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深入研究“两课”课程新体系,认真实施课程设置新方案

深入研究“两课”课程新体系,认真实施课程设置新方案

更新时间:2025-01-0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二深入研究“两课”课程新体系,认真实施课程设置新方案深入研究和理解党中央决定提出的新的“两课”课程体系及其精神实质,对于加强“两课”建设的自觉性,认真实施“两课”课程设置新方案,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从“两课”课程体系的整体高度来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概论”等一些新的课程的设立,决不只是对原有的一些课程所作的名称上的对应“调整”。

二 深入研究“两课”课程新体系,认真实施课程设置新方案

深入研究和理解党中央决定提出的新的“两课”课程体系及其精神实质,对于加强“两课”建设的自觉性,认真实施“两课”课程设置新方案,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新的“两课”课程体系,既体现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高校政治课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党中央对高校政治课教学要求和目标的殷切期望。与原有的“两课”课程相比,新的课程体系更为科学、更为严谨,更好地体现了对大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更适合于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需要。

“两课”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是新的课程体系的显著特点之一。它首先表现在专门开设“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要求系统讲授邓小平理论上。其次也表现在整个课程体系是围绕着学习、理解、掌握和运用邓小平理论这一中心线索展开的。(www.xing528.com)

“两课”课程要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是由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决定的。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对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的把握,应该着重理解以下三个论断的深刻内涵,一是从近20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看,应着重理解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二是从理论形成的现实条件看,应着重理解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科学理论;三是从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关系看,应着重理解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深刻理解这三个论断的内涵,不仅要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本身,而且还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搞清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和理论成果,理解邓小平理论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间继承、坚持和发展、创新的辩证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指导意义,也才能真正体现邓小平理论为“两课”课程体系中心内容的特点。

根据我的初步理解,新的“两课”课程体系大体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为主题的课程设置,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这些课程强调了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既是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大学生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理论基础。二是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实现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的两个伟大的理论为主题的课程设置,如“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概论”课,从而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时代性和现实性,进一步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的道理,增强了大学生对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认识深度,对邓小平理论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的认识深度。三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为主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为主题的课程设置,如“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这三个层面的课程具有整体性,它们构成了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它们统一于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

从“两课”课程体系的整体高度来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概论”等一些新的课程的设立,决不只是对原有的一些课程所作的名称上的对应“调整”。实际上,这些新的课程,由原有课程的名称的变动而影响到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目的等方面,进而还涉及整个课程结构上的变化。因此,对新的“两课”课程体系的理解,不仅对“两课”建设的总体要求、“两课”的课程结构能有更为清楚的认识,而且对“两课”中各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对各课程之间的内容分布、教学重点等问题,都会有更为正确的新的认识。我们要重视对这一涉及“两课”建设的基础工程的研究和探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