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所取得的精神性成果中积极与进步部分的总和,是该民族大多数成员认同、接受的积极与进步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统称,是民族心理特征、文化观念和思想情感的综合反映,具有鲜明的引导性、相对的稳定性和强大的传承性。古往今来,一个民族的兴盛往往与民族精神的高扬同步,一个民族衰落时伴响的往往是民族精神的残音。可以说,民族精神是民族存延的精神血脉,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民族兴盛的精神资源,对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都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同时,任何一种民族精神都是历史的、现实的,任何一种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也都是历史的、现实的。民族精神及其弘扬和培育的这种历史性和现实性,使得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意义和价值。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及其艰巨任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然作为一项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提到全党全国人民面前。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增强综合国力,应对国际间综合国力竞争新态势的需要。当今世界,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愈益激烈。所谓综合国力,即一个国家所具有的能够有效维护和实现自身利益的各种力量的总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及其内在结构是不同的。从总体上看,随着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随着人类实践创造活动中文化因素的不断增强,以及文化在人类生存与发展活动中决定性意义的日益凸现,综合国力中核心性、标志性的因素,经历了一个从暴力向物质实力进而向文化实力不断转化的过程。在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文化在综合国力中日益凸显的重要作用,通过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等得以最终实现和具体体现。正因如此,近些年来,“国家的精神力量”、“民族性”、“国民士气”、“国民意志”、“民族凝聚力”、“软实力”等,日益成为国际上林林总总的综合国力测定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和重要指标,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纷纷将民族精神的培育作为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战略予以高度重视。国际间综合国力竞争表现出的这种新的发展态势,在新的世纪表现得愈益明显,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概括的那样:“当今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的关系,集中表现为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与竞争。这种全球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特点,在21世纪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2)面对国际间综合国力竞争的这种新态势,我们要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实力的提升及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还比较落后的国度而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文化实力,从而推动综合国力的发展,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解答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所提出的文化发展新课题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不争的事实,资本的全球流动、经营的全球展开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关系活生生的现实;同时,经济全球化也极大地带来了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具有两重性,它一方面为不同思想文化体系之间的交流与借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也向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总体上处于弱势的国度,提出了如何维护自身的文化独立与文化安全进而维护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的严峻挑战。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利用自己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优势及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强势地位,不遗余力地进行文化扩张和文化渗透,设想“普世文明”的发展,醉心于绘制没有文化差异图标的新的世界文明。而所谓的“普世文明”,即使在西方学者看来,也不过是“西方对付非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3),它所极力发挥的作用不过是“为西方对其他社会的文化统治和那些社会模仿西方的实践和体制的需要作辩护”(4)。在总体上呈现出上述特点的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中,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成为一些发达国家推行“文化殖民主义”的对象,“那些能表明当地或国家特征和连接当地或国家的文化价值观,似乎处在被全球市场的冷酷力量打垮的危险之中”(5)。即便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同样存在这样不争的事实:“国家要独立,不仅政治上、经济上要独立,思想文化上也要独立。”(6)
面对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现实,江泽民同志曾深刻地指出:“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引起世界各种思想文化,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展开了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7)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在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背景下维护自己的文化独立和文化安全,有效防止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必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进行文化创新,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的先进性。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意义,突出地体现在它所具有的目标价值和功能价值上。(www.xing528.com)
首先,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包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内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重要目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生活空虚,社会风气败坏,也不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提高,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正因如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正是基于对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全面进步这一本质要求的深刻把握,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系统规划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明确强调我们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建设的小康社会,需要我们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不断发展。
其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能否获得强大的精神支柱、精神动力和民族凝聚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艰巨的开创性的事业,没有可以照搬的前例,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用,随着这一开创性事业的不断推进,我们可能碰到的风险、考验和困难会更多,没有自强不息、不畏艰险、勇于创造的精神,就不可能成功;这一伟业是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进行的,没有勤劳勇敢、顽强拼搏的精神,没有热爱祖国、团结统一的精神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就不可能成功。这一伟业是通过改革开放而逐步推进的,改革开放促生了许多积极的思想意识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促进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而逐渐产生的社会生活现实的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思想观念的多样化,以及市场经济活动存在的弱点及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国内外腐朽思想文化的泛起、滋生和渗入,给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对社会文化领域中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地位提出挑战。回应这些挑战,同样需要我们弘扬主旋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弘扬和培育强大的民族精神。此外,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民的精神纽带,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也是最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总之,自觉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也是坚持党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积累的基本经验和优良作风的要求。注重高尚精神的培植,注重发挥高尚精神的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早在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特别强调高尚精神的伟大作用。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仍然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保持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热情和拼命精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反复强调全体党员要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导下,大力弘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和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精神。正是在强大的革命精神的鼓舞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了天翻地覆般的社会制度的变革,进行着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我们党的优良作风,注重精神活动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进程中的能动作用,关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用什么样的精神来进一步凝聚、激励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克服困难,开拓前进,去夺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呢”(8)。江泽民同志还根据新的社会历史条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精神品质进行提炼、概括和大力倡导,高度重视在发展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进程中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够经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1998年和1999年特大自然灾害的考验,能够从容应对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用导弹袭击我驻南使馆事件,能够实现香港和澳门的胜利回归,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圆满成功等,无不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振奋和弘扬有着密切关系。
在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我们党总结了十三年来党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强调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要立足中国现实,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正是这些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经验中的重要内容。“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用革命精神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克服了种种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9)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必将获得更加丰厚和宝贵的精神资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