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作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一种根本思路和实施战略,它的精神实质在于,我们必须明确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整个国民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切实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国民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予以高度重视;必须从国民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出发系统规划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保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工作和国民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其他各个方面的工作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必须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贯穿于国民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保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工作获得有效的落实措施、实施形式和运作载体。实践这一根本思路与实施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关键在于,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国民教育能够有力地担负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庄严职责;要在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中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创造文化条件、整合有效资源。
国民教育要有力地担负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庄严职责。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系统工程中,教育始终处于基础性地位。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特别提醒人们必须高度重视教育在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的重大作用。他强调指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来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来自我们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来自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教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民族优良传统的发扬,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形成与巩固,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教育工作,而这些都是我们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和内容。我们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我们的全体教育工作者,对增强包括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承担着庄严的职责”(22)。
国民教育要有力地担负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庄严职责,必须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自己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民族精神是反映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尺度。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都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共同促进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应该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就纵向而言,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要从娃娃抓起,贯穿于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全过程,伴随个体接受学校教育的始终;就横向而言,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要贯穿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种类型的国民教育,适应办学形式、就学形式多样化的实际,覆盖接受国民教育的全员。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应该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各种教育内容体系之中。学校教育中的德、智、体、美各育,都要按照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要求,担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任务。特别要注意消除知识教育与德育无关、与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无关的偏误。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对干部、群众和学生必须认真进行中国历史、地理、文学知识和政治知识的教育,没有这些知识的武装,人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难以确立起来的。”(23)不仅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对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至关重要,自然科学的知识对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也至关重要。没有科学素质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没有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的民族精神,是没有生命力的民族精神。在广泛发挥学校教育中一切教育内容、教育因素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重要作用的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教育,通过直接、专门的形式对学生系统地进行民族精神的教育。
此外,在做好上述几个方面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还必须根据学生思想认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不断进行教育观念、内容、技术、方法等方面的创新,形成富有针对性、吸引力和实效性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操作体系。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创造文化条件、整合有效资源。国民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同时,我们还必须以更加开阔的思路,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出发来思考、规划、落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工作,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要求我们切实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体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各方面工作的开展,都要围绕这一目标和任务,努力为其创造文化条件、整合有效资源、提供有力保障。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创造文化条件。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和灵魂,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深厚的生命之源。在民族文化的沙漠上,无法绽开民族精神的花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善于从整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高度思考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问题,必须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从而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供先进的文化基础。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整合有效资源。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各个战线,都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资源,都能够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近年来,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掌握必备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十分重要;强调“科技的贫困会导致物质的贫困,也会导致精神的贫困。精神的贫困是一切愚昧和迷信产生的重要原因”(24),“我们不仅要靠科学技术提高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而且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5);强调“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在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方面,文艺可以发挥独特的重要作用。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地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深刻影响。中华民族的精神,不仅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绩中,体现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里,也反映在几千年来我们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文艺作品中,反映在我国一切杰出文学家、艺术家的精神创造活动中”(26)。总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同战线都共同具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价值。有效地整合这些资源,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这些不同战线所共同担负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职责,是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全过程的重要体现和内在要求。此外,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许多文物史迹、现实生活中的许多节日庆典、先进事迹等也都是包含着丰富的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宝贵资源,也要加以充分利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除了要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创造文化条件、整合有效资源外,还要注重加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舆论宣传,加强文化市场的清理、整治,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文化环境;要结合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断扩大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群众基础;要注重加强制度建设,发挥制度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的规范、引导作用。
20世纪初,鲁迅先生曾郑重地指出:“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27)在新的世纪,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一定能够绘就伟大复兴的美好图景。
【注释】
(1)本节及以下两节是本人与沈壮海教授合作撰写的,最初发表于2002年第4期《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18页。
(3)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56页。
(4)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55~56页。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报告199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0页。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52页。
(7)《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99~400页。(www.xing528.com)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71页。
(9)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30页。
(10)《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9页。
(11)《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1页。
(12)《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9页。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84页。
(14)《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1页。
(15)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60页。
(16)《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0、231页。
(17)中共中央宣传部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学习出版社2001年版,第66页。
(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402页。
(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84页。
(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83页。
(21)《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9~560页。
(22)《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74~275页。
(23)《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75页。
(24)江泽民:《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大力推进科学技术创新》,《人民日报》2002年5月29日。
(25)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68页。
(26)《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01页。
(27)《鲁迅选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4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