人职能,在任何时候,都无法在脱离课程教学的状态下获得完美实现。基于对课程教学、学校教育、人的德性发展等之间关系的深刻把握,古往今来,众多的教育思想家都对课程教学与人的德性发展、课程教学担当育人职能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实现等,表现出浓厚兴致,阐论殊多。在中国,古老的六艺之教,本质上亦即德性之教,一如司马迁所言:“迁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在西方,柏拉图等古代先哲同样开启了关注课程教学与人的德性发展内在关系的思想传统。近代科学教育理论的奠基人赫尔巴特则更加鲜明地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主张,宣称道德是教育的唯一目的。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哲学的代言人杜威也明确指出:道德目的应当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并在一切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不论是什么问题的教学;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形成品德这句尽人皆知的话就成了伪善的托词。思想史上这些丰富的论述,尽管各有其疵,但其中于课程教学与知识传授中谋求人的德性发展的思想,则逐渐凝淀为教育学中不易的基则,也为我们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与改进提供了丰富的智慧资源。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逐步确立并不断完善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形态。强调课程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在这一进程中逐步成为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征和优良传统。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中央和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先后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问题正式颁布了近40份专门性文件,一些关于高等教育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性文件中,也大都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建设作出过明确论述。在关注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的同时,不少的文献还从更开阔的视野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强调各门课程都有育人之责,所有教师都应教书育人。早在1955年,时任高等教育部副部长的刘子载同志便在《关于高等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讲话中强调一切新中国的教师,不管他们教哪门课程,都应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不应该只注重传授业务技术知识,还应该结合业务技术知识的教育随时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1987年5月29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也明确要求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指出:“要按照各个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解决好为谁服务的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课程,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联系我国改革和建设的实践,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教学环节中去。自然科学课程的教学要注意讲述本专业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就和当前要解决的重大课题。要把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同阐明本专业的理论、方法科学地结合起来,把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统一起来。”1994年8月31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强调要按照不同学科特点,促进各类学科与课程同德育的有机结合。1995年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在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建设的同时,也特别指出:“要发挥各科教学中的德育功能,结合教学相关内容和各个环节,有机地对学生实施德育。”在这些文献指导下生动展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为我们充分发挥课程教学的育人功能积累了丰富的实际经验。

新近发表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继承传统,总结经验,同时立足于新的实践,再次明确阐述了高校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概括了各门课程在实现育人功能中的不同定位。《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意见》强调: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这些论述,对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提出了明确要求。

落实《意见》关于发挥各门课程育人功能的要求,应该自觉强化课程教学的教育意识,强化课程教学的教育性,牢固确立所有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的观念,消除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中还一定程度存在的教书而不育人、授业而不传道的现象。与此同时,还要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应正确处理学术性与政治性、知识性与思想性等关系,坚持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的统一,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不断增强针对性、说服力和实效性。(www.xing528.com)

落实《意见》关于发挥各门课程育人功能的要求,还要积极探索各门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实现育人功能的途径和艺术。在强调专业课程真正担负起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过程中,不能落入教条主义生搬硬套的窠臼。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历程中,曾经由于对专业课教学要发挥育人功能的片面、机械理解,出现过物理教员讲“坏思想像磁铁,是去不掉的”、地理教员讲“山川河流都有阶级性”、数学教员讲“数学题可以分成进步分子,中间分子;最难的题目就是顽固堡垒”等庸俗的错误的联系方法,既影响了专业课教学的效果,也损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声誉,应引以为戒。专业课程育人功能的发挥,应该牢牢建立在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深刻把握之上。专业课程育人功能的发挥,是在以真理的力量征服人的过程中和基础上对人的价值引导,离开真理的力量,专业课程育人功能的发挥就失去了可依托的载体,这是专业课程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特点所在。日本著名教育学者小原国芳曾将不了解善、恶、道德本质等“根本问题”的“修身教学”斥之为“一种虚伪的教学”(61),重要原因也就在于不了解善、恶、道德本质等根本问题的修身教学在脱离了真理性的同时无法实现教学的价值性。专业课程育人功能的发挥,还应该牢牢建设在对专业课程各自特点的深刻把握之上。在专业课程发挥育人功能方面,不存在统一的模式和方法,要因课程而异,结合专业课程自身的特点予以精心设计。曾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校长和美国联邦教育署长的欧内斯特·L.博耶(Ernest L.Boyer)曾经提出过“内涵丰富的主修专业”(the enriched major)这一设想。他认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主修专业将要回答三个基本问题:本学科所要考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本学科所包含的社会和经济意义是什么?本学科所面临的伦理和道德问题是什么?……所有的学生都应该学会从历史、社会和伦理的角度看待他们的专业。”(62)博耶此论,对我们深入探索专业课程育人功能实现的途径和艺术,应当也是有所启益的。

落实《意见》关于发挥各门课程育人功能的要求,更要及时建立健全有利于各门课程和所有课程的教师都认真践履育人职责的制度和机制。其中,尤其应该注重建立健全有利于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制度和机制,因为“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而且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63)。此外,还应注重建立健全有利于各门课程和所有教师践履育人职责的考评制度,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潜移默化的价值引导、形式多样的思想熏染、言行一致的教态教风、切实可靠的教学效果等做为教材评价、课程评价、教学评价、教师评价的重要方面,融入教育评价和教师评价的全过程,从而将教书育人确立在科学、可靠的制度安排之上。

(沈壮海,《中国教育报》理论版,2005年2月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